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杂志《外交政策》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美国对多极世界的“极度害怕”,以及美国力图维持一个业已消失的单极秩序的努力。这篇文章认为,多极化世界比任何其他秩序都符合美国利益。
对于世界大势,文章表达了这样几个观点。第一,无论是美国的对手还是盟友,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表达了对多极秩序的强烈渴望。比如,印度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强军事实力,日本可能到2027年时将军费翻番。第二,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尽力击败俄罗斯,通过各种手段竭力遏制中国的崛起,目的都是为了持续原有的单极秩序。第三,美国恢复单极秩序的努力很难成功,即便成功,单极秩序也不会恢复到美国想象中的场景。它要么是一个两极世界,要么是美国占主导的、不平衡的多极化世界。
分析之后,作者对美国的外交政策给出建议:第一,多极秩序对美国有利。原因在于包括美国的盟友在内的一些大国将逐渐为自身安全承担更大责任,从而减轻美国的全球负担。第二,美国应当意识到,维持单极秩序、阻止多极秩序将使美国付出高昂代价。第三,美国需要调整外交政策,为多极化世界的到来做好准备。而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则,是让美国处于理想位置,让其他大国相互对抗。
这篇文章出自美国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沃尔特(Stephen M. Walt)之手,具有相关理论和实际价值。国际关系的三大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都来自美国学者的相关学术研究。基于这三种理论,美国、中国等国学者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理论学派。但无论是何种形态之下的学术成果,几乎都很难超出这三种理论框架。
但话又说回来,理论毕竟是理论,它是对未来秩序的一种分析预测。而由于学者的视角不同,分析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前景的未知性,正是世界发展的魅力所在。
其实,除了学术界的讨论之外,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比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曾在采访或撰文中多次谈及多极化。他提到,德国对“冷战”阵营毫无兴趣,而是希望进入多极化世界。当然,朔尔茨对于“多极”的理解,对于希望哪个“极”消、哪个“极”长,可能跟我们的认识有很大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做出的判断和选择。
总的来说,虽然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在发展,但能否成为一极,取决于各国的独立自主性、综合国力、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影响力。对于德国在内的有望成为一极的国家而言,它们在这场多极化进程中主动而为的能力有限。而一旦多极秩序实现,美国作为一极的分量多重、维系多久,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虽然学界希望美国政府放下“执念”,但美国政府不会主动接受这个观点,更不会主动调整外交政策,因为这会带动美国与其他国家对全球利益的从新分配,这对美元霸权、军事霸权、海洋霸权、科技霸权、文化霸权、美国与其盟友关系等等都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影响不止这些。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在全球推销“美式民主”,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显然不奏效。为何其他国家动荡,而美国动而不荡?政治对立、社会撕裂、种族歧视尚在其次,关键在于美国收割世界、反哺自身后,通过对本国大量人口的各类救济维持社会稳定。如果说上限是“霸权”,那么下限是“不乱”。一旦下限崩塌,崩塌的就不只是美式光环。这是美国最担心出现的结果。所以,即便多极化是世界格局的趋势,它多久能到来,谁能占据一极之地,都是未知数。至少,美国不会主动让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