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本院校如何?
其实并不能笼统定义,二本院校好不好,还是要看具体是哪一个学校,更准确点来说,要具体到个人。
我也是二本院校毕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我们专业现在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遍布在国家电网的各个分公司以及各个大型国企、央企。
不能说多优秀吧,但是也不能说不优秀,个别几个靠父母,大多数都是靠自己。
回想起大学时光,很多人都是在埋头学习吧,大学时期有多努力,毕业以后就有多幸运。
不过也有一些学生是躺着过来的,本身资质不够好,又不够努力,大学毕业没有着落,也很常见。
所以,不能笼统说好还是不好,二本也不能形成一个标签,二本院校内优秀的人一抓一把,现在都在各个城市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专家的一篇小作文被骂,为何一个专家在山东的一所二本院校办了一个讲座,之后这位专家写了一篇小作文,结果引起很多人的不满意,戳到了很多人愤怒的点,这篇小作文连同这个专家都被骂了。
专家到底说了什么,我还是很好奇的,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两遍,第一感觉就是很平淡,并没有戳中我的愤怒点,虽然我也是二本院校的学生出来的。
先来看看内容吧,首先指定地点,山东某二本院校,然后介绍了事件,专家说自己坐了5个多小时高铁到学校去给学生们办讲座,专家介绍了自己的心情,紧张又兴奋,然后讲了现场,学生冷漠、玩手机,互动失败,再后来得知这些学生是被迫来听讲座的,并不是自愿的。
这位专家说自己很难过,不知道为什么。
又翻了翻评论区,网友不满意的点:一,这位专家强调二本院校;二,这位专家强调自己坐了5个小时的高铁(不是免费讲座,专家是收费的);三,大有笼统对“二本院校”盖章的嫌疑。
简单一句话就是,这位专家站在高点训人,这就让人觉得不爽,这个时代的人都很清醒,实话说不需要这一个训诫者。
个人对这篇小作文的分析强调二本院校,我是觉得有点牵强,可以认为这位专家只是在介绍场所和讲解对象,恰好是一所二本院校,如果是一本院校,那这个主体就会改成某地的一本院校。
专家强调坐了5个小时高铁,形容自己的不容易,实在是有点找骂,网友说得好,毕竟是收费的,为了赚钱坐5个小时高铁都要强调一下,那些不容易的底层人还能活吗?如果说是免费讲座,强调一下也就罢了。说到底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也还是为了工作、为了赚钱,总不能说是为了学生好,为了传播艺术吧。
第三点,有没有对“二本院校”笼统盖章的嫌疑,说不好,我个人是没看出,可能是我不太敏感。
一个现实不能回避有人说现在的很多二本院校的学生,其实都是当年考不上大学的那一拨人,这个观点一定会戳到部分人,但是这也算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扩招的结果。
90年代上大学特别难,考上大学以后基本上就有好的发展,因为这部分人都是经过时下的教育精挑细选的,有方向有目标又肯努力,考上大学的已经都可以规到精英群体了。
现在上大学容易了,不是人们的总体水平提升了,而是大学扩招了,门槛降低了,人人都能上大学。
所以这也是一个事情。
不过也不能笼统定义,二本就一定不好吗?
这和地域歧视没什么区别了,二本院校中还有很多不错的学校,也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或工作、或考研、或深造,都能在自己的领域范围内发光发热,高考并不能成为盖棺定论的唯一。
扩招也不是没有优势,原来不能上大学的一些人,现在可以读大学,这些人就多了一些机会,机会给到自己了,后续能否抓住,还是要看个人的规划和努力。
结语永远不要给现在的自己定义,因为只要往后看,就一直有机会。
高考之后,成绩没有很理想,进入了二本院校,没关系,这才是起点,只要肯努力,充分了解自己,规划好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方向,还有逆风翻盘的机会。
如果对个人的成绩是满意的,能够上二本,那短暂兴奋之后,也收起这份兴奋,重新捋一捋思路,二本真的不算什么,二本的证书没有什么含金量,但是个人可以增加学业证书的含金量,这就要靠个人努力了。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认识到一点:大学是新的起点,不是终点,摆烂四年以后,是数十年的后悔,所以还是要调动起来,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