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从清初至晚清咸丰年间,八旗和绿营是两大常备军。其中绿营在重要地方和咽喉要地驻防的军事单位称为镇标,统兵长官称为总兵,归每个省最高军事长官提督节制,为正二品。虽然每镇总兵下辖营制相同,但是人数却各不相同,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
清朝中期,全国绿营共有六十六镇,而每镇军队员额相差悬殊。如山西大同镇兵数共18680余人,分为数协,共三十一营,为行省各镇中兵数最多、营制最密的镇标。云南永北镇兵数仅有1950余人,无分防协、营,为各行省中兵数最少、营制最疏的镇标。
两镇编制、兵员多寡为何如此悬殊,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清廷规定,驻军人数要依照地理形势而决定。大同镇东接怀来县小南辛堡镇,西连黄河,北控沙漠,南达太原,被朝廷视为京城西部屏障,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营制最密,士兵最多。
同级的永北镇标,因为地处滇西北部,所辖区域常年安宁无事,所以驻兵不多,营制也疏。清代云南省与贵州省同属云贵总督管辖,该地区绿营共建十三镇,永北镇兵最少,贵州镇远镇最多,为10160余人。这是因为镇远镇位置在黔东,与湖南沅陵相邻,西通贵阳,管辖区域为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地带,所以驻重兵把守。
绿营军中还有福建金门、海坛’两镇,它们兵力、营制、官数完全相同,其原因是两镇同扼闽海要冲,地位一样,因此营制也相同。
从各行省相互之间比较,闽浙地区军队最多,共108090余名,占行省兵数17%。陕甘地区排在其后,兵数为97260余人,占15%多一点。两广兵数96730余名,排在第三名,占不到15%。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既是清廷税赋重地,又有海匪之患,海防重要,因此既有陆营还有水师。内地各省没有水师,单以陆营兵数论,地处西北的陕甘地区为第一,这是因为自清初到清末光绪年间,西北地区一直叛乱不断,故特设重兵镇守。
地处大清腹地省份的各个镇标,如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绿营兵人数就比较少,如河南省各镇总兵力共有10430余人,只占各行省兵数的2%,为最少省份。从沿海地区驻重兵,内陆腹地则少驻兵来看,其人数多寡不同的情况完全取决于地理形势的原则。
除了依照地形,绿营兵的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逢重大事变,就会有适应新形势的新建制。如嘉庆年间,在四川、陕西、湖北等地爆发的白莲教起义被镇压后,陕甘地区新建陕安、宁陕、西安和汉中四镇,湖北省增设管辖各镇的提督。
鸦片战争后,直隶增设通永镇、两江地区所辖的江苏增设福山水师镇,山东绿营登州镇由陆军改为水师镇,上述这些镇标都是随形势变化设立和改变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