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113师失联一夜,彭总焦急万分,谁知该师创造了战场奇迹

秋柳浏览过去 2024-10-30 12:34:58

世人皆知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英勇善战,却鲜有人知在那个寒冷的冬夜,一支孤军曾创造了令敌人难以置信的奇迹。1950年11月27日深夜,志愿军司令部陷入一片焦虑之中。彭德怀总司令踱着步子,不时询问有没有113师的消息。这支精锐之师肩负着关键任务,却突然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当时的战局瞬息万变,敌人正在集结重兵准备突围,而这支关键的部队却音讯全无。究竟发生了什么?113师是遭遇不测,还是另有隐情?这个悬念,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揭开谜底。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支失联的部队,竟在一夜之间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场奇迹。这个奇迹究竟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一、战役背景

1950年11月初,朝鲜战场上的局势正经历着关键的转折。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志愿军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推进到清川江以南地区。这场胜利彻底打破了麦克阿瑟在联合国大会上夸下的海口——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

恼羞成怒的麦克阿瑟在11月初连续召开了三次军事会议,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他一面命令空军加大轰炸力度,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和军事设施进行狂轰滥炸;一面调整部署,将美第八集团军的主力向东线增援,企图以优势兵力在东线突破。

11月24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总部向记者宣布发起"圣诞节攻势"。他表示:"这将是一场结束战争的总攻击。我们将在圣诞节前占领鸭绿江,让士兵们能在家里过圣诞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麦克阿瑟调集了55万联合国军,其中包括美军第八集团军、第十军以及南朝鲜军队。

然而,麦克阿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的情报部门严重低估了志愿军的实力,认为志愿军不过十几万人。事实上,志愿军已经在东西两线秘密集结了38万大军。其中,第9兵团负责东线作战,第13兵团主要负责西线。

彭德怀敏锐地察觉到了敌人的意图。美军企图在清川江北岸牵制志愿军主力,同时在东线实施迂回包抄。基于这一判断,彭德怀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命令前线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且战且退,诱使敌人逐步深入。

在这一战略部署中,38军担负着特殊的任务。他们要在德川地区打一场关键战役,为随后的大规模反击创造有利条件。38军军长梁兴初深知这一仗的重要性,他在作战会议上坚定地表示:"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打出志愿军的威风!"

就在敌人准备发动总攻的前夜,志愿军各部队已经完成了战前准备。第9兵团和第13兵团的30个师已经在预定位置完成了部署,静待作战命令的下达。这是一场关系到整个战役走向的重要战斗,更是志愿军打击敌人"圣诞节攻势"的关键一役。

二、38军的战前准备

11月25日凌晨,38军军部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军长梁兴初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德川之战,我38军一个军就够了!"这句话在当时的形势下显得极为惊人。要知道,德川地区驻扎着南朝鲜军第7师的主力,这支部队装备精良,火力强大。

梁兴初的这个决定源于他对上一次战役的深刻反思。在之前的熙川战役中,38军因情报误差错失战机,让敌人顺利撤退。这次战役前,梁兴初亲自带队实地勘察了德川周边地形,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为了完成这次关键任务,38军进行了特殊的部队选拔。113师作为穿插主力,必须具备超强的机动能力和战斗力。师长江潮带领参谋人员,从各团中挑选出体能最好、战斗经验最丰富的战士组成突击队。这些士兵大多数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有着丰富的夜间行军和山地作战经验。

在战前的一周时间里,113师进行了高强度的特殊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夜间行军、野外辨向、快速构筑工事等实战科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进行了装备适应性训练。由于要轻装急进,每名战士只能携带最基本的武器弹药和两天的干粮。为了确保通信畅通,通信连的战士们还专门训练了无线电紧急抢修技能。

与此同时,38军其他两个师也在进行针对性训练。112师重点训练了侧翼穿插和阵地防御,114师则着重练习了正面突击战术。三个师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充分准备。

11月26日,也就是战役发起的前一天,梁兴初召集各师主要指挥员开会。会上,他特别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各部队之间要保持紧密协同;第二,一旦遭遇敌人,要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避免与敌人硬碰硬。

在这次会议上,113师获得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通过侦察兵的报告和当地群众的指引,他们掌握了一条鲜为人知的山间小道。这条路线虽然崎岖难行,但可以绕过敌人的主要防御阵地,直插三所里。这个情报后来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天晚上,各部队开始了最后的战前准备。后勤部门为每个战士发放了御寒物资和应急医药包。通信部门反复检查了所有通讯设备,确保万无一失。各级指挥员都在仔细研究地形图,规划进军路线。

在军部做完最后部署后,梁兴初对着地图沉思良久,最后对参谋长说了一句:"这一仗,我们不但要打,而且要打出一个样子来!"这句话很快传遍了全军,成为激励官兵的动力。

三、生死急行军

11月27日傍晚,113师接到了紧急命令:必须在天亮前到达三所里地区。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不到10小时的时间内,完成145公里的急行军。这个任务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还要翻越数座大山。

为了完成这次极限挑战,113师采取了特殊的行军方式。全师官兵分成三个梯队,每个梯队之间保持2公里的间距。第一梯队由侦察连带队,负责探路和清除可能遇到的敌人哨卡。第二梯队是主力部队,携带主要作战装备。第三梯队则由后勤和通信人员组成,确保补给和通讯畅通。

行军开始后不久,第一个考验就来了。夜幕降临,温度急剧下降到零下20度。寒风呼啸,积雪没过膝盖。战士们的棉衣很快结了一层冰,每走一步都要消耗巨大的体力。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队伍保持着惊人的行军速度。

午夜时分,部队遇到了第二个严峻考验。前方是一段极其险峻的山路,道路湿滑,两侧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按照常规路线,需要绕道而行,至少要多花费3个小时。时间紧迫,师长江潮当机立断:沿着悬崖峭壁开辟一条新路。工兵连的战士们立即行动,用工具在冰雪中开凿台阶,用绳索搭建简易护栏。全师官兵就这样顶着刺骨寒风,一个接一个地通过了这段死亡之路。

凌晨2点,行军进程遇到了最大的危机。通信员报告,发现前方5公里处有敌人的巡逻队。如果按原定路线前进,极有可能暴露行踪。这时,一位当地的朝鲜老乡主动站出来,向部队推荐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道。这条路虽然更加崎岖难行,但可以完全避开敌人的耳目。

江潮权衡再三,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原计划的公路线,改走这条秘密山路。这个决定意味着部队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穿越一片未知的山区。为了确保方向不会走错,侦察连的同志们每隔五十米就用石块摆放箭头标记,指引后续部队前进。

就在这段最艰难的行军过程中,113师与军部失去了联系。这是因为地形阻隔,再加上敌机的干扰,使得无线电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但部队依然按照既定计划坚定前进,没有丝毫停顿。

天快亮时,113师终于抵达了预定位置。经过清点,全师除了几名战士轻微冻伤外,所有人员和装备都安全到达。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完成了这次不可能的任务,还成功避开了敌人的耳目,为接下来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部队修复通讯设备,重新与军部取得联系时,报告的第一句话就是:"首长放心,我们已经就位!"这声音通过电波传到指挥部,打破了一夜的沉寂。

四、三所里战斗

11月28日黎明,当南朝鲜第7师的士兵们还在睡梦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攻击打破了三所里的宁静。113师的突击队从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军指挥部甚至来不及组织有效抵抗,就被突击队控制。

战斗打响后,113师立即展开了分进合击的战术。第337团负责控制三所里以北的制高点,切断敌人可能的增援路线。第339团突入镇区,分割包围敌人主力。第338团则占领南部要道,形成合围之势。这个战术布置将敌军分割成数个互不相连的孤立据点。

战斗最激烈的是在镇中心区域。南朝鲜军队在仓促中组织起防御,利用街道建筑进行顽抗。第339团采取了特殊的巷战战术:由小分队逐屋清剿,工兵组负责破拆墙壁,开辟进攻通道,避免在街道上遭受敌人火力打击。

上午9点,战斗进入关键阶段。南朝鲜军队的一个营集中兵力,企图突破包围圈。他们选择了北面防线薄弱处发起冲击。第337团面对敌人的猛攻,采取了"暂守后反击"的战术。他们故意让出一段防线,诱使敌人深入,而后两个连从侧翼包抄,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战斗中的一个转折点出现在中午时分。志愿军侦察兵发现,敌军的一个弹药库就在镇东南角。第338团立即调整战术,派出一个加强连对弹药库实施突袭。这次行动不仅缴获了大量弹药,更切断了敌军的火力支援,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下午2点,南朝鲜军队的抵抗开始瓦解。他们的通信系统已经瘫痪,各部队之间失去联系,只能各自为战。113师抓住这个机会,加大进攻力度。突击队采取了"三三制"战术,即三人一组,互相掩护,逐个清除残余抵抗点。

战斗进行到傍晚,一个意外情况发生。美军的一个支援部队试图从西北方向突入战场。这支部队装备精良,配有坦克和装甲车。113师早有准备,立即启动了预案。工兵连在可能的进攻路线上设置了大量简易地雷,狙击手占据有利地形,构建了多层火力网。这支增援部队在损失两辆坦克后被迫撤退。

入夜后,战斗已经接近尾声。南朝鲜军队的主要抵抗点都已被清除,只剩下零星的顽抗分子。113师采取了"明减暗增"的战术,表面上减少进攻压力,实际上在黑暗中布置更多的突击小组,最终在深夜前完全控制了战场。

这场战斗的结果令人瞩目:全歼南朝鲜军一个主力师,缴获各类武器装备数千件,打破了敌人在三所里地区的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这个战果为随后的整体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113师用实际行动证明,速度和突然性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机动灵活的战术可以战胜数量众多的敌人。

五、全面进攻

11月29日凌晨,随着113师在三所里的胜利,38军的全面进攻计划随即展开。112师和114师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德川地区推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立体作战,每个师都承担着不同的战术任务。

112师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战术。该师将部队分成多个小规模战斗群,利用夜色掩护,沿着山脊线展开渗透。每个战斗群都配备了专门的向导和通信设备,能够独立作战。这种分散渗透的方式,不仅降低了被敌人发现的风险,还能在关键时刻形成多点突破。

与此同时,114师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术方案。该师集中主力,在正面战场上展开猛烈攻势。他们的任务是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其他部队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114师的炮兵部队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采用了"跳跃式"炮击方式,即在短时间内对多个目标实施打击,造成敌人指挥系统的混乱。

当天上午10点,战局出现重大转机。112师的一个战斗群在德川东北角发现了敌人的指挥所。这个指挥所被伪装在一个普通民房中,周围布置了严密的防御工事。112师立即调整战术部署,抽调特种作战小组实施突袭。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这个指挥所被成功控制,缴获了大量重要军事文件。

中午时分,战场上出现了一个意外情况。美军的空中力量开始介入战斗,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面对这种情况,38军早有准备。各部队立即启动防空预案,采取分散隐蔽的方式,同时利用地形优势,在山区树林中设置诱饵阵地,迷惑敌机。

下午3点,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114师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突破,一举攻占了德川火车站。这个火车站是敌人的重要补给点,其失陷directly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与此同时,112师的各个战斗群也开始收缩包围圈,对敌人实施更大规模的打击。

傍晚时分,38军展开了最后的总攻。三个师采取了默契的配合:113师负责切断敌人的退路,112师继续保持分散压力,114师则发起主攻。这种立体化的作战方式,使得敌人无法判断主要突破口在哪里,最终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局面。

入夜后,战斗已经接近尾声。38军开始对战场进行全面清理。工兵部队负责排除地雷和各类爆炸物,医疗队展开救治工作,后勤部队则开始统计缴获的物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行动中,38军不仅缴获了大量军事装备,还获得了敌军的重要情报资料。

到11月30日凌晨,德川地区的战斗全面结束。这次战役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战果:全歼敌军一个师又一个旅,缴获各类武器装备数千件,打通了通往德川的战略要道。特别是38军展现出的协同作战能力,为后续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战局,更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58
评论列表
  • 2024-10-30 15:52

    39军116师路过。

秋柳浏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