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荒唐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是昏君,末代皇帝沦为奴仆

佳霖谈历史 2024-09-12 20:08:41

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一般都是开国皇帝打天下,后代子孙败家业。

但凡事都有例外,西晋便是少有的,全部皇帝都是昏君、庸君的大一统王朝。

除了业务能力低下,西晋皇室司马家族的名声还特别臭。

可以说是声名狼藉、遗臭万年。

而这一切,要从司马家的老祖宗司马懿开始说起。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曹叡之墓)扫墓之际,发动政变,控制京城洛阳。史称“高平陵之变”。

当时,曹爽身边有数千名兵士护卫,还挟持着曹芳,仍有反击之力。

为了忽悠曹爽交出兵权和皇帝,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

同时,他还让太尉蒋济写信给曹爽,说只要曹爽归降认罪,可保爵位富贵。

曹爽信以为真,结果被诛灭三族。

为什么司马懿只是发了个誓,曹爽就信以为真?

因为两百多年前,光武帝刘秀也曾指洛水为誓,向驻守洛阳的绿林军大将朱鲔承诺:只要开城投降,即可保全性命和爵位。

刘秀和朱鲔有杀兄之仇。

昔日正是朱鲔进谗,更始帝刘玄才杀害了刘秀的大哥刘縯。

但饶是如此,刘秀也信守了承诺。

朱鲔投降后,刘秀拜其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成就了一段传诵至今的佳话。

在曹爽看来,司马懿出身名门,又是四朝老臣,不至于连脸都要了吧?

哎呀,巧了,司马老贼为了夺权,他还真不要脸了。

曹爽及其党羽被处决前,蒋济曾劝司马懿,说:“曹爽之父曹真功大,不能不留后嗣啊!

但司马懿不听,一门心思就想把坏事做绝。

两年后,73岁的司马懿一命呜呼。

临死前,他留下遗言:在首阳山做土墓穴,不起坟,不栽树。

言外之意,就是不准后人为自己扫墓!免得重蹈曹爽的覆辙。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有司马懿这么个“好榜样”,他那“好大儿”司马师,自然也不存在什么道德负担。

公元254年,曹芳联合朝中大臣夏侯玄、李丰等人,准备发动政变,罢黜司马师。

司马师得知计划,将曹芳废黜,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

第二年,司马师率军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

回师途中,司马师病死。

其弟司马昭不经朝廷下令,就接了哥哥的班。

公元260年,曹髦已经19岁了,想起祖辈的辉煌和自己的窝囊,他不禁羞愧难当。

于是,曹髦决定向司马昭反击!

但不想,司马昭如狼似虎,在弄权和打击政敌上,比之老父亲和大哥,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终,曹髦当街被杀。

司马昭也终于超越了父亲和兄长,背负着“弑君”的恶名,在朝中一手遮天。

其后几年,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灭蜀汉、受封晋王。

公元265年,野心勃勃的司马昭突然病死。

次年初,其长子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禅让。

自此,经过祖孙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西晋王朝就这么踩着无数人的尸骨建立了。

按理说,百年乱世又重归一统,只要皇帝励精图治,必然可以再创一个盛世局面。

然而西晋开国时的样子,却跟其他王朝末年简直一模一样。

可以说是少有的,开国就有亡国之相的大一统王朝。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的国祚都很难超过三百年。

而这一历史规律的背后,是利益的分配。

也就是说,大致上每隔三百年,统治阶级就要大洗牌。

原本的高门望族被打倒,一批崛起的寒门或草根取而代之。

但西晋的建立,没有经历这个过程。

它只是通过高层斗争完成皇权更换。

之前的曹魏,也没有经历过剧烈的高层动荡。

这意味着,一百多年前,东汉积压的矛盾和问题,到此时,从来没解决过。

当然,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客观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可是人地矛盾之上,还有权力分配问题。

既得利益集团长期把持权力,不带寒门玩,这要是不出事,都是见了鬼了。

除此之外,西晋内部还存在民族矛盾。

从东汉末年以来,塞外的各少数民族就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史称“五胡内迁”。

虽说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

但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当时的关中、陇西屡次被氐、羌族侵扰。

一些官员士人,如邓艾、傅玄、郭钦、江统等,看到了胡汉矛盾,上书建议司马昭、司马炎趁着现在兵强马壮,赶紧把胡人轰出中原。

然而司马炎不当回事,他认为这都不重要。

那在司马炎看来,什么才是重要的呢?

当然就是皇位能不能传给自己子孙了。

司马炎很清楚,自家的江山是篡来的。

但凡有点道德的人,都不愿意跟司马氏玩。

而愿意捧臭脚的,大多是口蜜腹剑、老奸巨猾之辈。

例如当时的权臣贾充。

他老子贾逵早年就是拥戴曹丕篡汉的急先锋。

司马氏代魏之际,贾充又充当急先锋,指使成济当街弑杀曹髦。

为避免像贾充这类门阀士族有样学样,司马炎即位不久,便大封宗室王。并让王爷们手握军权,“广置军士、以郡为国”。

除了防外人,司马炎还防自家人。

其实按礼法,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最有资格继承大位。

论能力,司马攸比司马师那傻儿子司马衷强多了。

人心方面,朝中亦有不少大臣也支持司马攸继位。

公元282年,尚书令卫瓘、尚书张华建议司马炎立司马攸为储君。以免司马衷继位,带来灾难性后果!

朝臣们的意见,令司马炎十分反感。

他认为司马衷虽蠢,然太孙司马遹自幼聪明。

希望通过过渡承袭,以司马衷为跳板,间接传位于司马遹。

于是,司马师逼死了一帮朝臣,还气死了司马攸。

办完这些事后,司马炎自认为高枕无忧,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

当时有大量老百姓饥不裹腹,可司马炎的舅父王恺和荆州刺史石崇,却以斗富为乐。

王恺以饴糖水洗锅,石崇就用蜡烛代柴;石崇用椒泥涂屋,王恺就用赤石脂泥做墙。

司马炎对此不仅不制止,反还广纳妃嫔,后宫养了上万美女,搞出“羊车望幸”的闹剧,助长奢侈荒淫之风在统治阶级中广泛蔓延。

什么叫昏君?这就是昏君的表现。

何为亡国之相,这就是亡国之相。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危。

临终前,他挑选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国丈杨骏、另一位是汝南王司马亮。

杨骏没有儿子,又是司马衷的外公;司马亮一向没有野心,是朝中众所周知的“老好人”。

他们一个代表了外戚势力,一个代表了皇室集团,既能互相牵制,又一致效忠于新君,这样的安排,简直完美啊!

然而,司马炎万万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托孤计划”,竟会毁在一个女人手里。

这个女人姓贾,名南风,是贾充之女,司马衷的妻子,据说长相粗犷,心狠手辣。

司马炎咽气不久,杨骏仗着国丈身份,让闺女杨太后颁布诏书,排挤汝南王司马亮,封自己为唯一的顾命大臣。

贾南风不甘心,与杨骏展开权力争夺赛。

八王之乱的祸端,也由此拉开历史大幕。

公元291年六月,八王之乱第一阶段结束。

在此期间,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之后的八年,未有战乱。这种社会安定的局面本来可以延续。

但不料贾南风看司马遹不顺眼,将其暗害。

这一下,算是捅了马蜂窝。

前面说过,司马炎为了制衡门阀士族,给予藩王军权和治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贤明,倒还好。

可如果皇帝不管事,那就必然要出乱子。

司马遹遇害后,赵王司马伦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将贾南风毒杀。

不久,司马伦又伪造诏书,废司马衷,自立为帝。

外地的藩王们一看,好啊,你敢这么玩,那就别怪我们不讲武德了!

于是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实力派纷纷登场,八王之乱进入了最为惨烈的藩王混战阶段。

一堆司马家的王爷们打来打去,混战了五年。

至公元304年,司马冏、司马乂先后出局,剩司马颙、司马颖、司马越还在厮杀。

这会儿,司马颖实力最强,并且掌控朝廷。

司马越不服,引兵攻打。

结果两军一交手,司马越惨败。

大败之下,司马越逃亡。

司马越的弟弟、并州刺史司马腾见状,引鲜卑骑兵入关,为兄长报仇。

听说司马越勾结鲜卑,司马颖麾下一个叫刘渊的匈奴贵族毛遂自荐,表示自己也可以回匈奴老家搬救兵。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仅1616万人口。

即便是现代学者最乐观的估计,永康元年(300年),西晋人口也不超过3600万。仅为两汉巅峰人口数值的一半左右。

人口本来就少,又碰了司马氏混战。这么一来,包括司马颍在内,都是兵力不足,需要借番兵助战。

因此,司马颍便放走了刘渊。

刘渊回到匈奴部落后,召集贵族开会,说明来意。

但一众匈奴贵族早有自立想法。他们反劝刘渊,说中原皇帝一向不信任咱们,这次就算帮场子,事后也不会有回报。

恰在这时,司马颍兵败的消息传来。

刘渊临行前,建议司马颍固守城池。只等自己引兵前来,两面夹击司马腾。

但刘渊走后,司马颍把建议抛到九霄云外,令大军主动出击。

结果,司马颍被打得丢盔弃甲,弃城逃亡。

得知司马颍一蹶不振,刘渊觉得这正是上天赐予匈奴恢复祖业的机遇。遂在离石起兵,宣布与晋朝决裂。

不久后,刘渊迁居左国城(今山西离石东北),改称汉王,建国号“汉”。

此前,巴氐族领袖李雄在益州造反成功,也建立了政权。

这个政权,早期的国号为“成”,后来也改为“汉”。

后世为了做区分,便将李雄建立的政权称为“成汉”,刘渊的政权称“匈奴汉”。

公元306年,司马颙和司马颖先后下线。

他们的死,宣告了八王之乱的结束。东海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终胜利者。

然而,司马越虽然是八王之乱的胜利者。但他却并不是时代的胜利者。

一方面,趁着八王之乱,许多豪强起兵,雄踞一方。司马越管不着。

这其中既有名门之后,如据守并州的刘琨,割据幽州的王浚。

也有寒门出身,如割据山东的王弥、曹嶷,割据胶东的苟晞。

另一方面,刘渊此时完成了准备工作,蠢蠢欲动,随时都可以南侵,进犯洛阳!

匈奴人的动向,司马越并非不知情。

早先刘渊称汉王时,司马越就派司马腾出兵讨伐。

但司马腾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两次讨伐,都被揍得狼狈逃窜,折损十几万人马。

见实在打不过,司马越索性不管了,放任刘渊在并州发展。

公元307年初,司马衷暴毙而亡。

鉴于当初司马伦称帝的教训太过深刻,司马越没有自己当皇帝,选择另立傀儡司马炽。是为晋怀帝。

司马衷之死,不知道凶手是谁。但司马越的嫌疑最大,大家普遍怀疑是他干的。

于是,朝内爆发了一场声讨司马越的运动。

司马越很不爽,迫使晋怀帝下诏,封自己为丞相,领兖州牧,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

同时大封心腹,企图依靠武力压制反对派。

可司马越提拔的心腹,都是废柴,如前面多次提到的司马腾,奉命镇守邺城,麾下精兵数万,却连区区一千多造反的羯人打不过。

羯人在头目汲桑、石勒的带领下,攻破邺城,纵兵劫掠,残杀数万百姓。临走前,他们还放了一把火,将邺城以及曹操当年修建的铜雀台焚为废墟。

司马越听说弟弟挂了,派兵讨伐,击杀汲桑。

羯人不敌,追随石勒投奔了刘渊。

刘渊见到石勒,英雄相惜,当即封为辅汉将军、平晋王。

后来石勒招兵买马,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一个刘渊就已经让司马越头疼不已,现在又冒出个石勒,他是彻底没招了。

公元308年,北方形势急转直下。

这一年年底,刘渊称帝,公然与晋怀帝打擂台。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刘渊居然称帝,这还了得!

一时间,朝野内外又开始抨击司马越欺软怕硬。

司马越的怂,那是真怂,不带一点演戏成分。

面对朝臣的指责,他装聋作哑。

公元309年三月,西晋积弩将军朱诞叛晋归汉,并劝刘渊进攻守备空虚的洛阳。

刘渊随即以朱诞为先锋,对洛阳做试探性的进攻。

这一试探,就把司马越的底裤给扒了。

匈奴兵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在黄河北岸大摇大摆几个月,晋军却完全不见踪影。仿佛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似的。

撤退时,匈奴人为了羞辱晋朝,把俘虏的三万老百姓全部赶入黄河淹死,残忍至极。

消息传回洛阳,司马越为了平息众怒,只好派两万人征讨。

另一边,刘渊见晋军的防线一捅就穿,也坚定了消灭晋朝的决心。

于是,刘渊调集四万精兵,以石勒为先锋,四子刘聪为大将,又任命不久前归顺的叛民领袖王弥为参谋,目标直指千里外的洛阳。

晋军北上,匈奴军南下,没多久,两拨人就遇上了。

此役,晋军惨败,战死一万九。

匈奴兵携大胜之余威,反杀到洛阳城下。

为了拿下洛阳,刘渊调回石勒,对付在后方袭扰的刘琨,另派岳父呼延翼率数万步兵增援洛阳。

这一幕,像极了后来金军包围开封。

不过,好在晋军此时也有精锐。

稍早前,凉州刺史张轨派部将北宫纯到洛阳办事。

因为路上不安全,北宫纯便带了一千多护卫部队。

这些凉州勇士异常彪悍,见洛阳被围,趁夜袭营。

匈奴军大营顿时大乱,相互踩踏,呼延翼竟然被乱军踩死。

刘渊听说岳父挂了,急令众将退兵。刘聪还想搏一把,亲自督战攻城。

但匈奴军攻了一阵子,拿不下洛阳,只好灰溜溜撤退。

事后,刘渊心中忧虑,一命呜呼。

临死前,刘渊希望长子刘和继位。

刘聪不服,等刘渊咽气后,发兵篡位,杀了刘和,自立为帝。

继位不久,刘聪调集四万人,并令石勒出两万人助战,再攻洛阳。

前番退敌,明显有侥幸成分。

但司马越就如同后来的徽钦二帝,自以为高枕无忧,终日纸醉金迷,不做防备。

待得知匈奴军卷土重来,司马越直接蒙圈了,吓得不敢出城。

当时,一直在并州与匈奴人奋战的刘琨听说首都危急,急忙联络鲜卑拓拔部落,打算趁机偷袭刘聪的老巢。

为了最大程度消灭对手,刘琨还派人与司马越约定时间,联合反击。

然而,司马越却强令刘琨不得妄动。

刘聪见司马越甘当缩头乌龟,也不急着攻城,命令匈奴军在河南腹地横冲直撞。杀得洛阳周边十室九空。洛阳与外界的联系也被切断,成了一座孤岛。

匈奴兵在洛阳周边烧杀劫掠时,司马越起先没在意。

等到察觉刘聪的意图,为时已晚。

为了破局,司马越派出多路信使,向南方各州求援。但这些信使都被巡逻的匈奴军活捉。

司马越等不来援兵,又眼瞅着城中即将断粮。没办法,他只好以出城决战为由,亲率十万军队跑路。

往哪跑呢?自然是江南了。

按照司马越的计划,自己手上有十万人马,去了江南,还怕镇不住地头蛇?

然而,司马越也是天生的灾星。他带队走到一半,居然病死了。

十万晋军没了主心骨,瞬间原地爆炸。

石勒见机,指挥两万骑兵反复冲杀,将十万晋军砍死大半。

那些侥幸没死的,被俘后,也全部被石勒下令砸死。

这其中,有不少人是打算追随司马越到江南继续纸醉金迷的权贵。

没多久,大军惨败的消息传回洛阳,守城的两万多晋军哗变,纷纷逃亡。

城内的权贵们听说军队跑了,也纷纷收拾金银财宝,随军逃亡。

出城后,这十几万人(也包括百姓)因为目标太大,很快被匈奴军发现,又是一场屠杀。

最终,除少部分跑得快,逃过一劫外,大部分人都惨死荒野。

先是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现在又有十几万人被绞杀。此时的洛阳城,已经没几个人了。

因此,匈奴军轻取洛阳。

匈奴军进城前,晋怀帝本想逃亡。但他身边没有卫兵,出宫后,又遇到一伙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饥民。被吓的半死,只好又逃回皇宫,紧闭大门,静静等待着死亡来临。

待洛阳城破,晋怀帝不出意外地做了俘虏。

至于城内的老百姓和少部分权贵,匈奴军懒得一个个砍杀,索性一把大火,全部烧死。

可怜古都洛阳,继董卓之乱后,再次沦为废墟。

由于当时的年号是永嘉,这一事件便被称为“永嘉之乱”。

晋怀帝以俘虏身份见到刘聪后,刘聪故意让他在众臣面前为自己倒酒。

西晋旧臣见状,纷纷嚎啕大哭。

刘聪心生不满,后来给晋怀帝赐毒酒一杯,毒死了。

与晋怀帝一道被俘的还有皇后梁兰壁,晋惠帝司马衷的继任皇后羊献容、已故太子司马遹的妃子王惠风。

其中,梁兰壁被掳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她不堪受辱,自尽而亡,有人说她被转卖为奴,余生受尽侮辱。

羊献容由于年轻貌美、颇有头脑,被刘渊的养子刘曜接收。刘曜对她很是宠爱。

后来,刘曜称帝,羊献容还被封为皇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王惠风则被刘曜赏给了手下大将乔属,乔属想强暴她,王惠风拔剑怒斥:“我是太子妃,宁可为义而死,不为胡虏所辱!”

乔属大怒,将她杀害。

在混乱中,羊献容的独女清河公主逃过一劫。但身处乱世,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主又能逃到哪去呢?

流浪期间,清河公主遭人劫持,被当做奴隶卖来卖去,受尽虐待。

所幸清河公主很机敏,得知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复国,便趁着外出买脂粉的机会,逃出火坑,又历尽千辛万苦,与司马睿相认,终于恢复公主身份,落了个善终。

洛阳失陷后,晋朝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在长安称帝的正统皇帝司马邺,即晋愍帝。

另一派是早早逃到江南,由南渡士族和江南士族共同拥戴的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

刘聪鉴于江南河网密布,不利于骑兵行动,便令刘曜攻打关中。另派石勒牵制司马睿。

眼看形势危急,一年前由河北南渡的祖逖主动上书司马睿,表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胡虏蹂躏,大王如能命将出师,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

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让他自募兵士,自造兵器。

上层态度消极,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

在率部渡江时,祖逖中流击楫,对天发誓:“我祖逖要是不能收复中原,就像这大江之水,有去无回!”

祖逖北上后,打出北伐旗号,吸引很多仁人志士前来投奔。

石勒见祖逖不好对付,便撤军北返,去河北抢地盘了。

江南暂时无虞,再来看关中战场。

永嘉之乱时,司马炎的孙子司马邺在大臣护卫下,逃到许昌。

如果众人当时继续往南跑,渡过长江,司马邺肯定就不是西晋的末代皇帝了。

但他身边的大臣都建议往长安跑。

因为从秦汉到这会儿,老百姓认定的都城就两个:一个长安,一个洛阳。

如果能在长安恢复朝廷,再加上司马邺根正苗红的身份,必然大有可为。

然而,大臣们忽视了一点。昔日富庶的关中平原,如今已经是残破不堪。

洛阳沦陷的同一年,刘曜率军攻破长安,杀死守将南阳王司马模,掠夺八万百姓而归。

等到晋愍帝登基时,长安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从皇帝到士兵,都只能吃糠咽菜。

那有人要问了。既然长安要啥没啥,死守也没意义啊,干嘛不继续撤退,退到凉州呢?

理论而言,退守凉州当然是上策。

但问题在于,这都火烧眉毛了,晋朝还内耗呢。

司马模死后,其子司马保袭封南阳王爵位,控制秦州地区,即今天兰州、甘南、陇南、天水等地。

当时,愍帝要想退往凉州,就得经过司马保的地盘。

一个叫索綝的权臣认为司马保有私心,去了多半会被挟持。便极力反对。

在索綝看来,能控制小朝廷的权臣,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司马保算那根葱?

司马保闻之大怒,自此不再尊奉朝廷。

又过了一年,北方大旱,黄河水位低到直接就能趟过去。

趁此机会,刘曜大军进攻关中,包围长安。

司马保派兵支援,击溃了匈奴军。

可得胜之后,司马保却下令撤军。

司马保认为勤王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解围。现在小朝廷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对他最有利。

由此就能看出,古今中外,一个王朝走到后期,都是宁可输给外敌,也不能输给自己人。

内无粮草,外无救援,长安城内的军民这下子惨了。

得知长安危机,千里之外的刘琨很想救援。然苦于兵力不足,只能干着急。

偏安江南的司马睿巴不得小朝廷玩完,全当没看见。

最终,只有张轨(当时已经病故)之子张寔派了五千凉州兵救援。

可是援军的到来,不仅没解决问题,反倒让粮食捉襟见肘。

公元316年十一月,为使百姓免受屠戮之苦,晋愍帝把自己捆起来,赤裸上身,坐着羊车出城投降。

刘曜接受投降,下令将祸国殃民的晋朝大臣尽皆处死。

至此,西晋灭亡,历时五十二年。

晋愍帝投降后,被刘聪封为车骑将军。

但这只是个虚衔,他的真正工作是在刘聪蹲坑时,在一旁拿着扇子扇臭气。

后来某一天,刘聪外出打猎,令晋愍帝穿着戎服,手执戟矛,在前面开路。

百姓聚在路旁观看,纷纷抽泣流涕。

又有一天,刘聪趁宴会时,让晋愍帝行酒、洗酒杯,赴宴的晋臣失声哭泣。

刘聪觉得愍帝是个祸害,便将其处死。

而晋愍帝之死,也宣告了晋武帝司马炎一脉绝嗣。

司马炎一共生了26个儿子,其中8个早殇无名。

剩下18个有名有姓的,还有8个是早夭,成年的只有10个。

而这10个成年的,也是倒霉鬼。

有5人死于死于八王之乱,1个死于永嘉之乱。

另外3个被匈奴人一波送走。

直系皇族断了香火,这让身为皇族旁支的司马睿和司马保高兴坏了。

这意味着他们都有了继承权。

后来,司马睿抢先称帝,建立东晋,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司马保不服,自称晋王,设置百官,与司马睿打擂台。

国土沦陷,社稷崩摧,司马氏却依旧忙于内耗,这可就苦了在北方鏖战的刘琨。

刘琨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年轻时,刘琨与祖逖为友,二人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志意雄豪。

刘渊起兵后,别人都往南跑,只有刘琨砸锅卖铁,率五百人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与胡虏奋战十余年。

如果不是王浚无能,对幽州百姓加倍征收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让石勒趁虚而入,袭占幽州,刘琨必然不会战败。

公元317年,面对刘聪和石勒的夹击,刘琨无力再坚持,只得率领残兵投奔鲜卑段氏部落大酋长段匹磾。

旅居幽州期间,刘琨仍力图收复晋土。

这时候,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立,不久后被刘聪的老丈人靳准发动政变杀死。

刘曜听说刘粲遇害,发兵攻灭靳准。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赵。

石勒不服刘曜,亦自立为赵王。

史家为区分,便将刘渊所建的汉,统称为“前赵”,将石勒建立的政权称为“后赵”。

分家不久,刘曜、石勒相互攻伐。这本是收复故土的大好机遇。

但东晋方面却不给刘琨半点支持。

更悲催的是,刘琨的志向还引起了段匹磾堂弟段末波的不满。

段末波认为刘琨威望过高,留着他发展势力,难免会威胁到段匹磾。

得知消息,石勒收买段末波,让他挑拨段匹磾与刘琨的关系。

最终,刘琨被段匹磾缢杀。

临终前,刘琨满腔悲愤,写下一首《寄赠别驾卢谌》。

这首五言古诗的最后两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其实就是当时所有北方中原人的心理写照。

堂堂天朝上国,竟会落到任人宰割地步。不甘心,真的不甘心啊!

刘琨死后,由晋朝控制的河北反抗势力,至此全部被荡平。

中原黄河以北地区,完全成了胡人竞相猎杀的战场。

北方的汉人差一点就被灭种。

而这一切,全都是司马氏造的孽。

古人云:精三分,傻三分,留得三分给子孙。

司马懿隐忍一生,司马师阴狠毒辣,司马昭没有底线,三人耗尽了司马家的才智气运,后代全是败家玩意。不仅坑了自己,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华夏文明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破坏。

今天回头再看西晋,这个王朝生于不义,死于耻辱。彻头彻尾,无可救药。

0 阅读:45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