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楼」分别位于哪些城市,它们在文学和建筑上有何特色?

星之旅说 2025-02-19 21:22:41

四大名楼

古人登楼的身影屡见不鲜,当他们登上那高耸的楼阁,极目远眺,山川的壮丽、天地的辽阔尽收眼底,心中的万千感慨也随之奔涌而出,化作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望着白日依山、黄河奔海的壮阔景象,挥笔写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境界;

崔颢登上黄鹤楼,面对悠悠白云、萋萋芳草,不禁发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千古喟叹,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

这些诗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至今仍在我们的耳畔回响,让我们对古人登楼的情境充满了遐想。而这些承载着古人情思与诗意的楼阁,便是我们今天要探寻的古代四大名楼。

众所周知,四大名楼不止四座。四大名楼中,比较受到公认的是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第四个,有说是山东烟台蓬莱阁的,也有说是山西永济鹳雀楼的,还有更小众的说法,比如扬州大观楼、南京阅江楼等。

(黄鹤楼)

黄鹤楼:武汉的千古绝景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黄鹤楼,屹立于湖北武汉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 。它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造,孙权为实现 “以武治国而昌”,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彼时的黄鹤楼,是东吴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见证着战火纷飞的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黄鹤楼的军事功能逐渐淡化,到了唐朝,它已华丽转身,成为了著名的名胜景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其声名远扬。此后,黄鹤楼历经多次重建与修缮。

(黄鹤楼)

(二)文学韵味:诗词中的黄鹤楼

黄鹤楼在文学的世界里,如一座巍峨的高峰,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其中,崔颢的《黄鹤楼》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被誉为七律之冠。诗人借仙人乘鹤离去的传说,抒发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那悠悠的白云,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

李白,这位豪放不羁的诗仙,与黄鹤楼也有着不解之缘。传说他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却见崔颢的题诗在上,不禁为之搁笔,留下了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佳话 。虽然李白当时没有留下关于黄鹤楼的诗作,但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样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虽为送别之作,却将黄鹤楼的美景与离别的深情融为一体,让黄鹤楼在文学的舞台上更加熠熠生辉。此外,李白还曾写下《望黄鹤楼》《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等诗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在这些诗作中,黄鹤楼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象征。

(黄鹤楼)

(三)建筑风姿:传统与文化的交融

黄鹤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与文化内涵。它通高 51.4 米,外观五层,内部实际上有九层,体现了中国古代 “九五至尊” 的思想。楼体由 72 根圆柱支撑,60 个翘角向外伸展,宛如黄鹤展翅欲飞,气势恢宏。

飞檐五层,层层飞檐交错重叠,上覆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攒尖楼顶,恰似黄鹤的头部,高高耸立,直插云霄。楼外铸有龟鹤铜雕,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千古名楼。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周围,与黄鹤楼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走进黄鹤楼内部,仿佛进入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底层大厅宽敞明亮,正中藻井高达 10 多米,正面壁上是一幅巨大的 “白云黄鹤” 陶瓷壁画,画面中,黄鹤翩翩起舞,白云缭绕其间,展现出一种飘逸、灵动的美感。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 7 米的楹联,字体刚劲有力,内容富含哲理,为黄鹤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详细记述了黄鹤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让人们在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 “绣像画”,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众多文人墨客的形象栩栩如生,旁边还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里面陈列着当代名人字画,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或豪放洒脱,或婉约细腻,为黄鹤楼注入了新的活力。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站在顶层,极目远眺,长江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让人不禁心旷神怡,豪情满怀。

(长江万里图)

岳阳楼:岳阳的人文瑰宝

(一)洞庭之畔的历史坐标

岳阳楼,坐落在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依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 年),其前身是东吴大将鲁肃为操练水军而修建的阅军楼。彼时,这里是军事战略要地,阅军楼肩负着瞭望、指挥水师的重任,见证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阅军楼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被称为巴陵城楼;到了唐朝,正式更名为岳阳楼。岳阳楼成为了文人墨客登高揽胜、吟诗作赋的胜地,众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使其声名远扬。

(岳阳楼)

(二)楼记千古,情怀不朽

岳阳楼之所以闻名遐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政务,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尽管被贬,滕子京却并未气馁,而是积极治理政务,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为了振兴地方,同时也寄托自己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滕子京决定重修岳阳楼。工程竣工后,他邀请好友范仲淹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当时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虽未亲临岳阳楼,却凭借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丰富的想象,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岳阳楼记》。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不同心境。“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寥寥数语,便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岳阳楼)

而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通过对阴雨和晴朗两种不同天气下岳阳楼景色的描写,以及迁客骚人由此产生的或悲或喜的情感变化,深刻地揭示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古仁人之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句更是将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和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一个人的忧乐应该与天下人的忧乐紧密相连,应该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就感到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感到快乐。

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仅体现了范仲淹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也成为了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精神动力。《岳阳楼记》全文 360 余字,字字珠玑,文情并茂,语气铿锵,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篇思想深邃的政论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岳阳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文楼并重于天下。

(岳阳楼)

(三)纯木构筑的艺术传奇

岳阳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没用一颗铁钉,没有一道巨梁,却异常坚固,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这种纯木结构的建筑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楼顶采用层叠相衬的 “如意斗拱” 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岳阳楼最突出的建筑特色。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工艺精湛,不仅起到了支撑楼顶的作用,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斗拱结构复杂,层层叠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不仅是力学原理与美学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象征。

岳阳楼的飞檐设计也别具一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飞檐层层上翘,恰似展翅欲飞的鲲鹏,给人一种灵动、飘逸的感觉。飞檐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还具有实用功能。它可以扩大建筑的采光面积,使室内更加明亮;同时,在雨天时,飞檐还能将雨水迅速排离建筑,保护建筑基础不受雨水侵蚀。岳阳楼的建筑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给人以简洁、大气、庄重的美感。站在远处眺望岳阳楼,只见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巨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滕王阁)

滕王阁:南昌的西江胜境

(一)赣江之滨的滕王遗韵

滕王阁,坐落在江西南昌西北部的赣江东岸 。它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 653 年),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阁以其封号命名。李元婴虽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对建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精美的楼阁建筑。滕王阁便是他在洪州时的得意之作,最初是作为他的别居和游乐之所。

滕王阁建成后,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唐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此阁因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千古名句而流芳后世。此后,滕王阁名声大噪,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胜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滕王阁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南昌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

(滕王阁)

(二)骈文华章,滕王阁魂

王勃的《滕王阁序》无疑是滕王阁的灵魂所在。这篇骈文以其华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韵和深远的意境,被誉为 “千古第一骈文”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的秋天,滕王阁新修完成,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以庆祝这一盛事。席间,阎伯屿本已命其婿吴子章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意在借此机会彰显其婿之才。不料王勃年少气盛,不请自书,挥毫而就,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全文共 773 字,却涉及了 40 个成语和 37 个典故,展现了王勃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文章开篇,王勃便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点明了滕王阁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势恢宏,意境开阔。接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将滕王阁的巍峨壮观、周边景色的秀丽迷人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句,更是将滕王阁的秋日美景推向了极致,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这句诗中,“落霞” 与 “孤鹜”,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秋水” 与 “长天”,一碧一蓝,水天相接。整个画面色彩斑斓,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

除了对景色的描写,《滕王阁序》还蕴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借历史人物的命运,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文中表达了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坚定信念,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滕王阁)

(三)仿宋楼阁的典雅风华

现今的滕王阁是以梁思成先生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基础,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的仿宋式楼阁 。它高 57.5 米,南北长 140 米,东西宽 80 米,整个建筑面积 13000 平方米,主体建筑九层,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和层次感,又展现了宋代建筑的典雅与庄重。

滕王阁的外观造型独特,气势恢宏。它的平面似一只硕大无比的鲲鹏,展开翅膀跃跃欲飞,寓意着滕王阁的非凡气势和远大志向。阁楼主面则像特大的 “山” 字,巍峨矗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滕王阁采用了碧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显得格外庄重典雅。飞檐斗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如飞鸟展翅,轻盈灵动。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不仅起到了支撑建筑的作用,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每一个斗拱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线条流畅,造型逼真,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滕王阁的内部装修精美绝伦,充满了文化气息。底层大厅宽敞明亮,正厅巨幅壁画《时来风送滕王阁》,生动地描绘了王勃作序的情景。画面中,王勃意气风发,挥毫泼墨,周围的宾客们则或惊叹、或赞赏,栩栩如生。二楼大厅的西厅陈列着滕王阁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让人们可以了解滕王阁的前世今生。东厅的《人杰图》,展示了江西历代名人的风采,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江西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楼大厅的《地灵图》,则描绘了江西的山川名胜,展现了江西的自然风光之美。四楼大厅以 “滕王阁诗词” 为主题,展示了历代文人墨客为滕王阁留下的诗词佳作。这些诗词或赞美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或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滕王阁的魅力。五楼大厅是滕王阁的最高层,也是观景的最佳位置。站在这里,凭栏远眺,赣江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江上的船只往来穿梭,让人不禁心旷神怡,豪情满怀。

滕王阁外依照北宋洪州知州事范坦扩建式样,南北两侧配以 “压江”“挹翠” 二亭 ,与滕王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压江亭” 临江而建,站在亭中,可以俯瞰赣江的滔滔江水,感受江水的磅礴气势;“挹翠亭” 则背山而设,周围绿树成荫,亭中静谧清幽,让人可以在此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惬意。整个滕王阁景区,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环境优美。假山、亭台、荷池、庭院等附属建筑错落有致,分布其中,为滕王阁增添了一份古朴典雅的韵味。

(鹳雀楼)

鹳雀楼:永济的黄河雄姿

(一)黄河东岸的历史名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 ,它始建于北周时期,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最初是作为一座军事戍楼,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鹳雀楼所处的位置得天独厚,西依黄河,南枕中条山,在这里,黄河的奔腾咆哮与中条山的巍峨壮丽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画卷。

在历史的长河中,鹳雀楼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它曾是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战火纷飞的岁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登高揽胜、吟诗作赋的胜地。在唐宋时期,鹳雀楼声名远扬,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为鹳雀楼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不幸的是,元初的战火无情地摧毁了这座千古名楼,只留下一片废墟。此后,鹳雀楼沉寂了数百年,直到 1997 年,永济市决定重建鹳雀楼,经过多年的努力,2002 年,鹳雀楼终于重现昔日的辉煌,再次屹立在黄河岸边,成为了人们领略黄河文化、感受历史韵味的重要场所。

(鹳雀楼)

(二)登楼远眺,诗意纵横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无疑是与鹳雀楼相关的最著名的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短短二十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白日西沉,渐渐隐没于连绵的山峦之后,那缓缓落下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黄河奔腾不息,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那汹涌澎湃的河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目睹这壮丽的景色,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于是发出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千古名句,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除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有许多诗人也为鹳雀楼留下了动人的诗篇。畅当的《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首诗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鹳雀楼的高耸和周围景色的壮阔。鹳雀楼高耸入云,仿佛凌驾于飞鸟之上,超脱于尘世之间。天空仿佛将平野环绕,黄河奔腾着流入那断裂的山峦之间,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耿湋的《登鹳雀楼》:“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诗人在诗中借登楼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壮志难酬的感慨。黄河奔腾,千帆远去,独鸟迟来,这些景象都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鹳雀楼)

(三)雄伟壮观的建筑典范

鹳雀楼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复建后的鹳雀楼为仿唐阁楼式高层建筑,坐南朝北,西依黄河,南枕中条山。主体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外观四檐三层,内部为六层,总高 73.9 米,建筑整体为钢筋水泥骨架,通体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具有鲜明的唐代建筑风格。

楼体的色彩鲜艳夺目,红色的柱子、金色的斗拱、绿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庄重典雅。楼内的壁画和雕塑精美绝伦,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底层大厅中央是一幅巨大的《中都蒲坂繁盛图》硬木彩塑,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蒲坂的繁荣景象;两侧的欧塑壁画,左侧为宇文护的《筑楼戌边》,右侧表现的是王之涣《旗厅画壁》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二楼以壁画、雕塑等不同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尧帝禅让、有虞帝都、禹定九州、人文初祖等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杨贵妃、义姁、马远、司空图、柳宗元、王维、董晋等蒲坂大地的人物故事和传说,让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三楼以写实的置景和人物活动,表现了古河东地区制盐、冶铁、养蚕、酿酒等工艺流程,反映了古河东人民的勤劳智慧。四楼是文化讲堂,作为中小学生的研学讲堂和廉政文化展示厅,平时用于研学课程的开展和各类文化宣讲,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楼是实景演艺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六楼是鹳雀楼的最高层,也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站在六楼,极目远眺,黄河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河面上波光粼粼,船只往来穿梭,让人不禁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大厅里还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唐代的瓷器、书画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鹳雀楼的历史变迁,也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四大名楼)

名楼的时代回响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和鹳雀楼,分别位于湖北武汉、湖南岳阳、江西南昌和山西永济,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在文学的世界里,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名楼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让后人在诵读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0 阅读:6
星之旅说

星之旅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