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总场北泉镇的历史沿革你知道吗?这篇文章帮你了解

修为之 2024-02-11 14:31:22

石总场北泉镇概述

石河子总场、北泉镇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和石河子市所领导。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嗒尔盆地南缘。

位于北纬 44*18”49至44*3826~、东经 85*5231”至 86”07 25”之间。

东邻玛纳斯县,北接一四七团,西毗沙湾县,南连石河子市区,区域总而积 475.76 平方公里。拥有耕地25万亩,人口8万多人。

有民族 18 个,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有回、维吾尔、东乡、满、蒙、苗、壮、朝鲜、土家、撒拉、哈 萨克、裕固、黎、藏、锡伯、侗、韩等17个。

场镇前身最早为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八团和二十二兵团直属拖拉机实习农场。1999 年,北泉镇建立县级镇,场镇合署办公。

场镇辖区属平原类地形,南高北低,海拔高度 438 米至 358 米,平均坡降2.20%。

境内泉水、河水径流量 1亿立方米,地下水静储量 52 千亿立方米,动储量1.2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

耕地腐殖质层厚,土质肥腴,团粒结构较佳。典型大陆性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年均气温 6.6C,年均无霜期166天,年均日照时数2 784小时,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酱西红柿、蔬菜等。主要林木有杨、柳、榆、沙枣、白蜡等。主要果木有葡萄、苹果等。主要畜禽有猪、绵羊、奶牛、鸡等,主要鱼类有鲢鱼、鲤鱼、草鱼等。

场镇交通发达,运输便捷。312 国道(乌伊公路)和省道呼克公路横穿场镇南部和北部,省道石莫公路从腹部纵贯全境,县道、乡道形成蛛网状。场镇南距北疆铁路和乌奎(乌鲁木齐至奎屯)高速公路约十公里。

场镇有闻名遐迩的人文景点和旅游景点。周恩来总理纪念碑耸立在北泉镇北郊,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纪念碑以北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场镇区原为一片人烟稀少的湿地,泉眼、沼泽、沟壑相连,芦苇、荆棘从生:狼、狐理、野猪成群结队,突兀之处尽为碱地,生长少许芨芨草、铃铛刺等野生植物。

1950年3月,春寒料峭,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八团奉命西进,在沙湾县惠民渠、黄渠流域和泉水地扎下营盘。

指战员们以地窝子、草庵子为屋,以囫囵麦粒和高梁果腹,以砍土曼、铁锹、土犁为工具,拉开了屯垦戍边的序幕。是年,全团当年开荒生产粮食 111.5万公斤,油料3.87万公斤,粮、油达到自给,从而减轻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供应压力。

1951年8月1日,由王震、陶峙岳将军亲自筹划、踏勘的拖拉机实习农场成立,兵团屯垦开始实行农业机械化。

实习农场的创办,不仅发挥了示范和引导作用,而且成为孕育兵团农牧团场机械化的摇篮。仅在1952年至1953期间,农场受上级机关委托,先后举办两期拖拉机技术培训班,为各师团培拖拉机手380多人。

1953 年,团场试种棉花首获成功。是年,团场种植棉花6496亩,皮棉总产44.17万公斤,皮棉单产68公斤。棉花的试种成功,打破了西方专家所谓高纬度不能植棉的神话,为北疆的植棉事业辟出了道路。

1956 年,随着团场规模的扩大,劳力不足已成为阻碍生产的瓶颈,为解这一问题,团场从河南荥阳、宝丰、沈丘、项城、夏邑、拓城、东明等地招收青年职工3682人,为团场增加劳力1倍。

这批职工绝大部分来自解放后的翻身农民家庭,具有高小或初高中文化,较好地改变了农垦部队的文化结构,为兵团生产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另外还有山东女兵、湖南女兵以及上海、湖北知青、自流来疆农民等也陆续来到,壮大了团场劳动力。

1958年,团场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捕捞渔业被列入生产计划,200亩试种甜菜获得单产2.24 吨,从而为团场奠定了农、林、牧、副、渔、粮、棉、油、甜、草的生产格局。

1959年石总场广泛推广兵团劳动模范王忠汉的精耕细作工作法,推广兵团级劳模张世海先进植保技术和全国农垦战线机务标兵侯正元保养机车先术。

针对石河子、乌鲁木齐的建筑、造纸用材市场和饮食服务市场,石总场积极开发本场资源,变资源为商品,使场经济得到全而迅速发展。至1966年总场连年盈利,9年共盈利1330万元。石总场被誉为“准噶尔盆地的一颗明珠”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后,总场、分场、连队三级领导机构被群众组织接管,多数干部被打倒。由于不懂管理和生产技术,蛮干、瞎指挥盛行,人力、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加之以极左思潮的影响,团场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到1976年,全团场累计亏损达2513万元。

特殊时期结束后,垦区开始拨乱反正,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团场安定团结,职工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生产而复苏。

1979 年,财务一举扭亏为盈,结束了垦区连续亏损12年的局面。经过一系列改革,1980 年至 1984 年,石总场5年年均盈利479 万元。

从1985 年开始,石总场进一步改革经营体制,种植业推行“两自一包”(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自理、包交产品和利费)”家庭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畜牧业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着重发展猪、奶牛、绵羊、鸡等。

工业实行整顿,将仓促上马、产品质量差改进无望、产品市场疲软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经过深化改革和整顿,到1990 年,总场创利润305万元,为1985 年的14.52倍。

1995年,石总场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达104万元,占产值10.18%,为1990年的6倍。1998年、2000年两年均创利润1616万元,为石总场历史之最。

历史沿革

七十八团(1950.1-1953.6)

1949年12月19日,原国民党整编七十八师二二七旅一部分所六八0团全部、骑兵团大部及四十二师六十五旅一九四团二营,改编为中国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八团,驻地绥来县(1954年改称玛纳斯县)。

1950年1月,范子久、刘炳正等到团任职,担任政治工作领导职务。同年3月,屯垦生产开始,该团移迁沙湾县北部,团部驻惠民渠。1952年3月垦荒重心东移,团部迁至沙湾县泉水地。

1950 年至 1953 年,七十八团下辖3个营共17个连。另有工厂、合作社、机耕队、工程队、休养连各1个,共计3个营级单位,共22 个连级单位。

拖拉机实习农场(1951.8~1953.1)

1951年8月1日,以二十二兵团直属生产大队拖拉机组11人、6台拖机为基础,组建拖拉机实习农场,场部设在石河子水磨(今石河子化工厂)附近,直属二十二兵团领导。同年 12 月,场部迁至石河子老街。

1951年至 1953 年,拖拉机实习农场下辖 2个生产连队,1个拖拉机队,1个运输队,共计4个连队。

机耕农场(1953.1~1958.2)

1953年1月25日,根据二十二兵团命令,兵直拖拉机实习农场和兵直牧改进场、农试场、生产第一大队、二十六师独立营警卫连及骑八师二十三团二连合编为机耕农场,场部设在石河子老街,直属二十二兵团领导。同年秋,场部迁至新址(今石河子第四机厂处)。1954年1月1日,机耕农场划归农八师管理。

1953年1月至1957年1月,机耕农场直辖14个连级单位。这一时期为场、队二级管理时期。

后因生产的发展,1957 年1月至 1958年2月,连级单位增至为 25个,场下设作业站(营),作业站分别辖若干个连级单位。这一时期为场、站、队三级管理时期。

二十四团(1953.6~1959.4)

1953年6月,七十八团改番号为二十四团,属农八师领导。团部驻沙湾县泉水地(1983 年定名泉水镇)。1957年1月,团下属单位营改称作业站,连改称队。

1953年至1959年,团下辖4 个作业站(营)、16 个生产队。另有1个畜牧队、1个干部队、1个机耕队、1个工程队、1个水管所、1个加工厂、1个合作社、1个学校、1个休养室,共计4个营级单位、25个连级单位。

石河子农场(1958.2~1959.4)

1958年2月,机耕农场更名为石河子农场,场部驻石河子,属农八师领导。

4月,石河子农场划分为石河子第一农场和石河子第二农场。石河子第一农场场部驻石河子,石河子第二农场场部驻第三作业站十队附近(1983年定名屯新村);

8月,两场合并,合并后仍称石河子农场;同月,场部从石河子迁至老鸹窝(1983年定名北泉镇)

石河子总场(1959.4~1969.11)

1959 年4月11 日,石河子农场和二十四团合并,组建石河子总场,场部驻老鸹窝(后称北泉镇),属农八师领导。

一四五团、一四六团(1969.11~1978.12)

1969年 11月,石总场划分为两个团:一四五团和一四六团。

一四五团团部驻老鸹窝,一四六团团部驻泉水地,均隶属农八师。1975年4月20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体制撤销,成立石河子地区,一四五团、一四六团隶属石河子地区。

1969年,一四五团、一四六团组建后,原分场改称营,队改称连。

石河子总场(1978年12月至今)

1978年12月27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批准石河子地区革委会农垦局的报告,同意一四五团和一四六团合并,石河子总场恢复原建制,场部老鹅窝(今北泉镇),属石河子地区领导。

1979年1月石河子地区体制撒销,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石河子市(简称企市),石总场属企市领导。

1982年4月,企市体制撤销,成立农八师、石河子市(简师市),石总场属师市领导。

1983年,全国统一开展地名普查,石总场场部老鸹窝被定名为北泉镇。

1999年,北泉镇建立县级镇,场镇合署办公。

0 阅读:0

修为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