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多人一看飞将,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李广,因为李广的绰号就是飞将军。加上太史公司马迁的浓墨重彩,飞将军李广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为李广一辈子不能封侯的事情,而耿耿于怀!但这里的龙城飞将指的还真不是飞将军李广,而是低调隐忍的大将军卫青。
这里的关键在于龙城。这个地方是匈奴人的首都,属于政治中心,李广可是没打过这里,龙城是卫青的建功立业之地。对于卫青,龙城之战让他一战封神,因此而被封侯!但卫青这个人的特点,就是低调隐忍,和霍去病的咄咄逼人截然不同,低调的人,不会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做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其他人记住自己。笔者去过茂陵,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卫青的墓没有几个人,而霍去病的墓却有很多人去,为什么呢?霍去病是少年英雄,霍去病是封狼居胥的第一人,是闪电战的鼻祖,是大汉的战神,更是个个性张扬的轻狂少年!大家都知道霍去病,却有很多人忘了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卫青的存在。
龙城之战,是汉匈交战历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战役,因为在比以前,对于匈奴人,大汉一直采取守势,大汉没有足够的战马,也没有厉害的骑兵,去向匈奴人主动寻找,因此他们只能依靠深沟壁垒,来阻挡匈奴人的步伐。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就是被匈奴人的骑兵团团围住的,要知道这些匈奴人的骑兵,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当初项羽所统领的楚军精锐骑兵的战力,毕竟楚军骑兵只有几万,而匈奴人则是十几万人马都是骑兵!当初项羽率领三万楚军,就把刘邦组织的七十万诸侯大军杀的大败,如今匈奴人的骑兵更强,刘邦也只好选择妥协!
汉武帝之前的吕雉、文帝、景帝,都继续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那是因为大汉还没有做好和匈奴人开打的准备。首先是马匹不够,用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去打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就是去送人头!因此,晁错就提出早在边境养马,到了汉武帝时鼓励私人养马,马不是白养的,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如果私养的马被争做军马,还可以得到不菲的补偿金,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开始为国养马了!其中还有类似聂壹这样的爱国商人,他不仅养马,还去买匈奴人的马匹,还会到大宛国去贩马,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大汉缺少马匹的问题基本解决了。
接下来是军费。打仗是要花钱的,你要士兵们饿着肚子,是没人会为你卖命的,所以战争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的军事对抗,背后打的是经济基础。有人会说匈奴人为什么不考虑经济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主要靠抢,他们是游牧民族,不从事生产作业,这也是他们不断袭扰雁门等地的原因,他们已经把大汉的边境,看作了自家的后院,钱财、粮食、人口,通通都可以去抢夺过来。汉景帝时,窦婴就说过敖仓的粮食都已经存不下了,很多粮食都长毛了,但这还远远不够。
汉武帝时,他发掘了一个搞钱的能人,这个人就是当时才十四岁的商人之子桑弘羊。桑弘羊建议汉武帝搞盐铁官营,为什么要这么搞呢?因为盐铁官营后,朝廷就可以通过垄断和调价,来聚集财富了。汉武帝在朝会上,问桑弘羊:“桑弘羊,朕要用钱,数额有点大,是……,拿得出来吗?”桑弘羊问:“陛下,不知道这笔钱用来干嘛?”汉武帝笑了,“用途保密,你就告诉朕,有没有吧!”桑弘羊说:“陛下要用钱,当然有……”“有就行了!”汉武帝用来打仗的钱有了,底气就足了。
接下来是人的问题。让谁来打,用飞将军李广,还是韩安国,还是其他人,将领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汉武帝最开始想到的人并不是卫青,而是在他看来,智勇兼备的韩安国。因为七王之乱时,作为梁王刘武身边的智囊,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两个人之间的一次谈话,决定了韩安国最终的命运,也让汉武帝做出了最后的选择。“看看这份战报,匈奴人又打到云中、代郡了!”
韩安国接过汉武帝手里的战报,看了又看以后,“陛下,我看这还是匈奴人的佯攻,并不是真的决战!”“我不想继续忍下去了!”“陛下准备现在就动手!可各方面都还没有准备好呀!”“都准备好了,还打什么仗,我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韩安国说:“陛下,您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呀!”“你的腿伤怎么样了?”汉武帝关心起韩安国来,韩安国说:“好多了,好多了!”“还能骑马出征吗?”“这,……”韩安国没回答,因为他对汉武帝的这次出兵并不看好。
第二天,御前会议开始了,参会的全是汉军主要将领,还包括一个卫青。“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朕决定四路出兵,攻击匈奴人,这次和以往不同,没有固定目标,没有现成的战法,我给你们每个人都配备骑兵,主动寻找匈奴人决战!给养补给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你们只管考虑如何取胜!”
韩安国站了出来,“陛下,分兵四路,不利于相互支援!”“这个事儿我考虑过了,你这次不用出征,负责四路人马的支援和补给!”韩安国一听,心里暗骂:“算你狠!不用我,你会用谁呢?”因为在韩安国看来,出了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之外,似乎选不出第四个人。“卫青,你就替韩大人出征吧!”韩安国心里一惊,“原来是他呀!”
“你们怎么看?”汉武帝的目光看向了李广、公孙敖和公孙贺,飞将军李广高兴的说:“陛下,这次太过瘾了,我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汉武帝点了点头,公孙敖说:“陛下,这个战法很新,我们从来没这么干过,但对我们新,对匈奴人同样也很新!因此,我们还是有很大可能获胜的!”公孙贺则来了个缄默不言,他不想说什么,因为不知道汉武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卫青,你也说说!”显然,汉武帝对几个人的回答都不满意,卫青知道汉武帝的意思,他站了出来,“各位都是卫青的前辈,我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只能说陛下让我打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
“看来你卫青还是个滑头!”汉武帝嘴上斥责卫青,心里却对卫青的答案很满意,这才是他想要的答案。汉武帝四路出兵,李广这一路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俘了,靠着自己的骑射之术,才侥幸逃脱;公孙敖这一路,也被匈奴人击溃,他一个人逃了回来,和李广半斤八两;至于公孙贺,他选择了在外面转了一圈,然后直接打道回府了,没有损耗一兵一卒,当然他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见到!最后就剩下卫青这一路人马了,韩安国联系不上,因为自从出发后,卫青的部队就好像消失了一样,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卫青搞了次突袭,直接深入匈奴人的地盘几百里,竟然摸到了龙城圣地。这里不是没有防范的,还有几千驻军,但是一向骄纵的匈奴人没想到,汉军居然可以摸到这里来,而是卫青的部队数量,还是他们的数倍,且都是汉军中的精锐之师。对于卫青这个小舅子,汉武帝是格外看中的,因此调配给他的都是最好的马匹,和最强的士兵!最重要的还是卫青这个主将,他没有拘泥于战法,而是率军突进,这既打破了战斗的常规,也令匈奴人猝不及防,这正是汉武帝所期望的。
马邑之谋失败后,汉武帝对匈奴人用兵的想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朝臣们反对对外用兵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他急需一场胜利,来扭转这种局面。而卫青的龙城之战,彻底扭转了大汉建立以来,对匈奴人作战的劣势。也为汉武帝对匈奴人用兵提供了正面佐证,就如汉武帝对群臣所说:“寇可往我亦可往,如今攻守易形了!”因此,卫青封侯是有道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军功,而且是大军功,有人会说卫青是蒙大运,但我想说的是,其他人为什么没有蒙上呢?
因此,很多事不能人云亦云,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读史明智不是说人家写了什么就信什么,也不是人家写什么,你就怀疑什么,而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这个思考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这种事也只能是“千人千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卫青!
或许王昌龄纯心恶心李唐才写出龙城飞将这样模棱两可的诗。学校教的确实是李广,但王昌龄值得到底是谁除非他本人留下什么东西证明,否则只能按照教材来解读,毕竟考试的时候你要是把龙城飞将指的人写成卫青,肯定是不会给你分的
但凡肯多思考就知道这首诗肯定写的是李广(你分析半天都是在分析值不值这个荣誉,但是李广行不行都不影响这首诗写的是李广)因为作者是王昌龄,李唐人,李唐又认李广为祖宗,所以赞李广贬卫霍的很多,龙城指的是天水,李广故乡,胡山指的是秦岭山脉,李广驻守其中一块,完全对得上,不要去分析李广配不配得上,王昌龄唐朝人必定写的是李广。
毫无争议诗中指的是李广,这不是能力高低,功业大小的问题。李广在唐人心中有无上崇高的地位,而唐宋时期对卫霍基本以贬为主。唐诗,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因数奇。。。都是对李广的赞美。宋人更直接,飞将无时运,庸奴有奇勋。直接骂卫青庸奴。
小编多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