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疲于奔命,被生活的琐碎层层裹挟,你是否时常在心底渴望着一场逃离?渴望远离那闪烁不停的电子屏幕,远离川流不息的汽车长龙,去寻一处静谧之地,让心灵得以栖息。
在江南古镇,春日暖阳下,桃花灼灼,你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前行,路旁是粉墙黛瓦的老屋,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偶尔有一扇半掩的木门,门内传出吴侬软语的交谈声,那是阿婆们在唠着家常。转角处,一家小小的茶馆飘出袅袅茶香,走进茶馆,点上一杯香茗,听着邻桌的游客分享着旅途中的趣事,或是和当地的老人聊聊古镇的往昔,感受着这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惬意。
在西南古镇,夏日的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雨,将古镇洗刷得更加清新。雨滴打在石板路上,溅起晶莹的水花。你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幽深的小巷,两旁的古墙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偶尔有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为这古朴的画面增添一抹亮色。此时,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混合着古镇特有的烟火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今天,小编就推荐南方的十座古镇,看看你最喜欢哪里?

(十大古镇)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的温婉传奇周庄,这座位于苏州昆山的古镇,被誉为 “中国第一水乡” 。它有着超过 900 年的历史,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水乡集镇风貌,60% 以上的民居都是明清建筑,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周庄的独特,首先体现在其 “因河成镇,依水成街,以街为市” 的布局上。井字形的河道贯穿全镇,将其分割成八条长街,800 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构成了 “小桥、流水、人家” 的绝美画卷。在这里,水路是主要的交通脉络,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漫步在古镇,随时能看到悠悠划过水面的小船,船桨激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仿佛将人带入了旧时光。
古镇中,14 座建于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桥横跨在河道之上,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璧建筑。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飞檐朱栏,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站在桥上,既能俯瞰桥下水巷中往来的船只,又能欣赏两岸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感受岁月沉淀的韵味。

(周庄古镇)
双桥则是周庄的另一张名片,由世德桥和永安桥组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酷似古代的钥匙,故又称 “钥匙桥”。1984 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让周庄从此走向世界,双桥也因此声名远扬 。游客们来到这里,总会在桥边拍照留念,试图将这独特的美景永远定格。
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是典型的江南民居,由沈万三后裔所建。这座七进五门楼的建筑,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前部的水墙门和河埠是水乡特有的建筑,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中部的墙门楼、茶厅、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的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则是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 “前厅后堂” 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在同类建筑物中十分罕见 。走进沈厅,仿佛能看到当年沈万三家族的繁华与热闹,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乌镇)
乌镇:枕水而居的文化桃源乌镇,这座坐落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的古镇,它不仅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典型代表,有着 7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 1300 多年的建镇史,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情之地。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谢灵运、齐梁文坛领袖沈约、唐宋八大家之父茅坤等都曾在此游学或寓居 ,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还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茅盾先生在乌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故乡的风土人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林家铺子》《春蚕》等作品都与乌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走进乌镇东栅的茅盾故居,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两层木结构建筑,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前一幢是茅盾先生的卧室、书房,后一幢用作厨房、饭堂 。在这里,仿佛能看到茅盾先生儿时读书的身影,感受到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乌镇)
2014 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 ,更为这座古老的小镇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来自全球的互联网精英们汇聚于此,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让乌镇从一个宁静的水乡古镇,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实现了从 “一枕临流水” 到 “一网通天下” 的华丽转身。
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乌镇全镇划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四个区块 ,目前主要开放的是东栅和西栅景区,它们各具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东栅景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踏入东栅,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古旧的建筑、狭窄的小巷、悠悠的河水,一切都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沿着东市河漫步,脚下是青石板路,身旁是白墙黑瓦的民居,偶尔还能看到居民在河边洗衣、洗菜,一幅悠闲惬意的生活场景。

(乌镇)
财神湾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逢源双桥横跨在河面上,站在桥上,东栅风光尽收眼底,桥下小船悠悠划过,泛起层层涟漪;宏源泰染坊的晒场中,蓝白色的花布高高挂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素雅而灵动,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江南梦境。在这里,你还可以参观汇源当铺、访庐阁、皮影戏、翰林第等景点,深入了解乌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西栅景区则是乌镇的精华所在,它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开发和打造,完美地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景区内河道纵横交叉,有 72 座古桥连接着 12 座小岛 ,河流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通济桥和仁济桥成直角相邻,站在桥上,可以看到 “桥里桥” 的独特景观,堪称桥景一绝。沿着西栅老街漫步,1.8 公里的长街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乌镇)
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特色小吃店,也有现代的咖啡馆、酒吧,让人在感受古镇古朴氛围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夜幕降临,西栅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沿岸的彩灯亮起,与水中的倒影相互辉映,整个古镇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梦幻的光影之中。
此时,你可以乘坐乌篷船,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缓缓前行,欣赏着两岸的夜景,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仿佛置身于画中;也可以找一家临河的酒吧,坐下来,喝上一杯小酒,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对岸楼台上的戏曲表演,享受这悠闲的时光 。此外,西栅景区还有露天老电影、巡更、评书场、花鼓戏、鸬鹚捕鱼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让你全方位地体验乌镇的传统文化魅力。

(西塘古镇)
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这座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古镇,它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商贸重镇 。西塘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素有 “吴根越角” 和 “越角人家” 之称 。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西塘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一座 “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走进西塘,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独具特色的烟雨长廊。这是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的水乡特有建筑,也是西塘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沿着长廊漫步,脚下是青石板路,头顶是木质的廊顶,两侧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和民居。在这里,你可以遮阳避雨,悠然自得地欣赏古镇的美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长廊都别有一番风情。
晴天时,阳光透过廊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给长廊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雨天时,雨滴打在廊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沿着长廊前行,你还能看到许多临河的长椅,供游客休息。坐在这里,看着河面上往来的船只,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心中的烦恼也会渐渐消散 。

(西塘古镇)
西塘的桥,也是一大特色。古镇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众多,素有 “桥多、弄多、廊棚多” 的美誉。全镇共有 27 座古桥,这些桥造型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精致小巧,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卧龙桥,它位于北栅街烟雨长廊尽头,是西塘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这座桥始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小木桥,后因一位孕妇过桥时落水而死,一位名叫广缘的和尚立志募捐造桥,历经十余年,终于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建成了这座单孔石拱桥 。桥长 31.46 米,宽 5 米,高 5.5 米,桥身两侧刻有对联:“修几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表达了人们对广缘和尚的崇敬之情。
传说太平军首领忠王李秀成曾在卧龙桥上指挥督战,更为这座桥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此外,环秀桥也是西塘的一座名桥,它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 年),是西塘镇上最早的高桥。站在桥上,可将古镇的美景尽收眼底,桥旁的对联 “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生动地描绘了环秀桥的优美景色 。

(西塘古镇)
西塘的弄堂,同样令人着迷。古镇内有 122 条古弄,这些弄堂狭窄幽深,有的仅容一人通过,两侧是高高的白墙,仿佛将时光都隔绝在了外面。走在弄堂里,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平整,偶尔能看到墙缝中长出的青苔和小草,为古老的弄堂增添了一丝生机。
石皮弄是西塘最有名的弄堂之一,它位于西塘镇下西街,种福堂西首,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初。这条弄堂全长 68 米,最窄处仅 0.8 米,地面由 216 块厚度仅三厘米的石板铺就,薄如皮纸,故而得名 “石皮弄” 。走在石皮弄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西塘古镇)
除了独特的建筑景观,西塘还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这里的居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你可以看到阿婆在河边洗衣、阿公在廊棚下下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西塘的传统手工艺也十分发达,如纽扣制作、木雕、竹编等,其中纽扣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镇的店铺里,你可以购买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作为旅行的纪念。此外,西塘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元宵的龙灯、三月的庙会、五月的端午赛龙舟、七月的中元河灯、中秋的赏月等,每到这些节日,古镇都会热闹非凡,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
夜幕降临,西塘又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华灯初上,古镇的建筑被灯光勾勒出轮廓,倒映在水中,如梦如幻。此时,你可以乘坐摇橹船,在河面上缓缓前行,欣赏着两岸的夜景,感受着古镇的宁静与浪漫。也可以找一家临河的酒吧或茶馆,坐下来,品尝着当地的美食和茶饮,听着悠扬的音乐,度过一个惬意的夜晚 。

(同里古镇)
同里:东方威尼斯的雅致韵味同里,这座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古镇,素有 “东方威尼斯” 的美誉,它依水而建,因水成镇,历史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古镇内河道纵横交错,15 条河流将古镇分割成 7 个小岛 ,而 49 座古桥又巧妙地将这些小岛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了 “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的独特水乡风貌。在这里,水是古镇的灵魂,河道如同脉络,贯穿全镇,船只在河中穿梭,仿佛是流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曲水乡乐章。
古镇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贴水而筑,临水而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漫步在同里的街巷,脚下是古朴的青石板路,身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同里历史的见证者。

其中,退思园是同里古镇的精华所在,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它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任兰生取《左传》中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之意,为园子命名 。退思园的布局独具匠心,打破了传统园林前宅后院的纵向布局,采用西宅东园的横向布局,占地虽仅 9 亩 8 分,却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精致玲珑,素静淡雅。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故又有 “贴水园” 的美称 。漫步在退思园,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画卷之中,既能欣赏到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又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

(同里古镇)
除了退思园,同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崇本堂坐北朝南,面水而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它的建筑紧凑精致,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尤其是木雕,以《西厢记》《红楼梦》等故事为题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江南传统木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嘉荫堂的规模虽不算太大,但却充满了典雅的气质。其主体建筑俗称 “纱帽厅”,系仿明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罕见的是,纱帽翅上刻有《三国演义》中的 “古城会”“三英战吕布” 等八幅图画,形象逼真,令人拍案叫奇 。
同里的桥也是一大特色,它们造型各异,风格独特,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呈 “品” 字形跨于三河交汇处,是同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这三座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当地有 “走三桥” 的习俗,每逢婚嫁喜庆、新生儿满月或老人 66 岁生日,人们都会去 “走三桥”,以求吉祥和幸福 。走在这三座桥上,仿佛能感受到同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同里古镇)
同里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南园茶社是同里的一大特色,它位于古镇南端的小菱湾,是一幢两楼两底的老木楼,人称 “江南第一茶楼”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各种茶点,欣赏江南丝竹、宣卷、评弹等戏曲曲艺,感受浓郁的江南文化氛围。此外,同里还有珍珠塔、松石悟园、罗星洲等景点,每一处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等待着游客去探索和发现 。

(南浔古镇)
南浔:曾经富庶的江南明珠南浔,这座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古镇,早在两宋时期,便以盛产优质生丝闻名,明清时期更是成为典型的江南丝绸市镇 。1851 年,南浔的 “辑里丝” 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银大奖 ,从此声名远扬。随着蚕丝业的兴起,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一跃成为江浙雄镇,民间甚至有 “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的说法 ,可见其在当时的富庶程度。
南浔古镇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保留了江南水乡的婉约柔美,又融合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粉墙黛瓦、马头墙、小青瓦的江南传统建筑,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道两旁,与悠悠的河水、古老的石桥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而一些富商巨贾的宅邸,则在传统中式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欧式的雕花、罗马柱等元素,展现出别样的奢华与精致,让人不禁感叹南浔曾经的辉煌与包容。
百间楼是南浔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江南明清建筑群的杰出代表。它位于古镇的北部,东起东吊桥,西至莲界桥,全长 400 多米 。相传,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家仆修建居屋,因一河两岸建有楼房百间左右,故而得名。百间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大多为清末民初建成的多进式厅堂建筑,楼上为房,楼下为室 。建筑形式以骑楼为主,全骑楼、半骑楼参差其间,廊棚交错排列,石库门式的建筑与之交融,形成了多样的楼体形式 。

(南浔古镇)
骑楼逐间连成一体,疏密有致,轩然大气,行走其间,处处洋溢着江南水乡独特的文化韵味。封火山墙高耸入云,有三叠式马头墙和琵琶式山墙,高低错落,极富情趣 。各楼之间又有券门相隔,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纵深。沿河石砌护岸整齐,且有河埠,既方便百姓、船家、商人上岸、下船,搬运货物和出行,又便于百姓汲水和洗涤 。清嘉庆年间,诗人张镇曾写下 “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百间楼的秀美风光和如诗如画的南浔水乡景色 。
小莲庄是晚清南浔 “四象” 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 ,后经刘家祖孙三代 40 年的精心经营,于 1924 年落成 。小莲庄占地 27 亩,因仰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取名为小莲庄 。整个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巧妙地设山理水,形成了内外两园。
内园是一座园中园,位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 。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 。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 。

外园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荷池南岸的主体建筑 “退修小榭”,临池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 。此榭的溪曲廊连接着 “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 “芭蕉厅” 。
荷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 。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 “小莲庄” 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 。荷池东岸,原建有 “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不幸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 “东升阁”,是座西洋式的楼房,俗称 “小姐楼” 。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西岸另建有 “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 “碑刻长廊” 。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于世 。小莲庄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芙蓉镇)
芙蓉镇:挂在瀑布上的梦幻古镇芙蓉镇,原名王村,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古镇,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宏伟壮观的瀑布穿梭其中,被誉为 “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而 1986 年,由谢晋导演,姜文、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更是让这座小镇声名远扬,走进了无数人的视野 。
芙蓉镇的美,首先在于它那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古朴民族风情的独特韵味。小镇三面环水,芙蓉镇大瀑布穿镇而过,这是湘西最大最壮观的一道瀑布,高 60 米,宽 40 米 ,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方圆十里都可听见。春夏水涨时,急流直下,飞虹相映,五彩纷呈,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平水期时,瀑布则如一道白练从崖上飘落,飞帘吐珠,堆玉雪,别有一番婉约之美 。瀑布下的入口处,有一个石岩洞,这是早期土人居住的遗址,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站在瀑布旁,感受着那扑面而来的水汽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能听到千年时光的回响。

(芙蓉镇)
沿着瀑布旁的石阶拾级而上,便进入了芙蓉镇的核心区域。这里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体现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土家族吊脚楼是芙蓉镇的一大特色,这些木质建筑依山就势而建,一半着陆,一半悬空,底层用木柱支撑,上层住人。
楼体通常为两层或三层,屋顶盖瓦,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有的还会在楼檐翘角上装饰精美的木雕,如展翅欲飞的凤凰、活灵活现的龙等,既美观又富有民族特色 。吊脚楼的走廊上,常常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金黄的玉米,与青瓦白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卷。走进吊脚楼内,你会发现里面的布局十分巧妙,堂屋宽敞明亮,是家人团聚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卧室温馨舒适,摆放着雕花的木床和古朴的家具;厨房则充满了烟火气息,土灶上的大锅里煮着香喷喷的饭菜,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

(芙蓉镇)
五里石板街是芙蓉镇的另一大亮点,它是芙蓉镇最古老的街道,见证了小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这条石板街全长五里,由一块块青石板铺就而成,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平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道两旁是板门店铺和土家吊脚楼,如今,这些店铺大多售卖着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土特产和美食,如精美的西兰卡普(土家族织锦)、香醇的米酒、香辣可口的湘西腊肉等 。漫步在石板街上,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古镇的韵味,感受土家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街边的小店中,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是游客们在挑选纪念品,或是品尝着当地的美食,享受着这悠闲的时光。在这里,你还能看到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如染坊、铁匠铺等,匠人们专注地制作着手中的物品,传承着古老的技艺 。
除了自然景观和特色建筑,芙蓉镇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人视铜柱为神物。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中空,内实钜钱,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土家族文化的象征。位于大瀑布旁的土司行宫,也是芙蓉镇的一大亮点,又称为飞水寨。行宫侧面是悬崖峭壁,宫前溪水长流,飞瀑直泻,震耳欲聋,在瀑布镶扮下有 “水帘洞”“檐下飞瀑” 等自然景观 。唐伯虎、沈从文等文人在此留有诗词墨宝;宋祖英的《小背篓》MTV 也在这里取景 。走进土司行宫,仿佛能看到当年土司王的威严与奢华,感受到土家族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

(黄姚古镇)
黄姚古镇:喀斯特地貌中的千年诗韵黄姚古镇,隐匿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的瑰宝,它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奇峰耸立,溶洞幽深,清溪环绕,古树参天,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梦幻仙境。
黄姚古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 ,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古镇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依照九宫八卦阵式排列,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完美融合,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被世人赞誉为 “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
踏入古镇,脚下是用黑色石板镶嵌而成的街道,历经岁月的磨砺,石板被打磨得光滑如镜,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沿着石板路前行,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青砖黛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这些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黄姚古镇的文化底蕴和岁月沧桑 。
古镇内的古桥,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带龙桥是古镇 15 座古桥梁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古镇景致的地标。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以青石板为材料,由两个桥拱组成,拱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面的小珠江上 。带龙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具有实用价值,桥面用腰形铁块连锁的石板在发洪水时可作分洪之用,也因此,黄姚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站在桥上,能看到桥下碧水悠悠,倒映着岸边的古榕和古建筑,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宛如一幅水墨画卷。桥边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骆驼,还有的像巨蛇,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电影《面纱》曾在此取景,更是让带龙桥声名远扬 。

(黄姚古镇)
黄姚古镇的古树,也是一大特色。全镇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共 60 株,其中在古镇街上的共 26 株,镇外村上的 34 株 。这些古树大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阔叶木,如樟树、榕树、桂花树、枫香树、乌桕树和黄连木等 。位于宝珠观前的龙爪榕,是古镇的地标性古树,其树型之奇,世所罕见。它的树干粗壮,气根下垂,形似龙爪,树龄高达 850 年 。古树上形似龙爪的枝干,早在 200 多年前就已经枯萎,如今被许多寄生藤以及气根紧紧缠绕包裹着倒立下来,更显遒劲有力。远远望去,龙爪榕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上,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小镇 。
除了古桥和古树,古镇内还有众多的寺观庙祠、亭台楼阁,它们共同构成了黄姚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兴宁庙是古镇最古老的庙宇之一,供奉着北帝神像,每逢节日,当地居民都会前来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距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是黄姚古镇的文化活动中心。戏台的建筑风格独特,台柱四脚下埋有四个大水缸,能起到共鸣的效果,使演员的声音更加洪亮动听 。每逢重大节日,戏台上都会上演精彩的戏曲表演,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观看,热闹非凡 。

(黄姚古镇)
仙人古井也是黄姚古镇的一大亮点,泉水常年翻腾而涌,无论多旱多涝,始终保持不变。传说阴历七月初七上午在泉中取得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饮后百病不生 。经过专家的测试,发现这井水中还真的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常饮即使不益寿也能健体 。仙人古井的样子也很独特,它不是一个圆圆的泉眼,而是由几座方池相连,分为饮用池、洗菜池和洗衣池 。从泉眼流出的水先供饮用,然后再依次进入洗菜池、洗衣池,最后汇入河中 。百年来,镇上的人都自觉遵守规矩,沿袭至今 。井边常聚集着妇女,边浣衣边聊天,水花飞溅,笑声不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生活场景 。
黄姚古镇不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古镇都会举行盛大的柚子灯节,人们将柚子掏空,插上蜡烛,放入河中,祈求平安幸福 。黄姚豆豉是黄姚古镇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它生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初期,清康熙前已颇有名气,乾隆时最盛,一度成为朝廷贡品 。黄姚豆豉色泽鲜黑油润,颗粒完整,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可用于烹饪各种菜肴,是黄姚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此外,黄姚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黄姚米粉、黄姚豆腐酿、黄姚酸等,每一种都让人回味无穷 。

(瑶里古镇)
瑶里古镇:瓷韵流淌的静谧小镇瑶里古镇,隐匿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古镇,地处赣、皖交界处,四周群山环抱,瑶河穿镇而过,山水相依,景色如画。瑶里,古名 “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 。直到二十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 才改名为瑶里。它素有 “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 的美称,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 。
瑶里古镇的历史,是一部与制瓷业紧密相连的传奇。早在唐代,这里就开始了陶瓷生产,凭借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足的水资源和优质的燃料松木,瑶里的制瓷业迅速发展,在宋代初期达到顶峰,当时这里的瓷窑有 80 多座,粉碎瓷矿石的水碓就有 200 多乘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窑厂逐渐向景德镇集中,但瑶里依然是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地,源源不断地为景德镇的瓷厂提供着优质的瓷土和釉料,至今仍保留着众多与制瓷相关的遗迹和传统技艺 。
古镇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尽显徽派建筑的独特韵味 。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明清商业街是古徽州大道上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部分 。昔日,这里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丝绸缎、糖醋油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曾有民谣描述这条街:“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动地再现了当年 “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的盛世景象 。如今,虽然商业氛围已不如往昔,但街道两旁的店铺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售卖着各种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土特产和美食,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

(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又称惇睦堂,是古镇中最为显著的古建筑之一 。它直面瑶河,背倚狮山,始建于明朝中期,清朝道光年间重修 。整个祠堂建筑面积 1225 平方米,分上中下结构,由三堂两天井组成 。祠堂的贴壁牌楼门,嵌着众多精美的砖雕和石雕,使楼门在雄伟威严之中显得精美壮观 。走进祠堂,上方是人称 “万年台” 的戏台,这种戏台的台板可以左右伸缩,演戏时伸出台板,不演戏时收回台板,十分方便 。
戏台两边是供乐队和化妆用的厢房,台顶是一种古代官轿内顶的形状,从音乐效果方面考虑,起着回音、震音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音箱 。1938 年 2 月 8 日,陈毅来到瑶里主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事宜,就在此召开了军民抗日动员大会,一千余人参加,会上陈毅还和他的哥哥陈孟熙(国民党川军上校团长)握手言和,兄弟同场发表了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的讲话 。如今,程氏宗祠已成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狮冈胜览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筑,外观呈现出西欧风格,而内部则是徽派传统建筑 。这座建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 1500 平方米,房屋共有两层,采用了天井、回廊、马头墙等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 。其内部的木雕工艺精湛绝伦,梁柱、窗楣、门罩等部位无不镶有精美繁复的木雕,题材多取自古代名著、神话传说等,多层镂空,画面立体分明,场景人物惟妙惟肖 。徜徉其间,宛如置身于一座木雕艺术馆,又仿佛坐在戏台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似乎就在眼前上演 。狮冈胜览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件艺术珍品,展示了徽派木雕艺术的高超水平和独特魅力 。

(瑶里古镇)
除了古建筑,瑶里古镇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值得一游。瑶河清澈见底,缓缓流淌,两岸古木参天,绿意盎然 。河边的鱼鳞坝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当夏季,河水漫过鱼鳞坝,形成层层叠叠的小瀑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站在坝上,感受着清凉的河水从脚下流过,欣赏着周围的青山绿水,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此外,古镇周边还有许多山峦和森林,是徒步旅行和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沿着山间小径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 。
瑶里古镇不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古镇都会举行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瑶里的美食也独具特色,如碱水粑、苦槠豆腐、瓷泥煨鸡等,每一种都让人回味无穷 。碱水粑是用大米和碱水制成的,口感软糯,有淡淡的碱香味,可以煎、炒、煮等多种方式食用 。苦槠豆腐是用苦槠树的果实制成的,营养丰富,口感爽滑,具有清热解毒、降血脂等功效 。瓷泥煨鸡则是将土鸡用瑶里的瓷泥包裹起来,放入火中煨烤而成,鸡肉鲜嫩多汁,带有淡淡的瓷泥清香 。

(束河古镇)
束河古镇:丽江旁的宁静桃源束河古镇,遗落在丽江古城西北的璀璨明珠。它纳西语称 “绍坞”,意为 “高峰之下的村寨” ,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 。
与热闹繁华的丽江古城相比,束河古镇宛如一位隐居的雅士,多了几分宁静与古朴。这里的街道并不宽敞,青石板路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光滑而富有质感,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沿着街道前行,两旁是错落有致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瓦,门窗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的建筑格局,尽显古朴典雅的韵味 。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偶尔还能看到几枝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为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 。

(束河古镇)
古镇内,青龙河、九鼎河、疏河三条溪流穿镇而过,潺潺的流水声宛如一首舒缓的乐章,萦绕在耳边。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溪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少女的发丝,轻轻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河上横跨着一座座古老的石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青龙桥。这座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 400 多年历史,长 25 米、宽 4.5 米、高 4 米,是丽江古石桥之最 。桥身由大块的青石砌成,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洗刷,桥面变得斑驳苍老,却不失庄严厚重之感。站在桥上,可将古镇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近处溪水潺潺,古民居错落有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
四方街是束河古镇的中心,也是丽江坝子最古老的集市之一 。街面东西长 50 米,南北宽 40 米,四周铺面林立 。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易场所,当年马帮们在这里汇聚,驮着茶叶、丝绸、盐巴等货物,从这里出发,踏上漫长的贸易之路 。如今,四方街依然保留着那份热闹与繁华,各种特色小店琳琅满目,有售卖纳西族手工艺品的,如精美的木雕、刺绣、东巴纸等;也有提供当地美食的,如纳西烤鱼、鸡豆凉粉、酥油茶等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古镇的韵味,感受纳西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

(束河古镇)
九鼎龙潭,又称 “龙泉”,是束河古镇的灵魂所在 。潭水清澈如镜,终年不涸,四周绿树成荫,古木参天 。潭中鱼儿欢快地游弋,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潭边有一座古老的龙王庙,红墙青瓦,飞檐斗拱,庄严肃穆 。每逢节日,当地的纳西族居民都会来到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站在潭边,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凉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一潭清泉洗净 。
束河古镇不仅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这里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保存着许多与茶马古道相关的遗迹和文化 。茶马博物馆就位于古镇内,馆内收藏了大量与茶马古道有关的文物和资料,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和马帮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茶马古道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感受到马帮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山地兵城的古韵遗风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古镇,它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 年) ,因明朝屯兵而建镇,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 “南大门” 之称 。600 多年的时光流转,赋予了它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的建筑独具特色,依山就势,以石砌墙、以石铺路、以石筑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 “石头城” 。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走进古镇,仿佛踏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街和石巷随处可见,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构成了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 。石砌的院墙据说是以糯米熬浆黏合而成,坚固耐用,极富地方风貌 。
古镇内保存着众多明清古建筑,共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一楼、一院、一府等 37 处参观点 ,这些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令人叹为观止 。迎祥寺是古镇中最大的佛教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内殿宇三重,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从南街迎祥巷进入山门,穿过天井,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两侧为斋堂,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是四合院天井,院内有放生池和石栏杆 。

(青岩古镇)
寺庙主体建筑四周还建有钟楼、鼓楼、九龙壁、经堂、清凉台、衣钵塔、禅房等,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慈云寺则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艺术闻名,寺内的石柱础是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的精品,木雕主要集中在戏楼的上下额枋上,内容丰富,多反映三国时期与刘、关、张等历史人物有关的故事,如 “周瑜用计”“三战吕布”“张飞独断当阳”“关云长水淹七军” 等 ,雕刻工艺精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寺庙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
文昌阁是古镇内重要的道教建筑,也是古镇文化教育的象征 。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还体现了古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天主教在青岩古镇的传播始于清末的 “青岩教案” 之后,清政府赔偿银两并由官府出资修建了天主教堂 。这座教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古镇宗教多元化的体现 。青岩古镇 “四教并存” 的宗教文化特色,使其在中国众多古镇中独树一帜 。
除了古建筑和宗教文化,青岩古镇还人文荟萃,历史名人辈出 。这里有清代诗人周渔璜书屋、清末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府第、辛亥革命元老平刚故居 。赵以炯的故居位于状元街 1 号,是一座典型的明清风格四合院,坐南朝北,由朝门、正房、两厢及对厅组成 。院内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展示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周恩来父亲、邓颖超母亲、李克农等人也曾在青岩居住过,为这座古镇增添了一抹红色的印记 。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的美食文化也十分丰富,状元蹄、糕粑稀饭、鸡辣角、玫瑰糖等美食脍炙人口 。状元蹄,又称青岩猪脚,用十余种香料小火慢煨,直至入味,精心卤制而成 。吃的时候,将软糯的猪脚蘸上特制的辣椒水,再配上一碗玫瑰冰粉,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玫瑰冰粉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玫瑰酱,不仅口感嫩滑冰爽、香甜可口,还能品尝到玫瑰花的芳香,回味悠长 。鸡辣角是青岩最出名的特色美食之一,相当于辣子鸡酱,平时既可以当做零食吃,也可以用来下饭,味道绝佳 。青岩玫瑰糖原名 “麻片糖”,问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玫瑰花、红砂糖、糯米、小麦、芝麻、核桃仁等制成,吃起来酥软香甜,咬开后糖内的糖心进入嘴中,满是玫瑰的香味 。

(十大古镇)
结语它们或是依傍灵动的流水,构建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景致;或是扎根于雄伟的山川,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气质;或是因源远流长的文化而底蕴深厚,或是因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深沉厚重。每一块历经风雨侵蚀的砖石,每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每一座横跨岁月的桥梁,都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讲述者,用无声却有力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往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