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世纪欧洲火器变革对军队战术编制的影响

永旋说财经 2023-05-04 22:18:09

文|鎧

编辑|刺猬

虽然很早便出现了火枪,但是由于早期火枪的穿透力不强,而且射速不如长弓,隐蔽性不如弩可以说直到16世纪,虽然普及了重型火绳枪但是由于射速太低。

“当时是长矛手保护火枪手,这要归功于火绳枪低效的开火速度。到了十七世纪初,一个经验丰富的火绳枪手每两分钟也仅仅可以开一枪;

实际上就是说对于骑兵冲锋而言,在敌人进入有效射程之内到两兵相接进行肉搏战这个过程当时的火绳枪也仅仅能进行一次齐射。”

正是因为射速过低,才需要和长矛方阵配合得到长矛方阵的掩护。因此火绳枪兵所占的比例长时间较少,一般和长矛兵比例为l:3甚至更少。

在近代早期的野战中,在火器应用方面最先进行改革的便是西班牙人。这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阵,这种阵型很快传遍欧洲,并成为了16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步兵的主要战术。

西班牙方阵的引入最早始于意大利战争。在意大利战争刚刚爆发时,西班牙军队的步兵是以纵队的形式组织起来。

军队被分成若干个纵队,这些纵队被称为步兵连。后来在1543年西班牙军队的战术做了重大改革,引入了大方阵。

方阵人数大约为300人。作战时他们总是排成3个纵队,每个纵队大致排成20行50或60列的阵型,形成一个150×100m 的大方阵。

一般方阵的中央由一个大长矛方阵组成,在长矛方阵周围会围上一圈火枪手。另外在方阵的四角,还会有四个小的火枪兵方阵。

在1524年的帕维亚战役中,帝国军队的火绳枪就重创了法军的骑兵。也成为了早期长矛火枪协同作战的典范。

不过稍微思考一下,虽然西班牙大方阵较为科学的结合了长矛和火绳枪的特点使得战术发生了重大转变。不过这种几千人的大型的方阵的移动性就成了问题调度起来十分笨拙。

而且最关键的是虽然由于火枪手布置在长矛方阵四角,使得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遭到火绳枪的攻击,但是这种阵型无法同时发挥全部火枪手的火力。

为了解决这个火力密度的问题,战术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由此线式战术的雏形开始出现。

1590年拿骚的莫里斯亲王,对荷兰军队的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就像当时的许多军事改革者一样,莫里斯模仿了古罗马的军事机构。

通过阅读古代的军事著作,特别是“维吉迪乌斯和埃里安的著作,以及拜占庭皇帝利奥的《战术》。”

对荷兰军队进行了一次托古改制。莫里斯的改革主要可以总结为,第一、建立了常备军队,通过长时间雇佣由外国人组成的军队,来让军队可以持续的进行训练。

而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在和平时期或是战斗的间歇期就将军队解散。以此来维持荷兰军队长效的战斗力。

第二、就是规范化训练内容,莫里斯和他的表兄威廉路易亲自负责训练和装备的标准化。使得荷兰步兵的长矛火枪的规格统一,训练的标准统一。

约在同一时间,他的堂兄约翰开始研究一种新式军队训练方法。即:有图解的训练手册。

约翰伯爵分析了操纵主要的步兵武器所需的每一个不同的动作,给每个动作编上序号,并准备了每个动作应该如何执行的素描插图。

其中荷兰的操练标准也被编成《荷兰条例》规范了当时的指挥用语。比如“在约翰伯爵的监督下,雅各布·德·盖恩出版了《火绳勾枪,重型火绳枪和长矛的武器训练》。”

这本书迅速出版了荷兰语的许多版本,很快翻译成丹麦语,德语,法语和英语。第三、就是对16世纪流行的西班牙方阵进行了改造。

从16世纪90年代起,莫里斯开始在他的军队中采用线式阵形,以取代 16世纪西班牙军团以及中世纪瑞士纵队所采用的那种纵深达数十列的方阵。

“荷兰新式战术编队的基石是步兵大队,其纵深减少了10排。”将阵型变薄,以此来发挥最大的火力。

细长的队形的目的在于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又要尽量减少敌军火力杀伤的影响。

因为“中世纪欧洲的战场通常只有1公里宽,多达 10000人的军队要是列出密集的队形在齐射战术的攻击之下,无异于自杀。”

所以近代早期的战斗中人们逐渐把队形排列的尽可能长而细。并且在阵型中加大重型火枪手的比例“1609年,轻型火绳枪兵从荷兰军队中剔除,荷兰火枪手方阵的所有人都是重型滑膛枪手。”

有证据证明,线式战术确立的具体时间是在1594年,莫里斯建立的线式战术是效仿古罗马的作战方式,将火枪兵排列成行,火枪兵运用反向前进射击法进行齐射战术。

这种战术要求火枪编队的纵列之间要留有较大间隔,可以使一名士兵能在间隔中自由移动。

“当第一排的火枪手开火之后便通过纵列之间的间隔到下一排的位置并在这时继续装弹。与此同时第二排的士兵顶到第一排的位置继续射击。”之后第三排的士兵以此类推,循环射击。

当第三排的士兵开完火后,第一排的士兵也完成了装弹。就可以开始新一轮的射击,理论上就可以达成火力的持续性。这种交替齐射战术很快成为欧洲军队战场上的的标准战术。

不过这种战术也会把之前一个纵深50排的长矛方阵变成了一个只有10排纵深的线列火枪队形,不可避免地会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和敌人面对面作战,这要求每个士兵都有超强的勇气,娴熟的战斗技巧和严明的纪律。

其次,“它非常强调整个部队能够迅速和一致地执行齐射所需的战术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火枪射速低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可以减少了长矛手的数量提升火枪手的比例。

反向前进的战法的出现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为了增加军队的灵活性,莫里斯借鉴了古罗马军团的编制。

改革了以前西班牙方阵的这种大型编队。建立了以大队为基本单位取代了步兵团。长矛兵居于中队,火枪兵居于两翼。

莫里斯的改革是围绕火枪兵而建立的线式战术的最初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还更多的用于防守。

而且火枪手了火力的持续性不得不将队形变得稀疏,但是这也导致了火力密度的不足。后来的古斯塔夫对战术的改革又将线式战术进行了完善。

1617年--1632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改进了莫里斯的战术。到了三十年战争期间的瑞典军队把线性战术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备的境地。

和莫里斯一样,古斯塔夫也将军队分成更小的单位。瑞典军队相较于荷兰军队更为重视火力,因此瑞典军队阵型要更狭长。

中队标准队形为6行,长矛兵位于中间,火绳枪位于两翼。火枪兵依然会采用反向前进的方式开火。

当敌人靠近时,火枪兵会接到“两列并做一列”的口令,这时后三排的士兵会前进一步,并入前一排队伍的间隔中。

这时中队就改成了3行队形,士兵会采用第一排跪姿第二排弯腰半蹲,第三排站立的方式射击,以此增加火力密度。

而且古斯塔夫还给步兵准备了团属轻型火炮,也大大加强了步兵火力。古斯塔夫时代是将长矛兵和火枪兵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结合。

1631年9月,在莱比锡郊外进行的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显示出新战术的优势。但是由于火枪兵没有近战的能力因此需要长矛手保护以免遭到骑兵的攻击。

若是长矛手被击溃,那么火枪兵只能引颈就戮了。不过随着17世纪燧发枪的普及使得火枪兵的队形更为紧密了。可以使火力密度加大。

而17世纪末刺刀的发明,使得火枪手可以拥有独自对付骑兵的资本,长矛手就此退出了战场。

17世纪是欧洲军事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奠定了18、19世纪欧洲军事上的强大,战术上的变革也产催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改变:常备军的建立、巩固了政府的管理、军衔制度的形成、军服的普及、军事院校的设立,等等。

0 阅读:13

永旋说财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