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退守台湾,到底带走了多少军队?说出来让人难以接受

癸妹聊历史 2023-05-26 10:49:12

1949年是华夏大地上,极其浓墨重彩的一年,国民党在共产党胜利的喜悦中仓皇逃窜,从此中华民族有了归属,华夏大地迎来了和平。

蒋介石

事实上,这一切早有预兆。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部队十不存一,蒋介石深知大势已去,再留在大陆与共产党为敌实属不智,不得已之下只能率领残兵,带上搜刮来的金银珠宝,狼狈地逃回早已部署好的大后方——台湾。

国民党真的认输了吗?他们搜刮走了多少金银珠宝?又带走多少兵力做准备?也是令人极为好奇的地方。

国民党背信弃义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谁知双方短暂地休整过后,国民党便迫不及待露出獠牙,贸然撕毁条约,对我党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重庆谈判中的毛主席与蒋介石

当时的蒋介石可谓是春风得意,他认为自己必然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毕竟当时两党实力悬殊,国民党掌握着中国大半的版图,军队数量远超于共产党,且装备精良,资金充足,无论怎么看,都是胜券在握。

可是,由于国民党内部官员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胜利志在必得的蒋介石,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国民党已经失去了民心。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中国,谁心中真正装着百姓,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老百姓心中有数。相比嚣张腐败的国民党,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始终为民着想的共产党,才是群众所拥戴的,由此可观:国民党的败北仅仅是时间问题罢了。

国民党军队

1947年,这是全面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也是历史车轮发生转换的关键一年。蒋介石曾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夸下海口信,表示只需要半年左右,国民党就一定可以取得胜利,但现实却截然相反。

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从1946年下半年到次年2月,以每月平均歼敌8个旅的速度,迅速消灭国民党部队71万余人,此时的国民党,还在欣喜于侵占了解放区100余座城池,却导致大量兵力,被困于守城中,无法调到前线作战。

1947年下半年开始,战场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党的总兵力从430万减少到373万,其中正规军的损耗尤为突出。

而当时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兵力不断扩充,由原来的127万人增加至195万人,野战军更是从61万人发展到10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也正式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淮海战役》油画

国民党大溃败

自1948年淮海战役国民党落败之后,其大厦将倾的颓势已显,败局已不可挽回,南京政府内部高层开始产生激烈讨论——是否“迁都”。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从“迁都”这个讨论产生开始,国民党胜利的信心就已经全然丧失,可以说,这也暗示了国民党必输的局面。

而此时的蒋介石,据传已于24日自上海乘军舰逃向厦门。

作为最后退路的台湾,这一段时间极为繁忙,台北松巴机场从早至晚机声隆隆不绝,飞机不断自上海抢撤国民党高级官员,就连经停上海的飞机,都不敢留在上海过夜,均于天黑前逃至台北。

溃败跑路时的狼狈,令国民党痛心,同时也不免感到有些悲凉,他们到底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王楚英

作为曾经担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的王楚英,即使已经距离败退台湾那天有六十年之久,但依然难以忘却当时的情景。

王楚英表示,在上海战役爆发时,当时的蒋介石认为作为国际金融都市的上海,代表了西方的利益,在此战斗不但可以拖住共产党损耗他们,还能让英美顺理成章介入。

蒋介石要求至少坚守上海半年,为此早已退居二线的王楚英,亲自赶赴上海指挥战斗,而他的得力干将汤恩伯更是夸下海口,将上海比作坚不可摧的二代列宁格勒。

可是令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只用了十五天!这道天险就被攻破了!

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

国民党最后的拖延计划就此泡汤,眼下只有撤退一条路可走。毕竟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四处溃散,只余下几十万兵力,而当时的解放军,可是拥有500万人。

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残存的几十万士兵,以及各级军官和其家眷仆人加起来,超100万人的大部队撤向台湾,是国民党最为迫在眉睫的事。

当然,这100多万人,也并非真的都想继续追随如丧家犬一般的蒋介石,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身不由己,他们不去台湾也没办法。有些人直接被国民党强制征召入伍,被逼跟随撤离,也有一些是想离开却没有来得及离开。

可见,国民党何其不得人心。

蒋介石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仍旧不死心,四处招兵买马,时刻想着反攻大陆。

可令他没想到是,台湾地方太小,人口又少,就算再如何扩充部队,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反攻,同时这些兵马的安置也成问题,各级官员不愿交出自己手中的金银珠宝,手下各部也都是小心思不断,如果蒋介石要一意孤行,会动摇自己在台湾的统治。

时代的激流之下,两岸从此再无联系,关系陷入了冰点,远在海峡两岸的亲人们,都统统断了联系。

小小的海峡,不知寄托了多少思念,还有两岸人们月下的期盼和遥望,蒋介石的行为,寒的不仅仅是国民党的忠心,更是两岸人民对家乡与家人的思念之心!

张灵甫

蒋介石的为人

当时的蒋介石兵败如山倒,除了前文所说的绝大部分人是遭强制征兵,被迫随军撤向台湾外,还有一些如李文、刘戡、戴之奇、张灵甫等是自愿跟随的,他们对蒋介石绝对忠诚,愿意为其做任何事,哪怕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人性是复杂的,哪怕是气量狭小,不把平民当人看的蒋介石,身上偶尔也会冒出点“人格魅力”。

这些人效忠的原因不一而足,或是因为受到蒋介石赏识,坚持“士为知己者死”;或是与蒋家交集过深,根本抽不了身;或是利欲熏心,害怕失去目前的权势地位;或是对共产党心怀顾虑,害怕被卸磨杀驴……他们最终选择了一条路走到黑。

当然蒋介石所谓的人格魅力,不过是他收买人心的遮羞布,表演给众人看罢了。

蒋介石与宋美龄

他能在祖国面临侵略的危难时刻,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方针,撕毁国共合作的共同条例,对祖国同胞下手,实为自私自利。

在国内百姓生活困苦,都快要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和妻子宋美龄却莺歌燕舞、纵情享乐。蒋介石年年都过生日,而几乎每年的生日都花费不菲,收礼更是收到手软。

那些所谓的生日礼物,都是在他手下讨生活的各界人士,自愿或非自愿地“供奉”,有金银珠宝,古董字画,或者各种昂贵的布料、时兴的烟酒,只有你想不到的,没他们送不了的。

明明清朝都灭亡了,却还是有土皇帝。

这些“供奉”都从哪里来呢?全是刮的民脂民膏!

杜月笙

蒋介石与孔宋两家有姻亲关系,孔宋两家联合黑道头子杜月笙垄断市场,普通商人只要敢冒头,那便是一个“死”字,这也导致了市面各种产品的价格不断攀高,小商贩生活困难,普通老百姓也快要活不下去了。

除此以外,国民党还推行各种苛捐杂税,为了私欲开战,进行强制征兵。

可以说,蒋介石身上的每一件物品,都流着老百姓的血泪。

这样的蒋介石,又怎么可能真心待人呢?那些想要报知遇之恩的士官,便是他的蓄意投资。

他深知“要想让马儿跑,便要给马儿吃草”,因此对忠心的部下格外大方,而这些大方都是汲取百姓的血液所供养的。

左起:李宗仁 蒋介石 白崇禧

同时对待背叛自己的人,蒋介石也毫不手软,其铁血作风让部下闻风丧胆,根本不敢起丝毫背叛的心思。

蒋介石深谙人性,他给贪权者放权,向贪财者送财,为贪色者奉上美人,一套组合拳下来,终究会引来“志同道合”之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蒋介石及国民党部队,曾经在抗战时做出的贡献,国民党内部,依旧有忧国忧民的爱国官兵,可这些都无法扭转,蒋介石将自己至于人民之上,俯瞰百姓的高傲与冷漠。

这样的领导之下,国民党内部的风气,自然好不到哪儿去。

(左起)美国总统特使保罗·霍夫曼、蒋介石和李宗仁

最后的挣扎

溃逃台湾是蒋介石人生中一大重要转折点,从踏上小岛的那一刻起,他就再也回不去了。也许冥冥中有所预感,他开始表现出难以抑制的恋旧,对于来自大陆故土的事物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爱,甚至不惜动用特务机构,只为采买来自家乡的纺绸。

作为曾经主宰华夏政权的枭雄,已经走入暮年的蒋介石,依旧不肯服输,小小的海岛,并没有困住他的雄心壮志,当美帝的联军冲上鸭绿江的那一刻,他的野心疯狂地生长,曾经多次向美国提议由他来助攻朝鲜,帮美国兼并朝鲜。

醉翁之意不在酒,蒋介石剑指大陆的野心路人皆知。

粟裕

面对蠢蠢欲动的台湾,新中国并没有掉以轻心,中共于第七次三中全会确定了由粟裕挂帅,将于1950年下半年收复台湾,此时消息尚未被传出,而海峡另一头的蒋介石正开展秘密会谈,分别致电麦克阿瑟、李承晚和杜鲁门,请求派第五十二军驰援南朝鲜。

一切尚未定论,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闪击韩国,于三日内攻陷韩国首都汉城,突如其来的战争不仅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也同样让中国猝不及防。

由于汉城沦陷的教训,杜鲁门于汉城沦陷当天,派遣美军第7舰队死守台湾,以“防止对台湾的一切攻击”。

然而美军此刻的行为恰恰助长了蒋介石的野心,但为了避免招惹中国这个强敌,杜鲁门严禁蒋介石反攻大陆,即使蒋介石反复派人前往沟通,却始终得到一样的批复。

杜鲁门

据《杜鲁门回忆录》记载,在最开始接到台湾有意参战的消息后,杜鲁门当即表示要给予积极回应,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朝鲜战争。

国务卿艾奇逊提出明确反对意见,一方面出于战略矛盾,美国为保护台湾投入大量资金,此刻允许台湾出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意味着美国将以更大的支出去争取更多的敌人,中国很有可能加入此次战争,另一方面会得罪刚刚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的盟友英国,得不偿失,最终美国拒绝了台湾参战的要求。

这并没有浇灭蒋介石野心,麦克阿瑟是蒋介石的希望所在。他曾多次与对方通信,可麦克阿瑟由于在朝鲜战场屡战屡败,于1951年4月11日被撤掉了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

晚年的蒋介石

蒋介石只能再次按下野心,直到1952年5月27日,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提出让台湾参战,蒋介石才再度活跃起来,可最终美国国会否认了这项提议。同年12月底,到朝鲜战场检阅的艾森豪威尔又一次否定了台湾参战的请求,蒋介石这才认清了事实,明白美国不可能因为他一个人,去招惹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接连的挫败洗尽了蒋介石身上的锐气,他不再是当年那个一心报国的少年郎,也不再是黄埔军校那个挥斥方遒的蒋校长,更不是曾经大权在握的独裁者,他像所有的寻常老人一样,开始回归日常生活,每天逗狗、养花养草。

他无比怀念家乡的水土,却终究无法落叶归根,这是宿命,亦是咎由自取,蒋介石曾经的功绩无法磨灭,后来的倒行逆施同样被永远记录在历史的书册中。

是非功过留与后人,只是不知在蒋介石生命中的最后一刻,他可还记得,当年那个矢志报国的热忱少年?

0 阅读:383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