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山西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战争与和平、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从春秋时期的晋国崛起,到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从北魏时期的平城辉煌,到唐朝时期的太原 “北都” 荣耀;从宋元时期的经济繁荣,到明清时期的晋商纵横天下……
这些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都为山西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成语,它们或源于历史典故,或出自文人墨客的笔下,或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山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该故事,出自《山海经》,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身亡,死后她化作精卫鸟,每天从西山衔来木石,决心填平东海 。这个故事发生在山西长子县的发鸠山,这里至今还留存着许多与精卫填海相关的遗迹和传说 。
精卫填海的精神,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 。女娃虽然弱小,但她面对浩瀚的东海,没有丝毫退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大自然发起了挑战 。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同样家喻户晓,它也发生在山西境内 。北山愚公,年近九十,面对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挡,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带领子孙们决心挖山开路 。智叟嘲笑他的愚蠢,但愚公坚定地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 。愚公移山所体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人定胜天的信念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

(尧天舜日)
尧天舜日尧、舜是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他们都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系 。尧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他选贤任能,推行德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传说尧到了晚年,四处访贤,在垣曲历山脚下遇到了正在耕地的舜 。
舜耕地不用牛鞭打牛,只打挂在犁柄上的簸箕,他说牛耕田很累,不忍心打它们 。尧听后很高兴,认为舜有仁爱之心,是理想的继承者 。于是,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察三年后,又让舜辅政二十年,最终禅让帝位于舜 。
舜接替尧位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刑罚,广施仁政,使四海宾服,国泰民安,创建了千古颂扬的太平盛世 。山西临汾的尧庙、运城的舜帝陵,都是后人纪念尧、舜的重要场所 。这些历史遗迹和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深厚底蕴,也让 “尧天舜日” 这个成语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 。

(禹凿龙门)
“禹凿孟门”和“禹凿龙门”孟门位于吕梁市柳林县西北的黄河之滨,孟门古镇北接碛口,南临军渡,东靠柳林,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相望。
传说大禹治水前,今柳林孟门镇西南石壁如蛟龙横卧黄河水中,将其东西两岸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黄河大石坝,挡住黄河去路,遇淫雨便洪水泛滥。大禹劈开蛟龙石壁,导河水顺流而下,不但解除了河水泛滥成灾之势,而且形成了一道 “黄河洪涛” 景观。孟门有两块巨石置于河心,相传为女娲补天时遗落人间,洪荒年代黄河泛滥,鲧以其堵水失败,其子大禹改堵为疏,神功第一斧便将此孟门巨石一劈两半,近看像山,远望似舟,俯瞰若门。
龙门: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这里是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另一说禹凿的龙门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又称伊阙。
传说龙门山原来是一座大山,和吕梁山的山脉相连,挡住黄河的去路,使黄河的水流到这里流不过去,只好倒回头往上流,把上流的孟门山都淹没了。禹把龙门山开辟为二,像两扇门,让河水从悬崖峭壁间奔流而下。民间亦有传说,大禹凿山至此,久挖不开,遂化身为龙,开山辟石,故曰 “龙门”。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在春秋时期,它背后却是秦晋两国复杂的政治联姻与利益纠葛 。秦国地处西陲,一直有着向东扩张的野心,而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秦穆公为了打破秦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局面,向晋国求婚,晋献公将女儿穆姬嫁给了他,开启了秦晋两国的联姻之路 。
此后,两国又多次通婚,如秦穆公又将女儿怀赢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 。然而,这种联姻并没能完全消除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晋惠公曾背信弃义,拒绝割让当初许诺给秦国的土地,还在秦国遭遇旱灾时拒绝借粮,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 。
晋文公时期,虽然表面上维持着与秦国的友好关系,但暗中也在防范秦国的势力扩张 。“秦晋之好” 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为了利益时而联合、时而争斗的复杂政治生态,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时代,婚姻往往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国家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 和 “假道灭虢”这两个成语,都源自春秋时期晋国、虞国和虢国之间的一段历史 。晋国想要吞并虢国和虞国,但这两个国家关系密切,互为犄角 。晋献公的大夫荀息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建议用屈地的良马和垂棘的美玉贿赂虞公,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 。
晋献公担心虞国的贤臣宫之奇会识破这个计谋并劝阻虞公 。荀息则认为,虞公是个贪财短视的人,一定会被宝物所诱惑,而宫之奇虽然聪明,但性格懦弱,不会坚决地劝谏 。晋献公听从了荀息的建议,虞公果然收下了礼物,答应借道 。
宫之奇极力劝阻,他对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跟着灭亡 。就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 但虞公不听 。公元前 658 年,晋国通过虞国的道路攻打虢国,取得了胜利 。
三年后,晋国再次借道虞国攻打虢国,灭掉了虢国 。在回师途中,晋国又顺手灭掉了虞国 。这两个成语,一个从战略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另一个则从战争策略的角度,展现了古人的智谋和谋略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后人在处理国际关系、制定战略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曾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 。楚成王问他:“如果将来你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如果将来晋楚交战,我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 。” 后来,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果然信守承诺,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 。
这一退让,看似是示弱,实则是晋文公的高明策略。一方面,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晋军后退,避开了楚军的锋芒,选择了有利的地形进行防守,以逸待劳 。在这场战役中,晋军最终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大败楚军,晋文公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
“退避三舍” 不仅展现了晋文公的诚信和智慧,也体现了他在战争中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后世为人处世和军事战略的经典范例。
道路以目西周时期,周厉王实行暴政,他贪财好利,垄断山林川泽的收益,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为了压制百姓的言论,他派专人监视,一旦发现有人议论朝政,就加以杀害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神示意,不敢交谈 。
大臣召公劝谏周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意思是堵塞百姓的嘴巴,比堵塞河流还要危险 。河流堵塞会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对待百姓也是如此 。但周厉王不听劝谏,继续实行暴政 。最终,百姓忍无可忍,发动了 “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 。
“道路以目”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如果不听取民意,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反抗 。它也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社会,要尊重人民的言论自由,倾听人民的声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这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但到了后期,国内的权力逐渐被赵、韩、魏三家大夫所掌控 。他们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削弱晋公室的力量 。
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被瓜分 。这一事件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使战国时期的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三家分晋” 的背后,是晋国长期以来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演进的过程,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逐渐建立。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 。赵国老将廉颇深知秦军强大,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以时间拖垮秦军 。然而,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胆怯,不敢出战,而秦军最怕的是赵括 。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出战 。
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他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到了长平后,立刻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主动出击 。结果,秦军佯装败退,将赵军引入了包围圈 。赵军被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最终赵括战死,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 。
这场战役对赵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纸上谈兵” 警示着我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楚才晋用楚国的伍举,因为受到牵连而逃亡到郑国,又打算逃往晋国 。蔡国的大夫声子与伍举交好,在出使晋国的途中遇到了伍举 。伍举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并表达了想要回到楚国的愿望 。声子答应帮助他 。后来,声子回到楚国,对楚国的令尹子木说:“晋国的大夫不如楚国的大夫贤能,但晋国却善于使用楚国的人才 。”
他列举了楚国的析公、雍子、巫臣、贲皇等人逃亡到晋国后,为晋国出谋划策,给楚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子木听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派人将伍举接回了楚国 。“楚才晋用” 体现了当时各国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人才在不同国家之间流动所带来的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依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

(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在山西,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晋商家族,非常讲究门当户对 。晋商家族之间通过联姻来巩固家族的势力和财富,他们会选择与自己家族地位、经济实力相当的家庭结亲 。比如蒲州的张氏、王氏、沈氏等商业家族,他们之间相互联姻,形成了复杂的姻亲关系 。
这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不仅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也是为了保证家族的声誉和传承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家族的荣誉和地位至关重要,通过门当户对的婚姻,可以使家族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同时,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减少婚姻中的矛盾和冲突 。

(环肥燕瘦)
环肥燕瘦其中的 “环”,指的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她是山西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市) 。杨玉环身材丰腴,容貌艳丽,擅长歌舞,通晓音律,深受唐玄宗的宠爱 。她的故事,如 “贵妃醉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等,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 “燕” 则是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她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 。
“环肥燕瘦” 不仅仅是对两位美人外貌的描述,更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多元,丰满圆润的身材被视为美;而汉朝时期,审美则更倾向于纤细轻盈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