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灭佛,36岁暴毙

最爱历史 2024-05-30 18:41:32

1993年,陕西咸阳,一个村民写了封匿名举报信寄到北京。

信中称,渭城区底张乡(今底张街道)陈马村东南的农田里,有一座“武德皇后墓”被盗掘,墓中大量文物被盗走。

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行动,不久后就追回一合“周武德皇后墓志”,证实墓志的主人为北周武德皇后阿史那氏——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突厥族皇后,而其丈夫正是大名鼎鼎的北周武帝宇文邕。

考古专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片农田下的墓来头不小。

次年,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古墓清理出土了“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志”等大批珍贵文物,由此确认,被盗陵墓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与武德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墓——北周孝陵。

一位英年早逝的雄主,在去世1400多年后显露真容。

北周武帝孝陵墓葬全景。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周武帝孝陵

北周宣政元年(578),突厥入寇幽州,六月,36岁的宇文邕在北伐突厥时病逝于行军乘舆。

临终前,宇文邕留下遗诏,说:“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自古通典。随吉即葬,葬讫公除。四方士庶,各三日哭。妃嫔以下无子者,悉放还家。”驾崩后谥为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

从考古发掘来看,北周孝陵是一座修得比较简陋的墓葬,似乎难以展现北周强盛一时的气象。

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上,咸阳市陈马村东南约1公里处,北周孝陵坐北向南,周边平坦开阔。孝陵共有一条墓道、五个天井、五个过洞、六个小龛及一个墓室。出土的彩绘陶俑,如彩绘庖厨俑、骑马俑、风帽披衫立俑、甲马骑俑、笼冠立俑等,在古代墓葬中也算不上出类拔萃的精品,其他随葬品亦十分简朴,甚至是那合“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志”也无任何雕饰。

这说明,北周朝廷在安葬宇文邕时,遵照其“俭而合礼”的遗嘱。而且,按照宇文邕的要求,孝陵“墓而不坟”,即不封坟堆,地面没有明确标识。

正因如此,到唐贞观年间修北周正史时,竟然已经找不到孝陵的位置所在。经过考古发掘,也没有发现孝陵的封土遗迹。若不是当初的意外事件,北周孝陵恐怕还会继续长眠地下。

从史书上看,宇文邕在世时具有强烈的重民思想,时刻关心民间疾苦。

宇文邕极其推崇《周礼》,每逢大旱,他总会以为是自己德行不善,向大臣请教时政得失,“责躬罪己”;每遇饥荒,便下诏命令全国“公私道俗”,凡是有贮存粮食的全都拿出来赈济灾民;在宫廷中,“诸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断”。

往事越千年,宇文邕身着布袍、穿布鞋、盖布被、食素饭、无一丝金宝之饰的节俭作风,仿佛随着孝陵出土的文物具象化了。

突厥公主

在介绍北周孝陵的女主人阿史那皇后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周武帝宇文邕的早年经历。

宇文邕是西魏权臣、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第四子,据说,宇文泰曾夸赞年幼的宇文邕:“成吾志者,必此儿也!”但宇文泰去世时,宇文邕尚未成年,也非长子,显然与朝政大权无缘。

宇文泰死后,其侄子宇文护执掌政权,辅佐宇文泰最年长的嫡子宇文觉(北周孝闵帝)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护自封晋国公,任大司马,后迁大冢宰(相当于丞相),独揽军政大权。

北周建立当年,宇文护察觉到朝中重臣独孤信、赵贵等密谋忤逆自己,于是利用权势清除异己,另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北周明帝)为帝。

宇文毓在位仅三年,武成二年(560),宇文护再度废帝,改立18岁的宇文邕。

三年间,宇文护接连废黜、杀害两个堂弟宇文觉、宇文毓,再加上禅位后被杀的西魏末代皇帝拓跋廓,宇文护掌权期间杀了三个皇帝,真是名副其实的“弑君者”。

宇文邕接过皇位后,没有立马违抗这位强势的堂哥,朝中事无巨细,皆由宇文护做主,宇文护“外枉为相,其实王也”。

此时,北周东有北齐,南有陈朝,南北朝祸乱不息,哪一方都有可能问鼎中原。在北方,还有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虎视眈眈。

突厥兴起于公元6世纪,后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两部。突厥汗国第三任大汗木杆可汗在位时,接连击败柔然、吐谷浑、囐哒、契丹等部族,势力范围“东至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威服塞外诸国”,控弦数十万。

突厥骑兵纵横草原,无疑是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北周、北齐都向突厥人提出和亲要求,希望拉拢突厥,在对抗中占得先机。早在西魏末年,宇文泰就曾遣使向突厥提出婚约。北周建立后,宇文护连废二帝,此事便耽搁下来,等到宇文邕即位,才再次提上日程。

为了与突厥联兵攻齐,北周派遣使者向木杆可汗请婚,表示想娶突厥的公主为后。与此同时,北齐也通过木杆可汗的弟弟阿史那库头(即日后的佗钵可汗)向突厥示好,并赠送重金利诱突厥。在周、齐的外交攻势下,木杆可汗踌躇不定,一边允诺北周“共平东贼(指北齐),然后发遣我女”,一边却接纳北齐的礼物,迟迟未履行婚约,游移于周、齐之间。

从保定二年(562)到天和三年(568),北周遣使往返木杆可汗的牙帐十余次,已为未来的皇后准备好盛大隆重的礼仪,但木杆可汗迟迟不肯嫁女。北齐打听到北周求婚不顺利,也派使者带上贵重礼物前往请婚,这下木杆可汗更要反悔了。

就在此时,事情发生了奇妙的转机。

当北周宗室宇文纯(宇文泰第九子)还在突厥的领地交涉时,草原上突然刮起狂风,天降惊雷,破坏了木杆可汗居住的穹庐。突厥人深受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影响,尤其敬畏天地,因此,木杆可汗看到雷风忽起,牙帐被毁,大为震惊,以为是自己在和亲一事上食言,惹恼了上天,便决定让女儿随使者南归长安。

天和三年(568)春,宇文纯等北周使者设行殿、列羽仪,迎突厥阿史那公主南下,周武帝宇文邕亦亲自出城迎接。在历经多次外交谈判后,宇文邕与阿史那公主终于结为夫妇,由于宇文邕此前已娶汉女李娥姿(北周宣帝生母),于是在册立阿史那氏为皇后的同时,专开特例,将李娥姿封为“帝后”,但为表示对突厥的尊重,凡事以皇后阿史那氏为先,帝后李娥姿次之。

作为突厥的公主,阿史那皇后“有姿貌,善容止”,是个大美人。史载,周武帝对皇后“深敬焉”,相比爱恋,更多的是敬重,这可能是受政治联姻的影响,所以,阿史那氏后来也没有为宇文邕生下皇位继承人。

《旧唐书》记载了一个故事。

唐高祖李渊的妻子窦氏是西魏、北周、隋朝三朝老臣窦毅和北周襄阳长公主之女,也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宇文邕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外甥女很是喜爱,从小将她养在宫中。

在宫里,年幼的窦氏发现舅舅将阿史那皇后娶回家后态度冷淡(“无宠”),就劝宇文邕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意思是四方未定,突厥强盛,我们还需要与突厥合作,舅舅您还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对舅妈好一点儿。

宇文邕一听可爱的外甥女这么说,便对阿史那皇后的态度软和了些。

从北周孝陵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周、隋二朝都对阿史那皇后推崇备至。

北周孝陵被盗的三年后,1996年,当地公安从一个盗墓团伙手中缴获了一枚“天元皇太后金玺”。此玺纯金质地,外表为方形台柱型,獬豸钮,属罕见的南北朝皇室官印。

之所以称阿史那皇后为“天元皇太后”,是因为周武帝之子周宣帝掌权时,自称天元皇帝,尊称太后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尊奉其生母李娥姿为“天元帝太后”(后改尊“天元圣皇太后”)。

阿史那皇后以高贵的身份独守后宫,去世于隋朝开皇二年(582)四月二十三日,时年32岁。那时,她是除了隋文帝长女杨丽华(嫁北周宣帝)外,唯一还留在宫中的前朝皇后,可见其地位之尊荣。隋文帝杨坚为阿史那皇后赐谥“武德”(一说单谥“德”,取帝之谥标于上),让她与北周武帝合葬于孝陵。

考古专家在发掘孝陵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周武帝的随葬物如前文所说的极为简朴,而阿史那皇后的随葬物皆是金玉饰物,这大概是隋朝所奉置。

影视剧中的阿史那皇后形象。图源:影视剧照

宇文邕的死因

考古发现有时会颠覆史学界的认知,有时会为历史增添许多生动的细节。

发掘孝陵时,考古专家在陵墓中发现了北周武帝夫妇的遗骸。

研究表明,阿史那皇后嫁到长安后,饮食上还是按照在蒙古草原时的习俗,以畜牧产品为主,甚至饮食质量比出嫁前更好,可见当时关中一带的畜牧业也很发达。

近年,还有研究团队通过科技手段复原了宇文邕的“容貌”。

来自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团队凭借专门适用于古DNA的捕获探针,从宇文邕遗骨样本上获取了约100万个可用的基因位点,用于还原其头发、皮肤、瞳孔等关键特征。经过长达6年的反复尝试,才还原出一幅有科学依据的宇文邕头像。

科学家复原的这幅头像符合典型的东北亚、东亚人长相,拥有黑色头发、黄色皮肤和略带棕色的眼睛。通过遗传学分析,宇文邕约有三分之一的古代黄河流域血统,这是魏晋南北朝时鲜卑人和汉人长期通婚的结果,为这一时期的“胡汉融合”提供了直接证据。

宇文邕面貌复原图。图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与唐代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的北周武帝画像相比,这幅宇文邕头像确实颠覆了自古以来世人对北周武帝须发茂盛、带有胡人特征的固有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帝王图》的作者阎立本是宇文邕的外孙,其母为北周清都公主,阎立本在绘画时可能有意突出外祖父英武的特征。

在孝陵的考古工作中,专家还发现了另一个惊人秘密,那就是——宇文邕的死因。

通过对宇文邕的遗骨取样进行化学元素分析,在所检测的33种微量元素中,遗骨的砷、锶、锆等6种元素的含量都是健康现代人骨骼中含量的10倍以上。

其中,砷含量的异常引人注目。尽管阿史那皇后遗骨中也有一些金属含量超标,但北周武帝遗骨的砷含量为皇后遗骨的12.6倍,由此可见其并非来自于下葬后的环境。对此,专家表示,“人骨不同部位的代谢速率不同,由于样本都采自武帝遗骨的股骨部位,说明这些元素是在长期饮食中累积在骨骼中的。”

史书记载,宇文邕在去世前几年多次发病,病重时“疠气内蒸,身疮外发”。研究团队称,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现,发病时,病人皮肤会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着和病变,并导致皮肤血管发生变化,四肢出现疼痛、红肿。

在宇文邕的股骨上,专家还发现了一块黑色色素沉着区域,这可能是砷中毒后,局部皮肤病变引起的骨髓坏死所导致。

基本上可以确定,北周武帝死于慢性砷中毒所引发的恶疾。

砷的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致命毒性,如古代常见的毒药砒霜便是三氧化二砷。那么,宇文邕生前为何会大量摄入砷化合物呢?

历史学者从文献中找寻蛛丝马迹,认为宇文邕的慢性砷中毒应该来自道家方士的丹药。

魏晋南北朝时,王公贵戚、名士大臣多喜服药。北周武帝在位时,礼敬道士焦旷、王延师徒,曾为他们修建宫观,适逢道教派别之一的楼观道在北朝颇为流行,而楼观道便以精于炼丹、服食丹药著称。于是,一大批炼丹术士聚拢在宇文邕身边,他们进贡的丹药也许导致他中毒发病,最终英年早逝。

学界有一个观点认为,宇文邕对道教丹药的痴迷,也是他排斥佛教的原因。历史上有名的北周武帝灭佛,是宇文邕夺回大权后推行的改革措施,为北周灭北齐起到重大作用。

《历代帝王图》中的宇文邕画像。图源:网络

灭佛的真相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的第13年,“弑君者”宇文护为他多年来的专横跋扈付出了代价。

面对堂兄的威势,宇文邕一直隐忍不发,韬光养晦。朝政大权皆归宇文护,与突厥的和亲也是在这一时期达成,宇文邕完全无法自己做主,但皇权的利爪已在暗处显现。

宇文护常年掌控军权,宇文邕难以通过军事政变来对抗,只能暗中联合胞弟宇文直等宗室以及部分忠于皇帝的朝臣,用宫廷政变除掉宇文护。

天和七年(572)三月,宇文邕和堂兄宇文护一同去含仁殿拜见太后(宇文邕之母叱奴太后)。按照惯例,太后以家人之礼对待宇文护,让他坐下聊天。

入殿前,宇文邕对宇文护诡称,太后近来脾气不好,经常酗酒,希望大冢宰朝见时好言相劝,我这里准备了一篇《酒诰》,您可读给太后听。《酒诰》,出自《尚书·周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第一篇禁酒令。宇文护被堂弟多年来的顺从蒙蔽,也没多想,接过《酒诰》,进殿后为太后诵读。

惊魂一刻在刹那间发生。

宇文护读到一半时,宇文邕忽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手持玉笏猛击宇文护的头部。

宇文护未加防备,被打得眼冒金星,不省人事。周武帝急令埋伏在一旁的宦官何泉用御刀斩下宇文护的首级,但何泉胆怯,竟不能伤,卫王宇文直及时赶到,眼疾手快地斩杀了宇文护。

至此,一代权臣宇文护死于读《酒诰》不戴安全帽。宇文护被诛后,其党羽群龙无首,迅速遭到清算,宇文邕终于夺回皇权。

北周武帝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平衡内部矛盾,宇文邕在铲除宇文护的党羽后,又积极团结关陇贵族,拉拢汉人世家大族,大力提拔宗室成员;为了加强武备,他对府兵制加以完善,进一步扩大募兵的范围,并加强中央对府兵的领导与控制;为了发展经济,他多次下诏释放奴隶、战俘和杂户。

宇文邕推行的改革中,争议较大的便是禁废佛教,即日后被列为“三武一宗灭佛”之一的政治事件。

从客观原因分析,周武帝灭佛,是为了增加国家的兵员和财政税收。

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五百年,寺院大肆兴起,占据大量土地,不利于均田制的推行,同时,很多劳动力为了躲避国家课役,主动成为寺院的附户,甚至出家为僧(“假慕沙门,实避调役”)。一说,北方大约1/10的人口为了避役躲入寺院,僧人免役,不纳王租,无疑会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从主观原因来看,宇文邕本人更亲近道士,而排斥佛教僧徒。

宇文邕即位之初,为了拉拢各派势力,对儒、释、道三教都甚为礼敬,但佛教僧人让他颇感不满。

有一次,宇文邕去拜访名僧道安。道安坚持“沙门不敬王者”的立场,对宇文邕有些怠慢,他让皇帝席地而坐,自己照常对弟子们阐述佛法。

等到用膳时,道安请宇文邕一同食用寺庙的斋饭。宇文邕平日饮食也很清淡,但看到饭菜不合胃口,还是不禁吐槽了一句:“俗人不合僧食,法师如何以罪累人?”

道安用佛教的理念回答道:“佛教权实,律制开遮,王贼恶臣并通供给。贫道据法相拟,理非徒尔。”宇文邕感到不快,只好命人撤去斋饭,接着听道安讲经论道。

后来,宇文邕要前往京城南郊,令沿途僧道、庶民前往瞻仰。道安却表示拒绝,说:“陛下为民故出,贫道为法不出。”

宇文邕与佛教相处不愉快,他身边的道士便乘机煽风点火。道士张宾进谶谣说,“黑衣当王”。“黑衣”,指代僧侣。如此言论,势必引起宇文邕对佛教势力的忌惮。

北周武帝孝陵的发掘,再次证明了宇文邕一度沉迷于道教的炼丹之术,这或许影响了他灭佛的决策。不过,宇文邕虽喜食丹药、亲近道士,后来灭佛时却一同禁断了民间的道教(“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可见,宇文邕灭佛,亦是为了杜绝政治权力之外的宗教势力存在,所以对佛、道二教一视同仁。

建德三年(574),32岁的宇文邕正式下诏禁废佛教,将北周境内寺庙、铜像、资产及土地充公,僧侣及依附于寺院的户口全部编为均田户,青壮男子编入军队,“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一说,此次改革共拆毁寺庙4万间,强迫上百万僧尼还俗。

有人吓唬宇文邕,说您这么做,必定会下阿鼻地狱。

宇文邕说,只要能让百姓安乐、天下太平,我下地狱又如何!

经过宇文邕的改革,北周内政修明,国力超过了北齐。而原本富强的北齐,经过几代昏君的统治,内部腐朽,实力大不如前。之前宇文护掌权时,北周在和北齐的战争中占不了便宜,但等到宇文邕亲政后,灭佛等一系列方针极大地增强了北周的军事力量,北周军挥师东征,如摧枯拉朽,数年内连胜北齐。建德六年(577),北齐亡。

宇文邕灭北齐后,又将兵锋转向淮南,与南陈对峙于长江沿岸;突厥佗钵可汗继位后,与北周关系恶化,还接纳北齐宗室,扬言要为北齐复仇,宇文邕便亲征突厥。

面对日渐明朗的天下大势,宇文邕立下志向:“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可惜天不假年,宇文邕被丹药掏空了身体,在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病逝于北伐突厥的途中。

后来,关陇贵族出身的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宇文邕崩于578年,而隋朝统一南北是在589年,中间不过才隔了11年。

杨坚在北周武帝时受重用,进位柱国,参与平齐战争,其长女杨丽华嫁太子宇文赟(即北周宣帝)。图源:网络

北周武帝带着无尽的遗憾,长眠于黄土之下,由于北周孝陵不树不封,渐渐无人问津。

宇文邕逝世1400多年后,当盗墓者的贪婪蔓延至这片土地时,一位无名村民用一封匿名信守护了北周武帝孝陵。

古墓重见天日,人们看到,墓中皇帝简朴的随葬物,证明了宇文邕勤政爱民的作风,更清晰地表明,北周武帝为何能够为天下重归一统打下坚实的基础;专家对宇文邕遗骨的检验,证明了他的不幸早逝是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所致,也为其灭佛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另一种解读;通过DNA还原的样貌,颠覆了人们对宇文邕画像的认知,同时,也为这一技术今后的运用提供了案例。说不定,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能看到更多古代人物的“真容”。

参考文献: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2022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2018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张建林,孙铁山,刘呆运:《北周武帝孝陵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2期

朱振宏:《北周武德皇后墓志考释研究》,《唐史论丛》2015年第1期

韩昇:《北周武帝之死及其宗教文化政策》,《学术月刊》2023年第7期

6 阅读:1851
评论列表
  • 2024-06-03 09:02

    北周武皇帝宇文邕的陵墓在富平宫里镇幼儿园里呢![得瑟][得瑟][得瑟]

  • 2024-09-16 13:12

    虽说是少数民族,但也算得上是一代雄主。

最爱历史

简介:介绍古今中外历史,窥探史海真相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