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冻死,细思恐极

最爱历史 2024-08-08 13:32:45

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长子韩彦直是个“学霸”,18岁就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比起身经百战的父亲,韩彦直并没有留下太多丰功伟绩,但他在任温州知州期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

韩彦直在《橘录》的自序中写道,他早就听说温州所产瓯柑的大名,此番走马上任,盼望着闻一闻漫山花香,再品尝甜蜜的果实。

淳熙四年(1177)秋,韩彦直如愿地携友入林,品柑橘、饮美酒。席间,客人偶然说了一句:“柑橘之美,应当不减荔枝。”韩彦直暗暗思忖,自古以来,有人专门为荔枝作谱录,也有人为牡丹、芍药著花谱,我如此爱柑橘,写一部《橘录》自然是当仁不让。

经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再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次年,韩彦直的《橘录》问世。作为地方长官,韩彦直有义务发展本地物产,还要宣传当地经济、文化发达,“足以夸天下,而不独在夫橘尔”。

韩彦直当然想不到,他的《橘录》不仅弘扬了江南柑橘文化,也宣示了中国作为柑橘原产地的历史地位,以及中国柑橘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本书的初刻版,比西方第一部柑橘专著早了469年。

▲[宋]佚名《橘枝栖雀图》。图源:网络

1

中国种植柑橘,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柑,古书里常写作“甘”,取其味道甘甜之意。橘,俗作“桔”,据《本草纲目》记载,“橘”字由“矞”演变而来,取其外观颜色,古语云,“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色恰似云霞斑斓。

这便是古人对柑橘果实的第一印象——既有颜值,又有料。

南宋韩彦直的《橘录》总结了宋代以前柑橘的栽培技术,上、中卷介绍27种柑橘的种类、性状和典故,下卷记载柑橘的选种、嫁接、贮藏、加工、药用等技术。其中,韩彦直将柑橘分为柑、橘、橙、栾(柚子)四类,基本上符合现代植物学对这类芸香科常绿乔木植物的划分。

在中国古代的柑橘著作中,可见古人对柑橘研究的先进性。

比如说,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柑橘对温度的敏感。柑橘为亚热带常绿果树,喜温湿,畏寒,其生长环境需要12.5℃—37℃的气温。

《周礼》有所谓“橘踰淮而北为枳”的说法。枳是柑橘的一种,别名枸橘,其果实酸且苦,带涩味,不像生在淮南的橘子那样酸甜可口,所以,“橘逾淮为枳”常用来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使楚的故事中,晏婴就用这个典故和楚王展开辩论。

当时,楚王在宴请齐国使臣的宴会上,故意让官吏押着一个犯人走过,并声称这是个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楚王对晏婴说:“你们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婴从容道:“我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齐国老百姓民风淳朴,不会偷盗,到楚国就犯了盗窃罪,难道是楚地容易让人变成盗贼吗?”楚王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表示自讨没趣。

在没有大棚种植的古代,人们多次尝试将柑橘移植到北方,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在古人的浪漫想象中,柑橘宁愿被冻死,也不愿在遥远的异地生长,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意志。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为歌颂柑橘的清高品格,作咏物诗《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

楚地盛产柑橘。为楚国竭尽忠诚却郁郁不得志的屈原,仿佛对坚守南土的柑橘感同身受。

于是,屈原称赞道:“橘啊!皇天后土养育了你,让你生来习惯这土地。你秉性坚贞,在南国生生不息。你根深蒂固,难以迁徙,志向如此专一。你那碧绿的叶、素白的花,纷纷绽放,惹人喜爱。你的枝叶和刺儿层层生长,圆圆的黄色果实挂在绿叶之间,色彩绚烂。你的表皮颜色精纯,内瓤洁净无瑕,如任重道远的君子。你香气弥漫,美丽端庄,却从不自夸。”

屈原以柑橘为“师长”,在遭谗被贬后,仍坚持追求美好品德,最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投江自尽,被铭记千古。

▲图源:摄图网

仅仅是从柑橘生长的气候环境,古人就感悟了诸多人生哲理,而在栽培柑橘的过程中,中国人发明了很多实用技巧。

在施肥方面,古人发现柑橘对肥料的需求迫切,甚至“见尸而实繁”,若将死去的老鼠埋在树下,果树吸收了养分,必定枝繁叶茂。

在灌溉方面,古人发现柑橘既怕涝也怕旱,故在准备种植时,就要注意挖沟泄水,确保果园的排水性能。

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古人充分利用生物界相互制约的原则,专门收集害虫的天敌,放到柑橘园中,比如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了果农专门从交趾购买一种黄蚂蚁,用来吞食柑橘树上的害虫,确保柑橘健康生长。这也是迄今最早的关于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的记载。

在防寒方面,古代果农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等形成的“小气候”,确保柑橘生长在温暖的环境,又通过烟熏、包扎等来帮助柑橘防寒。

▲[晋]王羲之《奉橘帖》(唐代摹本)。图源:网络

在繁殖方面,中国古代种植柑橘就有了实生繁殖(即种子繁殖)和嫁接繁殖两种方式。

柑橘具有“多胚性”,即其一粒种子可产生多个珠心胚,进而萌发成多棵珠心苗,而种子长出的苗,一般是无性胚苗,变异甚微。通过实生繁殖,就可以使柑橘代代相传。

明代邝璠的《便民图纂》记载了苏南太湖一带播种柑橘的方法:“正月间,取核撒地上,冬月需搭棚以避霜雪,至春和,撤去。待长二三尺许,二月移栽。”

嫁接繁殖,也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时至今日,果树嫁接仍是很多水果繁殖的重要方式。南宋韩彦直的《橘录》记载了中国古代用嫁接法来繁殖柑橘的技术,首先是注重“砧木”(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的培养,其次是选择嫁接的时间,再次是注意接穗(嫁接母本的枝条)的选择,最后是嫁接的技巧。据韩彦直介绍,宋代多选取“朱栾”(柚的一种别名)为砧木,在嫁接过程中,“工之良者挥斤之间,气质随异,无不活者”。

古时种植柑橘的技术,至今仍能找到些许影子。经过数千年的栽培,柑橘家族的杂交品种多到数不清,几乎每个品种都能杂交,产生新品种,关系比古希腊神话还乱。

可以说,一部柑橘种植史,也是中国农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距今2000多年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很多水果的种核,在证明墓主爱吃水果的同时,也佐证了当时一些水果的种植情况。这其中,就有柑橘。除了种核之外,记载随葬品的竹简上,也有“橘一笥”的记载。

柑橘毕竟是一类水果,吃的方面非常值得说道。

东汉末年的一次筵席上,也有关于柑橘的故事。

吴郡陆氏出身的陆绩,年幼时跟着父亲陆康,去参加汉末军阀袁术举办的宴会。当时,袁术割据淮南,此地生产柑橘,于是袁术特意命人盛满一盘橘子来招待客人。

小陆绩从小跟随在为官清正的父亲左右,耳濡目染,很有教养,他看着眼前的橘子,也没敢多吃,但是想到家中的母亲很少吃到这样的美食,因而在离席之前,偷偷藏了两三个橘子在袖子里。

告别之际,陆绩向袁术回礼作揖,不曾想,几个橘子忽然间掉了出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袁术乐了,以为陆绩因贪吃而不顾礼节,便开玩笑地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在那个重视名誉的年代,这种误会极有可能会毁了陆绩的前程。

时年6岁的小陆绩面对众人轻蔑的眼神,不慌不乱地向袁术跪谢道:“我感恩母亲之爱,想要带回家给母亲也尝尝鲜。”袁术和其他客人听到小陆绩这么说,大为惊讶,称赞他年纪虽小,却有如此孝心,不应该受到嘲笑。自此,陆绩名声大振,日后成为江东有名的大臣和学者。

在这个柑橘故事中,橘子作为一道新鲜水果被摆上餐桌,偶然间成就了陆绩“怀橘遗亲”的孝顺美德。

▲[元]佚名《四孝图卷·陆绩怀橘》。图源:网络

不过,在古人看来,柑橘不但是时令性的水果,而且全身都是宝。柑橘的果实可以酿造果酒,柑橘皮可以制成陈皮当药用,柑橘花可以制香。在古代,由于冷藏技术匮乏,人们还学会了制作蜜饯,来延长果实的储藏时间,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说到吃,宋代的“吃货”林洪有几道秘制的柑橘小菜。

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一种用柑橘制作的糕点:蒸熟的嫩莲加上橘汁、蜜糖,拌米粉制成仅一个铜钱般大小的糕点,再进行蒸煮。蒸时用橘叶包着,出炉时橘香扑鼻。

这道糕点是林洪到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拜访叶适时尝到的。叶适自号水心先生,距水心村不远处有个净居寺,寺里的僧人擅长做这个糕点,还专门送来给叶适品尝。叶适有诗曰:“不待归来霜后熟,蒸来便作洞庭香。”洞庭,亦是柑橘的生产地。

《山家清供》中还有另一道柑橘美食:将个大黄熟的橙子切去带枝的顶盖,剜掉果肉,留下汁液,抓来秋天出产的蟹,把蟹的膏肉填满橙皮中,再把橙子的顶盖回去,放入小盆里,用酒、醋、水蒸熟,搭配醋、盐食用,香而鲜。

如果在金素时节尝味,再摆上秋菊和好酒,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雅兴。文人用《易经》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这道“橙蟹”美食:“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看到古代的美食家这么能吃,随手剥的橘子都不香了。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图源:网络

3

再来看看柑橘的分布地。

在中国数千年的柑橘栽培史中,秦岭—淮河以南,为柑橘的主要原产地。尽管因为气候的变化,柑橘的分布地多有变动,但大部分时间沿着这条线以南分布。

中国最早的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先秦时期的古“扬州”,包括淮河以南及长江流域,乃至岭南地区。这一带盛产柑橘,以包裹的橘、柚(有学者认为是橙子)作为贡品,进贡给中原的君王。

秦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有“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

这是说,当时蜀地、汉中和江陵(今湖北荆州)的商人靠种植柑橘发家致富,有的富商可以种植多达千棵橘树的果园,规模庞大,远销各地,收入堪比千户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悄悄派人到武陵(今湖南常德)置办产业,专门选在武陵龙阳汜洲一处肥沃的土地上建房子,种橘树千株。

李衡临死前,拉着儿子的手说:“咱们家在汜洲有一千棵‘木奴’,它们不用你提供衣服和食物,但它们每棵一年可以创造一匹绢的价值,足够你用的了。”

李衡之子不知父亲的遗言为何意,就将此话告诉母亲习氏,其母说,我们有十户家客失踪七八年了,你爹一定是派他们去种柑橘了。李衡的儿子这才知道,他父亲留下了这么一大笔财产。到孙吴末年,李衡种的柑橘成林,每年可以盈利绢数千匹,儿孙家境富足。

南北朝时的贾思勰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用一句谚语来说明道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唐宋时期,柑橘的生产分布有了明确的记载。

当时,以种植柑橘闻名的多达数十州,有位于今湖北省的襄阳、江陵、夷陵;位于今湖南省的岳州、衡州、朗州;位于今江西省的洪州、江州、抚州、吉州、虔州、饶州;位于今江苏、浙江的苏州、润州、温州、杭州、台州、越州、湖州;位于今四川、重庆的夔州、果州、益州。此外,今两广、陕西、安徽等省区,在唐宋时也是柑橘的产区。

▲[宋]赵令穰《橙黄橘绿图》。图源:网络

史料记载,宋代“凡橘一亩,比田一亩利数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南宋时,素有文名的范成大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到四川做官,途径江西、荆襄等地。在江西,范成大坐船行驶于江上,看到沿途柑橘园甚多,两岸烟火相望,百姓生活富足,皆盖瓦屋。

范成大在“日记”中写道:

两日来带江悉是橘林,翠樾照水,行终日不绝。林中竹篱瓦屋,不类村墟,疑皆得种橘之利,江陵千本,古比封君,此固不足怪也。

4

然而,两宋柑橘生产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柑橘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宋人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提及柑橘畏惧严寒的情况:“南方柑橘虽多,然亦畏寒,每霜时,亦不甚收。”

南宋初年,文人叶梦得在苏州太湖之中的洞庭山种植橘树。洞庭山自古为江南有名的柑橘产地,宋代有所谓“左贩洞庭橘,右担彭蠡鱼”的俗语,洞庭柑“皮细而味美”。

但是,叶梦得种下的橘树却没有收成。他在《避暑录话》中写道:“橘极难种。吾居山十年,凡三种而三槁死。”叶梦得的橘树之所以不能存活,都是因为那几年“大寒多雪”,连盛产柑橘的太湖也深受冻害的影响。

古语云:“只须霜一颗,压尽橘千奴。”

对于很早就发现“橘踰淮而北为枳”这一自然现象的古人来说,柑橘畏寒并不是什么秘密。但若是连南方地区的柑橘也出现了严重的冻害,那么,极端的气候变化便已初见端倪。

在叶梦得种橘树之前,北宋末年,有关气候变冷、柑橘受冻的记载已经不断出现。如大观四年(1110),南方的太湖结冰,洞庭湖一带橘树冻死,京师开封苦寒,守城的士兵冻得直哆嗦,连兵器都拿不起来;政和元年(1111),太湖一带“积雪尺余,河水尽冰,凡橘皆冻死”,百姓只能砍橘树当柴烧,得知此事的叶梦得专门为此作了《橘薪》一篇,记录这件怪事。

从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两宋之交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寒冷期,冰雪灾害频繁。与此同时,东北的女真人为了争夺更有利的生活环境,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南下攻灭辽、北宋。

▲南北朝—清代气温变化图。图源:网络

南方各地广泛种植的柑橘,正好成了古代气候变化的晴雨表。每当凛冬将至,不耐寒的柑橘就会在那一年迎接被冻坏的命运,成为无情岁月的注脚:

元天历二年(1329),“大雨雪,太湖冰厚数尺,人履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几尽”(元·陆友仁《研北杂志》)。

明弘治十六年(1503),“冬,大雪,积四五尺,东西两山橘柚尽毙,无遗种”(清·金友理《太湖备考》)。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京师不甚寒,而江南自京口达杭州,里河皆冻。扬州驿纲皆移苏杭,甚至扬子、钱塘江,鄱阳、洞庭何亦冻。江南柑橘树皆枯死。其明年,京师柑橘不至,惟福橘间有至者。价数倍”(清·王士祯《居易录谈》)。

假如你穿越回古代,每天吃着柑橘唱着歌,突然有一天发现,得去更南的地方寻找这种水果的踪迹,那就可以预感,一个动荡的寒冬即将到来。

原来,剥开小小的柑橘,里面大有乾坤。

参考文献:

[北魏]贾思勰 著,石声汉 校释:《齐民要术》,中华书局,2009年

[宋]韩彦直 著,彭世奖 注解:《橘录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

[宋]林洪:《山家清供》,中华书局,2013年

[明]邝璠:《便民图纂》,农业出版社,1982年

黎虎:《汉唐饮食文化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方旅人:《秦汉、三国、晋、南北朝柑桔史考》,《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曾雄生:《从洞庭橘到温州柑——宋代柑橘史的考察》,《中国农史》,2018年第2期

王玲:《唐宋时期柑橘经济的几个问题》,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 阅读:1983
评论列表
  • 2024-08-20 14:28

    浙江台州黄岩蜜橘[呲牙笑]

最爱历史

简介:介绍古今中外历史,窥探史海真相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