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之神:渐渐被低估的王传福

奋斗小火球 2024-05-08 01:25:03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会做口罩的电池厂,不是好的汽车大王。”

这句话,放在比亚迪和它的创始人王传福身上,实在是恰如其分。

近来,有两则关于他们的新闻异常火热:

第一,比亚迪日产口罩1000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厂商;

第二,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被认为是颠覆性的黑科技。

看过这些新闻后,你会发现很难将这些与一家主营汽车制造的公司联系起来。

由于王传福低调的个性,不熟悉汽车行业的人可能很少听说过他。

他,确实是一个神秘而传奇的人物。

如果用望远镜审视他过去的54年,画面大概是这样的:

少年时期贫困,父母双亡;在哥哥和嫂子的扶持下,挤进名校;后来步入体制,踏入商海;从电池起家,逐渐成为汽车业的翘楚;四十三岁,就已名列富豪榜……

如果再用显微镜,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他的身影:

创业做电池,三年成为中国电池之王;进军汽车领域,三年内就成为国产平价车之王;投身新能源,八年间就登上世界电动车之王的宝座;突然做起口罩生产,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世界口罩之王……

似乎无论他进入何行何业,都能迅速站在行业的前沿,甚至称霸一方。

“股神”巴菲特的得力助手查理·芒格曾经毫不吝啬地赞美王传福,称他为:

“这家伙就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一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一样把事情一一落实。我真的从未见过如此的人才!”

为了王传福,巴菲特甚至打破了不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原则,长达十几年重仓比亚迪。2018年,他将王传福列为自己最敬重的四位CEO之一,与之并列的只有:扎克伯格、库克和多尼根。

如果你对扎克伯格、库克、爱迪生、韦尔奇,甚至巴菲特和芒格的传奇故事有所了解,我相信你听到芒格和巴菲特对王传福的赞誉时,一定会被震撼得下巴掉在地上。

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赢得芒格和巴菲特如此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位低调神秘的造梦天王的面纱。

 王传福,生于1966年,然而他的故事,从1979年才真正开始被人们叙述。

那年,他年方13,在安徽省无为县为民小学读着六年级。

他的父亲患上了肝癌,病魔折磨了他好长时间,最终,他离世了。这位当时有着八个孩子的木匠,所留下的唯一财产,不过是三间残破的瓦房。

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艰难地维持生计,姐姐们相继嫁人,18岁的哥哥辍学做小买卖,最小的妹妹因无法抚养而被送人……

这,便是王传福生命的开端。

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王传福比其他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立誓要考上中专,找份稳定的工作,让母亲和哥哥的生活好一些。

然而,悲剧的命运仍未放过他。

两年后,母亲也因长期劳累而病倒,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何等艰难的人生!

当时正在进行初中毕业考试(那时的初中为两年制),王传福考试进行到一半,却接到了这个噩耗,他急忙回家,错过了考试最后两门,也错过了中专的录取机会。

于是,15岁的王传福,不仅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一片光明的未来。

母亲去世后,王传福的生计落在哥哥身上。然而,哥哥刚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王传福不愿成为哥嫂的负担,于是请求分家,自己辍学谋生。

哥嫂对他大加责骂,拒绝了分家的请求,要求他专心学业,别去管其他事情。

王传福擦干了眼泪,背起行囊,前往了无为二中。

哥哥和嫂子辛苦经营着小生意,还要时刻警惕有关部门的扫荡,他们从牙缝中挤出每周10元钱来资助正在长大的弟弟。

高二那年,家中破旧的房屋被暴风雨吹倒,这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有一次,王传福回家后,嫂子实在拿不出下周的生活费,只好挨家挨户去借,艰难凑到4块多钱,让王传福度过了那艰难的一周。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传福深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他的命运。他的刻苦和优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班主任在三十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前夕,王传福差点失去了自己,预考时由于疏忽大意,漏做了一张试卷。按照当时的规定,预考合格才能参加高考,淘汰率高达60%。

幸运的是,学霸终究是学霸,尽管漏做了一张试卷,王传福仍然名列前40%,顺利通过了预考。

高考中,王传福创造了奇迹,他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成为了村里人久久传颂的传奇。

那是1983年,王传福17岁。

放眼远方,一位青年,名叫王传福,本应踏入合肥工业大学的无线电殿堂,却意外失之。命运之手将他引向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投身冶金物理化学的浩淼世界。

他的哥哥和嫂子满心欢喜,将结婚时最珍贵的礼物——那块“上海牌”手表,送给了这个幸运儿。为了更贴近弟弟,他们决定迁居长沙,漂洋过海,将生意扎根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

王传福在大学里焕发出新的活力。曾经被人戏称为“哑巴子”的他,如今在食堂的舞会中翩翩起舞,一举夺得“舞林高手”的美誉。他善于与人交往,在大二就加入了党组织,并荣幸成为系团总支的一员。甚至,他还曾为辅导员牵线搭桥,助力情侣缔结良缘。

然而,尽管在校园里忙碌活跃,他的心思却时刻牵挂着家中的生意。每到周末,放下书本实验,他便风尘仆仆地奔向哥哥嫂子的店铺。身处岳麓山下的中南大学,王传福却四年如一日未曾登上这座名山。

1987年,王传福获得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保送,攻读研究生。在那里,他得到导师的赏识,三年后留院任职。

不久之后,凭借着突出的研究成果,王传福被提升为有研院301所的副主任,主持全所工作。虽然年仅26岁,却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前途一片光明。

除了行政工作,王传福还肩负起副教授的职责,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他怀揣着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不仅积极发表文章,提升学术造诣,更致力于教育培养人才。

在有研院工作下去,他距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新婚的他,幸福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命运的车轮却在1993年,将他带往深圳。有研院与包钢集团合作成立了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王传福被选派负责该项目。

新公司名为“比格镍氢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担任总经理。而此时的深圳,正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王传福在繁华的市场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科学家的梦想渐渐被商业的火热所取代。

1994年,一则消息改变了一切。日本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对于中国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机遇。王传福意识到,镍镉电池市场的巨大空白将成为创业的黄金时机。

然而,身处体制内的他却束手无策。艰难的抉择让他煎熬不已,最终,他放弃了铁饭碗,毅然辞去了优越的工作,踏上了创业之路。

这一年,王传福28岁,面对未知的未来,他义无反顾。

 尽管下定了决心,但事业的起步却十分艰难,尤其是投身于电池行业,更是雪上加霜。当时,一条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就价值数千万元,这对于初出茅庐的王传福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高额资金需求。

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便是资金问题——而且是一笔巨额资金。

他首先尝试向银行申请贷款,然而,一个毫无背景、毫无资源的年轻人,想要贷到那么多的款项,简直是痴人说梦。几番碰壁之后,王传福不得不作罢。

接着,他找到了香港汇亚基金的负责人王干芝,希望能够获得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尽管王干芝对这个项目充满了信心,但在公司的投委会上,却遭到了否决。这个被放弃的投资机会,后来成为了王干芝终身的遗憾。

最后,王传福求助于自己的表哥吕向阳和朋友夏佐全。

吕向阳曾在央行的地方机构工作,比王传福早两年开始创业,已经赚得了第一桶金。他毫不吝啬地借给了表弟250万,作为公司启动资金——即使放眼25年后的今天,250万依然不是小数目,更不用说90年代中期。这笔钱为吕向阳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使他进入了全国富豪榜前50的行列。

夏佐全是湖北人,曾在保险系统工作,90年代初开始从事证券投资,初步积累了一笔小财富。经过两天两夜的长谈之后,他毅然将自己的积蓄几十万元全部投入了王传福的公司,成为了公司的第三大股东。后来,他也加入了比亚迪公司,担任副总。几年后,他因对王传福的投资而成为亿万富翁。

1994年11月18日,一个小小的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这个作坊的名字,日后将响彻全世界,它叫“比亚迪”。

起步之初的条件极其艰苦,十几个人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以厂为家,吃、住、研发一应俱全,晚上则挨挨挤挤地在大通铺上入眠。

为了尽快研发出镍镉电池,王传福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厂里。关键时刻,他的女儿出生了,然而他却无法前去医院陪伴妻子,直到数日后才得以回家看望。

工作的辛苦仅是其中之一,最大的难题在于无法购买到自动化生产线。尽管有着30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但在当时的中国,引进电池生产线仍然是杯水车薪。

在万般无奈之下,王传福想出了一个办法:机器不足,人力来凑!

他将生产过程拆分为几十个不同的环节,用“夹具+人工”的方式代替机械手。只有完全无法替代的地方才使用机器。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个设备20万美元,按照5年折旧,等于一个月2万人民币,用这些钱,我能请多少工人?”(当时工人的月工资才几百元)

这样一来,他充分利用了中国最廉价的人力资源,将原本需要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分月支付的可变成本,大大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

他仅用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立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创造了巨大的成本优势,使得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具备了极强的竞争力,很快就占领了市场。

到了1997年,比亚迪已经售出了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这时,公司成立才仅仅三年。

对于王传福和比亚迪来说,更重要的不仅仅是销量的迅速增长,还在于他们形成了“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的研发生产模式,这成为了日后比亚迪在各行业中迅速取得胜利的独门秘诀。

2000年,王传福再次成功,研发出了锂电池及

其生产线,顺利成为了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当时正值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时期,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在市场上的地位媲美如今的苹果、华为、小米。进入这些公司的供应商目录,等于产品质量在全世界获得了认可。

由于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仅为竞争对手的1/4到1/3,而且质量得到了世界最顶级公司的认可,很快就发展成了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2002年7月,成立7年多的比亚迪在香港上市,王传福和吕向阳双双进入了《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之初,王传福和杨龙忠、吴经胜、何龙等一众兄弟口头约定了股份。在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这种口头协议往往会在上市时被创始人以各种借口推翻或者打折扣,所以承销商也按惯例问王传福,如何处理这些股份。

然而,王传福毫不犹豫地说道:当初怎么说的,就怎么办。

于是,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合计分得了公司22%的股票,成为了千万富翁。

2003年,比亚迪超越了日本三洋,成为了世界电池之王。

 上市致富和站在行业巅峰,本应让王传福满心欢喜。然而,欢喜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忧心忡忡。

他的忧虑不是自己无法胜任,而是认为电池行业的天地实在太过狭小,无法容纳他这条巨龙。他觉得,即使比亚迪占据全球手机电池市场的话,一年的产值也不过几百亿。

几百亿,在王传福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

在反复思考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大行业:汽车。

当王传福在公司内提出要涉足汽车业务时,所有人都面面相觑,但谁也不敢当面反对。因为在比亚迪,王传福的话一直都是法,其他人根本无法置喙。不过,在私底下,一些高管并不看好这个决定。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为直接而激烈。当得知王传福打算涉足汽车业时,香港的投资者纷纷打电话给他,怒声怨气地宣称:“我们要抛售你的股票。一直抛,直到你倒闭!”

然而,王传福的性格使然,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绝不会为其他人的意见和外界的反应所左右,他会一意孤行,直至底线。他无视高管私下的劝说,也无视投资机构的威胁,执意推进自己的设想。

2003年1月,比亚迪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消息一公布,比亚迪的股价立即暴跌,两天内蒸发了27亿港元。

秦川汽车是与日本铃木合作,生产一种名为“福莱尔”的经济型轿车。比亚迪收购秦川后,一边继续销售福莱尔,一边紧锣密鼓地研发新车型。

福莱尔汽车

很快,王传福就明白了为什么投资人不看好他转向汽车业的原因。

制造电池和制造汽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业务模式:一个是面向企业,一个是面向消费者;两者需要完全不同的运营逻辑,技术和生产问题解决并不能解决一切。

福莱尔的销售量一路下滑,2004年同期的亏损从998.1万元扩大到7171.3万元,2005年上半年的销量仅为5000辆左右,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

然而,王传福并没有太在意福莱尔的销售情况,他的重点在于自主研发。

他挖来了曾在上汽仪征担任副总工程师的廉玉波,投入了2亿元的研发费用,开发出了一款代号为“316”的车型。

王传福和廉玉波满心以为,这款经过精心设计的车型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当一群经销商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时,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然后默默地离去。用销售副总夏治冰的话来说,“前来看车的经销商都被‘吓哭’了。”

王传福当机立断,当晚就决定取消316项目,重新开始。

这一次,他决定采取最简单的办法:仿制。或者更委婉地说,借鉴。

他们参考了当时市场上畅销的车型,很快就设计出了一款新车,命名为F3,于2005年9月推向市场。

这款车一眼看去,十个人有九个会认为是丰田的花冠(即卡罗拉),因为实在是太像了。甚至,很多零件完全可以和花冠通用。

比亚迪F3与丰田花冠的对比图

在生产方面,王传福复制了做电池时的方法,自行开发生产线,大量利用人工替代机械手,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最终,F3的售价仅为花冠的一半。

丰田的人们不可思议,他们愣是想不明白,怎么会有一辆车和自己这么像,却只需要一半的价格,甚至有专门拿回F3进行研究。

而消费者却对此无动于衷,他们蜂拥而至4S店,将F3买回家,甚至有些人把F3的标志换成了丰田的LOGO。

不到一年,F3的销量就突破了10万辆,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快超过10万辆的自主品牌。

这个数字

足以让比亚迪成为汽车自主品牌领域的佼佼者。

此后,比亚迪照样学样,陆续推出了仿造通用凯越的F3R,仿造雅阁和凯美瑞的F6,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坪山基地正式落成,王传福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会,宣布比亚迪的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生产企业,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

如今,听到中国企业家说出这样的话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在当时,在汽车行业,比亚迪说出这样的话,就像一块石头砸破了天花板。

汽车业是现代工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日本的丰田、本田,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美国的福特、通用等,如同一座座高山横亘在中国人的面前。在当时,即使是最傲慢的中国人也不敢想象,几年后国产汽车品牌会击败国际品牌。

一个从电池起家的厂家,仅仅因为一款售价6万元的仿造车卖得比较火,就敢说未来要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就像我们听到罗永浩说锤子手机要超越苹果一样匪夷所思。

但王传福信心十足。

他说:“我们造车就像造玩具一样,一辆接着一辆。”

王传福踏入汽车领域,并非出于对汽车本身的热爱。从F3到F6,只是为了探索前行的道路。

他真正的目标是新能源汽车——因为这样做,可以将他的电池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从一开始到现在,王传福从未打算离开电池行业,他想要的只是把电池放进不同的容器里——无论是电动工具、大哥大、手机,还是汽车。

早在2003年,他刚刚收购秦川汽车的时候,就向外界宣布,要打造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并表示“对电动汽车有200%的信心”。

他的行动迅速,收购秦川的第二年,他就推出了纯电动出租车EF3、电动概念车ET、混合动力轿车Hybrid-S,并在广州车展上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一年,马斯克刚刚接手特斯拉,而Roadster还需要4年时间才能在全球引起轰动。

然而,在那个时候,电动汽车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还太过超前。从生产端来看,电池技术尚未成熟;从消费端来看,石油价格便宜,汽油价格低廉,人们根本不觉得有必要购买电动车;从政府端来看,经济增长排在首位,只要能拉动GDP,无论什么车都好,当时的人们根本不关心雾霾问题。

因此,比亚迪的电动车虽然曾一时光鲜亮丽,但很快就消声匿迹了。相反,F3这款汽油车却获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王传福并没有放弃。在F3大卖的同时,他将几乎所有利润都投入到了电动车项目中,先后研发了双模的F3DM、纯电的E6、以及电动大巴K9,使得比亚迪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商。

正是电动车,为比亚迪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比亚迪上市时,其股票的投资人中有一位名叫李录的人物。他早年因为某些原因逃离美国,后来成为一名投资者,并结识了查理·芒格。

在李录的强烈推荐下,芒格见了王传福,对他赞不绝口。他说:“王传福是个天才……他能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芒格认为,电动车有着巨大的前景。从投资的角度看,比亚迪的实际价值远远被低估。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大笔投资了比亚迪股票,并向老朋友巴菲特建议,我找到了一个集爱迪生和韦尔奇于一身的人,建议你赶紧投资他的公司。

虽然芒格对王传福赞不绝口,但巴菲特却并不完全相信。他一向的投资原则是,对不了解的就不投资。即使当年微软和苹果找他融资时,他也选择忍耐不出手。

于是,巴菲特派出了他的副手索科尔前往深圳考察。当索科尔来到比亚迪的工厂时,他被惊呆了。王传福竟然管理着整整10万名工人,这在他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更让索科尔震惊的是:为了证明电池的环保性,王传福当着他的面喝了一杯电池液。

回到美国后,索科尔对巴菲特说,“This guy's amazing.You want to meet him.”(这家伙不可思议,你一定想见)。

没过多久,巴菲特也对王传福感到钦佩,被他的愿景所吸引。他愿意向王传福投资5亿美元,占股20%。这是他在中国仅次于中石油的最大投资。

然而,王传福却拒绝了!

老王说,钱我需要,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的股份给你,最多只能给你10%。

这可能是巴菲特多年投资生涯中少有的被拒绝的一次。但是王传福的坚持,更让他觉得这个人可靠。

最终,双方商定,巴菲特投资2.3亿美元,占股10%。

2009年,正是巴菲特如日中天之时。上一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他超越了蝉联多年的比尔·盖茨,成为新晋世界首富。他的午餐会也以创纪录的263万美元天价成交。

在巴菲特的影响下,比亚迪

立即成为全球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其股价一飞冲天,直接把王传福带到了2009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的双料首富位置,财富高达350亿元。

这一年,王传福43岁。

 当一切达到顶峰时,也正是开始面对挑战的时刻。

2009年,王传福的事业和财富达到巅峰,但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却陷入了一场困境。

为确保新能源汽车有足够的投资,王传福大幅削减了传统车型的研发投入,试图通过扩大现有产能来获取更多利润。结果,销售网络失控,大量经销商纷纷撤离。

2010年第二季度,比亚迪的营业收入环比下降了8%,净利润更是暴跌了58%;第三季度,公司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危机。

到了2011年,问题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加剧。上半年利润骤降了88.6%。公司的经营问题也蔓延到了管理层:销售总经理夏治冰辞职,销售部门大规模裁员,产品质量问题接连不断。

媒体上涌现出大量批评比亚迪的报道,《比亚迪大败局》、《比亚迪教训》等文章广为传播。人们都在纷纷问:比亚迪出了什么问题?

2012年,王传福公开承认错误。他说:“过去我们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忽视了品牌质量的提升。我们在经销网络、媒体关系和产品品质三方面犯了错。”

对于一向执拗、一言不发的王传福来说,公开承认错误并非易事。

此前,他总是认为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及时交货才是最重要的,而对品质则不够重视。然而,接连发生的问题让他开始研究苹果公司的用户体验思维,并大力提升比亚迪产品的用户体验。

随着比亚迪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加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比亚迪终于渡过难关,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2015年,距离王传福宏愿“成为中国第一”的承诺已经过去8年,但比亚迪并未完成这一目标。

在当年的汽车销售排行榜上,按公司计算,比亚迪仅排名第16位;按车型计算,最畅销的F3也仅排名第28位。

然而,如果以新能源汽车为分类来看,王传福已经实现了他当初设立的目标——2015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61722辆,在全球市场占据了11%的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之王。

这一排名一直保持了3年,直到2018年被特斯拉超越。

  2016年,王传福开始感到,新能源汽车或许还不足以满足他的雄心壮志,他想要做一些更加宏大的事情。

于是,他推出了“云轨”。

所谓云轨,是一种建立在空中的单柱轻轨,与比亚迪设计的“云巴”相配合,其运载效果相当于轻轨或地铁,但所需空间更小,造价更低。

王传福希望通过这一产品来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他说:“我们用电动车解决城市的污染,用云轨解决城市的拥堵。”

对于这一设想,王传福充满信心。他说:“七年前,我们提出城市公交新能源化,没几个人相信。四年前,城市公交新能源化开始得到大规模推广,两年前成为国家战略。”

言下之意,是云轨的快速发展也势在必行。

他相信,云轨项目将再次改变比亚迪的命运。

云轨一推出,立刻受到了许多中小城市的欢迎,比亚迪在一些城市获得了订单,甚至已经开始了施工。

然而,随着国家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政策的收紧,自2016年至今,尚未有一个城市启用云轨。一些已经修建了部分云轨的城市,项目搁置不前,几乎成了废墟。

再次塑造一个新的比亚迪,目前看来遥遥无期。

而此前王传福认为规模太小的电池行业,2011年底涌现出宁德时代,迅速崛起为电池行业的巨头,成为比亚迪电池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

截至目前(2020年4月1日),宁德时代的市值已高达2659亿元,超过了比亚迪在香港和A股市场的总市值(比亚迪在香港市值1037亿港元,A股市值1558亿元,合计约2507亿元人民币)。

眼下的比亚迪,传统汽车业务已无光彩可言;电池行业正面临宁德时代的激烈竞争;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一路领先,后面还有一大批造车新势力紧追不舍。如果云轨项目无法取得突破,比亚迪将难以再次实现爆发式增长。

然而,尽管如此,比亚迪在许多行业都是一个隐形的巨头。例如,在手机代工领域,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厂商,仅次于富士康,代工收入占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一。许多知名品牌如苹果、小米等的手机都是由比亚迪工厂生产的。

此外,比亚迪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使其随时可以进军新的领域。在疫情期间,公司转产口罩,对比亚迪而言只是小试牛刀。

而如果不是比亚迪投入口罩生产,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原本以汽车、电池和手机代工为主营业务的比亚迪,居然还拥有医疗器械生产资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比亚迪紧急调动人力,自主设计口罩生产设备,每天生产一千万个口罩,而这并非出于牟利目的。

相反,比亚迪的大部分口罩都免费捐赠给了急需部门和特定群体,其余部分则以不高于2.5元/只的超低价格供应市场。

换句话说,比亚迪不惜打乱主营业务的正常节奏,许多员工放弃了春节假期加班加点,这在经济上是一笔亏本的生意。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社会需要。

尽管比亚迪在业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公众舆论中,其形象却仅能算得上一般,甚至有些负面。比如像制造口罩这样的举动,赢得众人称赞的情况,在比亚迪身上是非常罕见的。

造成这种局面,除了王传福本人刻意保持低调,不在乎外界评价,以及其在营销推广中的理工科“直男”思维外,还与一些巨大争议有关。

首先是关于“抄袭”。

从最初涉足电池制造、到手机代工,再到汽车生产,王传福与“抄袭”二字总是难以割舍的关系。曾经在电池领域起诉比亚迪侵犯知识产权的三洋和索尼,以及在代工领域的富士康,都曾上过法庭;而F3和F6这样的汽车产品,更是遭受了无数嘲笑。

然而,王传福对于知识产权的灵活运用和规避,却令人惊叹。他组建了一个由上百人组成的团队,专门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每次开发新产品,比亚迪都会先审视市场上有什么可以借鉴、有什么需要避免,能够模仿的就模仿,不能模仿的就绕道而行。因此,无论是三洋、索尼还是富士康,都未能在诉讼中获得胜利。

而与丰田的法律纠纷则根本无法提起,因为比亚迪的“抄袭”恰好处在法律边缘。比如,如果法律规定汽车外观有5个面雷同即构成侵权,比亚迪便会模仿4个面,只改动1个面。这样一来,尽管每个人都知道比亚迪和其他车型很相似,但法律上却无法认定侵权。

据一位比亚迪内部人士透露,“我们每年都要拆解很多竞品车型,如果发现一项技术有专利,我们就调整、避免,如果没有专利,我们就直接用。我们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打官司,而且我们永远不会让对手获胜。”(见《王传福:“一切皆是纸老虎”》,张程,原载《新财经》,2009年8月)

对此,王传福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他将这种模仿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为这是后来者追赶先驱的必然之路。

回想比亚迪自主研发的“316”车型的失败和F3车型的成功,不得不承认王传福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如果坚持“316”而不是选择F3的发展道路,也许比亚迪早就消失了。

然而,当一家公司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自主生存能力后,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否则,即使凭借模仿能够度过初创阶段,但一旦走到行业前沿,已经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时,企业的末路也就到来了。

目前,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仅达数十亿元水平,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5%,与华为数千亿元级别和14.1%的比例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最新消息称比亚迪已研发出“刀片电池”,王传福宣称要将“自燃”从电动汽车的字典中彻底删除。如果王传福所言不虚,毫无疑问,这将对当前的动力电池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但其后续影响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其次是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

比亚迪汽车起初靠山寨和低价起家,在消费者心目中,其形象长期被定位为这样。

然而,在早期,比亚迪过分关注扩大生产,忽视了品质控制,导致消费者口碑一直不佳,对品牌形象也造成了巨大损害。

自2012年以来,比亚迪加强了对产品品质的管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升品牌形象,但总体而言,在公众心目中,比亚迪仍然被视为低端车型,与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在全球许多城市赢得了好评,但在国内市场上,对比亚迪汽车的投诉率依然居高不下。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1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2018年度,比亚迪成为被投诉最多的汽车品牌。

看来,比亚迪要想提

升形象和改善品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王传福多次建议国家全面限制燃油车,优先发展新能源车,这也引起了传统车企和车主的不满,被指责为“吃相太难看”。

比亚迪大幅获得国家新能源产业补贴,也引发了不少争议。2018年,比亚迪获得的国家补贴占净利润的三分之四。然而根据比亚迪发布的2019年业绩报告显示,其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4.4%,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减少。

如果不依赖于国家对车企和消费者的新能源补贴,比亚迪新能源车只凭产品本身的能力,可能会面临极大挑战。

  王传福已经54岁。

从父母双亡的少年,到营收千亿的民族产业之光,他的人生开局,可谓悲苦至极,其日后的成功,也可谓辉煌至极。

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典范。

他自强不息的战斗意志、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服务社会的大格局,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那些引起争议的地方,却又很值得我们注意。

在梳理王传福和比亚迪的成长历程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个人、这家公司,和中国这个国家好像!

——都有过无比凄惨的过去;

——都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获得了新生;

——都有过从山寨起步的不光彩历史,但又都形成自我创新的能力;

——都不擅长对外打造形象,常常被外界黑得一塌糊涂;

——在产业上,都追求全面掌控能力;

——……

甚至,比亚迪电动车的名字,就叫做“秦”、“唐”、“宋”、“元”或者“汉”……。

我认为,王传福是一个远远被人们低估的企业家,比亚迪是一家远远被人们低估的企业。

不管从能力上,还是社会价值上,都被低估。

他是一个崇尚自我奋斗,凭双手改变命运的实业家;它是一家实力无比强大,对社会无比重要的,创新型制造企业——这都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的能力、制造的实力,是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基础。王传福和比亚迪,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积攒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在每一个他们进入的行业,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他们的社会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者解决20多万人的就业和缴纳20多亿的税收,也不仅仅在于解决城市的污染和拥堵问题。

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除此之外,比亚迪还是一个能随时响应社会紧急需求,在关键时刻立下大功的企业。

如果说疫情之下,比亚迪可以用一个月成为口罩之王。那么下次如果有其他需要,它也可以随时转型做别的东西,例如,装甲车。

这些年,中国财富急剧增长,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各行各业都有无数的英雄出来。他们的财富累积到天文数字,他们的名字被众人呼喊和铭记。

而制造业,被认为是既“苦”又“穷”,没有前途的一个行业。

创业者不愿意投身于制造业,投资者不愿意投资于制造业,打工者不愿意委身于制造业。

惟其如此,那些仍然坚守在制造业的人,那些在制造业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那些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组织生产的人,就更值得我们歌颂和铭记。

谨以这篇记述王传福和比亚迪成长历史的文章,向奋斗者致敬,向投身于实业的英雄致敬。

0 阅读:0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