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表示,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要清晰界定“退出”标准,用好绩效考核结果,进一步规范退出的情形,不能用违法违纪、到龄退休、主动离职等替代业绩考核不合格的“退出”。
王宏志强调,要防止只有制度、没有动作,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尚未开展该项工作的企业,原则上都要在年底前真正行动起来。同时要防止简单以调整退出比例划线、搞“一刀切”,真正体现强激励硬约束。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调整,如何退出,谁被调整,谁退出?

讲个非常实际的现象,以上“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在管理比较规范的国企已经是“常规操作”了。剩下的一部分国企在观望;一部分国企在质疑——可能吗?还有一部分国企“轻抚美髯”、“微微一笑”…眼神里流露出6个字儿——“跟我玩,还嫩点”!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一种情况,叫“转圈末位”。
名义上每年都有末位调整,数字很漂亮,当然舆论营造也很帅。但是它的这种“末位调整”仅是“罚酒三杯”:即中层干部张三年度考核末位,要进行末位调整,两个办法,一是由重要岗位调整至非重要岗位,二是正职降为副职;大家别眨眼,活儿来了——过一段时间,公司还把这人的位置给找补回来!张三原是工程部部长,末位调整,降为偏远分公司副经理,半年后,以成绩优异为名,再把张三调回来,任中层正职。这种末位调整,就是转一个圈,还能回来——假的!闹着玩的!

下面,我们讲如何玩真的。
之前讲三项制度改革时,我反复提到一个问题:三项制度改革,对应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那么,我问你,员工谁进谁出,哪个干部上哪个下,哪个收入增多,哪个收入减少?标准是什么?
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出一辙:如何调整,如何退出,谁被调整,谁退出?
上文中,国务院国资委王宏志副主任给出了答案——“用好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结果,当于是一把标尺,以绩效论英雄!
但是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绩效考核结果哪里来的?是绩效考核体系的运行成果!绩效考核体系合理吗?
如果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这个结果还具备参考性吗?
所以,“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作为一种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它的基础是合理的、透明的、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
我常年在一线做项目,访谈很多基层员工!很多员工不是不能接受优胜劣汰,而是不能接受随意的、主观性指标占主导的所谓优胜劣汰!
很多国企领导说,我们力度很大,也搞末等调整,但是就是推不下去,员工反应特别激烈!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不透明的,是主观性指标占主导的,是随意性很强的,甚至体系设计就漏洞百出。
所以,国企要想真正把“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落到实处,必须要建立科学设计的、透明的、量化的、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运行是透明的,指标是量化的,结果是客观的。以此作为标尺,去分辨“优良中差”才具备信服力,才能真正实现“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
离开了科学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了国企领导们最担心的“雷区”。
gukie
谁说了算,不会不合群就得退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