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赓开车到哈尔滨办事,半路上被交警截停:送我到公安局

奋发小史书 2024-11-10 10:02:46

《1953年,陈赓开车到哈尔滨办事,半路上被交警截停:送我到公安局》

1953年的夏天,哈尔滨街头一幕不寻常的场景正在上演。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正平稳行驶在通往市政府的道路上,车内坐着一位身着便装的中年男子。突然,一名交警拦下了这辆车,用命令的口吻要求搭便车前往公安局。司机和警卫员显得有些气愤,但后座上的中年男子却显得异常平静,甚至主动让交警上车。一路上,车厢内弥漫着诡异的沉默。那名交警总觉得后座的乘客面容熟悉,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当车辆驶向市政府方向时,交警才意识到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这位身着便装的乘客到底是谁?为什么他能让市长亲自下楼迎接?他与这名不知天高地厚的交警之间,又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一、陈赓到哈尔滨筹建军工学院的背景

1952年深秋,陈赓正在朝鲜战场指挥部研究作战地图。一份来自北京的电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毛主席亲自下达指示,要他立即返回北京,筹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

陈赓收到这份任命时,中国的军事工业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装备技术上的短板暴露无遗。建立一所培养军事工程人才的高等学府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更是一场艰巨的挑战。

当时的哈尔滨是一座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城市,这里有前苏联援建的工业设施,也有一批具备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1952年12月,经过多方考察,中央最终决定在哈尔滨建校。

陈赓接到任命后,连夜赶赴哈尔滨。寒冬腊月,他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平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房间里只有一张行军床和一个火炉,但陈赓却顾不上这些。他白天奔波于各个建设工地,晚上挑灯研究建校方案。

建校之初困难重重。首先是选址问题,原定地点因为地质条件不合适被否决。陈赓带着工作组,顶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一连几天实地勘察,最终在南岗区找到了合适的地点。

资金短缺是另一个难题。当时国家百废待兴,能够调动的资金十分有限。陈赓想出了一个办法:白天和工程队一起施工,晚上带领学校干部到附近的工厂做义务劳动,用挣来的工分换取建筑材料。

1953年初春,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陈赓经常站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起搬砖挖土。他说:"我们建设的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国防现代化的摇篮。"

为了尽快组建教师队伍,陈赓四处奔走。他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哈尔滨之间,拜访各大高校,寻觅优秀教师。有时候为了等一份任命文件,他能在周总理家门口坐上整整一天。

陈赓特别注重延揽留苏归国的专家学者。他亲自登门拜访,诚恳地请这些专家参与建校。他说:"建设军工学院,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国防工业能够自立自强。"这份诚意打动了许多专家,他们纷纷答应加入。

到了1953年6月,学校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这时的陈赓却丝毫没有松懈,他每天都在为即将开学的各项事务忙碌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遭遇了那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交警事件。

二、建校过程中的艰辛努力

1953年的哈尔滨建设工地上,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人正在仔细查看工程进度表。这个人就是陈赓,此时距离学院预定开学的日期只剩下七个月时间。工地上的施工人员正在加紧建设教学楼,但工程进度却远远落后于计划。

陈赓每天凌晨四点就出现在工地上。他发现工程进度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建筑材料供应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立即组织人手开设了一个小型砖窑。白天,他和工人们一起搬运砖块;晚上,他就在工地的临时板房里研究图纸,商讨第二天的施工方案。

工程队原本计划按照常规工期进行施工,这意味着教学楼无法在开学前完工。陈赓提出了"流水作业法",将工程分为若干个施工区域,各个工种交叉作业。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个创新,虽然遭到了一些质疑,但最终证明确实提高了施工效率。

一次深夜的暴雨导致工地积水严重,地基有被浸泡的危险。陈赓连夜召集工程技术人员商讨对策,直到凌晨三点才制定出排水方案。天亮后,他带头跳进及膝的泥水中疏通排水沟,工人们见状也都跟着干了起来。

建设期间,陈赓特别重视施工质量。有一次,他发现一面墙的砌筑不够规整,立即叫停施工,要求返工。他说:"我们建设的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每一块砖都要砌得扎实。"

为了节省开支,陈赓带领学院的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制作课桌椅。他们利用工余时间在附近的木材厂做工,用挣来的工分换取木材。晚上,大家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加工家具。

施工期间,陈赓格外关注实验室的建设。他多次修改实验室的设计方案,要求按照未来发展的需要预留空间。在他的坚持下,实验室的地基加固了三次,为以后安装重型设备创造了条件。

资金紧张时,陈赓主动精简开支。他把自己的办公室安排在工地的板房里,将原本用于办公楼的经费调配到教学设施建设上。有时工人们吃不饱饭,他就把自己的军粮分给大家。

工程进行到最后阶段,天气突然转冷,抹灰工程面临中断的危险。陈赓立即组织人手搭建防寒棚,用火炉烘托墙面,保证了工程质量。他经常对工人们说:"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

到了1953年8月底,主体工程终于完工。陈赓带领验收小组对每一个房间、每一处设施都进行了细致检查。虽然还有一些收尾工作要做,但他终于看到了建校工作即将完成的曙光。

三、师资队伍的组建历程

1953年春季,在哈军工的一间简陋办公室里,陈赓正在翻阅一摞厚厚的履历表。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校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当时的中国,精通军事工程技术的专家极其稀少,而要在短短几个月内组建起一支能够胜任军工教学的队伍,这个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

陈赓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首先,他派出多个工作组,分赴全国各大工业基地和高校进行人才摸底。其次,他专门前往北京,争取从各大研究院所借调专家。同时,他还特别关注在前苏联留学归来的科技人员。

在延揽人才的过程中,陈赓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专家因为待遇问题犹豫不决,有的因为家庭原因难以调动,更多的是对军工院校的前景表示担忧。面对这些问题,陈赓常常亲自登门拜访。

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位在苏联学习过导弹技术的专家,陈赓在北京等了整整三天。这位专家当时正在另一所大学任教,对调动工作持观望态度。陈赓带着一份详细的学科建设规划,反复与这位专家讨论,最终打动了对方。

在筹建过程中,陈赓特别注重建立独特的教学模式。他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理念,要求教师们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此,他在校园内专门规划了实验区和生产区,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陈赓组织专家组对每一门课程都进行反复论证。他要求教师们根据军工院校的特点,重新编写教材。在他的倡议下,学校成立了教材编写小组,开始了艰巨的教材编写工作。

一个特殊的案例是火炮设计课程的建设。当时国内没有相关的教材,陈赓找来了几位老工程师,让他们根据实战经验编写讲义。这些工程师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编写教材,经常工作到深夜。

师资培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陈赓邀请了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对新招聘的年轻教师进行intensive培训。他规定,每位教师在上讲台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试讲考核。

为了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陈赓还想出了"老中青"结合的办法。他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年轻的理论研究人员搭配在一起,组成教学团队。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暂时的师资不足问题,还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

到1953年8月,一支初具规模的教师队伍终于组建完成。这支队伍包括了从苏联归来的专家、国内高校的教授、工厂的技术骨干,以及一批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尽管人数不多,但几乎涵盖了军工教育所需的各个专业领域。

四、被交警拦截的经过

1953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陈赓乘坐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前往市政府汇报工作。车上除了司机外,还有一名警卫员。当车辆行驶到南岗区一个十字路口时,一名交警突然示意车辆停下。

这名交警正在路口执勤,看到这辆车觉得可以搭便车前往公安局。当时的哈尔滨市区内机动车辆稀少,搭乘公车前往执勤地点是一种常见的做法。交警走到车前,用命令的口吻说要搭车去公安局。

司机和警卫员正要解释车上坐的是军区首长,但陈赓立即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们不要说话。他对交警说:"去公安局是吧,上车吧。"交警丝毫没有察觉到异常,直接拉开后车门坐了进去。

车子继续行驶,但方向并非交警所说的公安局。交警起初没有在意,但当车辆拐上通往市政府的大道时,他开始察觉到不对劲。这时他仔细打量起身边这位穿着普通的中年人,总觉得面熟,却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当车辆驶近市政府大门时,站岗的警卫立即立正敬礼。交警看到这一幕,顿时意识到情况不妙。而更让他惊讶的是,市政府的几位领导已经在台阶上等候。

车停稳后,市长亲自上前打开车门,恭敬地说:"陈司令员,您来了。"交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坐在身边的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者、东北军区的高级将领陈赓。

这位年轻的交警立即站得笔直,向陈赓敬礼,并连声道歉。陈赓看着这位尽职尽责的交警,说道:"同志,你不用道歉。执勤时要注意观察,不过你作为人民警察,忠于职守是好事。"

这件事很快在哈尔滨公安系统传开。人们都说陈赓将军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将领的架子。这名交警后来写了一份报告,详细记录了这次意外遭遇。他在报告中说,陈赓将军的举动让他深受教育。

这起小插曲发生后,陈赓仍然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他继续乘坐普通轿车往返于工地和市区之间,从不要求特殊待遇。有时遇到交通管制,他也会耐心等待。

这件事的发生恰逢军工学院建设的关键时期。当天陈赓去市政府,就是为了协调解决建设用地和物资供应等问题。会议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地,继续指导建设工作。

这个看似普通的插曲,实际上反映了陈赓在军工学院筹建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他既要处理繁杂的建设事务,又要协调各方关系,但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本色和优良作风。

五、开学典礼当天的情形

1953年9月1日清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园里一片肃穆。操场上,第一批入学的学员已经列队完毕。他们身着崭新的军装,胸前佩戴着军工学院的校徽。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将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军事工程技术人才。

典礼在上午九点准时开始。陈赓穿着一身普通的军装,站在主席台上。他的身旁是学院的领导班子和来自苏联的专家顾问。操场四周的临时看台上坐满了参加典礼的各界代表,包括东北军区的领导、哈尔滨市的官员、兄弟院校的代表,以及参与学院建设的工人代表。

陈赓首先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命令。命令中明确指出,学院的任务是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军事工程技术人才。随后,他向全体师生介绍了学院的筹建过程。当他提到工程队连续奋战数月完成基建任务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位参与建设的老工人代表上台发言。他讲述了工程队如何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如何在恶劣天气下坚持施工。特别提到有一次大雨导致工地积水,陈赓带头跳进泥水中疏通排水沟的情景,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受感动。

一位来自苏联的专家顾问也发表了讲话。他表示,看到中国人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现代化的军事院校,令人钦佩。他承诺将竭尽全力协助中国同事,把先进的军事工程技术传授给学员们。

典礼进行到一半时,天空突然飘起了细雨。但无论是主席台上的领导,还是操场上的学员,都纹丝不动。陈赓继续进行他的讲话,强调学员们肩负的历史使命。雨水打湿了他的军装,但他始终保持着挺拔的军人姿态。

在宣誓环节,全体学员高举右手,庄严宣誓。他们承诺要刻苦学习,掌握先进的军事工程技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宣誓的声音响彻校园,回荡在哈尔滨的上空。

典礼结束后,陈赓带领出席典礼的嘉宾参观了教学设施。在实验室里,他特别向来宾介绍了一些关键设备的功能。当走到图书馆时,他指着书架上整齐排列的专业书籍说,这些都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收集来的宝贵资料。

中午,学院食堂准备了简单的午餐。陈赓和其他领导同志与学员们一起排队打饭,坐在学员中间用餐。他向学员们详细询问了报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现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当天下午,新生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和预科学习。校园里回荡着整齐的口号声,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所新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工程院校,正式开始了它的育人使命。

0 阅读:3

奋发小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