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那时候,英雄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当时的局势那叫一个乱啊,在这历史的大潮里头,出现了不少政治头脑特别厉害的人。曹操把魏国给整起来了,给曹魏打下了基础;司马懿闷着劲儿忍了好些年,最后来了个乾坤大挪移,把曹氏的江山给夺了。这俩人明里暗里地斗,最后都算成功了,可也都有那么点儿遗憾。
曹操没能够趁早把司马懿给除掉,结果使得曹魏走向了灭亡;司马懿虽说夺得了魏国,然而也正因曹操早年的谋划布局,间接地致使自己创立的西晋走向覆灭。本文打算重温曹操与司马懿之间的这段往事,剖析这两位政治强人间的恩恩怨怨,来呈献给各位读者。
【一、曹操再三征召,司马懿皆以病推脱】
东汉末年,世道混乱,曹操凭借武力渐渐统一了北方,成为了事实上的统领者。那时,有个声名渐起的司马懿,曹操屡次派人去请他,想要任用他的才能。可是司马懿每次都借生病来敷衍推脱。当时曹操已然掌控朝廷,重兵在握,这般做法无疑是以强势之态表示友好并加以拉拢。而司马懿借病拒绝,既表明了自身的立场,又防止因得罪曹操而引来杀身之祸。
那时候,司马懿隐居都有十多个年头了,名声那是相当大。当地的村民们都清楚,他可不是一般人,对人很和气,也不会让人觉得不自在。有一回,村里有个相熟的人来串门,他俩就一边下棋一边唠嗑。这人问起当天曹操的使者过来的事儿,司马懿笑着回应道:“现在各路英雄纷纷崛起,诸侯们也在互相争斗,这可不是我想要的。我呀,就喜欢过那种安于贫困、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日子,不想去追求当官啥的。”
他拒绝曹操的征辟,并非是身体真有毛病,而是早就明白汉室江山已然气数将尽。曹操虽说能风光一时,但到底难以成就宏伟霸业。司马懿不想屈居曹操手下,因而施展出装病的计谋。村里的人都瞧见司马懿平日里行动如常,没什么大碍,这所谓生病的说法不过是表明他的心意罢了。
这次去拜访,熟人那是相当欣慰,瞅见司马懿对名利没啥兴趣,就喜欢清静的日子。熟人跟司马懿下了好几盘棋,聊了会儿天后就告辞离开了。这俩人有说有笑,特别温馨。这事儿也成了往后让他俩友谊更加牢固的一个契机呢。
【二、投奔曹操后表现才华,曹操增戒心欲除之】
过了好些年,曹操又派人去请司马懿,非得让他出来做事。这会儿朝廷的局势已经定下了,汉室就只剩下皇帝那个空名头。曹操想要多多招揽人才来稳固自己的政权,要是再不理会司马懿的推脱,那可就不明智了。司马懿也清楚曹操的脾气,他心里明白,这一回要是再拒绝,恐怕就有大麻烦了。于是,他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高高兴兴地去了。
司马懿投入曹操麾下后,很快就在朝堂之上显露出非凡的才能与卓识,这既让曹操对他予以重视,也使曹操对他的戒心愈发加重。
曹操这人疑心挺重,见识了司马懿的本事之后,就更害怕以后管不住他了。把司马懿这么个聪明能干的人留在身旁,心里终归是有些顾忌的。
有一回,曹操做梦,梦到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东西,他觉得这意味着有三个姓马的人会对自己不利。正巧司马懿的姓里有个“马”字,这可把曹操给气坏了,赶忙让手下人加强防备。有些部下提议曹操干脆把司马懿给除掉,可曹操心里还没拿定主意。曹操这么一弄,司马懿觉得自己就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危机四伏,只得行事更加小心谨慎,仔细应对。
【三、曹丕信任司马懿,三度化解曹操猜忌】
曹丕登基后,得到司马懿的大力辅佐,对他极为信任。曹丕更倾向于认可司马懿的判断,而对曹操的防范之语毫不理会。曹操曾多次告诫曹丕要提防司马懿,可曹丕全然当作耳旁风。如此一来,曹操对司马懿的戒备愈发加深,他恳请曹丕处置司马懿,却遭到曹丕的拒绝。
在一次朝会上,曹操脸色不太好,目光老是落在司马懿身上。大臣们都察觉到了不对劲,可只有司马懿毫无惧意。过后,曹丕问起其中缘由,司马懿这才讲曹操对他有所怀疑,他自己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曹丕听完火冒三丈,立马指责父亲不应该猜忌忠臣良将。就这样,曹丕和曹操之间有了嫌隙。面对这种局面,曹操为了大局,也只好做出让步。
村儿里的熟人又来串门了,俩人再次下起了棋。熟人笑着说道:“老兄你这几年在官场上挺顺啊!”司马懿笑着回应:“朝廷就像个赛场,我得小心谨慎着。老兄你别担心,我心里有数。”言外之意就是,他一定会谨慎处理的。
这般三次消除了曹操对他的猜疑,司马懿慢慢获得了曹丕的器重。曹操的警示化作了一场空,使得他除掉司马懿的计划不得不往后推迟。司马懿从中吸取经验,在表面上显得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地为曹氏卖力干活,可实际上却有着远大的志向。
【四、曹叡曹芳接续在位,司马懿伺机而动】
曹丕离世后,曹叡、曹芳依次登上皇位,司马懿愈发受到宠信,实实在在地掌控了大权。在外人眼中,曹氏皇帝已然成了空架子,权力已然旁落他人之手。不过,司马懿并未越界行权,一切依旧如前,着实让人另眼相待。曹叡刚即位那会,还稍微参与一下朝政,可后来却把所有事务都交付给了司马懿。曹芳登基之时年纪尚小,司马懿也就成了实际的掌权人。
村里的熟人再次前来造访,对司马懿不惧权势的行为大为惊叹,称赞他稳稳地把控着朝局。司马懿言道:“我不过是幸运地获得了皇上的信任,自当以德报恩。要是能让曹氏的基业长久安稳,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表面上听起来挺谦逊的一番话,把他真正的野心给遮掩住了。那些熟悉司马懿的人,虽说挺欣赏他的为人,可也隐约察觉到司马懿的志向并不在这儿。
司马懿多年来一直隐忍,收放之间掌控自如,他这种豁达的胸怀与行事风格,令不少臣子另眼相待。不过,司马懿其实是在伺机而动。在曹叡和曹芳先后执政时,他悄悄拉拢亲信,积攒实力。待到曹芳十来岁时,司马懿觉得时机成熟,便发起政变,掌控了朝局,将曹魏江山夺到了手中。知晓此事的熟人,禁不住感慨命运无常,司马懿到底还是没能抵御住权力的诱惑。
【五、温故知新方长久,曹操布局终亡其国】
司马懿掌控魏国大权后,创建了西晋,并实现了三国的统一。但没过多久,西晋在建国刚过百年时就走向了覆灭。这当中一个关键因素,得归咎于曹操当年的一番筹谋。
曹操年轻那会儿,大力征讨乌桓族,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这看似是个了不起的战功,实际上却暗藏隐患。那时候,好多谋臣都劝曹操,说乌桓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往南来的一道防线,不能随随便便就给除掉。然而,曹操为了锻炼军队、树立自己的威望,压根就没把这些劝告听进去。
分散的乌桓族后来演变成鲜卑等强大的游牧民族,实力逐步增强。西晋刚建立没多久,中原地区便掀起了八王之乱,致使国力衰退。不少有识之士深感遗憾,要是曹操没有过分打压乌桓,北方塞外或许就不会出现这些凶悍的外族,西晋的国运说不定能够更为长久。曹操的这一行为,给日后埋下了隐患。
在乱世过后,那些强大的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瞅准时机,大规模地向南进犯,西晋的军队毫无抵抗之力,不断败退,最终整个国家沦陷。曹操早年的一些决策,酿成了日后国家被灭的悲剧。人生的境遇变幻莫测,成功与失败的转折可能就在瞬间。曹操和司马懿原本都是有能力的大臣,然而却由于各自的过错,致使自己的政权走向灭亡。
【结语】
曹操和司马懿之间的纠葛纷争,铸就了一段充满激烈对抗的政治佳话。这两人各有优势与劣势,都曾获得过成功,也都品尝过失败的苦涩滋味。让人更为感叹的是,他们一生的历程和所作的决定,既成就了自己,也致使自己的政权最终走向灭亡。后人要是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懂得何时进何时退以维护整体局面,那才算是学有所成,推动历史前行。不知各位读者对此有啥看法,欢迎多多分享交流。
向往的生活
司马征辽东,杀的太多。北方没有屏障,跟曹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