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鑫锴,三个男孩的父亲,一个希望和你一起走向成功的人!
关注“鑫锴说未来”公众号,免费送《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电子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招聘“过于优秀的人才”,会拖垮你的公司。
作为中小企业的老板,我们不能死要面子,而去逞强。对于应聘者来说,就更加要认清自己,你有多大能耐和雄心,就去做正确的选择,万事都不能强求。
很多的中小企业老板都会为了人才问题而烦恼。
在喝茶聊天中,我经常听到他们说:“如果可能的话,我要尽量招聘几个优秀的人才,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最好。”
在我看来,上述的想法是错误的。
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定位理论和营销战理论的奠基人杰克·特劳特,在他的《商战》一书中这样写道:
“许多企业管理者头脑中另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是,他们相信更好的产品必然会在商战中取胜。‘更好的产品’是一种谬误。”
其实,“优秀的人才”也是一种谬论。
“过于优秀的人才”,并不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竞争力。

一
通常在中小企业只有2类人:一是普通人;二是优秀的人才。
“过于优秀的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一种包袱。除非,作为老板,你能Hold住。
对于华为、腾讯、苹果、三星这样的高科技大型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大量招聘那些“过于优秀的人才”。
他们有需求,他们也养得起,这是企业战略所决定的。
所以,大型企业会有3类人:一是普通人;二是优秀的人才;三是过于优秀的人才。
哈哈,以上观点可能很多人会难以接受,你可以细细品味看看,你会发现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的一种特有思维。
我还记得20年前,前田部长和我讲过这样一句话:“一家中小企业,不要去录用‘过于优秀的人才’,尤其是清华、北大、南京大学等等这些顶级大学的毕业生。”
直到我自己做了副总和总经理后,我才知道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离开日企多年后,我在一家上市的中小企业做过副总和事业部总经理。
因为整个事业部的团队全部是我从零开始搭建的,很多的重要岗位都是我自己招聘,自己面试,真正体会到搭建团队是多么不易。
公司虽然是上市企业,也有一点点的日企血统,但整个公司的人数也就几百人。
当时投递简历的人很多,也收到过北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简历。
很多人还有大型名企多年的工作经验,经验丰富,表现优秀。
大部分名校毕业的简历都被我否决了,只留下了一名南京大学毕业的和一名武汉大学毕业的。
半年后,这两位都离开了。
离开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公司规模太小,并不具备让这些“过于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的土壤。

二
为何中小企业不能录用“过于优秀的人才”呢?
首先,“过于优秀的人才”本身就不会把中小企业作为求职对象。
当然也不乏个别异类。比如有些自身十分优秀,具备在大型企业打拼实力的人却偏偏愿意在中小企业工作,但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人们通常都会希望找到一份待遇好、福利好、稳定、能保证自己一家人衣食无忧的工作。
因此,无论中小企业如何求贤若渴,也只能想想而已。
第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优秀的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未必就真的优秀。
大企业家大业大,通常采用专业化管理,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分解为多个专业岗位,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专业要求。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希望员工能够身兼多职,能够同时兼顾多个项目。
甚至有的公司,需要多个岗位完成的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工作形式的不同,势必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
由于规模较大,大型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各类专业人才。从高级管理人才到技术专家,从市场营销精英到财务专家,企业可以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团队,确保每个关键领域都有专业人员负责。
在这一点上,一般的中小企业员工都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从本质出发点开始,他们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忽视这些差别,强行录用大型企业跳槽过来的“过于优秀的员工”,必然会引起公司内部的混乱。
不要说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录用应届毕业生也是同样道理。
能够胜任大型企业较高技能要求的学生,不见得一定适应中小企业,即使他们来到中小企业工作,也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效益。
优秀的新人甚至会抱怨:“真受不了整天打杂,能不能让我做些有意义的工作!”
反过来公司也会后悔录用这样的人,有的老板经常发牢骚说:“什么狗屁高学历,什么狗屁优秀,连打杂都干不好,那还能干什么呢?”
如果资质平平的学生随波逐流进了大型企业,也会非常的辛苦,毕竟你的竞争对手都是些资质非常高的人。
无论做什么,你都会比别人慢一拍,慢慢的你就变成了公司里精英们的陪衬。
加薪和升职都没有你的份,最终你还是会被淘汰。
资质平平的人如果当初选择了中小企业,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如果你选择了中小企业,你还有可能变成公司优秀的人才。
不管是公司还是我们个人,“门当户对”才是最佳的选择。
我们要选择与自己实力相适合的对象,勉强自己去高攀那些力所不能及的,对于当事双方都是一种痛苦。
中小企业适合比较普通的以及水平相当的人才,大型企业适合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这才是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最佳组合。
三
虽然我在世界500强的日企工作了将近10年,实际上,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大型企业。
在大型企业我无法继续施展拳脚,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升迁。
如果我继续硬扛下去,我的时间浪费了不说,钱也没有攒到,可能还养成一种得过且过、懒惰的臭毛病。
如果我不离开大型企业,我也没法做到副总或者总经理,甚至自己创业,也就成不了现在的我。
我清楚我自己的价值,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
在职场中,选择也是一种成本。如果选择不当,那成本就非常高了。不光时间浪费了,钱也打了水漂。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有“歧视经济学”的观念。虽然不是说让你去歧视一切,至少在用人方面,要有一套自己的“歧视方法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学派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他写了一本《歧视经济学》,从公司的角度阐述了歧视行为的产生、效用和结果。
我们知道,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它最大的目标就是不断的降低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在“选人”、“招人”、“用人”、“培育人”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用人”和“培育人”的成本都不低。
尤其是招聘优秀人才的成本就更高了,搞不好还打了水漂。劳心费力不说,还要浪费大把的钞票。
其实,选人和招人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这是一种“信息筛选”成本。
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一种需要付费的成本。
如果是大企业,他们的人力资源部门是很庞大的。为了招聘到合适的优秀人才,他们的HR没日没夜的在收搜信息、筛选信息。
几名HR看完1000多份简历,耗时几十天不说,有的公司还要成立所谓的“专家小组”,耗费大量时间,才能确定谁是优秀人才。
多名HR,再加上多名专家团队,这些人的工资开销都已经不小了。假如再算上机票、食宿等费用,成本实在太高。
这些成本,大企业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中小企业眼里,这笔招聘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必须要有“歧视”,只有“歧视”才能降低企业的成本。
某些不懂的人满怀热心地要求企业“不要错过优秀人才”,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加重了企业的成本。
“歧视”本身就是有道理的,中小企业通过合理筛选,以此来降低成本和风险。
往往合适才是最好的。
这个年代,中小企业缺的是即战力人才,能够快速帮助企业创造利润的即战力复合型人才。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自己,这样才能做出符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正确定位。
以上内容只是鑫锴的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始终领先一步,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时,你可以添加“鑫锴说未来”公众号,里面有很多的案例分享。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有时候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会事半功倍。
.........................
我是鑫锴,三个男孩的父亲。
专注分享干货:个人成长 + 职场即战力 + 就业出路
关注“鑫锴说未来”公众号,免费送《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