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提出要100万中国人去苏联,为什么又说中国是“黄祸”?

史海任我行 2025-02-16 13:32:29

1955年的夏天,来自河北的1000名工人,在三名管理干部的带领下,踏上了远去苏联的列车。

他们此行,可不是组团去苏联旅游,也不是组团去苏联进修学习,而是要赶赴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去做一名支援苏联地方建设的工人。

在出发前往西伯利亚的路途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是表情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为自己工人的身份远赴苏联而骄傲,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那里苦寒无比,又担心语言不通,风俗不懂,饮食不习惯,一定很难适应。

就这么一路忐忑着,在单调重复的汽笛和铁轨声伴随下,他们历经千万里行程,来到异国他乡。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苏联的党政部门和相关企业,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欢迎会结束以后,还组织带领他们去看电影,去逛公园,去熟悉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他们住宿的地方也好,是两层楼的员工宿舍。走进室内一看,窗明几净,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为他们精心准备了有中文报刊的阅览室。

阅览室里,来自中国的《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被整齐有序地放在报刊架子上,静静等待着工人们来阅读学习。

看着眼前的一切,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将感激的目光投向了苏联同志们。虽然相互之间语言不通,可是,来自中国的工人们,每个人脸上写满的感激和喜悦,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读懂。

经过短暂的适应期之后,中国的工人们就热情投入到西伯利亚的地方建设的热潮中。

在忘我的工作中,中国工人们牢牢记住了国内领导们的谆谆教诲,他们是代表中国,来支援苏联地方建设的,他们更是来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的。等到数年后回国,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因此,在工作中,中国工人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他们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苏联当地企业的青睐有加,有的企业经理甚至用半开玩笑地语气说道:“我不打算让这批工人回去,所以要想办法让他们都能在苏联结婚。”

谁能想到,中国工人远赴西伯利亚支援苏联建设,最开始竟然是来自于1954年9月,赫鲁晓夫访华时的一句临时提议呢?而且,赫鲁晓夫最开始提议,竟然是让中国派出100万人去西伯利亚砍树。

那么,100万之多的中国工人后来真的都被陆续派去苏联了吗?赫鲁晓夫又为何突然提出这样一个提议呢?

这一切,都要从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说起。

相见甚欢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病逝后,赫鲁晓夫于这一年的9月,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

和斯大林在位执政时,时时处处以大党大国自居,且高高在上不同的是,赫鲁晓夫认识到在势单力薄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里,中国对于苏联,对于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赫鲁晓夫决定和中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关系,巩固彼此之间的友谊。于是,在新中国成立5周年大庆之际,赫鲁晓夫决定访问中国。

9月的北京,到处是秋风送爽桂花飘香的宜人天气。当赫鲁晓夫率领的政府代表团于29日抵达北京城的时候,受到了中方的热烈欢迎。

这一次到访中国,赫鲁晓夫带来了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布尔加宁、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大使尤金和苏共工作人员等众人随行。苏共代表团对外宣称,他们此行就是为了参加中国的国庆节。

不过,在访问中国期间,赫鲁晓夫可不是真的单纯只是来参加国庆节,他和毛主席等领导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沟通和交流。

在内容繁多的沟通交流之中,当然有亲切友好的交谈,不过,也有沟通不畅意见相左时的脸色难看沉默无语之时。

毛主席向来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是,彼此相向而行时,和颜悦色,相谈甚欢;但是,如果意见相左,或者彼此有误会疑惑,毛主席就绝不会碍于情面,面上附和,而是直接硬气而巧妙的加以拒绝。

比如,赫鲁晓夫临时提出的让中国派出100万人去西伯利亚,毛主席一开始是坚决加以拒绝的,且直接导致原本开心的谈话,草草收场。

回到赫鲁晓夫初初来到北京的那个九月末。

一开始,在宾主落座之后,毛主席和赫鲁晓夫是彼此相谈甚欢的。

当赫鲁晓夫满怀深情地握住毛主席的手,激动地说出:“中国人民在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千辛万苦,走过离开坎坷不平的道路,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现在,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朝鲜打败了美国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力量。”

毛主席一样表达了对于苏联的感谢之情:“中国革命得到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感谢苏联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无私帮助。”

可以说,初次到访中国,赫鲁晓夫是心情愉悦的 ,与毛主席的交谈,也是实心实意的。

并且,这一次到访中国,赫鲁晓夫还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此次中国行,赫鲁晓夫冲破了苏联国内的重重阻挠,给中国带来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在斯大林时期同意帮助中国建设的141项重点工程,赫鲁晓夫此次访华,又在此基础上追加了15项。

在先进武器支持方面,赫鲁晓夫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经淘汰的旧武器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和制造技术。

此外,赫鲁晓夫还答应为中国提供五亿二千万卢布的长期贷款,还提出了两国科学技术的合作事宜。

可以说,这一次赫鲁晓夫的来华访问,是带着满满的诚意来的,也是真心想和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搞好关系的。

因此,毛主席在和赫鲁晓夫会谈的从时候,彼此都是心情愉悦的。后来,在赴宴的时候,当服务员端来了酒菜,毛主席微笑着和赫鲁晓夫边吃边谈。

临时提议

美酒佳肴,宾主两欢,此时的赫鲁晓夫彻底放开了,开始毫无拘束地随意畅谈。谈着谈着,不知怎的,赫鲁晓夫就将话题扯到苏联的地广人稀上面来。

这时,赫鲁晓夫提议道,苏联只有2亿人,西伯利亚地区面积有1200多万平方公里,除了驻军,几乎没有苏联人愿意到那里去。

中国人口有6亿多,中国可以派劳工到苏联的这些地方去,这样既可以帮助中国解决失业问题,也可以帮助解决西伯利亚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对双方都有利。

接着,赫鲁晓夫又建议道,中国可以派100万人去,西伯利亚有巨大的森林资源,欢迎中国兄弟前去开发和建设。

因为事先完全没有沟通,这是赫鲁晓夫兴之所至,临时突然提议的,因此,当赫鲁晓夫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无比震惊。

副主席米高扬一下子就发现了赫鲁晓夫这个提议的唐突和极其不慎重,他满脸惊慌地看着赫鲁晓夫,张大了嘴巴,却最终欲言又止,毕竟,对方是苏共第一书记,他不想当场让赫鲁晓夫尴尬。

与米高扬极力隐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毛主席听罢这样的提议后,将自己的情绪完全摆在了脸上。

只见毛主席缓缓站了起来,在屋内来回走了几步,而后又一言不发地盯着赫鲁晓夫看了好一会儿,看得赫鲁晓夫摇晃着肥大的脑袋,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就在这时,只见毛主席忽又低垂眼帘,用一种平静而又坚定执着的语气对这赫鲁晓夫说道:“赫鲁晓夫同志,你知道,多少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发达国家,人口过剩,因而是一个很好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但是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这种看法是侮辱人的。现在你也这么看,这就使我们很为难了。”

毛主席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沉痛的,他想到了解放前,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国有多少华人到加拿大、美国去修铁路,用多少血汗和眼泪,才换来了艰难生存下来。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他不能再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不了了之

平心而论,赫鲁晓夫在说出这个提议的时候,他没有考虑那么多。只能说,赫鲁晓夫的这个提议,在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得出不一样的结论,不存在谁对谁错。

因此,赫鲁晓夫的这个临时提议,让双方闹得不欢而散之后,毛主席和中方代表坐在一起再次商议赫鲁晓夫的这个提议的时候,毛主席也缓和过来了。

大家一致认为,赫鲁晓夫的提议并无恶意和侮辱,而且,近五年来,苏联在物质和技术方面,均给予我们巨大的援助。

如今,苏联在人力方面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完全应该以国际主义的热情积极支援。

此外,大家还一致认为,我国青年积极参加苏联共产主义建设,接受先进生产技术教育,将来回国,对于我国就是一支具有一定技术知识的建设力量。

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这边回过来决定派出劳工的时候,苏联那边也醒过来了,那边的代表团一商议,觉得不能这么干。

他们当中,米高扬的看法最为一针见血,他认为,苏联本来就女多男少,100万中国人开进西伯利亚,不出几年,中国人和苏联姑娘结婚,这里,就直接变成了中国的西伯利亚了。

尤金大使也同意这个意见,他还特意说了一句中国的俗语,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请神容易送神难。”

当数日后,赫鲁晓夫在中国多地游览回到北京之后,毛主席给他带来了正式口信:“同意接受苏方的建议,给苏联西伯利亚送100万劳动大军。”

这一次,赫鲁晓夫真的进退维谷焦头烂额了。和毛主席会谈时,他望着一直在一旁对他使眼色的米高扬,无可奈何地两手一摊,无奈回复道:“一下子来100万中国劳工,还不能派上用场,后勤工作也跟不上,我们先接受20万人。”

毛主席听罢,掸掸烟灰,整整衣领,站起身来,慨然说道:“只要你们需要,我们中国工人可以先开赴苏联。建设好苏联,与建设好中国,意义是一样的么!都是社会主义一家人嘛!”

1954年10月12日,中苏在北京签署《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宣布双方签订的各项协定,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外派劳工到苏联的合作协议。

协议规定了中国工人的管理、薪酬、福利待遇等,还设立了中苏常设委员会。不过,协议并没有注明20万人,也没有商定几年内完成20万人的派遣任务。

此时我想赫鲁晓夫一定十分后悔,在兴起之时的失言,这点从赫鲁晓夫同阿登纳的会谈就能看出他内心对中国的真实想法。

1955年秋,联邦德国时任总理阿登纳应邀访问莫斯科。赫鲁晓夫和阿登纳会谈时聊到中国,赫鲁晓夫大言不惭的说:“中国非常危险,中国人是黄祸。”并问阿登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

阿登纳可是政坛老手,不可能对这种荒谬的言论出谋划策,而是劝道,苏联应该和中国搞好关系,两人的谈话,后来被西方媒体披露出来,引起轩然大波。

从上述内容就可以看出,苏联虽然和中国同是社会主义阵营,但苏联对中国却是处处防范,不过既然赫鲁晓夫提出的建议,双方都同意了,那就应该执行下去,毕竟让中国工人多赚点外汇是件好事。

在中方多次沟通协调催促下,第一批的1000人才终于在1955年10月奔赴苏联。1956年,第二批的1000人开赴西伯利亚。

到1957年,因为苏联对此事一再躲躲闪闪,借故推辞,再派一千人赶赴苏联的计划未能实现。

至此,赫鲁晓夫最初提议100万中国人支援西伯利亚建设的计划,最终不了了之。

结语

1957年,经陈云、邓小平批示,我国向苏联使馆主动提出1957年不拟派1000名工人的建议,苏联方面很快传来同意的回复。此时,赫鲁晓夫如释重负。

1963年,除了少部分工人因为婚姻长久留在苏联外,其余来自中国的工人全部回国。

这一年,中苏两国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公开大论战,双方关系开始恶化。

赫鲁晓夫近十年前提出的百万中国工人援苏计划,从此进入尘封的历史,再无人提起。

0 阅读:35
史海任我行

史海任我行

每一段历史都该被铭记,我要做的就是让历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