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这个少数民族在建立北魏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挑战。然而,生活在北方寒冷环境中的鲜卑族,凭借顽强的精神,最终在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势力中脱颖而出,成功建立了北魏,并统一了北方,使其能与南方对峙。
北魏早期历史
鲜卑拓跋部是建立北魏的核心力量,最初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活动,过着游牧生活。从公元1世纪起,拓跋部逐渐向南迁移。
在东汉末年,随着鲜卑族的檀石槐政权瓦解,许多鲜卑部落和自称鲜卑的氏族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活动,拓跋部是其中之一,也被称为“索头鲜卑”,以游牧为生。
此时,鲜卑族中出现了一位早期著名的政治家——拓跋力微,他的姓氏是拓跋,他所在的部落就是鲜卑拓跋部。拓跋力微成为后来北魏皇室的先祖。
关于力微的出身,拓跋部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拓跋力微的父亲拓跋洁汾在一次狩猎中忽然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从天而降。姑娘对他说:“我是上天的女儿,奉命许配给你。”
于是,拓跋洁汾便和她同宿一宿。第二天,天女要走了,并且约定明年此时相见。第二年,天女果不食言,不仅与洁汾见面,还给他带来了一个儿子。并且说,此儿会成为帝王,而且子子孙孙永为帝王。他们的这个儿子日后果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开拓了大片的领土,他就是被北魏朝廷尊称为始祖神元皇帝的拓跋力微。
在拓跋力微的带领下,拓跋部落辗转迁徙到一片美丽富饶的草原上,鲜卑人把这里称做长川。在这里,鲜卑人开始繁衍,并逐渐强大起来,使草原上的各个部落悉皆畏服。拓跋部人多马壮,威震草原,史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八十五岁的时候,拓跋部来到云中郡成乐城,并将成乐更名为盛乐,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都城。拓跋部的强盛使拓跋力微开始有资格图谋草原上的霸权,他想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部落联盟,像檀石槐那样的鲜卑联盟。
在迁到盛乐同年的4月份,拓跋部举行了祭天大典,同时要求草原各个部落的首领们都要前往助祭。
有个白 部的首领没有来,拓跋力微便派兵杀了他,使远近的草原部落先后都归附了鲜卑拓跋部。而盛乐祭天成为拓跋力微向草原诸部宣示自己权力的手段,拓跋部也确立了自己在部落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拓跋力微更是将各部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起了他的世袭部落联盟首领。
同时,拓跋力微也吸取前代匈奴和东部鲜卑的教训,大力主张与中原王朝通好,并采取与中原王朝和亲的政策。和亲政策对他的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代国被前秦灭亡的一百多年间,拓跋部很少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这使其得到平稳发展,逐渐强大,但却由于软弱不思进取的态度决定了日后一度被灭亡的命运。
公元261年(曹魏景元二年),拓跋力微派他的儿子拓跋沙漠汗到魏国学习先进的文明。
在此期间,虽然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但两国之间依旧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对晋王朝来说,拓跋部只是他的藩属而已。而且不管拓跋力微表现得多么诚恳,晋王朝当权的士族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仍旧抱有很深的戒备之心。
拓跋沙漠汗在洛阳呆了大概十六年。从这方面来看,拓跋部是个勇于改变的民族,古老而恒久的希望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促使他们从接受匈奴的草原文明再到虚心向农耕文明学习,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看到王子拓跋沙漠汗学成归来所表现的先进的汉文化,部落中的贵族清楚,一旦这位受汉文化熏陶出来的王子继承汗位,肯定会改变草原的各种制度,让他们现在的权利受到损害,于是联合起来向拓跋力微施压,而拓跋沙漠汗的几个兄弟也加入了进去。
迫于压力,拓跋力微也打算处死自己的儿子。
最后,拓跋沙漠汗被矫诏杀害了,而他也是拓跋部第一个因为汉化被杀的人。事后,拓跋力微越想越伤心,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史载他活了一百零四岁,可谓是中国罕有的长寿君主。
代国的建立和灭亡
西晋末年,拓跋力微之孙拓跋犄卢,因为曾经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对抗有功,而被西晋政府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他雄才大略,设置官职,制定刑法,代国的政治机构逐步趋于完善。然后,拓跋什翼犍开始进行大规模战争,掳掠数以万计的人和牲畜。他把这些战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劳大小赏赐臣下,牲畜变成了私产,俘虏变成了奴隶。此时,鲜卑拓跋部开始进入了奴隶社会。
拓跋什翼犍是拓跋部杰出的首领,从小被送到后赵做人质,在那里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汉文化。
公元338年,拓跋翳槐去世,留下遗命让拓跋什翼犍回国继位,但国内贵族认为什翼犍远在中原,后赵不会放他回来,于是就准备立什翼犍的弟弟拓跋孤。
而拓跋孤却不愿登基,反而跑到后赵那里要求替换拓跋什翼犍。这种舍身让国的义举感动了后赵君主石虎,于是放了兄弟俩,让他们回归塞上。
登基之后,十九岁的拓跋什翼犍毅然脱离后赵,在繁畴(今山西浑源县西)自称代王。公元340年,什翼犍在云中郡盛乐筑新城,修建盛乐宫,确定为代国的新都城,一改游牧民族王廷的游动性,确立了固定的政治中心。
拓跋代国开始慢慢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化转变。同时又陆续发动了对高车、没歌等游牧部落的战争,并最终打败了草原另外一支强大的势力——匈奴铁弗部。
铁弗部首领刘虎兵败而死,其子刘务桓归顺代国,什翼犍将女儿嫁与刘务桓,通过这次联姻把铁弗部置于统治之下。
一统大漠,雄霸草原,拓跋什翼犍也算是一代有作为的君主。与此同时,冉闵兴起,中原大乱,拓跋什翼犍也曾想南下中原,但遭到了代国联盟首领们的纷纷反对,他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拓跋什翼犍为人宽厚,当时草原代国绸布丝帛奇缺,有个大臣叫许谦的偷了两匹绢,看守发现后向他报告,什翼犍却将此事隐瞒起来,觉得不应为了钱财而使人受辱。
在征伐战争中,拓跋什翼犍被流矢射中一只眼睛,后来抓住放箭的人,部下上前准备把那人杀死,为他一解心头之恨。拓跋什翼犍却命人把射箭的人放了,并对众人说:“各为其主,何罪之有?”
由于拓跋什翼犍的宽厚和仁慈,拓跋联盟得以在平稳中度过了三十八年,内部和谐,人口持续增长。
在这个时期,代国联盟仅遇到过一次叛乱事件,即匈奴铁弗部的背叛。刘务桓去世后,他的弟弟刘阏头对代国产生了异心。拓跋什翼犍巧妙地运用计策,离间铁弗部的内部派系,随后通过武力威慑,成功压制了铁弗部。
之后,刘虎的孙子刘卫辰成为部落首领,并在前秦的支持下,公然脱离代国联盟。
于是,在公元367年10月,拓跋什翼犍率领军队进攻铁弗匈奴的游牧地朔方(位于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在那个时候,黄河虽然已经出现了冰块,但尚未完全冻结。
拓跋什翼犍想出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他命令士兵用芦苇编织成粗绳来阻挡流动的冰块,并将分散的冰块连接在一起。他指示人们将芦苇撒在冰面上,待气温下降时,冰块和芦苇冻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座临时的浮桥。拓跋代军成功地渡过了黄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朔方郡。刘卫辰未料到代军能如此迅速地渡河,措手不及,只能匆忙撤退。
战败后,刘卫辰带领剩余的部落投靠了前秦。当时,前秦的统治者苻坚帮助他返回朔方,并派遣士兵协助防守。为了彻底击败匈奴铁弗部,公元374年,拓跋什翼犍再次率领军队进攻刘卫辰,迫使刘卫辰向前秦请求援助。
公元376年10月,前秦的雄主苻坚借助灭亡凉国的声势,率领大军分三路进军大草原,企图与拓跋代国展开激战。
此时,代国的拓跋什翼犍正在病中,无法亲自指挥作战,因此首先派出联盟中的白部和独孤部抵挡前秦的进攻,但都未能成功。
随后,拓跋什翼犍派遣南部首领刘库仁率领十万骑兵进行抵抗,并在云中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与前秦的部队展开激战,结果再次惨败。
不得已,拓跋什翼犍率部众撤退至阴山以北。“虎落平阳被犬欺”,一直受拓跋代国压迫的漠北高车部落趁机四处掠夺,导致部众无法生存。
幸运的是,前秦军见代军已北撤,且没有做好深入大漠的准备,于是撤退至君子津(今内蒙古托克托黄河渡口),使得什翼犍得以返回漠南。
这时,拓跋部内部却发生了惨烈的政变。当初,拓跋什翼犍把国土的一半封给了弟弟拓跋孤。拓跋孤死后,儿子拓跋斤失去了继承父亲职位的权利,因而心怀不满。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子拓跋寔及弟弟拓跋翰早亡,拓跋寔的儿子拓跋珪年龄尚幼。
慕容妃的儿子拓跋阏婆、拓跋寿鸠、拓跋纥根、拓跋地干、拓跋力真、拓跋窟咄全都年长,由谁来继位还未确定。因为当时前秦的军队尚在君子津,离盛乐不远,慕容妃的儿子们每到夜晚都手持兵器警卫。
拓跋斤趁机对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实君说:“代王计划立慕容妃的儿子为继承人,并打算先除掉你。看看慕容妃的儿子们,每到晚上都全副武装,带兵围绕在帐篷周围,只等找到合适的时机就要动手了。”
拓跋实君相信了这一说法,于是发动政变,杀掉了自己的弟弟们,并且也将父亲拓跋什翼犍杀害。
当晚,慕容妃儿子的妻子和部属逃到了前秦军的大营。前秦的大将李柔、张蚝率兵赶到云中,代国的部众惊慌溃逃,国内陷入混乱,代国因此灭亡。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他投奔了娘家贺兰部。
拓跋珪建魏
苻坚征服了拓跋部后,部落离散,余众被分为东西二部。苻坚任用匈奴铁弗部卫辰和刘库仁代为统治。贺氏带着拓跋珪开始了流亡生活,首先投靠了刘库仁。
那时拓跋珪虽还年幼,但性格刚强,连刘库仁也认为他是一个能恢复祖宗大业的人,因此对他始终怀有戒心。等到刘显继承父亲刘库仁任将,统领北方各个部落后不久就准备除掉拓跋珪。
由于商人王霸的及时通风报信,拓跋珪得以幸免于难,继续他的流亡生活。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跋珪抓住时机,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一月,召集各部落在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的牛川举行大会,继承了代王的地位,并设立南北部大人来管理各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巩固他的统治。同年四月,拓跋珪自称为魏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当拓跋珪继任代王时,北魏尚处于分裂状态,护佛侯部和乙弗部已经脱离北魏独立。为巩固地位并统领各部,拓跋珪上位后便展开了一系列战争以增强势力和扩大领土。最初,拓跋珪依靠前燕的支持击退了刘显部和窟咄的入侵,确保了北魏南部边境的安全。此后,拓跋珪由防御转向进攻,开始了对北方和西方的征讨。
登国三年(388年)五月,大破库莫奚部,保证了北部安定。同年,拓跋珪率军西征,先攻解如部,又大破叱突隣部和高车诸部,在前燕军支持下进攻贺兰、纥突隣、纥奚等部落,迫使纥奚部大人库寒和纥突隣部大人屈地鞭率部归降魏国。
至此,西部部落对北魏政权的威胁基本解除,北魏的主要敌人只剩下刘卫辰了。
登国六年(391年),刘卫辰派子直力鞮进犯北魏,拓跋珪率军迎击,在五原(今包头市西北)大败直力鞮军。不久再次打败并生擒了直力鞮,而且获得了刘卫辰的尸体,枭首示众。鲜卑拓跋部至此成为塞外最强大的部落。
在北魏政权得到初步的巩固后,拓跋珪向外扩张,开始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首先,他把目标放到了邻国后燕。
后燕皇帝慕容垂是拓跋珪的外公,曾支持过拓跋珪消灭塞外诸部。但随着拓跋珪势力的日渐壮大,慕容垂也深感不安。当他看到拓跋珪已经对后燕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再加上自己曾以帮助攻打塞外诸部有功向拓跋珪索求良马遭到拒绝,于是对拓跋珪日益不满,意图削弱其势力。
拓跋珪此时也把后燕看做其扩张势力的绊脚石,决心将它搬掉,双方矛盾加深。
登国六年(391年),慕容垂首先派其子慕容贺麟在赤城大举进攻归附北魏的贺讷部,拓跋珪立即派兵救援,迫使慕容贺麟离去。
四年后,慕容垂又令其子慕容宝率兵占领了北魏的属地五原。拓跋珪采取避其锋芒、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一面向后秦王姚兴征兵,扩大兵力;
另一面率大部队转移到河南(今内蒙古伊克崇昭盟),等待时机出击。
同年十月,慕容宝因出兵五个月没有达到与北魏主力决战的战略目的,反而造成自己军队疲惫,士气低落,加上塞外严寒冰冷,被迫撤兵。
拓跋珪乘机率精骑两万穷追到参合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尚未清醒的后燕军中。后燕军大败,死伤无数,数千人被生擒,仅慕容宝单骑逃走。拓跋珪坑杀了全部俘获的后燕将士,后燕国力开始衰弱。
公元396年,慕容垂在再度进攻北魏的途中病死,慕容宝继帝位。拓跋珪利用后燕新帝地位不稳的机会,亲率北魏四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后燕,很快占领上谷、并州二郡。后燕重地只剩中山(今河北定县)、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县)三城未被攻占。
拓跋珪面对慕容宝坐守中山、固守城池、不易急攻的情况,为了避免军队的重大伤亡,采取围而不攻、各个歼灭的策略。他先以重兵围困邺和信都,撤去中山城的围困,等到慕容宝派人出城抢粮后燕国人心涣散的时机,乘势进攻,取得了胜利。
信都守将张骧和徐超率众举城投降。慕容宝得知后,撤出中山城,重新组织军队,力图与拓跋珪决一死战。
拓跋珪也率军紧追不放,双方在佰肆坞这个地方展开激战。起初,后燕军先发制人,乘夜攻入北魏军营,直捣拓跋珪军帐。
北魏军一时惊慌失措,后经拓跋珪出面方才稳定下来。拓跋珪命令骑兵冲击后燕军,后燕军不敌,四处溃散,死伤一万多人,被俘虏达四千多人,慕容宝逃跑,北魏尽得其辎重。
不久,后燕将军李沈、王次多、张超等先后投降拓跋珪。慕容宝见大势已去,加上担心先前逃出中山的弟弟慕容贺麟占据旧都和龙,不得已率其妻子、宗族数千人北奔和龙。
慕容宝逃跑后,中山城内立慕容普麟为主。不久,慕容普麟又被先前逃出中山而又复入城中的慕容贺麟杀死,加上粮草缺乏,人心浮动。
为了转移矛盾,慕容贺麟亲率两万军队出中山到新市抢掠,拓跋珪领兵追击,急攻慕容贺麟,后燕军大败,被杀九千余人,只有慕容贺麟一人逃走,到邺后被慕容德杀死。
后燕公卿、将吏两万余人投降北魏,中山城最终落到了拓跋珪手中。拓跋珪扩张的信心大增,于是长驱直入中原,攻取晋阳、邺等名都重镇,尽占今天河北、山西二省之地。
在向外进攻的时候,拓跋珪还平定了北魏的内乱。他先于皇始二年(397年)二月派安远将军庚岳出兵平定在佰肆之役归降的贺兰部联合反叛,继而在天兴元年(398年)四月镇压了匈奴族首领呼廷铁,西河的匈奴族首领张崇,广平太守、辽西公元意烈等的谋反。
此外,也镇压了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乌丸族民众的反魏起义。
天兴元年(398年)七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营造宫室,建筑宗庙,设立社稷,正式即皇帝位,同时改年号为天兴,史称道武帝。
拓跋珪时期的统治政策
拓跋珪称帝后,除了在天兴二年(399年)亲率三路大军向北出击大破高车部落,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以外,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基本上没有再进行大的军事行动,注意力集中转向了国家建设。
由于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连续不断的征战,使拓跋珪逐渐学会了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族的长处。为了谋求更好的治国之道,他从立国之初就开始大量任用汉人士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把北魏逐步引导到封建化的道路上。
拓跋珪为了巩固皇权,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后,他仿照汉制建宗庙、社稷,并下令董谧制定出一整套封建的祭祖、祭庙、朝拜皇帝及其他方面的礼仪制度;
同时采纳汉士族出身的崔玄伯的建议,认为北魏统治是得阴阳家五德终始说中的土德,土色黄,因此北魏的礼服都用黄色;又让王德定律令、申科禁;
太史令晁崇造浑仪,考天象,从而使国家机构逐步完善起来并纳入封建化的轨道。
同时,拓跋珪意识到,要保证其政权的稳定性,必须使鲜卑贵族封建化。
因此,在立国之初就推行爵位制,令邓渊建立爵品,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鲜卑贵族按爵位受封邑。五等爵制的推行,使鲜卑贵族成为封建的士族地主,与汉族士族相高下,打破了“华夷有别”的观念,形成鲜汉一体的统治局面。拓跋珪为建立封建制度,早在皇始年间(396—398年)初建立台省时,就令尚书以下的官吏由文人充任。
拓跋珪一面任用文人统治,一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尤其在称帝以后,令王德约制定法律,严惩违法官吏。
天兴元年(398年)迁都平城不久,拓跋珪即派使者到各处郡县巡察,发现有不守法的官吏立即上报,由他亲自审核处理。拓跋珪还注重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出于统治需要,他以春秋大义作为受命而王的理论根据,千方百计扩大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培养儒家思想人才。称帝的第二年,他就诏令设立《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学生三千人。
天兴四年(401年),拓跋珪又集博士、儒生比较各种经文、义类相从,编成四万多字的《众文经》,深入传播了儒家思想,并成为他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和理论基北方社会经过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后,百姓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
拓跋珪即位后,采取许多措施稳定民心,将百姓安置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进入中原后,他又采取“息众课农”政策,让原属游牧的民族定居下来,弃牧从农,扩大了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库收入。
到登国初年,他进一步规定将部落的部民编入户籍,解散原来的部落,使部民分别定居于一定的土地上,即使酋长也不例外,使其失掉原来的部落。拓跋鲜卑逐渐完成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过渡,社会发展进入到封建社会。随着农耕生活的出现,农业生产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拓跋珪对发展农业的重视也日益加强。
登国九年(394年),拓跋珪派东平公元仪在黄河以北的五原到棝阳塞外建立屯田,以解决官粮。平定中山城后,拓跋珪在返回平城的途中将山东六州百姓及徒伺、高丽等族二十六万人,加上百工伎巧十余万人一起迁到平城安居落业,拨给耕牛,实行计口授田。此外还在京畿外实行课田制,派官向农民征收赋税。拓跋珪在京城实行的计口授田和在畿外实行的课田制实际上就是后来魏孝文帝推行
均田制的起源。同时为了维护刚刚建立的北魏政权,拓跋珪还推行大族豪强迁离本地的政策,下令各地豪强脱离依附的土地和民众,使他们丧失了反抗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天兴元年(398年),他一次就将六州二十二郡的守宰、豪杰、吏民两千家迁到平城,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平城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则将这些人置于北魏政府的控制之下。
拓跋珪建立北魏的时候,关中还有羌族建立的后秦政权,南方有东晋政权,北方有游牧民族柔然(又称蠕蠕、芮芮)的威胁。拓跋珪一面治理国家,一面保证边境的安定。
天兴五年(402年),后秦姚兴派其弟姚平领军四万进攻北魏,攻陷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拓跋珪以毗陵王拓跋顺、长孙拓跋肥等领军先行,自己则亲率大军做后盾反击后秦的进攻,最后将姚平包围在乾壁(今山西襄陵县东南)。双方展开大战,后秦军队大败,姚平投降。北魏俘虏后秦高级官吏四十多人,秦军三万多人。
当时,北魏将领想乘胜攻取后秦占领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县),拓跋珪担心北方敌人乘机进攻,没有继续进兵,统一北方的任务最后由其后代拓跋焘完成。对于南方的东晋政权,拓跋珪也有意进兵。
天兴六年(403年),拓跋珪计划进攻江淮地区,但因为国力不足,未能实现,南北双方因此长期对峙。
在拓跋珪的精心治理下,北魏国力逐渐增强。然而,不幸的是,他在天赐六年(409年)的一场宫廷政变中被自己的儿子刺杀,享年三十九岁。
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通过东征西讨,为建立北魏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后,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为北魏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