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后的高质量发展大会定的目标和任务开始逐步落实了。
重点是各个区旧改的推进真的是越来越快了,黄埔只是打了个头阵,接下来天河海珠白云荔湾都在加速。
01、催生一批新的购买力天河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比如北部的龙洞、柯木塱、高塘石,智谷板块的吉山、大观、岑村,智谷板块的核心是环城高速以南的大观路,肯定是以低密度的高端豪宅为主。
海珠主要是红卫村、东风村、三滘村均已公布拆补方案,另外,中轴线也准备动工,整个广州大道以东的琶洲南范围,肯定是以低密度高端改善为主。

今年广州安排了5000亿资金,共推动52个城中村改造,这次改造方案在2015年的棚改基础上升级了,会催生一批新的购买力出来,不管是发房票还是发钱的,购买力都会被锁在广州,不可能让你去给其他地方做贡献。
另外,这些改造主要还是由国企央企来主导,确保整个城市更新的推进不受影响。
02、今年以高端改善市场为主这周,杭州连拍了两块地王,一个是滨江以77409元/平楼面价拿下的滨江奥体新城地块,容积率2.5,一个是建发以88029元/平拿下的西湖蒋村地块,容积率1.1。

这两块地和广州的琶洲和天河东部有点类似,一个是靠近新的CBD,也是做低容积率改善,另一个是CBD的后花园做别墅,跟琶洲南的高端改善和大观路的别墅极为相似。
当然,重点不是这个,我要说的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各个产品段都有了,房子也不缺了,那就必须得提高稀缺性来维持这个溢价的能力。
豪宅是最讲究稀缺性的,而这个稀缺性需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你得不断升级才能守住它给带来的议价能力。
其次,上面提到的那么多改造成本,也是需要通过卖地去完成。
刚需本来是不缺房子的,只要能满足基本自住就可以了,让买得起的人去买更好的资产才是房地产发展的核心。
所以,整个环节下来,方向就非常明显了,中心区就是要奔低密度改善去的。
上海的房子基本就是这种,中心区的老旧小区全面改造成低密度的豪宅大平层,一直卖却一直不够卖的感觉。
作为一线城市,其实是不缺买家的,也不缺置换客,他们要的是稀缺性强的好房子,如果同级别置换,既没有升级居住体验,也缺乏足够的稀缺性,买家意愿自然不强。
近郊和次核心就留给改善型买家,而中心区就留给有钱人和豪宅客,这是房地产发展到最后的必然结果,靠卖房子是卖不出去房子的,卖房子以外的价值才能找到对应的买家。
03、未来中心区的价值体系之前写过一手二手背道而驰的逻辑,刚需可以选择远郊的新房或核心区的老旧二手,而改善买家全面回归主城区选择低密度舒适性高的房子,所以中心区的高密度只能留给刚改型买家。
举个例子,200万以内的只能去远郊或者上车保障房,200-400万的刚需就与中心区的新房无缘了,500-800万也只能选择密度较高的塔楼,而1000万以上则可以选到容积率3以内的板楼或者高端二手,3000万以上才能选到一线望江大平层或者低密度叠墅产品。
以上是非常重要的购买逻辑,不在这个逻辑范围之内的,一是价值必须要回归,二是也会无限接近上述逻辑。
广州买房的难度在升级,总价会越来越高,中心区越来越豪宅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会在接下来的五年周期内逐步形成。
以上
拿铁房产观,专注广州楼市咨询与全流程买房服务,关注我,让你买房路上少走弯路少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