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轰然崩塌之后,历史的长河依旧奔腾不息。而南唐呢,就宛如一只小小的船儿,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开始了它那一段飘荡的历程。
不过呢,它最后还是没办法抵抗得住时代那如汹涌洪流一般的强大力量。
当面临这样的困局时,哪怕是那种有着上天赋予的非凡才能的天才人物降临,恐怕也很难有办法去扭转乾坤、改变局面。而李煜呢,他不过是一个在政治方面缺乏足够经验的书生罢了,面对这样棘手的困局,那就更是无能为力,难以找到解决之道,从而改变局势走向啦。
生性柔弱的南唐国主
在公元964年的七月,南唐国主李煜收到了一份来自赵匡胤的诏书。当李煜展开诏书仔细阅读之后,他的脸上瞬间布满了惊恐与愤怒交织的神情。这诏书里的内容,显然是让李煜极为震惊和恼怒,以至于他看完后就陷入了这样又惊又怒的状态之中。
在李煜的人生历程中,到了他当上国主的第三个年头了。此前的日子,他的处境颇为艰难,出于保命的考量,对于朝廷中的任何政事,那是压根就不敢去参与其中的,就只想着能安安稳稳地保全自己。
要知道,在所有人当中,就属他对自己那位太子大哥的狠辣手段了解得最为透彻。毕竟,他和太子大哥相处的过程中,想必是见识过太多相关的情况了,所以才会如此清楚,其他人在这方面可都比不上他呢。
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自己整日都沉浸在诗文书画的世界里。每一天,他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内心满是小心翼翼,时刻活得战战兢兢的,仿佛周围随时可能出现让他不安的状况,而他也只能在这诗文书画的天地里,暂且寻得一丝慰藉,就这样担惊受怕地度过每一天。
因为心里十分害怕,就怕哪怕有一点点的不谨慎,就会让李弘冀察觉到自己。要是真到了那个时候,自己恐怕就会落得和叔父李景遂一样的悲惨结局了,那就是变成棺椁里头一具被毒药给严重侵蚀的腐尸啊。
谁能想到呢,世事就是这般难以预料啊。在958年的时候,太子李弘冀在李景遂之后,居然十分突然地、透着一种诡异的情况就“暴卒”了。
李煜在兄弟中排行老六,可命运弄人,他却成了事实上的长子。就这样,他身不由己地被推上了太子之位。然而,一切发生得太过突然,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去适应这全新的角色呢,没想到他的老爹李璟,生命竟如同燃尽的油灯一般,走到了尽头,已经是油尽灯枯的状态了。
在那个时候,后周刚刚将因周世宗驾崩而引发的动荡给平息下来。要知道,周世宗的驾崩对于后周而言可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这一变故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波澜,使得整个后周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不过好在经过一系列的举措和努力,到了彼时这个节点,后周总算是成功地让这阵由世宗驾崩引发的动荡渐渐归于平静了。
李璟满心期待着能听到后周灭亡的消息,然而他最终并没有等到。恰恰相反,等来的是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情况: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竟然一下子反水了。只见赵匡胤披上了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黄袍,就此自己当上了皇帝。
中原的统治权发生了更迭,在这之后呢,昭义节度使李筠以及后周的老将李重进相继起兵发动叛乱。不过,这一场由他们引发的动荡局势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被赵氏兄弟给成功地平定下来了。
李璟心里的气恨愈发浓烈起来,后来他迁往了南都,也就是南昌。可到了那儿之后,他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即便身体如此不适,他还是咬着牙在南都坚持着,就这么一直硬撑着。然而,身体的不适加上心里的憋闷,终究还是让他难以承受。就这样,一直撑到了961年6月的时候,李璟最终因为极度的郁闷,身体不堪重负,不幸离世了。
在那一年的时候,李煜仅仅只有二十五岁。就是在这样年轻的年纪,他毫无防备地,一下子就接手接管了南唐那仅剩下的半壁江山呢。可以想象,对于当时年纪尚轻的李煜而言,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无疑是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有人或许会觉得李煜就好比是养在温室里的花朵,一直以来都未曾真正去经历过这世间那种残酷的磨砺呢。要是依照他以往一贯的行事作风来看,真要是把南唐交到他的手里让他去统治的话,那可真说不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哦,谁也没法提前预料得到。
有那么一批南唐的老臣,他们可是一路见证着李煜成长起来的呢。可以说,李煜从年幼到逐渐长大成人的这个过程,都被这些老臣看在眼里。
在当年那个时候,有一位翰林学士名叫钟谟,他可是曾出面劝阻过李璟呢。钟谟当时是怎么说的?他直言不讳地讲,李煜这个人,“器轻志放”,就是说他的器量显得有些轻浮,志向也过于放纵了,根本就没有一个君主该有的样子。所以呢,在钟谟看来,那是绝对、万万不能把整个国家交到李煜的手里,让他来负责统管的。
李璟听闻相关事情之后,心里十分不痛快。要知道,此前江北十四州已经丢失了,这件事本就令他深感羞惭与愤懑,此刻又遇到别的情况,他下意识地就觉得自己身为君主的威信已经丧失殆尽了。
就连确立储君这般极为重要的大事,都已经开始有人公然唱起反调来了。
他一气之下,直接就把钟谟的官职给削掉了,并且将其降职,随后把他发配到了饶州这个地方。再到后来,更是干脆直接下令赐死钟谟,就这么把这件事给了结了。
钟谟这个人存有私心,他心里头琢磨着要去推荐和自己私交特别亲密的那个人,也就是老七李从善呢。
李煜这个人呐,生性十分柔弱,而且平日里总是围着寺庙转来转去的,就这么个情况。让这样的他去当皇帝,不管是谁,心里头肯定都会觉得不踏实,就跟那十五个吊桶打水似的,七上八下的呢。
李煜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心里其实很清楚,那些老臣们可没少在背地里对这件事议论纷纷、说三道四呢。
为了向众人表明自己并不是那种无所事事、整日游手好闲的人,在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就真的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了呢。就在刚刚接手皇位这一关键时刻,他便迅速做出安排,马上派出使臣前往北宋那边。而且,还准备了大批的贡品,带着满满的诚意去孝敬赵匡胤呢。
很明显就是照着老爹的做法行事,不去主动招惹那些是是非非。
李煜心里暗自琢磨着,自己都如此这般去巴结北宋了,北宋那边应该会愿意和南唐平分天下了吧?他满心期待着,觉得自己做了诸多讨好北宋的举动后,或许北宋能看在这些的份上,答应与南唐平分这天下的局面。
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平日里老是舞文弄墨的,在政治方面呢,那可真是相当稚嫩。他,根本就没办法弄明白一件事儿,北宋朝廷那可是有着不小的野心呢,这野心远远超出了他所能想象到的程度。就说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吧,打一开始就没安什么好心呐。
以前啊,一直都在忙着处理家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状况呢,精力全都放在这上面了,根本就没功夫去管南边的事情。要知道,他心里可压根儿就不愿意跟南唐搞什么划江而治那一套啊。
赵匡胤并不打算如同周世宗那般,始终把雄踞在北方的契丹当作是心腹之中极为严重的大患。
他很早就把战略目标设定在了南方。在谋划布局的过程中,早早地就明确了要朝着南方去发力,将那里视为重点发展以及开展相关行动的方向所在,从一开始便把目光聚焦在了南方这片区域,期望能围绕着南方实现其战略层面上所规划的种种目标。
尤其是从他搬进开封城的皇宫开始,他就一直在绞尽脑汁地思量着,要怎样才能把南唐这块肥肉给吃到嘴里,可真是没少费心思去琢磨这件事儿呢。
赵匡胤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玩得极为精深。就这方面的情况而言,赵匡胤那可是有着相当厉害的手段和表现呢,把相关的事情运作得十分巧妙,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真的是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为高深的造诣。
在当时那个时期,南唐其实还具备着颇为可观的实力呢。北宋如果选择和南唐硬碰硬地去对抗,说实在的,恐怕很难从中占到什么便宜哦。但要是对南唐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呢,那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不妨换个思路,从经济方面切入去处理问题,以此来取代军事打击这种方式,或许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话说李煜刚刚登上国君之位呢,这国君的位子都还没坐热乎,赵匡胤那边就有动作了。只见赵匡胤派来的使臣径直找上了门来,而且还不止来一次,是三番五次地前来。他们来干啥呢?原来是找南唐索要军费的,就这么一次次地给李煜施压呢。
南唐在当时那可算得上是极为富有的一方势力,家底颇为丰厚呢。然而,北宋就像是一个有着填不满的胃口的无底洞一般,即便南唐有着大量的钱财,可面对北宋的索取或者说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再多的钱财也没办法去满足北宋的需求,根本填不满北宋这个仿佛怎么都喂不饱的“大口子”呢。
并且呢,为了达到北宋所提出的那些要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个南唐地区居然都出现了“钱荒”的情况。也就是说,南唐这片土地上,因为北宋方面的某些要求,导致了在货币流通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市面上钱币短缺,经济运转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呢。
李煜作为一个小国君,在当时可是被诸多事务弄得焦头烂额。他身为国君,却面临着各种各样棘手的情况,诸多繁杂事务一股脑儿地涌来,直把他忙得晕头转向,陷入到那种极度忙碌且焦虑的状态之中呢。
还好啊,当时韩熙载想出了一个办法呢。他提议用铁钱来在南唐境内进行流通使用,而把原本的铜钱呢,全都送给北宋那边。就靠着这么个法子,这才让南唐当时那种十分紧急、火烧眉毛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谁能想到呢,之前的事儿才过去没几个月,北宋那边又提出要求了。这次可和以往不太一样哦,以往老是提要钱之类的事儿,这次倒是没再提钱的事儿了,可干的事儿却更狠呐,那简直就是要把南唐往绝路上逼,一点活路都不给留呢。
赵匡胤的一纸诏书
大家都知道,李煜是历史上一位比较有名的人物。而赵匡胤呢,也是在那个时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曾经出现过一份诏书,这份诏书是赵匡胤所发出的哦。当李煜看到这份诏书的时候,他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变得很难看呢。大家肯定就好奇啦,赵匡胤到底在那诏书上写了些什么内容,居然能让李煜有如此大的反应,脸色都大变了呢?
在过去的这些年当中啊,赵匡胤可是没少往李煜那边送诏书呢。特别是在北宋刚刚建立起来的那段时间,赵匡胤所写的诏书那风格,真的是格外亲切。
有人要么夸赞李煜是具备“雄材”的,像所说的“国主雄材奕叶武畧守邦,抚吴楚之全封绍扬徐之旧业........惟英晤当鉴诚怀”这般;要么就极力捧李煜的继位是那种“众望所归”的情况,就如同提到的“国主知奉先之道倾事大之心,克禀贻谋绍光奕叶,嗣位允符于衆望........”那样。
不但会将礼物送上,而且还经常以“大家长”的那种姿态来对李煜表示关心呢。
在李煜看来,赵匡胤就如同那看似人畜无害的“邻家大哥哥”一般。李煜眼中的赵匡胤,呈现出的是一种没有什么威胁性的形象,仿佛就是平日里住在隔壁,亲切又平常的大哥哥模样呢。
有这样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就是“当你自认为已经对一个人了解得很透彻的时候,其实呢,你所看到的仅仅是他刻意想要展示给你看的那一面罢了”。
北宋时期,李煜妄图与北宋平分天下,这实在是一种痴心妄想的想法。要知道,当时北宋的实力强劲,在诸多方面都占据着优势,而南唐虽说也有一定的根基,但和北宋相比,无论是军事力量、政治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等,都明显处于弱势。在这样悬殊的形势下,李煜想要和北宋平分天下,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只能说是他一厢情愿的空想罢了。
果然,在北宋的政局一步步趋向稳定之后,赵匡胤的态度一下子就出现了转变。
就拿这份诏书来讲,
赵匡胤用极为冰冷的口吻写下这样的内容:“已经下达了宣告命令,从今往后各个地方都不许客旅渡过长江,只在长江以北设置折博务。凡是有货币的交易,都只能在江北那边进行贸易……”
怪不得李煜被上面所讲的那些内容给惊到了,而且是又气愤又恼怒,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赵匡胤的意图十分清晰明了,他此次前来,压根就不是要和李煜进行什么商议探讨的。他就是来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从今往后啊,可不单单是北宋这边的商贩被禁止渡过长江去做买卖了,就连南唐那边的商贩呢,也得跨过长江,到北宋官方所设置的“折博务”这个地方去开展交易活动。
这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小商贩们,要是他们想要互相做买卖、进行交易的话,那就非得在“折博务”的密切监管之下开展才行呢,就好像一举一动都得在“折博务”能看得见、管得着的范围里进行交易活动哦。
要知道,在过去那个时候,大唐帝国兴起了一股用铜来铸造佛像的风气,而且这股风气还挺盛行的,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呢。可就是因为这样,大量的铜都被拿去铸造佛像了,这就导致了市面上铜钱的数量急剧减少,出现了铜钱奇缺的这么一种状况。
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折博制度”,在这个制度里做出了明确规定,那就是除了直接使用现钱进行交易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特定的货物也是能够用来充当货币,从而实现以物换物的交易形式的。
说到底,有这么个情况,就是“雁过拔毛,兽走留皮”这种类似的做法。北宋那时候呢,官方专门设立了一个中介交易所哦。他们为啥要搞这么个东西?其实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着要在南北贸易往来的这个过程当中,狠狠地赚上一笔,最好是能赚得个盆满钵满呢。
如此一来,南方和北方的那些小商贩们便没办法直接开展交易活动了。
更悲催的是,南唐的那些商贩行旅们,原本就一直处在北宋极为严密的监控之下呢。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经营的商品能够运销的范围就已经非常有限了。可谁能想到啊,这时候又出台了新的政策,一下子就把这些商贩行旅们逼得没了出路,完全陷入到走投无路的艰难境地当中去了。
然而在李煜看来,那些商贩们利益受到些损害,这都还算是小事呢。与之相比,南唐食盐能不能得到充足的供给,这才是真正关乎生死存亡的极为重大的事情。
南唐一直存在食盐短缺的情况。以前呢,朝廷有这么个政策,就是农民每交上三斗米的粮税,朝廷就会相应地补贴二斤食盐给他们,靠着这样的政策呢,南唐境内的食盐供给好歹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呢。
话说在当时,李璟作为他的老爹,把淮南这块地方给丢掉了。这一丢可不得了,原本实行着的补贴政策就跟着没法继续下去了,就这么泡汤啦。从这情况就能看出来,那个时候的南唐,在食盐方面已经是极度匮乏的状态了,缺盐缺得厉害呢。
淮南这个“龙兴之地”
接下来得讲讲淮南地区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极为著名的故事,那便是“煮酒论英雄”啦。说的是曹操和刘备在许都的时候,弄来青梅煮着酒,然后就开始谈论起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不少人都觉得很纳闷,刘备在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脑海里首先冒出来的,竟然会是那个在后世被人戏谑地称作“草包先生”的袁术呢?这确实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咱们回过头来说,袁术这个人居然敢自立为帝,那股狂妄的劲头可真是大得很呐。仔细想想,这恐怕和他占据了淮南这块地方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呢。要知道,淮南那可是尽显繁华之地,袁术占着这么好的地方,说不定就因此滋生了那份称帝的狂妄心思吧。
大家知道吗?早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淮南这块地方的经济就已经呈现出很发达的态势啦。随着时间的推移呢,一直到了唐朝时期,淮南的经济在此前的基础上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变得愈发繁荣起来咯。
这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它占据着扬州这样一块堪称风水宝地的地方。要知道,扬州那可是有着诸多丰富物产的呢。粮食产量相当可观,堆积得满满的;锦缎也是多得很,一匹匹的,花样精美、质地优良;铜器同样数量众多,各式各样的铜器,工艺精湛。但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扬州的盐资源极其丰富,盐的储量相当大呢。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原先作为财赋中心的河南地区,情况变得十分糟糕,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呢。
唐朝朝廷一看,哟呵,淮南这地方居然没有遭受什么灾祸,而且人口还增加了不少呢。就这么着,淮南各州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唐朝的重要财源之地。各种各样的物资,其中尤其是食盐,那可是接连不断地往唐朝朝廷这边输送过去呢。
食盐啊,那可是咱们每个人生活当中绝对离不开的必需品。日常生活里,不管是做饭做菜,还是腌制各类食物等等,都得用到食盐呢。它在调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了它,饭菜的味道可就大打折扣啦,所以说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样东西哦。
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位叫管仲的人。他经过观察就已经察觉到了这样一个情况呢,那就是如果是一个有着十口人的家庭,这十个人都是要吃盐的;要是一个有百口人的大家庭呢,那这一百人也都得食用盐。而且,他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儿,人要是不吃盐的话,就会出现“无盐则肿”的状况哦。
齐国之所以能够发大财,进而成为春秋首霸,关键就在于卖盐这件事。当时,齐国凭借着自身在盐业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盐业贸易,通过售卖食盐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从而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最终在春秋时期脱颖而出,登上了首霸的地位。
不过呢,这盐和粮食可是不一样的。粮食嘛,有些人能在自家地里种出来,可盐就不行啦,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在自家屋里就把盐给弄出来的哦。而且,粮食的收成有时候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呢,要是天气不好,可能就会影响收成。但盐可就不存在看老天爷脸色这一说啦,它的产出和老天爷的天气状况之类的可没什么直接关系呢。
在古代,官府那可是精明得很呢,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像盐这块能带来丰厚利益的“肥肉”。他们直接就把盐所产生的利润变成了自家的摇钱树啦。当时有这么个说法,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呢,啥意思呢?就是说在整个国家的赋税当中,单单盐所带来的利润就占了差不多一半的分量哦。毕竟盐可是家家户户都得买的生活必需品,每个人都要吃盐嘛,这样一来,大家在购买盐的过程中,其实就相当于无形中给官府交了税啦。
在那样特定的时期,盐所起到的作用可就不只是单纯供人们日常食用了哦。要知道,当处于民物耗竭的艰难阶段时,朝廷面临着物资匮乏的状况,这时候盐就发挥出了别样的重要作用呢。朝廷会把盐当作一种特殊的交换媒介,凭借它去换取其他急需的各类物资,也就是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盐实际上是被朝廷当作钱一样来使用的呢。
大家都知道盐是极为重要的物资,正因为它重要到这个程度呢,朝廷那肯定是要进行垄断经营的啦。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买盐的话,就只能无奈地去接受官府所拟定出来的价格喽,哪怕这个价格高得那叫一个离谱,也没有别的办法呢。
要知道,盐资源其实是比较稀缺的。在当时,盐的产地也就那么几个地方,像是解州,还有河北地区,以及两淮、两浙一带,另外福建、两广地区也产盐,再有就是蜀盐产地了。就这么为数不多的几个食盐产地,却要供应大量的需求,如此一来,这巨大的供应压力可就全都给到它们身上啦。
淮南地区在运输方面有着很大的便利优势,而且这里产盐的数量极为可观,是所有产盐地区当中产量最大的,也正因如此,淮南地区格外引人注目。
在汉朝初期,有个吴王叫刘濞,这人可不得了呢。他,就是靠着煮盐这项营生,让吴国逐渐变得富裕起来啦。他为了干好这煮盐的事儿,还专门招揽了许多亡命之徒呢。把这些人招来之后,就一个劲儿地驱使着他们在吴国的海边干煮盐的活儿。
这些逃犯呢,他们既没有可以回去的家,又没有什么赖以生存的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一门心思地闷头干活啦,也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余地。
最终煮制出了一堆又一堆的食盐,那产量实在是太大了,就连刘濞所修建的“海陵仓”都没办法容纳得下呢。这时候,大哥果断地一跺脚,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开挖了一条邗沟支道。这条支道一经开通,可就不得了啦,它成功地打通了济渠、邗沟与长安之间往来的通道,一下子就让各方的联系变得更加顺畅了呢。
既占据了盐产量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占据了交通枢纽这一方面的优势。
朝廷方面对此可是盯得相当紧呐。你瞧,那些在党争当中输得极其狼狈、一败涂地的三省六部的重要官员,都被安排出任淮南节度使这一职位了。而且呢,盐铁使这个职务更是长期驻扎在扬州,可见朝廷对相关事宜的重视程度以及把控力度呢。
一开始的时候,淮南地区对待向朝廷缴纳贡赋这件事是极为积极的呢。只要察觉到朝廷出现了财政上缺钱的情况,淮南那可真是毫不犹豫,每次都是在第一时间就把贡赋给奉上了。
要知道,那些节度使们心里都盼着能早日回到政治中心。他们深知只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和青睐,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呢,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肯定会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去讨好朝廷,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在朝廷跟前表现的机会,就盼着能借此让朝廷对自己另眼相看,好实现回到政治中心的愿望呢。
不过呢,淮南这地方啊,那可是相当的富饶,就好比是一块肥得能流出油来的宝地。但即便它如此富有,也经不住各种各样天灾时不时地就来光顾一趟呢。
唐末时期的历史记载显示,淮南那一片地区啊,日子可不好过呢。水灾、旱灾是接二连三地来,而且火灾也时不时就发生,各种灾害频发。在这样的状况下,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极为艰难困苦,艰难到了什么程度呢?居然出现了“人相啖食”这般让人痛心且惨不忍睹的事情啊。
令人悲哀的是,有时候人祸比起天灾来,那危害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就拿淮南地区来说吧,当时那里闹起了饥荒,百姓们的日子本就已经过得十分艰难了,可朝廷呢,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依旧毫不留情地对淮南进行盘剥,不断从这里搜刮钱财物资等。而那些节度使们呢,更是过分,他们在朝廷盘剥的基础上变本加厉,想尽办法从百姓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在这种双重压迫之下,淮南的老百姓们可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都只能唉声叹气,不停地叫苦。
结果是怎样的呢?淮南地区的贡赋呈现出越来越重的态势。而且啊,在漕运这个环节当中,还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所谓的“损耗”情况开始发生了。这损耗可不得了,居然能够达到十成里面损失七八成的程度呢,这情况真的是太严重啦。
到底是饥民因为生活所迫冒险去偷窃呢,还是在运输途中那些负责监管的官吏们干起了“监守自盗”的勾当,又或者是节度使们趁着这个机会为自己捞取好处,这一切到最后都变成了一桩让人捉摸不透的谜案。
从这里其实我们也能够发现,淮南跟唐朝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表面看上去那样坚不可摧、毫无缝隙,而是存在着一些不那么紧密、稳固的情况。
话说在黄巢起义那个时候,有个淮南节度使名叫高骈。这高骈呢,手里可是掌握着不少兵力的。然而,当黄巢的军队一路行进过来的时候,高骈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竟然只想着拥兵自保,对于黄巢的军队压根就不进行抵抗。不但如此,他还放纵黄巢的军队从他所管辖的地方过境。就因为他这样的做法,使得黄巢的军队能够毫无阻碍地长驱直入,一路就这么顺利地进入到了中原地区呢。
可以看出,淮南和朝廷之间其实早就存在着暗中的争斗情况。要是朝廷这边出现了什么状况、有了什么问题的话,淮南那边肯定会瞅准时机,想着法子摆脱朝廷对它的控制,进而不再听从朝廷的管理安排了呢。
要知道,高骈因为某件事而落得个背负骂名的结果。不过呢,实事求是地讲,他还真的算是一位有能力的臣子。就拿淮南来说吧,正是从高骈这里开始,渐渐有了走向独立的态势,就好像是拉开了一场大戏的序幕一般。而他所做的这些呢,也为后来吴国、南唐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打下了颇为重要的基础呢。
淮南这个地方啊,那可以算得上是李家祖孙三代的龙兴之地啦。怎么说呢?要知道,一旦能够将淮南掌控在手中,那就意味着拥有了在一方称雄的雄厚资本,甚至还具备了去角逐天下、争夺天下霸权的底气呢。
缺盐!
在公元958年的时候,南唐的中主李璟失去了一块堪称风水宝地的地方。这一丢可不得了,带来了更为糟糕的后果呢,那就是南唐整个国家的食盐供应方面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大问题。
在那个时候,李璟已经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困境。没办法之下,他还专门派出了使臣呢,让使臣去向周世宗苦苦地哀求。哀求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恳请周世宗能够同意把海陵盐监划归到南唐的属地范围之内,也就是所谓的“乞海陵盐监南属”啦。
周世宗怎么可能轻易放掉这能对国家大有裨益的宝贝呢?面对南唐的相关情况,他果断予以拒绝,没有答应南唐的要求。不过呢,周世宗也并非全然不顾南唐缺盐的困境,他还是做出了一定的安排,答应每年拨给南唐食盐三十万石,如此一来,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唐缺盐的艰难局面。
没想到啊,南唐之前一直面临着缺盐的难题,好不容易经过一番努力,这个问题才刚刚得到缓解,结果这还没过两年呢,周世宗竟然突然离世了。这下子,情况又变得不确定起来了。因为之前在周世宗时期,可能有着关于食盐方面的一些安排或者状况,可如今中原换了新主人,变成了赵匡胤。那么赵匡胤他会不会像之前那样,愿意免费给南唐拨付食盐呢,这一下子就成了一个让人心里没底的疑问。
从后续南唐缺盐的实际情况去看的话,周世宗之前所做的承诺大概率是没有兑现,就如同打了水漂一般没了下文。
在南唐时期,有这么个情况,那就是南唐境内自己没有足够的盐来满足需求哦。没办法,要是想要获得盐呢,就只能选择从江北那边去弄过来啦。可这从江北进口盐可不是件轻松简单的事儿呢,得花费数额特别巨大的资金才行,这对于南唐来说,在盐的获取这件事上着实是个挺让人头疼的状况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北宋要求南唐缴纳贡赋,这使得南唐一直承受着不小的负担。而南唐本身就面临着钱荒的问题,所谓钱荒,就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严重不足,经济运行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结果呢,在北宋贡赋的重压之下,南唐的经济状况变得越发糟糕了,各种经济活动都难以顺畅开展,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了更加困顿的局面。
南唐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地,当时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赵匡胤身上,盼着他能够格外开恩,给南唐留一线生机呢。
想法确实挺好的,可往往呢,现实情况并不能如人心中所想的那样发展,就好像老天总是故意不让人的愿望得以实现似的呢。
李煜满心期待着事情能有所转机,然而最终等来的,竟然是北宋在江北设立“折博务”的这么一个通知。要知道,这“折博务”一旦设立,可就意味着南唐以往那种依靠商贩运输盐货,从而获取食盐的通道,这下也被彻底给阻塞住了。
要知道,在964年的时候,北宋发起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呢。当时北宋灭掉了南平这个政权,通过这一举措,成功将两湖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范围。紧接着,同样是在这一年,北宋又把后蜀给灭掉了,如此一来,便占据了四川这片广袤的地域。而到了970年,北宋的军队再度发力,成功攻下了南汉,这就使得北宋的势力得以进一步延伸,顺利进入了两广地区。
在当时的情况下,南唐若想要获取食盐,基本上就只剩下从北宋那里购买这一种途径了。要知道,食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是极为重要的物资呢,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它。可南唐如今就只有依赖北宋这一条路能得到食盐,如此一来,它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限制。毕竟物资供应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就会变得很被动。所以说,南唐在这种局面下,是决然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和宋朝相对抗啦。
以前啊,李煜虽然也向赵匡胤进贡,可心里那是一万个不情愿承认自己是赵匡胤的跟班呐。就说在他自己的皇宫里头吧,依旧继续穿着那象征帝王身份的黄袍呢,而且所有的规制,不管是礼仪方面的还是其他各方面的,全都还是按照皇帝的那个档次来沿用着,一点都没降低标准哦。
要知道,他心里其实很明白呢,南唐当时的实力和北宋比起来那可差远了,根本就没那个能耐去和北宋硬碰硬地较劲儿。所以呢,每次只要一听说宋朝的使者要来,他就会特别紧张,赶忙把象征着帝王身份的龙袍给脱下来,然后迅速地换上紫袍。为啥要这么做?还不是生怕被宋朝的使者发现他穿着龙袍这件事,要是被发现了,那可就麻烦大啦。
当然了,李煜所做的可不仅仅只是换换衣服,然后过过嘴上说几句痛快话的瘾这么简单。
北宋方面探查到的情况显示,李煜这边呢,表面上做出一副很害怕、对北宋表示臣服的样子,也按照藩臣该有的礼节去行事。但实际上,他在暗地里大力修缮铠甲、招募士兵,悄悄地在为可能发生的战事做着准备呢。
北宋设置了“折博务”,其目的就是要掌控南唐的经济命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李煜内心有着想要挽救南唐局势、让国家重新振兴起来的想法,可实际上他也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到了。毕竟经济命脉被人家牢牢把控着,很多事情就变得极为被动,难以施展拳脚去改变局面,所以李煜面对如此困境,确实是有心无力,没办法让南唐的形势再有什么大的转机喽。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确实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李煜刚登上皇位的时候,还正值年轻气盛呢。那时候的他,心里怀揣着满满的政治抱负,也有着诸多美好的理想。然而,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无情,没过多久,这所有的抱负与理想就都被它给彻底击垮了。
他已然察觉到南唐的气数已然快要耗尽了。心里很清楚,南唐如今已经陷入了只能被动挨打的艰难局面,想要再扭转局势、重新振作起来,那可真是太难太难了,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儿啦。眼瞅着亡国之后沦为俘虏的悲惨命运就明晃晃地摆在跟前了,既然如此,那还不如趁着现在这最后的时光,尽情地去享受快乐呢。
就这样,那位年轻的国主,本来在相关方面就颇为精通,可他却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了尽情享乐这件事上。
大臣们纷纷前去劝说他,希望他能够振作起来,重新打起精神去面对各种事务。然而,面对大臣们苦口婆心的劝告,他就好像什么都没听见一样,完全不予理会。不仅如此,他甚至觉得大臣们这般劝说实在是太过于多嘴了,一怒之下,便将这些大臣统统都打入了牢狱之中,让他们遭受牢狱之苦。
传闻在北宋大军已然兵临城下的那个危急时刻,李煜完全没了主意,惊慌失措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呢,就躲进了庙里,一门心思地念起经来,满心都在祈求着佛祖能够显灵,庇佑他和他的国家躲过这一场灭顶之灾呢。
在那个时候,城里有着好几千名和尚呢,他们满腔热血,纷纷表示愿意披上铠甲,奔赴战场去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要为保卫家国出一份力。然而,李煜却并不应允这件事。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样做可不行,因为不能去破坏宗教方面的教法。
就这样,在金陵城内那此起彼伏的诵经声环绕之下,金陵城最终还是被攻破了。而李煜呢,从此就变成了大家都熟知的那个亡国之君。随后,他便被押解着,登上了前往北宋的那艘大船,开启了一段全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在那个时候,河面上已经结起了非常厚的冰层呢。
也许是出于对押运途中可能出现意外变故的担忧,也有可能是想着要尽快把俘虏们押送到北宋境内,宋太祖未雨绸缪,早早便着手安排了人手,让他们去凿开冰层,对河道进行疏通作业。
李煜曾在船上创作了一首名为《渡中江望石城泣下》的诗。
想那江南江北,曾是我旧时的家乡啊。回首过往,这三十年的岁月,就如同做了一场虚幻的梦一般。遥想当年,吴苑那曾经华丽的宫闱之地,如今早已是冷冷清清,没了往昔的热闹与繁华;广陵的那些雄伟台殿呢,也都变得一片荒凉,往昔的辉煌不再。天空中云雾笼罩着远处的山峦,那层层云雾啊,仿佛就像是一片片凝结着的愁绪,数也数不清;而那淅淅沥沥的雨点,不停地打在归来的舟船上,就如同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一行又一行,恰似那无尽的哀伤。我和兄弟们一共四人,算上亲眷足足有三百口之多。可如今,面对这般凄凉的景象,又怎么能经得起闲坐下来细细地思量呢,每一念及,满心都是说不出的惆怅与悲戚。
就好像是突然一下子觉醒了过来,内心之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甘情绪,不愿意就这样听从上天的安排、任由命运摆布……
在那个时候,李煜整个人完全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给掌控住了。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无奈地坐在那飘摇的小舟之中,默默地“细思量”起来。他心里,满满当当都是对自己家族所处境遇的哀愁,那种哀愁就如同这周围的江水一般,无尽地蔓延着。
有人曾这样讲过,在当时的情况下,面对北宋的压力,就算拼死抵抗,也不一定就能确保取得胜利。可是呢,这怎么也比就那样干等着、啥都不做,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要强得多吧。要知道,李煜那时手里可还掌控着南唐的半壁江山呢。要是他能够打起精神,奋发振作起来,积极去应对局势,那往后的天下到底会被谁统一,还真不好说呢,说不定就不是北宋一家独大,能顺利完成一统的局面了。
可以说他缺乏应有的胆识与魄力,面对那些否定的声音以及谴责的话语,他居然选择了逃避,就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换取一时的、短暂的苟且偷安,实在是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呢。
需要明确的是,哪怕李煜具备再大的能耐,在治国理政方面很有一套,那也只能干看着,没他施展的机会,只能在一旁待着了。
南唐在失去淮南地区之后,交到李煜手中的已然是一个注定走向灭亡的地方割据性质的弱国。当时的情况是,淮南这一重要区域的丢失,对南唐来说可谓是重创,使得其整体实力被大大削弱。原本在局势中就不占优势的南唐,这下更是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各方面条件都显示出它作为一个弱国的特征,而且仅仅占据一方之地,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下,灭亡似乎已经成为了它难以逃脱的命运,而李煜所接手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局面糟糕的弱国。
北宋设立了“折博务”之后,南唐的处境就变得极为艰难了,可以说,就算当时摆在南唐面前有多达一百个不同的选择,可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走向灭亡,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