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照抄《三国志通俗演义》张飞的描写,二打祝家庄活捉扈三娘时,书中确实叫他“小张飞”。这一笔,是借用张飞的“燕”字以写大明燕王,林冲就是靖难之役前“隐忍”的燕王。
其实,《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张飞也是这个寓意。正史中,张飞,字益德,没有“豹头环眼”的记载。改益德为翼德,是以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翼宿隐写“日暮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这则出自《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的谶语,又点化为青州知府慕容彦达。《石头记》中的林黛玉。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黛玉就是“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中的飞燕。庚辰本中,写为“林代玉”,其中就隐写了燕王取代了朱元璋所立之皇统。朱棣是木字辈,“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二木,借喻为朱明“水木火土金”第一代木字辈,是朱洪武的下一代,大明第二代。“一从二令三人木”中就有“二木”。
张,又指张宿,《水浒传》中有完整的南方朱雀七宿,隐写的是定鼎朱雀之地,禁城在燕雀湖的大明,又隐写了燕王靖难之役。因此,梁山好汉多以“小人自姓张”隐姓埋名。《石头记》中的张太医实则张太乙,隐写的是大明皇帝。
林冲一直隐忍,却由他的徒弟操刀鬼曹正代为爆发了靖难之役。《水浒传》“鲁智深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这回书燕王便“高飞上帝畿”了。怎么回事呢?

张翼德是刘玄德“蜀”中大将,此“蜀”是“鼠”的谐音,燕王属鼠。因此,林冲出场时“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扇子就是宋江的弟弟铁扇子宋清,扇其实是骟,铁扇子即天骟子,隐写朱元璋所立之皇统绝于靖难之役。
林冲第一次出场是因为鲁智深使禅杖,禅杖实则“禅让”,照应引首“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柴世宗根本没有禅让,赵匡胤是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的皇位。因此,这句话就颠倒了“赵点检”。这个十分隐秘的错写,历来无人读出。施耐庵故意错写这段历史,揭露的是燕王谎称大明太祖要传位与自己。
《水浒传》续书写宋江招安后于陈桥驿杀小卒,也是秉承了原著精神,是靖难之役的后续,主题是“灭燕”。

花和尚鲁智深是《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记载的历史人物,施耐庵为隐写靖难之役,便塑造了渭州鲁达。渭州即平凉,借用了“凉”以写梁山。《水浒传》中的梁山不是写的山东梁山,而是“奕奕梁山”,也就是古称梁山的石景山。石景山之东是燕王藩府大明新都,所以是“山东梁山”。“東”中藏申藏木,隐写的就是大明木字辈皇帝。
《西游记》则以燕藩及大明新都为视角,写了个烟花西梁女儿国。烟花即燕华,梁指的是在大明都城之西的梁山,这里是北方玄武七宿虚女之分野。虚是虚日鼠,隐写燕王。所以,西梁女国的对岸是陈家庄,唐僧在这里的石头上晒经,因而是“湿经山”,石景山也叫湿经山。
“四大名著一脉相承,读懂一部,其余如观掌纹”。话题一开,就涉及到四大名著了。四大名著可以相互印证,写的都是大明历史。回到《水浒传》,施耐庵所虚构的鲁达,其实也是“燕达”。鲁,魚在日上,“鱼尾与燕尾相似”,隐写的还是“日暮逐燕”。魚谐音“禺”,禺是长尾猿猴,指的是建于戊申的大明,“鲁”就象征了大明皇帝。
《西游记》中的“愚”便写的是心猿,寓意因火正祝融而得国号之大明。贾雨村其一谐音是“甲禺存”,隐写时隔三百年大明所遭遇的两个甲申年。这段历史,我已经解读过多次,不再重逢。

鲁智深单打二龙山不成,遇到了杨志,二人依操刀鬼曹正之计,夺了二龙山以及二龙山宝珠。曹正是林冲的徒弟,是“操刀鬼曹正”,这五个字中就隐藏了“曹操”,也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曹孟德,《石头记》“莽操遗容”的“操”。
《三国志·魏书·五帝纪》注中说,曹操也是黄帝后裔,曹姓出自邾国先祖曹安。也就是说,曹操与朱元璋“同宗一族”,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历史隐写大明诸侯(朱猴)之乱的史料依据之一。因此,《西游记》写了个人曹官魏征,《石头记》则出现了曹雪芹。
曹操,字孟德,隐写的就是洪武。《皇明祖训》以五德为朱家立字辈,洪武是第一德,故是“孟德”。孟,又指东方木,乃一年之孟,也就是孟春。东方木,指的就是慕容彦达,大明木字辈皇帝朱棣。
所以,燕王隐忍,却借其徒弟之计,夺了大明金陵都城。

青州,本是一个地理概念,《水浒传》中的青州绝不是实写的山东青州,隐写的大明之“孟”。“青州”的寓意,前面讲青州以及青州知府时已做解读,不再重复。
二龙山有宝珠寺,隐写的是大明孝陵。洪武十四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诏令:“改建蒋山太平兴国禅寺为灵谷寺。初,太平兴国禅寺在宝珠峰之阳,梁僧宝公塔在焉。至是,住持僧仲羲奏请迁之,遂诏改建于京城东独龙冈之左。既成,赐额曰‘灵谷’,榜其外门曰‘第一禅林’,又赐田一百五十余顷。”(《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这段记载,就是《水浒传》中二龙山宝珠寺的来历。朱元璋移走梁僧宝志禅师墓,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莹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乙酉),大明太祖“闻雨降而喜形于色”驾崩于西宫,这场雨就是“及时雨”,四大名著中的“酒”、“醉”都是隐写的这段历史。七日之后,朱允炆就把太祖葬在了独龙冈宝珠峰。
独龙冈,就在祝家庄。祝家庄钟离老人便是凤阳老人,朱元璋是“濠之钟离东乡人也”,洪武七年置凤阳府,钟离改名为凤阳。老人乃故去之人,在独龙冈前,那就是大明太祖无疑了。

但是,《水浒传》写的是“二龙山”,宝志禅师固然也出自金陵句容之朱姓,但却不是“龙”,施耐庵因此写了宋江“睡死人床”。朱元璋不仅属龙,做了皇帝也是龙,那么,“二龙山”比如还有一龙。
书中说,曹正献计打下了二龙山,夺占了宝珠寺,鲁智深一禅杖打杀了金眼虎邓龙,“随即叫把邓龙等尸首扛抬去后山烧化了”。这一笔揭秘建文帝被秘密葬在了独龙冈的后山。
在双夺宝珠寺前,书中有这样两句诗:“乳虎称龙亦枉然,二龙山许二龙蟠”,乳虎,分明指的是相对于朱棣年少的朱允炆,朱棣是叔,朱允炆是侄,叔叔称侄子为“乳”非常恰切。因此,“二龙山许二龙蟠”。蟠,指的是虎踞龙蟠的南京城,大明南京皇城就埋着大明二龙。
三打祝家庄,隐写的是燕王进城之战。祝,指的是大明得国号之祝融,又谐音为“朱”。宋江两打祝家庄不成,因病尉迟孙立里应外合而得手。孙立,隐写的是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梁山地煞前三名因而是“朱皇孙”。

孙立绰号病尉迟,是以唐朝天策上将手下尉迟敬德在玄武门射杀李元吉,割李建成兄弟人头的历史,影射明朝的靖难之役。《水浒传》说,大明靖难之役就是一场玄武门之变,后人也有以“玄武喋血”比喻靖难之役的说法。施耐庵揭秘,朱棣经金川门进入南京城,从玄武门进入大明皇城,在玄武门与朱允炆遭遇,朱棣次子、大明天策上将射杀了建文帝,然后投入皇宫大火焚烧。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对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这天发生的事情讳莫如深,竟然连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做“李应”打开金川门的事都一笔抹杀了。《水浒传》还原了当时的情景,这样的历史机密,我已经在以往的文章中有过多次揭秘,今后还将继续深挖其中隐藏的真事。
三打祝家庄时,宋江布置了四路兵马,唯独正北一路没有写是谁为主将。其实,这路人马的主将就是来自北方玄武之地的燕王。而栾廷玉则从“后门”杀出,“杀这正西北上的人马”。
梁山人马分明在正北,为何又到了西北?当天,建文帝在左顺门先杀了一个李应徐增寿,得知燕军从西北金川门进城,便御驾亲征,杀到玄武门时,就遭遇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就是大明禁城的后门。
以后门对应后山,建文帝恐怕真的葬在了孝陵之后山。

曹正的绰号为什么是“操刀鬼”呢?曹正自己说:“小人原是开封府人氏,乃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林冲的徒弟,姓曹,名正,祖代屠户出身。小人杀的好牲口,挑觔剐骨,开剥推挦,只此被人唤做‘操刀鬼’。”
《水浒传》中的“开封”不是实写的地名,而是指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封”诸子,封了九大皇子藩王与靖江王。《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只写九大藩王,《西游记》,尤其是《石头记》则写了十大藩王。
曹正是林冲的徒弟也是谐音寓意。正,君也,曹正寓意朱明皇帝。但是,此时的燕王尚未得逞,因而是徒“棣”,徒,空也。曹正祖上屠户出身,照应了郑屠,郑屠是杀猪卖肉的,后文书中,潘巧云的父亲也是杀猪卖肉的屠户。因此,《水浒传》中的屠户隐写的是“朱”。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建文元年七月癸酉,“有醉卒磨刀于市者,邻媪问曰:‘磨刀欲何斮?’卒励声曰:‘杀王府人。’媪窃以告。会都指挥张信密告谢贵等伏兵,约守城军昏夜俱发,入王府为变。朱能等潜遣间觇之,果然。”
开封,是洪武之北-京,又以北宋之北-京(大名府)隐写大明燕藩与大明永乐新都。曹正中开封屠猪,便是靖难之役的前兆。“操刀鬼”磨刀的当天,朱棣占据四九城,靖难之役爆发。
《水浒传》中诸多这就是“操刀鬼曹正”的真正寓意。刀,没有列入《水浒传》十八般兵器之中,是盗、道的谐音。屠,又浮屠,隐写曾入佛门的大明太祖,道,隐写的是自称玄武大帝转世的朱棣。朱棣起兵夺位,就是盗道。
操刀鬼曹正是开封屠户,点明了《水浒传》主题:朱元璋封藩是大明藩镇之乱的“朱温(瘟)”,大明必将因封建而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