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正值立秋时分,江南这儿连着好多天都在下雨,温度一下子就降了下来。朱元璋带着大批人马在应天府的外边安营扎寨,可敌方设置了一道道防线,使得他们的进攻受到阻碍。就在这个时候,敌军的总指挥官趁机发动攻击,朱元璋的军队陷入了艰难的战斗之中。
【一】
朱元璋在军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眉头紧紧皱着。他在谋略方面并不差,可那人太过狡猾深沉,一次次地识破他的战术,搞得他陷入两难的境地。那人也算号人物,曾经和朱元璋一同起义,后来见朱元璋功绩卓著、权势过大,心里就嫉妒起来,转而投靠敌军,自己占山为王。如今,这人成了应天府敌军的统领,跟朱元璋相互争斗。
“要是这回打了败仗,那我这些年不就白折腾了吗?”朱元璋满心烦躁地嘟囔着。他心里清楚,这场仗要是输了,那士气肯定会受到打击,元气也很难再恢复,恐怕这辈子都没什么机会再竖起大旗,争夺天下了。一想到这儿,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狠狠一拳砸在桌上,竟然把桌子砸出了一个洞。
这会儿,营帐外传来小校尉喜气洋洋的声音:“报!元帅!夫人生了个小子!”朱元璋又惊又喜,连跨几步就冲了出去。小校尉赶忙细说情况:“夫人生产挺顺利,生下个胖小子,母子都平平安安的。”原来是朱元璋特别宠爱的妻子马氏生孩子了,她之前好几年都没怀上,朱元璋对此也挺发愁的,没成想在这要紧关头生下了儿子。
朱元璋乐得不行,推门就跑,直奔不远处的小山丘。他抬头冲着天大笑,大声说道:“老天开眼,给我个好儿子!我发誓一定好好扶持他,让他成为了不起的君主!”接着,他握着宝剑,在山丘旁的大石头上刻下“到此丘者,不愁没后”八个大字。刻完后,他拍拍石头讲:“好儿子,你肯定会成为让我自豪的英明君主,你在我心里是最要紧的!”
这会儿,从远处传来好消息:敌军内部起了纷争,还倒霉地中了毒,咱这军队顺顺当当突破了包围,进到城里啦!朱元璋惊得不行。他心里明白,儿子的出生把他的命运都给变了。这孩子肯定是老天爷送给他的福将!他打定主意,要使出浑身解数培养这孩子,让他变成一代贤明的君主!
【二】
时光匆匆,一晃眼十年就过去了。朱标慢慢地成长为一个聪明俊秀的少年。
朱元璋一心为民,勤奋理政,在他当政之时,积极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努力把国家治理好。在明朝廷的治理下,国家安定,百姓生活幸福,许多荒废的事情都有待重新开展。朱元璋的政务十分繁杂,可他依旧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教导朱标读书练武,还向他传授治国安邦的方法。
一开始,朱标学习挺被动,心里不太乐意。朱元璋心里头有点不太痛快,不过没表现出来。他琢磨着,朱标年纪还小呢,可能是学习的东西太枯燥、太抽象了,不像练武那样有意思。当爹的自己得更有耐心些,得用朱标喜欢的办法去教他。
有一天,朱元璋领着朱标去河南地区视察。他们走过好几个村子,瞧见村民们日子过得穷苦,心里很是同情,也觉得不是滋味儿。朱标主动跟朱元璋说,希望能给村民们减轻些赋税,还帮着他们发展生产。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随后就吩咐官员按朱标说的去办。他琢磨着,这事儿对朱标来讲是个不错的机会,能让朱标通过实地查看,实实在在地感受百姓的艰难,从而唤起他为百姓着想的责任感。
打那往后,朱标变得奋发向上了,不再是消极地学习,转而主动向朱元璋求教怎样成为一名贤明的君主。朱元璋对朱标的这种转变感到特别高兴,每天都腾出些时间,仔细地给朱标讲解国家的各种大事。朱标也不再认为这事儿枯燥乏味了,反倒是饶有兴致地听着,还会说出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那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明白,这说明儿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村民们所遭受的困苦,触动了朱标的内心,使他清楚地认识到身为皇子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打这以后,朱元璋越发用心地教朱标钻研政事,盼着他能尽早挑起大梁。
【三】
然而,要想父子关系和谐融洽,可不是那么顺顺利利的事儿。
有一天,朱元璋格外宠爱的妃子——孙贵妃,突然就病故了。朱元璋那叫一个悲痛啊,哭得死去活来,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成天整宿地跪在孙贵妃的灵柩前。而且,他还下令全国都得为孙贵妃守丧三年。
朱标可不这么看。他明白父亲的伤心难过,可觉得给孙贵妃服丧三年不符合礼法。毕竟孙贵妃只是皇帝的妃子,又不是皇后,按理来讲不应该服丧这么长时间。
第二天的朝会上,朱标当着众人的面,对朱元璋的决定表示反对。朱元璋尚处于悲伤之中,听到这话后顿时火冒三丈,两眼布满血丝,当下就拔出佩剑朝着朱标追了过去。
朱标瞅着情况不对,一下子蹦起来,撒腿就往朝堂外跑。朱元璋呼哧带喘地在后面追,奈何他岁数大了,追了没多会儿,就累得直喘气,再也没劲儿继续追了。
朱标转过身来瞧见,心一下就软了。他着实也为母后的突然离世而悲痛不已,不过他想着大局,提出不同意见也是盼着父皇能慎重考虑。他心疼父亲,也明白父亲对妃子的那股思念之意。接着他站住脚,高声喊道:“父皇,儿臣错啦!您要是拿竹竿打儿臣,儿臣绝对不会反抗,也不会再跑了。”
朱元璋总算回过神来,眼眶里满是泪水。他把手中的宝剑搁下,心里边一阵感叹:平日里儿子对我挺顺从的,看来那不是装出来的,今儿个这举动充分体现了他的孝心。只是我一时犯糊涂,差一点儿就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我得克制住自己的悲伤,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而耽误了公事。
第二天,朱元璋跟朝中大臣宣告,把服丧的时间改成一年。朱标也依照约定穿上孝服,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悲痛和悼念之意。
经过这场风波,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与宠爱愈发深厚了。他着重培养朱标的治国本领,亲自向其传授政务机要。而朱标呢,对父亲也越发敬重和体谅,不再抵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四】
再过了一些年头,朱标到了二十岁行冠礼的年纪。朱元璋岁数大了,有了想要把皇位让给别人,自己退位的想法。
这天,朱元璋特地身着朝服,将朱标宣来召见。朱标同样身着正装,恭恭敬敬地跪在父皇跟前。
朱元璋慢悠悠地讲道:“这些年我栽培你,瞧着你从啥都不懂的小娃娃,变成了英明神勇的少年郎。你的学业和品行啊,都让我特别满意。我打算把皇位传给你,让你早点挑起大梁,我也好能歇一歇。你觉得咋样呢?”
朱标思索了一小会儿,很认真地说道:“父皇您仁德之名传遍天下,深受众人爱戴,您的治国之策更是无人能及。儿臣觉得自己还需要多加磨练,目前还没能力担当如此重任。所以,恳请父皇您再斟酌斟酌。”
朱元璋听了,笑着点头道:“好小子!你这谦虚谨慎的劲儿,正是当君主该有的样子。既然这样,那我就再管几年,等你完全准备好了,这皇位再传给你。”言罢,他叫朱标起来,给了他一个紧紧的拥抱。
朱标缓缓起身,沉重地跪地叩拜,深情吻别。他深知父皇的良苦用心,也清楚自己的确需要更多的磨砺,这样才能胜任君主之位。他诚心地祈求着,盼望自己能够尽快成熟起来,不辜负父皇对自己的期望。
【结语】
从那时候起,朱元璋和朱标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浓厚情谊。他们携手奋进,彼此扶持,最终成功掌权,创立了大明王朝,让天下百姓都能够过上安稳快乐的生活。
好多老百姓看着这父子俩,打心眼里感慨道:“人心的归向和背离,关键就在这儿呢!有这样父慈子孝的榜样,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