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恋爱无心婚嫁,她一辈子挥金如土,遗愿却是捐尽家财不留骨灰

癸妹聊历史 2023-05-26 10:48:47

1898年,戊戌变法以摧枯拉朽之势唤醒了混沌的民智,尤其是“女子解放之说”,堪称中国妇女平等意识觉醒之起点。

其中,有这样一位奇女子,纵使经历了家庭巨变,依然凭一己之力称霸文坛,结识鸿儒无数;开办女校,培养出邓颖超、许广平这般的杰出女性;后又从商,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

不仅如此,她的石榴裙下之臣包括汪精卫、袁世凯之子袁克文等一众名流公子......但她却终身未婚嫁。

暮年的她,环游世界,死后将遗产悉数捐出,放浪形骸之下,不变的是那颗坚定的中国心。

这是响彻过一个时代的名字——吕碧城。

绣户侯门女,只身闯江湖

吕碧城生前曾言:

“遗产一分不留,悉数捐给佛寺,遗体火化,骨灰和着面粉做成小丸子,抛入大海,给鱼儿果腹。”

如此遗愿,放在现如今也是极其超凡洒脱的存在,而纵观吕碧城的一生经历,皆是此般超前轶后的传奇。

清光绪九年,安徽旌德一户名门显贵之家又得一女,名唤吕碧城。

其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进士及第,后在朝任文官,母亲严士谕同样遍读诗文,学识过人,家里有藏书多达三万余册,堪称书香清流。

吕家诞有四女,虽小小年纪,但个个文采斐然,一时“吕氏四才女”名满淮南。

姐妹四人中,三女儿吕碧城的文采仍略胜一筹,工诗文,善丹青,词尤其著名,造诣之深,可谓“每逢有词问世,远近争相传颂”之盛况。

吕碧城

在那个时代,吕碧城虽为名门之女,纵有满身才气,却也逃不过幼时就被安排订下了婚事。

但吕碧城也并没有甘心被困于看似既定的命运,固步自封、按部就班地过活,反而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

她12岁时,偶作一阙佳词,其中有一句“夜雨谈兵,春风说剑”,让当时的文学大家樊增祥都赞不绝口。

樊增祥与吕父是同年的进士,两人互相引为知己,感情甚笃,樊增祥毫不吝啬对好友之女的夸赞:

“此女文采一骑绝尘,实非凡品。”

樊增祥

然而,不过一年光景,吕家突遭变故,吕父猝然病逝。因家中无男儿,族人见孤儿寡母柔弱可欺,陡生歹意,试图以“无男嗣”的罪名瓜分吕家全部家产。

吕母也是女中豪杰,自然据理力争,谁料族人竟唆使歹徒绑架拘禁了她,以此威胁震慑。

家母被绑,只剩四个幼女手足无措。在此生死关头,吕碧城愤然提笔,向亡父的旧友和学生写信求援,其中就有樊增祥。

樊增祥时任两江总督,位高权重,本就对小吕碧城刮目相看,如今得知吕家有难,自然出手相助。

这么一闹,当地的各阶官员不敢怠慢,纷纷彻查此事,匪徒很快被揪出,受苦多日的母亲得以解救。

幼女智救孤母,本是一件美谈,但这件事被吕碧城的“夫家”所知,竟顿时起了退婚之心。

原本“夫家”见吕家落难,已萌生退意,又见识到吕碧城年纪轻轻,却颇有主意,恐难管教,遂向吕家提出退婚。

那时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被退婚是件极不体面之事,可吕碧城注定非一般女子。

她对此嗤之以鼻,反而宽慰母亲姐妹努力生活,不必困于眼前的光景,不必和穷凶极恶的族人缠斗。

走投无路之际,一家人只好投奔在天津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自此,吕碧城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虽仰人鼻息,但吕碧城为人机敏,日子倒也过得下去,期间仍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以诗词歌赋慰愁思。

1903年春,戊戌变法虽已落败多年,但其余威仍惠及民间,时下维新思想“春风吹又生”,各种思潮应运而生,其中“女学”为甚。

时年20岁的吕碧城向舅父提出要去探访女学,却招致严厉斥责,舅父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怒骂吕碧城“不知恪守妇道”。

吕碧城生平最恨这套封建谬论,一气之下,毅然离家,独自踏上了求学的火车。

吕碧城走得匆忙,无银财傍身,也未拾掇行李,当火车启动的那一刻,她难掩迷茫和恐惧,但眼神却流露出誓要闯出一番天地的狠劲。

好在途中,吕碧城偶遇一位好心的妇人,妇人在天津开有旅馆,得知小姑娘的情况后,佩服其心性,主动让其在旅馆住下。

吕碧城落脚后,为生计犯了愁。她无颜再向旅馆老板娘求援,于是决定自食其力,上街寻找招工告示,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就在四处打听之际,吕碧城得知一个好消息,舅父有一部下姓方,他的夫人现在《大公报》任职,吕碧城灵机一动,向这位方夫人写了求援信,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就是这封在绝境之下写就的信件,成为了吕碧城命运的转折点,她自此飞黄腾达,其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吕碧城寄出的这封信件,无意之间被当时《大公报》的主编英敛之看到。

英敛之阅毕,顿觉这个叫吕碧城的小姑娘,行文字里行间都透着灵气,且思想进步,敢闯敢拼,不禁大为欣赏。

英敛之

于是,英敛之找到了方夫人,向其打听吕碧城其人,并顺着寄信地址找到了她。

吕碧城初来乍到,面对在文坛有着一定地位的英敛之,却丝毫不怵,与他畅聊时政民生和诗词文学。

经此会面,英敛之当即决定将吕碧城收入麾下,邀请她担任《大公报》的见习编辑,并搬至报馆居住。

吕碧城本意是求得新学,没想到却意外收获了报社编辑的职务,从此走上了独立之路。

任职《大公报》不过数月,吕碧城幼年所积攒的文学功底使她下笔如有神,诗词一经刊登,好评如潮,一时风头无两。

但她不是空有华丽辞藻的绣花枕头,身为饱受封建荼毒的女性,她不仅身体力行反抗压迫,更是拿起笔杆,呼吁天下女性觉醒:女子当读书明智,自立自强。

吕碧城直言不讳道,发出愤怒的呐喊:

“中国女子甚至连奴隶都不如,奴隶一身尚可己有,而女子只有‘仰面求人给衣食,幽闭深闺如囚犯而已。囚犯犹有开赦之日,此则老死无释放之期’。”

于是,吕碧城接连在《大公报》发表宣扬女子解放及劝学的文章,如《敬告中国女同胞》《议提倡女学之宗旨》等,立刻引发空前的热烈反响。

文字所迸发出的气贯长虹之势,深为时人所钦佩,吕碧城也由此初露锋芒,在京津地区声名鹊起。

打开名声之后,吕碧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大公报》的主笔,执笔期间,吕碧城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刊登了大量的作品,以此唤醒民智,呼吁社会重视并改善妇女的处境。

随着佳作频出,吕碧城这般的新型知识女性也走入了权贵的视野,她穿梭于各种聚会,与文政界的各路人士谈古论今,有颂词赞:

“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

然而,这些浮华的虚名并未蒙蔽吕碧城的双眼,作为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深知仅是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想要真正地实现女性独立,必须启发民智,必须让妇女接受教育。

吕碧城心中萌生一个想法:做实事,开办女校。

都说时势造英雄,兴办女学恰好契合了当时逐渐开放的社会思潮,英敛之得知此事后,主动将吕碧城引荐给文坛名流,以期支持和帮扶。

其中,大思想家,《天演论》译者严复对吕碧城尤为欣赏:

“此女高雅率真,明达可爱,说话间除自我剖析以外,亦不肯言人短处,人品亦佳。”

严复

遂收吕碧城为女弟子,并向总督袁世凯举荐吕碧城,推荐其为办女学的最佳人选。而袁世凯也久闻吕碧城的大名,于是欣然同意。

女子办女学,开万世之先例,吕碧城能否成功?她还会有怎样的“离经叛道”的惊世之举?

万贯家财日,返璞归真时

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两年后,吕碧城决定开辟师范专业,遂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

这是我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府,吕碧城志存高远,立志“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将来尽点绵薄之力”,彻底冲破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思想。

她主张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所提倡的民主观念观融会贯通,主张让中国国学与西方科学相辅相成。

在她的领导下,女子学府人才辈出。许多入学的女学生,日后都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如邓颖超,许广平,刘清扬等,都曾是吕碧城的学生。

如此看来,吕碧城确实高瞻远瞩,办女学不只是关乎女子的命运,更是关乎国家兴亡的国策,女子接受教育,方能更好地救国建国。

吕碧城勤勤恳恳办学多年,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人,救世济民,可惜在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学一时停办。

邓颖超

1912年3月,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骨子里拥护封建帝制的他,虽不喜吕碧城这般锋芒毕露的果敢,但奈何吕碧城才华醒目,且风评极佳,遂邀请吕担任总统府机要秘书。

离职之后,心思机敏的吕碧城看中了上海的十里洋场,遂当机立断,赴上海经商。

她和外商合作,兴办贸易,不过两三年的光景,就赚得盆满钵满,积攒下巨额且惊人的财富。

吕碧城的财富观也正如其人,坦坦荡荡:我吕碧城的每一分钱,都是我自己苦来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于是,她在上海静安寺路风风光光地建起了一座别墅洋房,规模之宏大,装修之豪奢,就连见惯了大场面的沪商权贵也惊诧不已。

吕碧城自建洋房

在旧社会,婚配是一个女子绕不开的话题,即使如吕碧城这般名利双收,也依然不能免俗。

吕碧城并不乏追求者,然而她对婚姻伴侣的选择有着符合身份的挑剔,既要在才华与财富上匹配,更兼人品高洁,如若不然,宁可孑然一身,也绝不将就。

其中,最著名的“石榴裙下臣”,当属与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

早在任职总统府期间,袁克文就对这位年长7岁的才女心生爱慕,经常邀请吕碧城一同吟诗作赋,写文论词。一来二去之间,彼此也都心生好感,情愫暗生。

袁克文

即使吕碧城辞职赴沪,两人依旧信件往来不断,甚至袁克文后定居天津,也依旧多年保持着鸿雁传书的情分。

然而,吕碧城对袁公子的情意,也仅限诗词交流而已。在旧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实乃常事,袁克文也酷爱眠花宿柳,身边莺莺燕燕围绕。

身为知识分子的吕碧城,是绝不能接受这套谬论的,于是,吕碧城只把他当成可以结交的好友,但若谈婚论嫁,是万不可托付的。

1919年,吕母病逝,吕碧城安置好母亲的身后事后,决定避世些许时日,遂赴美国加伦比亚大学进修美术和英语。

学业完成后,她决心看看更大的天地,于是周游世界,足迹遍及法国、瑞士、意大利、英国、德国等。

在此期间,西方正盛行动物保护运动,1929年,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她到维也纳参加了“万国动物保护大会”。

会议当天,吕碧城身着孔雀图案的礼服,头戴珍珠抹额,本就秉性纯善的她,对动物保护自然极力倡导并支持,于是用英文发表了演讲,洋洋洒洒,掷地有声。

会后,中国女性吕碧城成为了最大的话题和亮点。各国代表纷纷找她握手,签名,合影,并邀请她去本国继续做演讲。

当时,在西方诸国眼中,旧中国还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吕碧城摩登的装扮,优雅的谈吐,豁达的气质,让西方各界眼前一亮。

吕碧城以一己之力,扩大了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她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中国万千女同胞。

吕碧城虽为游子身,心依然是坚定的中国心。1932年,日本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之期间,她正从加拿大乘船归国。

在船上,一名年轻的日本军人得知她就是沪上的风云人物吕碧城,遂殷勤地递上名片。

吕碧城漫游欧洲卷集

吕碧城对日本侵略东三省,又对上海发难之事本就满腔怒火,于是冷笑说:“我从不和侵略者交朋友。”遂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手把名片扔向大海。

此后,吕碧城定居香港,皈依佛门,每日吃斋念佛,慈悲为怀。

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病逝,无亲友陪伴,唯有青灯古佛长明。

吕碧城的时代至此谢幕,但她留给世人的呐喊仍振聋发聩:乱世之中,女子先自立自强,后济世救国,不畏封建桎梏,不畏流言蜚语,坚守本心,活出自我。

在有限的生命长河中,竭尽可能地发光发亮!愿新时代你我,共勉之!

0 阅读:105

癸妹聊历史

简介:传递有趣的文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