异种器官移植,或处在重大突破边缘,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雅彤康康 2024-07-31 22:36:4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当下,虽然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已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却面临着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局面。

而如今,异种器官移植似乎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对于需要接受移植治疗的患者来说,这不仅仅是科学创新的开始,更是新的希望。

中国完成全球首例人活体异种肝移植手术 “猪到人”器官移植时代来了?

2024年5月17日,中国科学家团队,包括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农业大学团队,经过精心准备,团队合作将一只经过10基因编辑的猪的肝脏到一位71岁肝癌患者体内,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异种“肝”器官移植到人类的活体异类器官移植手术,并在《自然》杂志公布。

移植受试者为71岁的肝癌重症患者,在进行针对性治疗无效,且征得患者、家属同意以及相关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参与异种器官移植。

亲爱的读者,为了科普更多对大家有益的内容,作者每天辛苦写稿,创作不易,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让我获得坚定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本次肝移植手术所使用的供体,是一头经过10个基因编辑的雌性猪,经过精心挑选和培育(并不是所有的猪都可以移植),以确保与受者相容性最佳。

术后第7天,患者恢复状况良好,已能够自主活动,肝功能指标显示正常。

监测数据显示,移植的猪肝每天分泌约200毫升金黄色胆汁,且CT和B超检查证实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血流状况等多项指标完全正常,这表明移植的猪肝脏在患者体内正常工作。

术后半月,患者也无特殊异常情况出现。

尽管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手段,但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一直是该领域发展的瓶颈。我国完成的这例肝异种器官移植手术为世界首例,其成功实施标志着医学界在“肝”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取得了从“0”到“1”的突破,预示着未来可能有更多的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能够受益于这种先进的治疗方式。

在探讨“从猪到人,肝器官-异种移植”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些关键的发展里程碑。

虽然我国完成了首例肝异种器官移植,但这一领域的进步并非孤立,而是建立在国际科研团队的共同研究、贡献之上。

全球各地的研究者们都在不断探索和实验,以期实现跨物种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种跨物种的移植手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成功案例吗?

关于“这种跨物种的移植手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成功案例吗?”,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除了中国之外,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尝试和进展。

猪心脏移植到狒狒

2018年12月5日,全球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刊载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经过基因编辑技术处理的猪心脏成功地被移植到狒狒体内,并实现了超过半年的稳定运行。

猪心脏移植到人体

2022年1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宣布了一项重大进展,他们成功为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进行了猪心脏移植手术,这是全球首例此类手术(属于实验性手术)。

患者在术后能够自主呼吸,新心脏运作良好,无需辅助设备。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六周后,医疗团队宣布患者不幸离世。

2023年9月,英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再一次为心脏病晚期患者进行活体转基因猪心脏移植(第二例)。术后第一个月,移植心脏情况乐观,然而好景不长,其在手术后40天死亡。

猪肾脏移植到人体

2024年3月,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传出喜讯,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肾移植手术。

手术以及恢复过程总体来说较为顺利,也圆满度过了初期的排异反应,顺利出院。可遗憾的是,患者还是在术后两个月后离世,医生指出,患者的离世与他原有的心脏病有关,而非猪肾脏移植手术本身。

2024年4月,54岁的美国女性患者接受了全球第二例猪肾移植手术,手术恢复期情况同样同样较为可观,但在7月9日,也就是移植后的第47天,因肾脏功能衰竭而离世,依然没有打破异种肾脏活体移植存活六十天的“魔咒”。

这些示例为异种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表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我们有可能克服跨物种移植的免疫障碍,为人类器官移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仍处于实验阶段,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探讨了跨物种移植手术的成功案例后,我们转向探讨这种手术所面临的风险。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跨物活体种移植手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实际患者中,这种手术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异种器官移植手术的风险有哪些?

尽管异种器官移植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带来了希望,但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免疫排斥反应

免疫排斥反应是最主要的难题之一。

即使是接受亲属的捐献也存在这一问题,2023年3月份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刊发《15岁少年为捐骨髓救父,不到十天增肥十斤》,大家还有印象吗?

在4月1日完成手术之后,虽然顺利出院,但是,术后十天之后,又因为膀胱炎再次入院,肚子痛、高烧、拉肚子、尿血......等等因为骨髓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在折磨着这位父亲。

后续七月份又因为未知原因的疼痛再次入院.......

免疫排斥反应是每个需要移植的患者最怕发生的事情,不过,现在医疗水平有限,只能尽可能避免这一异常情况的出现,术前配型、术后服药等过程尽量做到尽善尽美;

尤其是术后服药这一点,移植术后的患者一定不能忽视!并且一定要遵医嘱,就比如免疫制剂,过少达不到效果,过多可能会增加感染机会,这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我们再说回动物给人做供体,由于动物和人类的免疫系统存在差异,移植的器官可能被视为外来物质,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器官功能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为最大化降低排异风险,研究专家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供体动物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改造,但完全避免免疫排斥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传染性疾病风险

异种器官移植带来的传染性疾病风险源于动物器官可能携带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在人体内繁殖并引发疾病。尽管筛选和监测能降低风险,但无法完全避免。

手术和术后管理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为病原体传播提供机会。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筛选供体和优化手术流程。未来研究需关注病原体检测和预防策略,以降低感染风险并提高手术安全性。

药物耐受性

如果大家平常感觉自己对于药物的敏感性不如身边人,那么,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和主治医生沟通好。移植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但患者病情差异可能导致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药物耐受性差极大程度影响治疗效果和增加并发症风险。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患者基因型和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相容性

异种器官移植面临生理兼容性挑战,如血型和代谢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器官功能和患者健康。解决方法包括基因编辑和严格监测。

医生有话说

移植手术的顺利实施,供体缺乏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患者可能等待很多年也碰不上合适的供体,只能姑息治疗,忍受痛苦,为了解决供体的问题,不同国籍的学者都在尝试,通过基因等其他手段,使动物能成功为我们提供供体。

就比如说,今年五月份,我国完成的全球首例人活体异种肝移植手术;不过,现在这一技术想要大面积覆盖还难以做到!因为异种器官移植手术的话,面临的很多局限以及手术风险,我们不能忽视!通过异种移植,反而在术后很快出问题,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局。

但是,大家也不要灰心,相信随着学者的共同努力,在将来,移植供体的问题会得到完美解决!

文献来源:

[1] 《异种移植排斥反应及其预防治疗策略》,何小舟;付嘉钊;周萃星 2024-07-23

[2] 《异种器官移植,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崔芳,2024-07-11

0 阅读:236

雅彤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