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带兵如父兄带子弟,恩礼有加,湘军士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夏凤凰壹 2024-09-12 20:48:41

如之何而可以使诸将一心、万众一气呢?由将领而言,是需要他们也与曾国藩自己一样具有服务桑梓、救民水火的仁爱精神与爱国情操。具备这些条件而兼有治军作战之才,斯为将才之选。《曾国藩书札》卷三,《与曾香海彭筱房书》云:

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民之才,不外“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诸勇必不悦服。不勤则营务细巨,皆废弛不治。故第一要务在此。不怕死则临阵当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为名利而出者,保举稍迟则怨,稍不如意则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士卒争毫厘,故又次之。身体羸弱者,过劳则病,精神乏短者,久用则散,故又次之。四者似过于求备……大抵有忠义血性则四者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

由士兵而言,则需要为将领之人视之如子弟,感之以恩信,如此必可使上下之间感情融洽,亲如家人。这在曾国藩日记及书札中亦屡屡言之。如日记己未八月三日云:

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即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成立,望其发达,则人知恩矣。礼者,即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

又,书札卷十七,《与朱云盛书》云:

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妻子亦感恩矣。

由于曾国藩带兵简直是以父兄教导子弟一般地诚信感孚,恩礼有加,湘军士兵自然亦视长官如父兄,能做到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王定安《湘军记》说:

于是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争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离别可怜之色。其后湘军战功遍天下,从戎者日益众。或募千人,则万人应之,募万人,则数万人应之;势不能尽收,甚至丐书干请而后得入。其随营待补客死他乡者,不可胜数,而湘人士迄无怨心。所谓有勇知方者耶?

士气民心高旺如此,可以知道这必然是一支战必胜而攻必克的好部队。然而,其成功的契机则完全属于人为之因素。这都是曾国藩以儒家的精神教育灌输进去之后所发生的效果。其他各省,虽然也办团练,也募乡兵,但因他们并不知道注重教育与训练,而长官与士兵之间又缺乏亲爱精诚的感情基础,所以终归仍是无用的赘疣而已。明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当可知道,湘军之成功实应归功于曾国藩的精诚感召与正确领导。后人推崇他军事方面的成就,亦即是由此而来的。

曾国藩虽然成功地创立了湘军,但他却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指挥官。王闿运撰《湘军志》,说他“以惧教士,以惧行军,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意思说曾国藩虽然以戒慎、戒惧的心情领导湘军从事训练及作战,但他自己并不适于直接领兵打仗。他的成功完全得力于善于识拔将才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这些话确是事实。湘军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中所打的几次败仗,差不多都是曾国藩自己担任指挥官时的结果。如咸丰四年四月靖港之败,同年十二月水师湖口之败,以及咸丰十年六月祁门之困等,皆是。只因他知人善任及善于识拔人才,遂能弥补他这方面的缺失而有余。薛福成《庸庵文编》中载有他代替李鸿章所撰的《代李白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在缕陈曾国藩的生平事功外,曾说:

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尝闻江忠源未达时,以公车入都谒见,款语移时,曾国藩目送之曰:“此人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胡林翼以臬司济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卒赖其助。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内而幕僚,外而台局,均极一时之选。其余部下将士,或立功既久而浸至大显,或以血战成名,临敌死绥者,尤未易以悉数。

曰“未易以悉数”,当然是为数甚多,这话不错。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

苏同炳 著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洞见底蕴,揭示晚清帝后重臣的性格心理、决策考量、深层动机

条分缕析,呈现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因果

烛幽显微,展现世态人情的真实样貌

手握国家军政大权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言行,直接与国家的荣辱休戚相关。

 ★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一本通俗性历史读物,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为晚清历史上若干关键人物撰写传记的方式,更鲜活明白地解说十九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演变情形。

 ★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介绍的“关键人物”,由于他们的思想言行及在政治上的施为,使晚清历史的发展因此而受到程度的影响。书本主要介绍了他们的思想行为,正可看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与脉络。

 ★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作者苏炳同先生对近代史的掌故轶闻、官职变化、风俗人情、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不但使他能够下笔时游刃有余,而且对于读者也是一种学养上的充实。

 ★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不同于戏说,也不同于论断式的学术著作,夹叙夹议、博采野史、亦庄亦谐、波澜迭起。

作者简介

苏同炳,著名历史学家、掌故学家,1925年出生,原籍浙江。所著主要以文史类论文及杂著为多,已出版专著逾二十种,主要有《台湾今古谈》《明代驿递制度》《人物与掌故丛谈》《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性人物》《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手握重权或掀起浪潮的关键人物,以时间顺序排序解读,借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来叙述晚清历史上发生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及发生的原因,像说故事一般剖析清代后期历史演变的情形,既不失掌故逸闻之趣味,又能掌握历史发展之趋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22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