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这一期咱们聊国企当中一个更普遍、更广大的群体,就是普通的县市级国企。这一类国企,也被戏称为“三无国企”: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这一类国企怎么发展,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这一期咱们聊这个话题。
之前无意中看到一些听友发的朋友圈,内容大多数我没怎么点开,标看标题就明白大致内容——一年到头,当地就那么几个国企,几乎每个月都有本地国企之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搞签约仪式、几个国企之间相互拜访…A与B、B与C、C与F…一通签约,看似轰轰烈烈!估计那些企业自己都“签麻了”,不知道为何而签、意义何在?
当然,设身处地的反过来想,如果你是某地方国企负责人,“无资源、无技术、无人才”, 加上自身动力不足,又想短时间搞出来“大动作”,除了一通“战略合作签约”之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做的!
当然,上面讲的“三无国企”,也仅仅是一种戏称(不要当真)。或者说,要看跟随比。跟央企、头部的省属国企比,确实是“矮矬穷”;跟普通的民企比,至少心理上是有优势的!
讲个不恰当的比喻,更形象的讲,普通县市级国企,有点像“村长家的儿子”,跟豪门公卿之后比不了,但是在自己村里,肯定还是可以横着走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普通县市级国企的“比较优势”,还是有的!这个咱们不用否认!
我认为,国企天然具备两大基础优势:信任优势和平台优势。
第一:信任优势。
国企作为国家出资企业,在国内民企相比,更容易得到民众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可。
国企“一出生”就自带的优势,恰恰是很多民企毕生追求的目标——只有民企成为行业翘楚,才可能获得社会和民众的信任。行业翘楚,毕竟是金字塔顶端,是绝对少数。
第二:平台优势。
地方县市级国企,在本区域内,往往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极佳的沟通能力、强势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本地产业政策的制定。所以,从干事创业的角度,简直是完美的平台!
或许有人说了,既然这么好,为什么地方国企(县市级为例)普遍不景气,做不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了,比如国企领导的选聘机制、分税制改革、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的融资问题等等。不是几句话能说完的。我只是想说,国企这个企业形态,固然有其劣势,但是如果单纯从干事创业的角度,还是有其独特的优势的。

这种“比较优势”,如何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呢?我提供两个思路。
第一:混改。
混合所有制,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其本身是中性的。在很多人眼里,恨不得把混改与国有资产流失之间划了等号!混改,不是洪水猛兽,要看怎么用。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3)”中,明确指出“以混改为突破口”,可见把混改提到了“急先锋”、“先行者”、“破冰者”的高度。
混改最大的价值,是能够整合资源,发挥混改各方的所有制优势。
借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中的原话:“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那么,一个棘手问题摆在你面前:作为市县级国企,如何寻求混改方(其他所有制)?一方面,国企肯定要寻求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的混改方;另一方面,民企也在挑选合适的国企。作为一种双向选择,能够达成合作,必须是双方手里都有对方看中的筹码。
这里我想表达一个观点,对于一家普通的县市级国企,可能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但是,一个管理规范、干干净净、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国企平台,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因此,混改是普通县市级国企,引入资源、互助合作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二:职业经理人。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均对“职业经理人”有过浓墨重彩的表述。
2015年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中指出“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推行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明确责任、权利、义务,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
后续推行的“任期制与契约化”,也是为了推进职业经理人机制的建设。2019年以后,“双百九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3)”,都在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政策层面不讲了。
这里我想突出表达一个观点。职业经理人,本质上一种管理方式,即市场化选聘、市场化考核、市场化退出。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以上三点的干部,都在“职业经理人”这个范畴之内。
很多地方国企领导,非常抵触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好像因为“经理”这个词儿在国内泛滥的原因,“职业经理人”几乎都等于“要饭的”、“店小二”、“苦命打工仔”…
其实完全没必要!
因为,职业经理人仅是一种对人才的管理方式,而已!

实践当中,见过一些金融类地方国企,董事长是市管干部,拿着一年10来万的年薪,总经理可以拿100多万。一开始我也不解。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他这里总经理、一个副总和2个部长,是从上海聘来的专业人员,总经理是职业经理人方式进来的:给企业签订业绩合同,基本工资很低(记不清了,好像比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略高),职业经理人全盘负责经营,对董事会负责,他的收益主要看经营业绩,业绩高工资高,干出来就有、干不出来就没有…
当时我问董事长,你拿10来万,总经理拿100多,你心里平衡吗?董事长说了一句我很佩服的话:我十来万,稳定;他的100多万,是自己挣来的,说明人家有本事!后来我才知道这家企业,总经理的工资,主要考核项是净利润的增长幅度,从增幅里拿一定的百分比。
职业经理人这种机制的最大魅力,就是国企吸引优质人才——仅需要一纸聘书!就可以让其带着多年的人脉、经验、技术…,来助力当地的国企发展。企业付出的仅是《聘书》、《考核和激励协议》、《退出协议》三张纸!
至于所谓风险问题,这个是最容易解决的;管理健全的企业,一般都是相对完善的“四会一层”的《决策清单》,有针对各个关键风险点的制度和流程,有内部务实严谨的审计风控巡查体系。所以,职业经理人只需要专注于经营管理,董事会和党委会各司其责,总体风险是可控的。
综上,对于普通的县市级国企,混改和职业经理人是两个可行的机制设计,希望各地能结合自身特点,吃透政策,搞活机制,为我所用,发展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