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害谭甫仁中将的凶手饮弹毙命,为何82天后保卫部部长选择自缢?

秋柳浏览过去 2024-11-05 12:35:43

引言

1970年12月17日凌晨4点,昆明军区司令部大院内突然响起几声枪响,打破了深夜的宁静。这一夜,功勋卓著的谭甫仁中将和夫人王里岩不幸遇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军内遇害的最高级别领导干部。在中央高度重视下,"〇一七专案"迅速展开,但谁也没想到,凶手竟是军区保卫部的王自正。当他在82天后被识破身份时选择饮弹自尽,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主持专案的保卫部部长景儒林却在次日选择了自缢。这两起死亡案件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情?时隔多年,让我们走近这段尘封的往事。

少年从军铸丰碑 将星闪耀为人民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一个16岁的少年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就是谭甫仁。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位热血青年追随共产党的脚步,走上了一条注定不平凡的革命道路。

1927年,南昌城头的枪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国,谭甫仁参加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这是他军旅生涯的开端,也是他用热血书写革命史诗的起点。

抗日战争爆发后,谭甫仁来到了平型关战场。在这场扭转中国抗战局势的重要战役中,他与战友们一起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这场大捷不仅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也让谭甫仁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解放战争时期,谭甫仁先后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两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重要战役中,他率部屡建战功,为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谭甫仁又带领部队解放了万山群岛。这一战役不仅巩固了新中国的海防,更为南海防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谭甫仁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枚将星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诚与付出。从16岁参军到功成名就,他用半生的戎马生涯证明了自己对革命的忠诚。

军旅生涯中,谭甫仁始终保持着一名革命军人的本色。他追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带领部队打胜仗,带领士兵建设国防。他的事迹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军人。

作为一名高级将领,谭甫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关心士兵生活,重视部队建设,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建设蒸蒸日上,战斗力不断提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用军人的赤诚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将军,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革命军人的风骨。从南昌城头到万山群岛,从平型关战场到辽沈大地,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功勋。

军区高墙一声响 中将命断黎明前

1970年的昆明军区司令部,32号院是这里的核心区域。谭甫仁将军一家就住在这个戒备森严的大院里,院内除了谭将军和夫人王里岩外,还有未来儿媳、王文莹以及几名警卫员和保姆。

深冬的夜晚格外寒冷,12月17日凌晨4点,寂静的军区大院突然传来枪响。枪声打破了夜的沉寂,也彻底改变了这个院子里人们的命运。

当晚,凶手选择了一条隐蔽的路线潜入大院。他从伙房后面的养鱼池南侧翻墙而入,还特意从食堂炉灶旁搬来一把破旧木椅助力攀爬。

进入院内后,凶手没有直接闯入主楼,而是绕到楼北侧。他通过一扇未关严的卫生间窗户爬进了楼内,显示出对院内环境的熟悉程度。

这个不速之客来到楼上后,直接敲开了王里岩的房门。王里岩和谭甫仁分居两室,两个房间之间有门相通,各自还有独立的出入门。

当王里岩意识到危险时,她奋力阻拦凶手,同时大声提醒谭甫仁快跑。谭甫仁听到动静后立即下楼,试图寻求警卫员的帮助。

此时的凶手毫不犹豫地对王里岩连开两枪,随后便追到楼下。在一处封闭的巷子里,凶手最终击倒了谭甫仁将军。

案发现场留下了大量的物证。现场勘查人员发现,墙头内外都有清晰的翻越痕迹,地面上还留有军用胶鞋的脚印。

谭甫仁被暗杀的消息迅速传到北京,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立即批示昆明军区组建专案组,由周兴担任组长,王必成和蔡顺礼担任副组长。

专案组成立后,中央调来了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其中包括曾经审讯日伪战犯的审讯局局长姚伦,延安时期的老保卫干部刘坚夫,还有公安部最权威的指纹、弹痕鉴定专家。

专案组随即展开全面调查,对现场进行了细致勘查。鉴定专家从谭甫仁和王里岩的遗体上提取了弹药,确认凶手使用的是两支59式军用手枪。

这起震惊全军的案件,不仅夺去了一位功勋卓著将领的生命,也给军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专案组面临着巨大的破案压力,必须尽快找出真凶,给死者一个交代。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查和证物分析,专案组已经掌握了凶手的身高、体型等基本特征。根据唯一目击证人王文莹的描述,专案组还绘制出了凶手的画像。

案发后,军区迅速组织团以上和驻昆部队师以上干部向遗体告别。同时,军区还召开了破案动员大会,在全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破案运动。

真凶浮出水面时 枪声响彻西坝城

案件调查陷入僵局之际,一位名叫马苏红的小孩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个线索为专案组打开了新的突破口,也让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小苏红回忆说,案发当天凌晨,一个较胖的中年干部来到他家询问陈汉中科长的住处。这个看似普通的细节,却成为了破案的关键转折点。

巧合的是,十多天后小苏红在路上遇到了保卫部王东昆。这次偶遇让他突然想起,那天凌晨来访的人正是王东昆的父亲王自正。

这个发现让案情出现了新的转机。可是专案组查证后发现,王自正当时正被关押在昆明市郊区的西坝,接受隔离审查。

军区领导和工作组对小苏红提供的线索极为重视。王自正不仅年龄相貌与目击证人描述相符,还曾担任军区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对32号院的情况了如指掌。

更为关键的是,王自正曾是保卫部的老秘书,熟悉保密室和保险柜的密码。这个身份让他具备了盗取凶案作案工具的条件。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工作组决定带着小苏红前往西坝进行指认。这个决定让案件的进展驶入了快车道。

当小苏红走进西坝院时,恰巧与王自正迎面相遇。小孩立即指出:那天凌晨去找陈科长的就是眼前这个人。

有了这个关键性的突破,工作组决定加快行动节奏。专案副组长蔡顺礼提出,连夜提取王自正的指纹和胶鞋样本,一旦与现场痕迹相符,就立即实施抓捕。

这项重要任务由保卫部部长景儒林直接负责。景儒林建议等王自正睡着后再行动,以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几个小时后,当工作人员以为王已经熟睡,景儒林和另一名干部走到王的床前。他们刚喊出"王自正起来",意外就发生了。

王自正掀开盖在头上的报纸,迅速翻身下床。他突然亮出手枪,一边开枪一边向门外奔逃。

院内待命的工作组人员听到枪声后立即做出反应。他们纷纷掏出手枪,对冲出来的王自正展开围堵。

在无路可逃的绝境下,王自正跑到厕所门口停下脚步。他用随身携带的59式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经技术部门鉴定,王自正的各项特征与32号院现场留下的证据完全吻合。指纹、手枪、胶鞋的比对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他就是那个夺走谭甫仁将军生命的凶手。

至此,这起震惊全军的命案终于真相大白。但是王自正的死,并没有让这个案件划上句号,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疑问。

部长痛悔失职责 独赴黄泉了残生

王自正的死让军区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议论,一个被日夜看管的犯人是如何逃脱监管,又如何完成如此大胆的暗杀行动。

在王自正的遗物中,专案组发现了一本记录详尽的笔记本。这本笔记揭示了他如何利用哨兵交接班时的短暂空档实施越狱。

王对看守他的新战士进行了长期观察,甚至给其中一人起了"小迷糊"的外号。他精确地记录下每位哨兵的值班时间,把握住了岗哨交接时的五分钟空档。

这起案件的水落石出,让一直高唱"今古奇观"论调的保卫部部长景儒林陷入了困境。作为专案主任,他对案件的处理出现了重大疏忽。

真相揭露后,景儒林开始疯狂地列举与王自正关系密切的人员名单。他的这种做法导致军区国防体育场的十多间平房被关满了待审查的对象。

这些大规模的审查行动,让保卫部门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作为肩负保卫党政军高级领导使命的部门,他们的专业性和忠诚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在谭甫仁被害后的第八十二天,包括景儒林在内的保卫部大多数人员被集中到城里的军区外训队。他们要在这里参加学习班,接受组织调查。

然而,学习班开学的第二天早晨,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景儒林趁着大家去食堂吃早饭的时候,选择了自缢身亡。

景儒林之死与王自正案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他主持工作期间,王自正的历史问题就应该得到严肃处理。

当年,王自正在河南省内黄县时就犯下了命案。他趁着国民党占据该地区时,杀害了与他有仇的村武委会主任。

解放后,王自正本应受到应有的制裁。但他却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要求:开棺验尸,通过死者身上的弹孔数量来确定凶手。

面对这个荒谬的要求,景儒林竟然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他没有向政治部党委汇报这一情况,导致案件一拖再拖。

正是这种失职行为,给了王自正可乘之机。在专案期间,景儒林多次向身边人表达了深深的自责。

他反复说自己无颜面对组织和人民。凶手出自保卫部、凶器来自保卫部、被害者又是保卫部负责警卫的一号首长,这一切都让他无法原谅自己。

最终,专案组对景儒林的死因做出了明确结论:他的自杀源于工作失职带来的内疚,并非其他原因。这个结论为这场轰动全军的案件画上了句号。

这起案件给昆明军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不仅暴露出了部队安全防范体系的漏洞,也反映出了干部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3 阅读:1288

秋柳浏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