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容不下杨修?历史上的杨修,真的是因为鸡肋而死吗?

豪仔看历史 2025-01-18 16:23:45

在历史记载当中,杨修之死压根就和鸡肋一事毫无关联。其真正致使他丢掉性命的缘由,乃是他介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这场争斗当中。

倘若曹植在那场角逐中胜出,杨修说不定就能保住性命,甚至还会被予以重任呢。可叹的是,就在那一年,曹植却输了。如此一来,要是继续把杨修留在身边,极有可能使得曹魏集团内部日后又起风波。正因如此,曹操才会痛下决心,将杨修除掉。

为啥曹操单单盯着杨修,却没针对曹植手下其他人呢?其实原因不难理解。要知道杨修可不只是头脑聪慧,其家世背景更是极为雄厚。他出身于弘农杨氏,这可是历史上极为强大的世家大族,即便在东汉末年那会儿,他家也是妥妥的顶级豪门,与袁绍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呢。

如此一来,要是杨修依然在世,日后再伙同整个弘农杨氏,一同去协助曹植来对抗曹丕的话,那可就会惹出极大的麻烦。

若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那,杨修他们家在当时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况。

弘农杨氏在历史上有着久远的渊源,其源头可回溯至西汉初年。在垓下之战那个时期,杨氏家族的老祖宗杨喜,就因在战后分得项羽的一条腿,凭借此功绩而获封了侯爵之位。

在随后的两百余年时光当中,杨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历经了数次衰落的状况。不过,令人称奇的是,每一回陷入衰落境地之后,杨家总能迅速涌现出一位带头人,凭借其能力与魄力,引领着整个家族再度走向崛起之路。

大约在汉武帝时期,杨家因犯下些过错,爵位遭剥夺。然而不久,杨家出了个杨敞,他娶了司马迁之女。凭借自身不懈努力,杨敞一路攀升直至坐上丞相之位,使得杨家再度兴盛起来。可没承想,杨敞的爵位仅传了两代,杨家便又因犯错,再次失去了爵位。

然而此次,杨家收获了一样更为关键的传家宝,便是那代代相传的学问。这学问承载着杨家的历史与智慧,在岁月的流转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杨家后人前行的道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然成为杨家极为珍视的宝贵财富。

在之后的整个西汉后期,乃至两汉交替之际,杨家之人因没了世袭的爵位,反倒得以避开诸多纷扰,能安然待在家中钻研学问。待东汉局势稳定下来,杨家迅速又涌现出杨震这号人物,凭借深厚的学问闻名于世,最终还官至太尉之位呢。

自杨震起,在随后将近百年的时光当中,杨家连续四代人,每一代都有成员官至三公之位,其家族荣耀丝毫不比袁绍家族差。而杨修的父亲杨彪,便是杨家的第四代出任三公这一高官要职之人。

当杨彪登上政治舞台之际,董卓已然入京,彼时天下已然陷入极度的混乱局面。而后在接踵而至的混战时期,杨家竟无一人举兵占据一方之地以图发展。也正因如此,在东汉末年的大环境下,杨家所具备的影响力,相较袁绍家族而言,实在是相差甚远。

不过这可不代表着,杨家就确实不行了。

自西汉开国起便一直延续的一个家族,在不到百年间,竟接连涌现出四代位居三公之位的人物,此乃顶级家族无疑。那么这样的家族,其人脉关系究竟深厚到何种程度呢?恐怕就连曹操,也难以对此作出精准的判定!

并且,杨修的母亲乃是袁绍家族的女子。就亲戚层面来讲的话,其应当是袁绍、袁术等人的姐妹又或是堂姐妹呢,毕竟他们至少有着一个共同的曾祖父哦。

倘若杨修仅仅是个庸庸碌碌之辈,或许曹操还不至于对其极为忌惮。但关键在于,杨修这人着实太过聪慧了。

后世众人对于杨修的那些故事,或许并不觉得陌生。然而要知道,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大部分其实是来源于《世说新语》这部典籍,而并非是从正史当中所记载而来的。

不过,有这么一件事,在正史上是有着清晰且明确记载的。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曹植与杨修关系颇为交好。自那之后,杨修屡屡替曹植出主意、想办法,助力其与曹丕角逐世子之位。然而就在这一争位的进程里,曹植不善于处理政务这一缺陷,没过多长时间便显露无遗了。

就文化层面而言,曹植可以说把技能树全都给点满了,在这方面他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然而,当涉及到政务、军事以及民生等诸多领域的时候,曹植确实是不太在行,在这些方面他的能力相对比较欠缺。

可巧的是,每当曹操和曹植共处之时,曹操便常常会抛出这类问题来,其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曹植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是否有了新的进展,通过这样的询问来确切知晓曹植的成长与进步情况呢。

彼时,为化解这一难题,杨修私下里便对曹操可能提出的问题展开猜测。他结合近期时政状况,再考量曹操身旁的种种情形,梳理出曹操或许会提及的问题,随后将预先写好的答案先呈给曹植过目。如此这般操作后,待曹操发问之时,曹植自可应答如流了。

一开始,曹操对此也是满心疑惑。一直到后来经过一番仔细打探,这才知晓原来是杨修从中起了作用,方才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这件事毫无疑问地让曹操心底里真正萌生出了杀念。

需明白,一位真正的掌权者,断然不会期盼有旁人能精准揣摩到自己的想法。可杨修呢,竟能预先洞悉曹操所出的问题,还能奉上最为恰当的解答。像他这般的人,要是日后得以掌权,曹植是压根儿没法镇得住他的!

对统治者而言,聪明人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种聪明却无法掌控得住的人呢。因为前者即便聪慧,可要是能被有效把控,便不会构成太大威胁;而后者凭借着聪明劲儿,又不受控制,往往就会让统治者心生忌惮啦。

于是在此之后,随着杨修展露其聪明才智的次数不断增多,曹操内心对他的杀意也在日益加重。

在那之后,便出现了被称作鸡肋事件的情况。

公元219年的时候,曹操与刘备展开了汉中之战。彼时刘备这边兵强马壮,粮草也充足,还占据着有利地势,曹操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取得胜利,于是便动了退兵的念头。接着,杨修依据曹操所制定的“鸡肋口令”,察觉到曹操有撤退的想法,便提前吩咐人去准备收拾行李了。

此事无疑又一次引起了曹操的警觉。在这之后没过多久,曹操便下达了命令,果断将杨修处死了。

然而,后世对于历史上杨修被杀的罪名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在《三国演义》里,杨修因提前让众人收拾行李这一行为,从而激起了曹操的杀意。紧接着,曹操便以扰乱军心这个理由,将杨修给杀害了。

然而在正规的史书当中,事实上是存在着另外未曾明示的情况。

据《续汉书》所记载的内容,有这样一件事,杨修在一次喝醉酒之后,竟与曹植一同闯入了司马门,此行为可是严重地触犯了当时的礼法规定。

与此同时,他还在背地里对曹彰进行诋毁、污蔑。而曹操就借着这两件事情当作是杨修的罪名,进而将杨修给杀害了。

据《三国志》所记载,曹操给杨修定下的杀头罪名乃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也就是说,曹操认为杨修屡次泄露自己所讲的话语及教诲内容,并且还和诸侯有不正当的交往,由此才对其痛下杀手。

当然啦,说起来那所谓的罪名,实际上并没有多重要呢。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举足轻重,在整个事情当中,其重要程度或许并没有达到让人特别在意的地步,反正就是没那么要紧罢了。

实际上,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曹操他自己是有着要杀掉杨修的想法的。也就是说,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曹操内心当中那份想要取杨修性命的念头。

倘若杨修能稍微懂得藏起自己的锋芒,不把那份聪明劲儿表现得如此明显。又或者在那场激烈的世子争夺之事里,他不去明确地站在哪一方阵营,而是明智地选择保全自身,说不定他就能够逃过被杀的厄运。

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恰恰由于他的那份聪明,反倒使其走向了灭亡,直接导致了他的殒命。

0 阅读:6
豪仔看历史

豪仔看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