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的一天,毛主席回到了阔别了32年的老家韶山。
当时,韶山派出所的青年民警陈炳章,负责毛主席旧居的安全保卫。
虽然他和毛主席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主席的一言一行,都给他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毛主席离开后,陈炳章看到毛主席的卧室纸篓里,有一张写有诗的草纸。
后来,这首诗被登载到了报纸上。陈炳章发现纸篓中的诗和发表的诗,有两个字是不同的。
虽然意思很相近,但却是不同的韵味。
陈炳章负责警卫毛主席6月26日一早,陈炳章像往常一样到毛主席旧居的山前屋后巡逻检查。途中,他看到有一群人朝着谢家屋场的方向去了。
陈炳章想到,肯定是来了大首长。
他仔细观察后,发现竟然是毛主席。于是,便赶紧跟了上去。
只见毛主席快步走进田间,与大家谈话。他指着田里的禾询问:“每亩能扮多少斤谷?”
有人回答:“禾长势好,产量很高。”
毛主席胸有成竹地讲:“这一冲田我作过,你咯下禾最多能扮400多斤。”
从田间出来后,毛主席大步走进了老邻居的家。当时,谢家屋场的户主毛霞生,正在忙着干农活呢。
见主席来了,他急忙用水洗了洗手,由于时间太紧,他都没来得及洗脚。
毛主席和毛霞生聊着天,过了一会儿,罗瑞卿告诉主席时间不早了。毛主席便起身离开。
毛主席随后来到了旧居。由旧居的工作人员毛乾吉陪同毛主席一间房一间房地参观。
在这之前,作为旧居警卫人员的陈炳章,赶在毛主席进去之前,先进去作了彻底的检查。
参观完后,毛主席和在场的人照了一张合影。
毛主席留下的一首诗6月27日下午,毛主席离开了韶山冲。毛主席走后,领导给陈炳章交代了一个特殊的任务——清理主席的住所。
韶山派出所所长胡兆祥对陈炳章说:“凡是主席房间留下的文件、材料等一应什物,都要及时清理,上交或当场烧掉。”
陈炳章坚定地表示:“是,保证完成任务!”
清理遗留物的过程中,陈炳章在毛主席卧室的纸篓中,发现了有撕碎的草纸团。
他小心翼翼地将撕碎的纸团打开,发现是一张红色十行竖格子的信笺纸,上面写着草体字,字很大,一看就是毛主席的手迹。
陈炳章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把撕碎的纸一块块的拼凑了起来。
完成后,陈炳章看到那是主席写得一首名为《到韶山》的诗词,还写着到韶山的年、月、日。
由于是草体,陈炳章有的字一时看不懂。于是,他叫来了一位文化程度很高的同事过来,大家在一起反复揣摩。
最终,这首毛主席遗留下来的诗,被陈炳章他们读下来了。
陈炳章对这首诗的印象很深刻,达到了背诵自如的程度。后来,他发现与报纸上公开刊登的那篇《回韶山》中,有两个字是不同的。
报纸上有一句是“别梦依稀咒逝川”,而当时草稿纸团上写的是“别梦依稀哭逝川”。
也就是把“哭”改成了“咒”。
还有一句是“黑手高悬霸主鞭”,当时的草稿上是这样写的“黑手高悬霸王鞭”。
发表时,把“王”改成了“主”。
有人曾经问过陈炳章:“为什么不把草稿珍藏下来呢?”陈炳章非常坚定地说:“这是纪律,为了党的利益,当时他根本都没想过珍藏手稿的问题。”
至于毛主席是什么时候把这两个字改过来的?至今是个谜题。有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首诗估计是在6月26日晚上完稿的。
陈炳章听说韶山水库有几个老头游泳1966年,此时的陈炳章已经是韶山区公安分局治安股股长了。
这年6月18日,陈炳章接到通知,让他去韶山供销社所在地,安排人手,加强道路安全警卫。
多年的公安工作,让陈炳章敏锐地察觉到肯定有重要人物来韶山了。
这天,湖南省警卫处长也赶来了韶山。
往后的几天里,处长命人一段一段地进行安全检查,并向陈炳章了解社情和敌情动态。
陈炳章几天里也没闲着,根据他的调查,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事。
陈炳章向处长汇报,说有群众向他反映,最近发现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天都在韶山水库游泳。其中有个人,看样子像是毛主席。
这一重大的情况,立即引起了处长的高度重视。
处长赶紧带人到现场勘测。
他发现水库坝基对面山坡公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水库里游泳的人。并且置于一般火器的射程之内。
群众能看到,敌人肯定也能。
于是,处长下令,警卫部门立即行动,每天派出人员到山上搜查,控制路段,不准行人在此通过。
与此同时,省公安厅的主要领导闻讯赶来,勘察过地势后,又派人在重要位置增设了武装哨口。
到底是谁在韶山水库游泳?当时上面的统一口径是,中南局来的领导。直到1972年后,真相才透露出来,水库游泳的老头就是毛主席。
陈炳章给了邵华写《我爱韶山红杜鹃》的灵感1977年春,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孙子毛新宇一家回到了韶山。
此时已是韶山区公安局警卫科长的陈炳章,陪同他们为其先祖扫墓,以及看望在韶山冲的亲戚。
当毛岸青、邵华、毛新宇要离开韶山时,韶山的杜鹃花已经含苞欲放了。
邵华就向陈炳章提一要求,能否采几株杜鹃花带回北京?
陈炳章答应了。那天下着春雨,陈炳章和几个同事为邵华挖了三盆杜鹃花。
令陈炳章没想到的是,他采的杜鹃花给了邵华创作灵感。
回到北京不久,邵华触景生情,怀着对毛主席、韶山的那份爱,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我爱韶山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