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一处大院游览,王家大院无疑是最佳之选。

星之旅说 2025-02-14 21:04:54

历史的厚重回响

晋商以 “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 为精神内核,创造了 “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 的商业传奇 。

晋商的经营范围极其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达俄国、欧洲等地,商业版图之广阔令人惊叹,商业成就之辉煌富可敌国。

晋商的崛起,有着诸多因素。明朝初期实行的 “开中制”,为晋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当时,为解决北方边关粮草供应问题,朱元璋将国家专营的 “盐引”(盐的专卖权)交给商人,商人运粮和军需物资到北方边疆,凭盐引支取食盐并销售。

(平遥古城)

山西商人凭借积累的资金、人才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率先响应,形成了以地域乡情为纽带的商业联盟,开启了晋商辉煌的篇章。虽然后来 “开中制” 改革为 “开中折色制”,但晋商敏锐地捕捉到与北部少数民族进行边关贸易的机会,成功实现转型。

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晋商开始大兴土木,建造起一座座宏伟壮观的大院。这些大院,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晋商文化的象征与传承的载体,它们承载着晋商的荣耀与梦想,见证了晋商的兴衰沉浮,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在这些大院中,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晋商的辉煌与繁荣,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商业历史。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影视光环下的晋商传奇

乔家大院,这座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的北方民居建筑群,无疑是山西晋商大院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座。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同治、光绪年间以及民国初年的多次增修,修建时间跨越两个多世纪 ,最终形成了如今占地面积 8724.8 平方米,建筑面积 3870 平方米,由 6 个大院、9 个小院、313 间房屋组成的规模。整个院落呈双 “喜” 字形,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 10 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远远望去,如一座坚固的城堡,尽显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雄浑大气。

乔家大院的闻名遐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视剧的传播。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高悬的红灯笼、幽深的院落,将乔家大院的神秘与深邃展现得淋漓尽致;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是以乔家的创业历程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让观众对乔家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影视剧的热播,使得乔家大院成为了无数人心中晋商文化的代表符号,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探寻晋商的历史与文化。

乔家的故事,要从乔家基业的创始人乔贵发说起。清乾隆初年,乔贵发只身走西口,在内蒙古包头艰苦打拼。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从做小买卖开始,逐渐积累起财富。乾隆二十年 (1755 年),乔贵发衣锦还乡,在乔家堡村的十字路口东北角修建宅院,开启了乔家大院的建设篇章。嘉庆初年,乔贵发的三个儿子分家析产,老三乔全美获得老宅,并对其进行扩建,建成楼院,即今天的东北院,又称统楼院。此后,乔家的生意在乔致庸的带领下,达到了巅峰。

乔致庸自幼父母双亡,由兄长抚养长大。他本欲走入仕途,刚考中秀才,兄长却病故,无奈之下只得弃文从商。乔致庸极具商业天赋与远见卓识,他广开财源,将乔家的生意拓展到票号、茶叶、绸缎等多个领域。他的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成为了当时商界的翘楚。乔致庸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光绪三年,大清国发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乔致庸开仓赈济,不计血本,清廷为此公开表彰,“举悌弟加五级”,并赏戴花翎 。

在乔家大院中,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名人墨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犀牛望月镜” 和 “福种琅嬛” 牌匾。“犀牛望月镜” 高两米重一吨,采用东南亚的铁梨木雕刻而成,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乔家的镇宅之宝。镜子由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代表圆圆的月亮的镜子,中间是祥云,底座是犀牛,造型独特,样式美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福种琅嬛” 牌匾则是清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携光绪逃亡至山西,暂居乔家大院时所赐。当时,乔家倾其美肴,大加奉献,还捐赠 10 万两白银,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面谕,特褒奖乔家这块匾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乔家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规模宏大的建筑瑰宝

如果说乔家大院以其影视光环而闻名,那么王家大院则以其规模宏大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令人震撼。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城东 12 千米的静升镇,是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 ,最早的拥翠巷形成于康熙三年(1664 年),最晚的视履堡竣工于嘉庆十六年(1811 年)。

王家大院的总面积达 25 万平方米,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开放的红门堡、视履堡、崇宁堡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 231 座,房屋 2078 间,面积 8 万余平方米 。其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北京的故宫(故宫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但建筑面积仅 15 万平方米左右),堪称 “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和 “山西的紫禁城”。

王家大院的布局独具匠心,采用了 “五巷六堡一条街” 的格局。五大堡分别代表龙、凤、虎、龟、麟五种吉祥瑞兽,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还起到了防御工事的作用。在过去,社会动荡不安,这些城堡式的建筑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家族的安全。堡内的院落之间以巷道相连,既保证了私密性,又方便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往来。每个院落都有独特的主题和风格,如书房院、花厅院、佛堂院等,体现了王家主人的品味和追求 。

走进王家大院,仿佛置身于一座建筑艺术的殿堂。大院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堪称一绝,工艺精湛,题材丰富。门窗上的雕刻图案寓意吉祥,如蝙蝠、鹿、鱼等,象征着福气、长寿和富足;墙壁上的壁画色彩鲜艳,描绘了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古代画家的高超技艺。在大院的许多建筑上,都能看到精美的砖雕作品,从门楼、照壁到屋脊、墀头,无一不是精雕细琢。这些砖雕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艺术,王家大院还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文化。大院中的家训、家规、家谱等文物,记录了王家的历史和家族成员的事迹,反映了严格的家族管理制度和尊卑有序的家庭关系 。王家在鼎盛时期,人才济济,家族成员在官场、商界都有出色的表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家逐渐衰落,到了光绪年间已经没落殆尽。除了一些支派能够保住祖产,家道殷实外,大部分王家的财产都无法保留下来,也没有再修建房屋的能力。尽管如此,王家大院作为晋商文化的重要载体,依然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旧居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车辋村,始建于明朝末年,兴建于乾嘉年间,是一座融合了北方民居的雄浑大气和南方园林的婉约秀丽的大型庄园。常家被誉为 “中国儒商第一家”,家族将 “学而优则贾” 奉为祖训,一代代优秀子弟涉足商界,大大提升了商人的文化层次和水平 。

常家庄园以其深邃富丽的建筑和水系著称,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庄园内房屋 5000 余间、楼房 50 余座、园林 7 处,占地 60 万平方米 ,大小和故宫有一拼。走进庄园,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城,有牌坊,有商铺、有园林,有学堂,处处彰显着常家的雄厚实力和文化底蕴。

常家庄园的建筑风格独特,在布局上,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不越 “方正” 之规、“等级” 之矩,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同时,庄园内的园林又融入了南方园林的元素,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湖石假山等,充满了灵动与婉约之美。常家庄园的园林是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中静园是最具代表性的园林。静园以水景为中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营造出了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在园林中漫步,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让人忘却了北方的粗犷与豪迈。

常家庄园的著名景点众多,常氏祠堂是其中之一。常氏祠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民间祠堂之一,建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祠堂内供奉着常氏祖先的牌位,是常氏家族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场所。贵和堂是常家庄园的主要建筑之一,堂号取自 “贵和” 之意,体现了常家以和为贵的经营理念和处世哲学。石芸轩书院是我国北方现存最大的私家书院,曾是常家子弟学习研读、吟诗作画的地方。书院门前石雕图案吉祥,纹饰精美,影壁上刻有 340 个字的常家家训,这些家训朴实诚恳,是常家创造商业帝国的密码 。

常家作为儒商,注重教育,诗书传家。他们在商业活动中,严格遵循儒家诚信、仁义等理念,以义制利,儒商相长。常家的生意以茶叶贸易为主,他们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建设者,更是万里茶道发展的见证者。鼎盛时期,常家的商号不仅分布在国内各地,还远及国外,如西伯利亚、莫斯科及欧洲等地 。常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商业上的成就,更在于他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渠家大院)

渠家大院:晋商文化的缩影

渠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大街 33 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四年(1925 年)建成现在规模,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渠源浈及后人的宅院和茶庄总号 。渠家大院不仅是渠氏家族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更是整个晋商文化的缩影,它保存了大量民俗的、历史的、艺术的信息,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特质,蕴涵着深广而复杂的文化积累 。

渠家大院采用城堡式建筑,从高空俯瞰,如一个 “明” 字形状 。大院由 8 个大院,19 个小院,240 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 5317 平方米 。大院的外墙高耸,墙头筑有垛口女儿墙,宽敞高大的阶进式门洞,砌砖拱形大门,门道宽 3 米有余,大门上面建有一座玲珑精致眺阁,南面开一八角形窗,下刻 “纳川” 两个字,寓意渠氏胸怀和事业的宽广,像大海一样可纳百川 。两扇黑漆大门旁悬挂一副对联:“千秋事业原非易,万代根基由来深”,道出了渠氏创业的艰辛与来之不易。

走进渠家大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晋商辉煌的时代。大院依照用途和建筑风格,分为石雕栏杆院、五进穿堂院、养心斋院、牌楼院、戏台院东统楼院西统楼院、书房院和轿车院等 。各个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屏门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奇妙格局。大院内右侧为轿车院,原有便门相通,专供放轿车之用,渠家内眷出人,不必走出大院便可乘坐轿车,放下窗帘出进,既显示出大户人家规格礼仪,又具有一定的隐秘性 。

渠家大院的著名景点中,石雕栏杆院大门内西侧的石雕栏杆院原先是主人会见来客的地方,因此又称客厅院。正房、西房为硬山顶瓦房,南房为平房。正房檐前悬挂一块荷叶形牌匾,上刻 “若虚斋” 。院内青石雕栏杆长 17.5 米,高 1.75 米,石雕栏杆为镂空雕饰,所雕人物故事和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栏柱均为四方形石柱,柱上雕有传统的明暗八仙等图案。柱头雕有石狮,柱与柱之间的栏杆雕成竹子造型,中央嵌有镂空牡丹图案,整个栏杆显得厚重气派 。

渠家的商业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渠家从 “货郎挑” 起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 。他们开设茶庄、票号,生意遍布全国各地。渠家在商业经营中,注重诚信和信誉,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渠家的票号在当时的金融界具有重要地位,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渠家大院的砖雕艺术也是其一大特色。砖雕种类丰富,几乎无砖不雕,分布于各式建筑的门头、栏杆、柱头、照壁、脊饰、墀头、瓦当、鸱尾等位置 。砖雕的题材广泛,包括动物纹饰、植物纹饰、器物纹饰等。动物纹饰中的龙、麒麟等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以及鹿、鹤、喜鹊等现实生活中的动物,都寓意着吉祥如意;植物纹饰中的莲花、牡丹、梅花、兰花、竹子、葡萄等,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器物纹饰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 。渠家大院的砖雕是晋中人文特征的集中反映,也是晋商审美取向与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

(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

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 5 公里的北洸村,傍依 108 国道,是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 。它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为曹家创始人曹三喜所建,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 。

曹家大院整体呈 “寿” 字型布局,分南北两个大院,内套 15 个小院,有 270 多间房屋组成,占地 10600 平方米 。这座 “寿” 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院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 “三多堂” 。三多堂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宅院坐北朝南,楼院四周围以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内外宅中间有一条石条砌成的甬道相隔,甬道两侧的建筑布局对称,井然有序 。

曹家大院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特点,同时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大院的建筑造型独特,楼顶建有三个亭式重楼,飞阁凌空,是曹家护院家丁巡逻之地,也是主人举杯邀月之所。当清晨雾气霭霭之时,或黄昏暮色茫茫之际,站在远处观赏,三座顶楼和整个建筑一起,酷似三头庞大的 “牛”“羊”“猪” 形,这种追新逐奇的建造意识,给宅院平添了几分辉煌和神秘 。

曹家的商业发展历程同样精彩。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以卖砂锅为生,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洸村,以卖砂锅为生兼以耕作 。历经 200 多年,到了曹三喜这一代,曹家迎来了关键的转折。曹三喜独闯关东,到了原东北热河省以种菜、养猪、磨豆腐为生,略有积蓄后,开始利用当地盛产的高粱酿酒,酿酒业成为曹家发展的第一个行业 。此后,曹三喜不断拓展业务,将商业版图扩大到杂货业、典当业等领域。

到了 1664 年,曹家生意由关外向关内发展,最后雄踞了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还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远到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伦敦 。道光、咸丰年间,曹家达到了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多达 640 余座,资产高达 1200 万白银,雇员 37000 余人,乡民有 “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曹家商号” 的说法 。

曹家能够兴旺发达几百年,与其严谨的家风、代代传承的责任心和晋商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家族管理方面,曹家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训,强调诗书继世、勤俭持家;在家规治家的同时,还制定了号规立商,规范商业行为。在用人方面,曹家秉持 “任人唯贤不唯亲” 的原则,在族中委任商业管理人才,为曹家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商业经营中,曹家强调以伦理道德为先,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告诫子孙 “君子爱财,生财有道”,决不赚取 “不义之财” 。曹家商号讲求 “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坚决反对采取卑劣手段骗取钱财,宁可折本亏赔,也要保证商号信誉 。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时间有限,只去一处的推荐,王家大院的独特优势

如果时间有限,只能选择一处晋商大院游览,王家大院无疑是最佳之选。

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等。这些大院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晋商大院文化的独特景观。而在众多晋商大院中,王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文化内涵深厚脱颖而出,被誉为 “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 和 “山西的紫禁城” 。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曾赞叹:“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足见其规模之宏大、地位之显赫。而当你踏入王家大院,首先被其宏大的规模所震撼。王家大院总面积达 25 万平方米 ,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与我们熟知的乔家大院相比,乔家大院总面积仅 8725 平方米,王家大院足足是乔家大院的近 30 倍,差距一目了然。再看故宫,故宫作为古代帝王的宫殿,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而王家大院的面积比故宫还要大出 10 万平方米,如此庞大的规模,在民间建筑中实属罕见,无愧 “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 的称号 。

王家大院的布局独具匠心,采用了 “五巷六堡一条街” 的格局,这种布局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高空俯瞰,整个建筑群呈 “王” 字状,巧妙地将家族姓氏融入建筑布局之中,寓意着王氏家族的尊贵与威严,同时也表达了家族希望子孙能够世守祖业、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在这独特的布局中,五巷如血脉般贯穿其中,连接着各个城堡和院落,为居民的出行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六堡则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分别代表着龙、凤、虎、龟、麟五种瑞兽,每个城堡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功能定位。

(王家大院)

红门堡居中,象征着 “龙”,是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其建筑气势恢宏,彰显着家族的核心地位;高家崖居东,寓意为 “凤”,是王家鼎盛时期由王氏二兄弟王汝聪、王汝成修建的,这里的建筑更为精致典雅,体现了家族的繁荣与昌盛 。西堡子居西,象征 “虎”,与红门堡、高家崖一线排开,气势威严;东南堡为 “龟”,下南堡为 “麟”,二者有着辟邪示祥、稳固家业的寓意,承载着家族对平安、吉祥和家业传承的美好期许 。

这些城堡和院落之间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街则是整个大院的商业中心,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热闹非凡,见证了王家大院的经济繁荣。这种布局既满足了家族成员的居住需求,又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秩序,同时也融入了风水、祥瑞等文化元素,可谓是独具匠心,精妙绝伦。

王家大院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布局令人称奇,更以其精美绝伦的 “三雕” 艺术(砖雕、木雕、石雕)闻名于世。这些雕刻作品遍布大院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影壁、门楼、梁枋、门窗,还是柱础、栏杆,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王家大院)

“三雕” 艺术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等艺术形式,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等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如一部雕刻在砖石木上的文化史诗,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的美好祈愿 。

王家大院的砖雕主要分布于影壁、看面墙、槛墙、墀头和屋脊吻兽等位置 ,它们就像是一幅幅立体的画,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其题材广泛,涵盖了植物、动物、人物、山水、符号、诗句等,几乎网罗了常见的所有题材 。

在众多砖雕题材中,吉祥图案是最为常见的。比如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着一个寿字,蝙蝠的 “蝠” 与 “福” 谐音,寓意着多福多寿;“龟鹤延年”,乌龟和仙鹤都是长寿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向往;“三狮滚绣球”,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权威和力量,绣球则寓意着吉祥如意,“狮” 与 “事” 谐音,有 “好事在后头” 之意 。这些吉祥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寄托了王氏家族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王家大院)

历史故事也是砖雕的重要题材。王家大院的子孙多入仕途,因此有很多歌颂文人的题材,如 “岁寒三友”“四君子” 等。“岁寒三友” 指的是梅、竹、松三种植物,它们在寒冬中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高风亮节;“四君子” 则是梅、兰、竹、菊,分别代表着傲、幽、坚、淡四种品质,体现了王家对高雅情趣的追求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 。

王家大院的砖雕在工艺上采用了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多种手法,其中以高浮雕和透雕最为精湛。工匠们 “以砖为纸,以刀为笔”,将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在乐善堂的砖雕照壁上,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的狮子滚绣球,绣球上方有钱纹,旁边绶带缠绕,工匠将狮子的眉眼刻画得极为生动,彰显出百兽之王的威严,也体现出王家的身份地位 。

王家大院的砖雕体现了清代典型的 “纤细繁密” 的艺术表现风格 。其雕刻细腻入微,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是人物的表情、服饰的纹理,还是动物的毛发、植物的枝叶,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同时,砖雕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木雕在王家大院中同样随处可见,主要分布在梁枋、斗拱、雀替、门窗、隔扇、屏风等部位 。这些木雕作品题材各异,品种繁多,有花鸟鱼虫、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精品 。

(王家大院)

走进王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精美的木雕门窗。这些门窗的木雕工艺精湛,采用了浮雕、圆雕、阴刻、阳刻和镂空等多种技法 。在一些门窗上,雕刻着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图案,牡丹象征着富贵,莲花寓意着清廉,菊花代表着高洁,这些花卉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还有一些门窗上雕刻着戏曲人物,他们或手持兵器,或翩翩起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精彩的戏曲故事 。

王家大院的木雕不仅注重造型的美观,更注重细节的刻画。在一些木雕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的褶皱、动物的神态等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让人感受到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在德馨轩中的 “一品清廉” 牙板,画面主体是一片莲叶,两面花叶依次排列,简略几笔波浪线条表示清净之水,未见任何附加衬托,整个画面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一品” 为古代朝廷官员品级,画面以莲喻廉,表示崇尚廉洁风骨,寄托了当初院主人对后辈的期望 。

木雕为王家大院的建筑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当阳光透过木雕门窗洒进屋内,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这些木雕作品不仅是建筑装饰的一部分,更是王氏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王家的兴衰荣辱,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

(王家大院)

石雕在王家大院的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和装饰作用,主要分布在门墩、柱础、栏杆、牌坊、照壁等部位 。这些石雕作品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王家大院的石雕题材丰富多样,其中不乏表达家族期盼和教诲的内容。在 “养正书塾” 的石雕门框上,整个门框用上、下、左、右 4 块青石雕刻而成,衔接处非常巧妙地设计在竹节处。底部雕刻寿石盘根,寓意着根基稳固;两边为竹子,竹子有节节高升之意,象征着子孙后代在学业和仕途上不断进步;顶部刻有松竹梅岁寒三友,告诫子孙求学应踏实、做人得上进、为官要清廉 。

在石雕工艺上,王家大院的工匠们运用了圆雕、浮雕、浅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将各种图案雕刻得生动形象。大院里的牌坊、祠堂门前的石狮、家门前的小石狮或各种吉祥物,多采用圆雕浮雕结合的方式雕刻,使石狮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院中的栏杆、花台、水池、墙基等则采用绘画感很强的浮雕,这些雕刻画面内容以寓意吉祥的花卉、鸟兽及山水风景为主,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 。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的石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这些石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以及王氏家族的价值取向。它们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为后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民俗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除了 “三雕” 艺术,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也是一大文化宝藏。这些楹联匾额分布在各个院落的门楣、梁柱之上。其书写字体丰富多样,有行书的流畅灵动,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洒脱,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有隶书的古朴典雅,笔画规整,结构严谨,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还有篆体的古朴神秘,线条婉转流畅,富有韵律美,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字的独特韵味;以及章草的简洁明快,笔画省略,富有节奏感,彰显出独特的书法韵味 。这些不同字体的运用,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也为楹联匾额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王家大院)

而在内容上,这些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厚的家族家训和处世哲学。在敦厚宅大厅,匾额 “法司马训”,意在以司马光的故事训导后人。其楹联 “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义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训教子孙不忘先祖恩德,要以礼义传家,保持人格清白,而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这体现了王家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对子孙品德修养的重视,希望后代能够传承家族的优良品德,做一个正直、务实的人 。又如 “万卷诗书四时苦读一朝悟,十年寒窗三鼓灯火五更明”,旨在教育后代要勤奋读书,通过刻苦学习来领悟知识的真谛,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

还有一些楹联匾额彰显了家族的荣耀。祭祖堂匾额 “光前裕后”,意为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 。其楹联 “追旧德为善最乐济乡里,修先业耕读传家望青云”,表达了王家对先辈德行的追慕,以及通过耕读传家,让家族繁荣昌盛、子孙仕途顺利的美好愿望 。这些楹联匾额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也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为家族争光 。

(王家大院)

结语

从建筑风格来看,晋商大院融合了北方民居的雄浑大气与南方园林的精致婉约,形成了独特的风貌。高大厚实的院墙,既彰显了家族的威严,又具有防御功能;精美的门楼、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题材丰富,蕴含着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等美好寓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晋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大院的布局规整有序,遵循着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观念。

晋商大院所蕴含的家族文化和商业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传承。晋商以诚信为本,坚守商业道德,“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们注重家族团结,依靠家族的力量共同发展,相互扶持,共同应对商业风险。同时,晋商也非常重视教育,“学而优则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文化、有素养的商业人才 。大院中的家训、家规,时刻提醒着家族成员要修身养性,遵守道德规范,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晋商大院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些大院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欣赏古建筑之美的机会,更让人们深入了解晋商文化和历史,感受晋商精神的魅力。

0 阅读:0
星之旅说

星之旅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