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太能干”是最大的原罪

张南工业知识 2025-03-23 15:40:40
国央企,“太能干”是最大的原罪

原创 我是路云

只有走近国企,才能走进国企。

在这里,我会持续分享国央企的一些事儿。

◆ ◆ ◆

国央企的办公室里总飘着两种悖论:领导大会小会喊着"能者多劳",晋升名单上却多是"嘴劳者上"。

那些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渐渐发现,自己成了部门运转的轴承——转得越快磨损越严重。真正看透游戏规则的人早就明白:在国央企的生态圈里,"太能干"不是勋章,而是原罪。

1“你这么能干,就多干点”

领导拍着肩膀说"能者多劳"时,就像给你戴上镶钻的镣铐。开始是临时顶岗的"帮忙",慢慢演变成跨部门救火的"专岗",最后固化为人人默认的"兜底岗"。

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本质是组织在低成本套取超额劳动价值。你每多展现一项技能,就相当于在职场黑市挂了牌————

从此PPT美化找你,迎检台账归你,甚至工会活动的暖场主持都非你莫属。

更隐秘的剥削藏在"培养锻炼"的外衣下。领导会把啃骨头的硬差事包装成"重点历练",把收拾烂摊子美化成"大局意识"。

于是能者陷入永动机困局:干得好是应该,干砸了是失职,不干就是态度问题。

另外,真正的危机在于能力标签固化。当所有人都认定"这事离了你就转不动",你就永远失去了晋升机会——领导怎么可能放走这么好用的工具人?那些看似重要的"非你不可",实则是堵死发展通道的水泥墙。

2“你这么能干,做得多理所当然”

在国央企的价值体系里,能力强反而会成为被PUA的筹码。同事觉得你加班赶工理所应当,领导认为你超额完成是本分义务。就像学霸考了98分还要道歉,能者做到120分反而要检讨"为什么没做到150分"。这种扭曲的评价机制,本质是群体对个体的隐性剥削。

更可怕的是一整套配套话术:"年轻人就该多锻炼"(翻译:便宜劳动力不用白不用)、"这是组织对你的信任"(潜台词:接不住锅就是辜负期望)、"要有奉献精神"(实情:用情怀掩盖分配不公)。这些裹着糖衣的炮弹,专门用来击穿能者的心理防线。

当你的价值产出成为基准线,所有失常发挥都会被放大成"失误"。别人偶尔超常发挥能收获掌声,你的稳定输出反而被视为"缺乏突破"。这种动态标尺的残酷在于,它永远把能者放在被审视的放大镜下,却对摸鱼者无限宽容。

3“你这么能干,就要孔融让梨”

在论资排辈的体系里,能者天生是破坏平衡的"危险分子"。领导嘴上鼓励竞争,心里却忌惮团队生态失衡;同事表面称赞膜拜,私下盼着你马失前蹄。这就是国央企的"灯泡效应":越明亮越招飞蛾,越突出越惹是非。

聪明人都懂得关键时刻"主动降频"。评优评先时要说"张姐资历更深",竞聘述职得强调"团队共同努力",就连专项奖励都要表示"想留给更需要的同事"。这不是虚伪,而是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生存智慧。在集体主义面具下,藏锋守拙才是长寿秘诀。

所以,你不得不偶尔在无关痛痒的领域犯点小错,适时展现些无伤大雅的能力盲区,甚至要故意保留几分"这活离了老李还真不行"的依赖感。

写在最后

在国央企,活得滋润的人都在玩"有限游戏"。他们深谙"七分实力三分演技"的黄金分割:既不让领导觉得你不可取代,也不让同事觉得你威胁重重;既能关键时刻扛大旗,又会日常琐事打太极。否则,太能干就是最大的原罪。

在国央企这个超长待机的系统里,笑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是最能干的,而是最懂"什么时候该能干"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有需要补充交流、或者想咨询问题的读者,请在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讨论。

(纯属个人经验交流分享,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用。)

END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表内容及图片,标原创内容为本人原创,对转载分享的内容均标明了文章来源。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的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原创、转载和分享的内容只以学习为目的,仅供参考,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和错误,请联系删除或修改,欢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学习

1 阅读:202
张南工业知识

张南工业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