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只知洛阳牡丹,其竟源于山西!

星之旅说 2025-02-07 20:54:51

花开洛阳,溯源山西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每至暮春,洛阳城便被牡丹的馥郁芬芳所萦绕,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它们或层层叠叠,或舒展奔放,硕大的花朵在枝头摇曳生姿,将这座古老的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

洛阳牡丹,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为耀眼的文化符号,“洛阳牡丹甲天下” 的美誉更是传遍大江南北,引得无数游客在花期时奔赴洛阳,只为一睹牡丹的国色天香。

当人们沉醉于洛阳牡丹的盛世美颜时,可曾想过,这倾国倾城的牡丹,竟与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牡丹是如何从山西的土地播撒至洛阳?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牡丹在洛阳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直至名扬天下?

(牡丹)

三千年前的诗歌印记

牡丹,其历史的源头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诗经・郑风・溱洧》中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的诗句,描绘了一幅浪漫的春日图景:溱水和洧水河畔,春水涣涣,青年男女相互嬉戏,以芍药相赠,表达爱慕之情 。这里的 “勺药”,据众多学者考证,极有可能指的便是牡丹。

在那个时代,牡丹或许还未被赋予后来的种种富贵寓意,它更像是纯真爱情的使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在民间的质朴情感交流中悄然绽放。这一记载,让我们得以窥见,早在先秦时期,牡丹就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情感表达的独特载体,其身影在古老的诗歌韵律中若隐若现,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芍药)

秦汉时期的药用记录

时光流转,到了秦汉时期,牡丹完成了从自然花卉到药用植物的重要转变。《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药学专著,将牡丹正式记入其中,称其 “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并详细阐述了牡丹的药用功效,如 “主寒热,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

从这时起,牡丹开始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牡丹凭借其凉血化瘀、清热止痛等功效,成为了医者手中的一味良药,帮助人们抵御疾病的侵袭。这一转变,不仅拓展了牡丹的价值维度,更使其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不再仅仅是河畔的一抹娇艳,更是人们对抗病痛的有力武器,在医学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展现出其作为珍贵药用植物的重要地位。

(牡丹)

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登场

牡丹在南北朝时期迎来了又一次华丽转身,从药用、文学领域迈向了艺术的殿堂。北齐画家杨子华的笔下,牡丹第一次以绘画的形式呈现于世。虽然杨子华的牡丹画作已失传,但这一记载却意义非凡,它标志着牡丹正式进入艺术领域,成为艺术家们表达美的对象。在绘画艺术中,牡丹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

画家通过笔墨,将牡丹的形态、神韵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其成为了永恒的艺术形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艺术却蓬勃发展,牡丹的入画,为那个时代的艺术世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它不仅丰富了绘画的题材,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此,牡丹在艺术的舞台上翩翩起舞,与文学、医学等领域相互交融,共同构建起了丰富多彩的牡丹文化体系,为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杨子华是北齐世祖高湛的御用画家,以贵族人物、宫苑、车马题材见长,尤擅画马,其人物形象丰满圆润,有别于顾恺之的“秀骨清象”,对唐代绘画有承前启后的影响。其牡丹画虽无真迹传世,但在历史文献和文人评价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杨子华被后世誉为“牡丹圣手”,苏轼曾感慨“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足见其牡丹画的超凡艺术价值,唐代韦绚《嘉话录》记载其牡丹画“极分明”,但因宫廷秘藏未传世,仅存文字描述。杨子华的画作多已失传,仅存宋代摹本《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描绘学者校书场景,虽非牡丹主题,但画中人物与服饰的细腻表现可窥其艺术风格。

(杨子华)

北齐晋阳:牡丹入宫的起点

时光回溯到 1450 多年前的北齐晋阳,见证了牡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牡丹首次进入皇宫,成为宫廷观赏花卉。当时,晋阳作为北齐的别都,政治地位举足轻重,北齐皇帝频繁驻跸于此,处理国家大事。每逢牡丹盛开的季节,晋阳宫苑便成为一片花的海洋,硕大的牡丹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们前来观赏。

据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 杨子华,这位被誉为 “画圣” 的北齐著名画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将牡丹的神韵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卷之上。他的牡丹画作,不仅让后人得以领略北齐时期牡丹的风姿,更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牡丹在晋阳宫廷中的受宠程度。在那个时代,牡丹成为了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富贵与吉祥,承载着皇室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北齐皇帝对牡丹的喜爱,使得牡丹在宫廷中得到了精心的呵护与栽培。宫廷的园艺师们运用当时先进的栽培技术,不断培育出更加优良的牡丹品种,为牡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杨子华的牡丹画,也成为了宫廷艺术的瑰宝,为牡丹文化注入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从此,牡丹从山野间的自然花卉,走进了宫廷的殿堂,开启了它辉煌的历史篇章。它不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北齐时期的繁荣与昌盛,对后世牡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则天)

武后的山西之行与牡丹结缘

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 660 年),春寒料峭,武则天与唐高宗一同踏上了巡游山西的旅程。武则天,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女性,此时虽身为皇后,但已在朝政中崭露头角,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决断力。此次山西之行,对她而言,不仅是一次回乡省亲之旅,更是她人生中一段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时光。

当他们的车驾缓缓驶入汾阳,这片靠近武则天家乡的土地时,春风已悄然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汾阳的乡间小道上,野花肆意绽放,五彩斑斓,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而在一处幽静的寺院旁,几株牡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硕大的花朵,娇艳的色彩,瞬间吸引了武则天的目光。

那牡丹,红的似火,热烈奔放,花瓣层层叠叠,如丝绒般柔软,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白的像雪,纯净无瑕,洁白的花瓣宛如羊脂玉般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粉的如霞,娇艳欲滴,粉嫩的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宛如少女娇羞的脸庞。武则天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她缓缓走近牡丹,轻轻抚摸着那柔软的花瓣,眼中满是喜爱与欣赏。

在那个时代,牡丹虽已在山西等地有所种植,但还未像后来那样闻名遐迩。武则天深知牡丹的美丽与独特,她坚信,如此美丽的花卉,不应只在这偏远的寺院旁独自绽放,而应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风姿。于是,一个决定在她心中悄然诞生 —— 将牡丹带回洛阳,让它在洛阳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牡丹)

舒元舆《牡丹赋》中的记载

唐代诗人舒元舆在《牡丹赋》中,以优美的笔触记载了这段历史:“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 短短数语,却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武则天移植牡丹这一重要事件的全貌。

“天后之乡,西河也”,明确指出了牡丹的来源地 —— 武则天的家乡西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阳一带。这里的牡丹,生长在 “众香精舍” 之下,清幽的环境,赋予了牡丹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其花特异”,则简洁而有力地描绘出汾阳牡丹的独特之处,它们或许在花色、花型、花香等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让武则天一眼便为之倾心。

“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生动地展现了武则天的果断与对牡丹的喜爱。她看到上苑中缺少如此美丽的牡丹,深感遗憾,于是毫不犹豫地命令将汾阳的牡丹移植到洛阳的上苑。这一命令,如同一声号角,开启了牡丹在洛阳的新篇章。从此,牡丹开始在洛阳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成为洛阳的象征之一。

“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则清晰地阐述了牡丹移植后的发展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的牡丹越来越繁盛,从宫廷的御苑,逐渐蔓延到官署、士庶之家,如同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每至暮春时节,洛阳城便沉浸在牡丹的花海之中,大街小巷,处处都能看到牡丹的身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各种颜色的牡丹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上街头,只为一睹牡丹的国色天香,洛阳城也因此变得热闹非凡。舒元舆的《牡丹赋》,不仅是对牡丹的赞美,更是对这段历史的珍贵记录,为我们研究牡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牡丹)

洛阳牡丹的繁盛开端

武则天将牡丹从山西移植到洛阳后,这些牡丹仿佛找到了最适宜生长的乐土,在洛阳的土地上迅速扎根、繁衍。洛阳,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为牡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宫廷中,牡丹受到了皇室的精心呵护。宫廷的园艺师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对牡丹进行悉心栽培和管理。他们根据牡丹的生长习性,合理施肥、浇水、修剪,不断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在他们的努力下,牡丹的花色更加丰富,花型更加多样,花朵也更加硕大。这些珍贵的牡丹品种,成为了宫廷中的珍品,每逢牡丹盛开的季节,皇室成员们都会齐聚一堂,欣赏这国色天香的美景,牡丹也因此成为了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的种植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洛阳的百姓们被牡丹的美丽所吸引,纷纷在自家的庭院中种植牡丹。他们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分享牡丹的种子和幼苗,使得牡丹在洛阳的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时间,洛阳城内外,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牡丹,每至春日,牡丹盛开,整个洛阳城仿佛被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所笼罩,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刘禹锡)

牡丹的繁盛,也带动了洛阳牡丹文化的兴起。唐代的文人墨客们,被牡丹的美丽所折服,他们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无数赞美牡丹的诗词歌赋。刘禹锡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将牡丹的高贵气质和盛开时的繁华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则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牡丹的痴迷与热爱。这些诗词,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丽,更赋予了牡丹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牡丹成为了富贵、吉祥、繁荣的象征。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牡丹的观赏价值所倾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唐代刘禹锡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将牡丹的高贵气质和盛开时的繁华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那个时代,每当牡丹盛开之际,整个京城的人都为之沸腾,纷纷走出家门,涌向牡丹盛开之处,只为一睹牡丹的国色天香。这不仅展现了牡丹的美丽,更说明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唐代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芍药的 “妖无格” 和芙蕖的 “净少情” 与牡丹的 “真国色” 进行对比,突出了牡丹的高贵与不凡。“花开时节动京城”,生动地描绘出牡丹盛开时的繁华景象,整个京城都为之沸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竞相观赏这国色天香的牡丹,展现出牡丹在唐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富贵、繁荣的象征。

皮日休的《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赞美了牡丹的美丽与高贵。“落尽残红始吐芳”,点明了牡丹开放的时节,在百花凋零之后,它才绽放出自己的芬芳,彰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佳名唤作百花王”,直接赋予了牡丹 “百花王” 的美誉,强调了它在花卉中的王者地位;“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则进一步夸赞了牡丹的艳丽无双和香气独特,使牡丹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到了宋代,牡丹在诗词中的形象更加丰富多样。欧阳修的《洛阳牡丹图》:“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我昔所记数十种,於今十年半忘之。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 诗中不仅描绘了洛阳牡丹的独特风姿,还展现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痴迷与热爱。“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强调了洛阳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牡丹生长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洛阳牡丹天下闻名的原因。“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则生动地刻画了洛阳人对牡丹新品种的追捧,为了购买牡丹种子,不惜花费重金,可见牡丹在宋代洛阳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李清照)

李清照的《庆清朝・禁幄低张》:“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这首词通过对牡丹的描写,展现了其在春日中的独特魅力。“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写出了牡丹在百花凋谢后独自绽放的姿态,宛如一位刚刚梳妆完毕的佳人,清新脱俗;“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则将牡丹的娇艳妩媚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的美丽让风嫉妒,让月欢笑,长久地留住了春天的脚步。

在绘画艺术的殿堂中,牡丹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了艺术家们钟爱的创作题材。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牡丹作为洛水河畔的点景花卉初露端倪,尽管只是简单的点缀,却已展现出其独特的风姿,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优雅。此后,牡丹在绘画中的形象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花鸟画中的重要元素。

唐代,随着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牡丹更是成为了画家们笔下的常客。边鸾以 “牡丹第一、正面鸟雀第一、折枝第一” 著称名画坛,虽然他的牡丹画作现已失传,但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笔下牡丹的独特魅力。传为唐代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卷中,牡丹或作为贵妇的头饰,或出现在纨扇之中,虽只是人物画的点缀,却已显示出牡丹在唐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其表现技法也达到了点染成趣的程度。画中的牡丹花瓣丰满,色彩鲜艳,细腻地描绘出了牡丹的娇艳与华贵,展现出唐代绘画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到了清代,牡丹绘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乾隆皇帝对牡丹的喜爱,使得牡丹在宫廷绘画中频繁出现。他不仅亲自以牡丹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还谕令宫廷画家们绘制牡丹图。乾隆皇帝的《折枝牡丹图》轴,画面布局简约,仅绘一枝盛开的牡丹,花瓣以墨线勾勒,线条流畅而细腻,叶片以水墨晕染,层次分明,突显了牡丹的形态之美。他的《并蒂牡丹图》轴,图绘一枝双头牡丹插于素色釉瓷瓶之中,花器的端庄典雅与牡丹的娇艳欲滴相互辉映,成为天人合一的双美。乾隆皇帝在诗塘处墨题 “绚芳联珏”,表明画意,牡丹并蒂极少见,被视为吉祥瑞应,这幅画寄托了他企盼 “平(瓶)安富贵” 的美好愿望。

除了宫廷画家,民间画家也对牡丹情有独钟。近现代的十大名家,如王雪涛、于非闇、陈半丁等,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牡丹画作。王雪涛笔下的牡丹,笔墨洒逸,赋色妍艳,风格独具,极富情趣。他善于捕捉牡丹的瞬间姿态,用灵动的笔墨展现出牡丹的生机与活力。于非闇的工笔牡丹,重写生,尚形神,坚骨法,浓色泽,形成了浓丽有骨的风格。他的作品线条工整细腻,色彩鲜艳夺目,通过对牡丹形态和神韵的精准把握,展现出牡丹的高贵与典雅。陈半丁的牡丹作品,笔墨苍润朴拙,清新明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国画坛。他将笔墨的韵味与牡丹的形态相结合,使画面充满了诗意与韵味。

(牡丹剪纸)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牡丹图案随处可见,寓意着新人婚后生活富贵美满、幸福吉祥。洛阳民间婚俗中,剪纸牡丹图案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装饰。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会请来剪纸艺人,剪出红色的喜花,主题多为牡丹,贴在窗户、墙壁、大门、堂屋、器具、树木之上,烘托出喜庆的氛围。女方家里,娘亲会把剪好的喜花放在陪嫁到新郎家的箱子底部和脸盆中,放在箱底的喜花要珍藏到生儿育女以后才能毁掉,寓意富贵双喜早生贵子;放在脸盆中的喜花俗称 “盆脸花”,用来祝福姑娘嫁过去花颜永红,过得更幸福。洛绣牡丹图案也在民间婚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新娘会穿着 “凤穿牡丹” 的靓丽绣衣,婚床上会铺着牡丹绣花绸面被罩、枕顶,这些精美的刺绣作品,将牡丹的美丽与婚礼的喜庆完美融合,表达了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在传统建筑装饰中,牡丹图案也是常见的元素。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能看到牡丹图案的雕刻、彩绘。北京故宫的建筑装饰中,牡丹图案常常出现在梁枋、斗拱、门窗等部位,以其华丽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富贵。在民间民居中,牡丹图案则以简洁、质朴的形式出现,如木雕、砖雕、石雕等,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美好的寓意。这些牡丹图案,不仅起到了装饰建筑的作用,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家庭幸福、富贵平安。

牡丹还在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的谷雨时节,正是牡丹盛开之时,民间有 “谷雨赏牡丹” 的习俗。此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前往牡丹园观赏牡丹,感受春天的美好。在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牡丹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牡丹,同时还有各种与牡丹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牡丹诗词朗诵、牡丹绘画展览、牡丹美食品尝等,让人们在欣赏牡丹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牡丹文化的内涵。

(牡丹)

结语:牡丹之路,绵延不绝

从山西的古老土地到洛阳的繁华都城,牡丹跨越了山川与岁月,完成了一场惊艳世人的旅程。它在山西的晋阳宫苑中初绽芳华,成为宫廷观赏花卉,开启了其被珍视与培育的历史;又因武则天的喜爱,从汾阳移植至洛阳,在这片适宜的土地上蓬勃发展,成就了 “洛阳牡丹甲天下” 的美誉。

0 阅读:7
星之旅说

星之旅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