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征的终点,很多人会认为是陕北或者陕甘宁边区。但其实这是从事后的历史来看,才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当时红军三大主力虽然在陕北会师,但是当时中央首长并不认为陕北是适合当时红军发展的根据地。
1、北上还是南下其实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主席和张某焘存在争议:主席认为红军应该北上,毕竟当时的口号是北上抗日,但是张某焘主张夺下四川为根据地。后世很多人对于这个争议的核心没理解,甚至很多人还认为是意气之争,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

从张某焘的视角来看,红军北上意味着抵达西北地区——陕甘宁。这一区域的经济水平相对贫瘠,物产不好。所以红军抵达这里也未必有啥好的发展。单就是口粮问题,就无法解决——要知道那时候红四方面军可有八万多军队。而一方面军还不到一万人。
而相对来说,四川的物产相对丰富,而且四川地区的地理情况易守难攻。如果红军占领四川,就可以以四川为根据地,和国民党打阵地战。其实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张某焘的想法似乎没错。
但是张某焘忽略很多变量问题。但是主席却意识到了:
第一,如果红军打算占领四川,川系军阀的实力并不弱,到时候很可能和红军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红军需要付出极大地代价,而且更大的问题是,就怕付出极大的代价,最终还是无法占领四川。实际上之后红四方面军的百丈关大战,就证明了这一点——红四方面军折损过半。张某焘“打下成都吃大米”的计划也随之破产。
第二,四川利于的割据,是短期割据。但如果打算长期割据,四川可能会成为国民党包围红军的一个囚笼。

此外,红军也需要舆论支持——毕竟北上抗日,如果占领四川,算哪门子抗日?
事后的历史证明主席是对的。
2、中央的二次长征计划宛如主席认为红军应该北上抗日来获取民众支持,不能停留在四川一样,同样,红军也不能把陕甘宁视为终点——并且,陕甘宁的物产确实不足以支持红军数万军队的口粮。所以对于当时的红军高层来说,还需要考虑发展新的根据地问题。因此有了后来的红军东征——当时红军打算越过山西,和华北日本军和伪军打仗。当然红军的东征后来因为很多原因,没能实现战略预期。之后红军又组织过西征,当然西征的结局就是西路军全军覆没。

因此当时的情况是严峻的。当时红军首长为此有过一个新的计划:那就是进行第二次东征,不过这个第二次东征是基于第一次东征的经验上,进行一个转圈模式:就是先进入山西,而后从山西进入河北和河南一带,然后南下安徽,重返鄂豫皖,再从鄂豫皖转回西北地区。
而这个转圈其实就是新一轮长征,当然目的是为了宣传抗日,制造影响力。
3、意外不过很多事情都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红军打算发起第二轮长征的时候,意外发生了:那就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搞出了“西安事变”出来,之后中华民国的局势出现了惊天剧变:老蒋承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于是红军的第二次长征计划宣布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