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得赢得人心。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常常由皇帝能否顺应民意、选对人才来决定。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有着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有这么一件趣事儿,他用三筐稻谷来考验官员,这一结果让刘伯温等人惊叹不已,还促使明朝兴起了改革之风。从这稻谷背后所显现出的各类问题,成了皇上考察官员是否廉洁、顺应民心选拔贤才的好时机。一场原本普普通通的殿试,竟然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变革。
【一】
洪武三年,天清气朗,碧空如洗。明朝的皇帝朱元璋步入太和殿,瞅着齐刷刷跪地的殿试选拔官员,徐徐言道:“诸位到此面见朕,皆为人才之选。今个儿朕以三筐稻谷作为题目,瞧瞧你们能否明察事理,抓住关键,如此朕便能知晓你们是否配得上‘贤才’这两个字。”
说完,侍从搬出了三筐模样各不相同的稻谷。其中一筐颗粒饱满、结实健壮,一筐则是发霉发瘪、软弱无力,而最后一筐既干燥又杂乱。众多考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清楚这几筐稻谷究竟有啥名堂。
朱元璋沉默了好一会儿,瞧着众人那惶恐不安的神情,最终失望地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呐,就只盯着眼前这点事儿,咋就瞧不出稻谷有所差异的背后,潜藏着的是朝政方面的毛病呢!像这样的贤能之人,怎能去拯救世间呢?”
殿里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刘伯温暗暗叹气,心里明白今儿个肯定有人要遭殃了。
【二】
这三筐稻谷,里头居然藏着朝政的各类毛病,对官员们来说可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呢。
朱元璋打小就是平民百姓,对老百姓的艰难日子心里门儿清。等他自己当上皇帝后,一门心思都放在让国家兴旺发达上。可是呢,历史上留下来的问题太多太严重,想一下子就把不好的政策都改好,那是不可能的事儿。朱元璋心里也清楚得很,只有严格挑选当官的人,培养出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有才能的人,这样才能让政权稳稳当当的,才能把改革推行下去。
于是他再度安排科举之事,命官员子弟参加殿试以“面见圣上”。众人埋头苦读好些年,本以为总算等到了美好时刻,哪承想这打脸之事来得这般猝不及防。那一张张涨得通红的脸上,满是惊愕的神情。
“哎呀,微臣实在愚笨,还望万岁爷您给明示一下。”一个胆子较大的考生终究没忍住,张嘴说道。
朱元璋闷声说道:“啥都不懂的家伙!你晓得第一筐稻谷是从啥地方来的不?”
“这肯定是扬州的好稻子,没跑儿!”
“那第二筐和第三筐又怎样呢?”
考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不敢随便说话。
朱元璋瞅见这情形,冷哼一声道:“居然没一个人知道!这两筐次等稻谷都是朝廷提供的。一筐来自太仓,一筐来自君仓。扬州的米和朝廷的米质量差别这般大,难道你们都看不见吗?”
大伙一听,都惊得变了脸色,这下子总算清楚皇上考的究竟是啥了。
朱元璋的脸色愈发难看,嗓音低沉且严厉地说道:“朕向来勤勉政事,关爱百姓,这是朝野上下都清楚的事儿。然而朝中却有奸臣当道,他们贪赃枉法,竟敢私自把好稻子给吞了,只送上劣质的米!这般腐朽的臣子,怎能拯救天下?你们身为官员,应当为君王分担忧愁,让国家兴盛起来。今天这么一试,表明你们没有一个人是合格的!把我的三筐好米还回来,不然你们的性命堪忧!”
刘伯温悄然把目光挪向下首,瞧见众考生都已吓得面色惨白,身子不停地颤抖。他在心里暗自叹息,朱元璋那迫切推行改革的心,时常让人感到欣慰,可就是手段太过狠厉了,以至于多次触怒朝中的奸邪之人。想来这次殿试过后,又会有几人要被斩首,为了防止因言语不慎而招来灾祸,他只好压低声音进言道:“皇上圣明,臣考虑得不够周全。还望您宽恕他们的无知,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朱元璋略微思索了一会儿,随后严厉地说道:“朕在此给你们一个教训!能领会朕的意图,便能保住性命。要不然,你们的脑袋都得从肩膀上搬家!”
【三】
当晚,刘伯温在床上翻来覆去,整宿都没能合眼。
他心里很清楚朱元璋为啥发那么大的火。想当年在起义军的时候,朱元璋就常常跟他彻夜长谈,一块儿分析元朝垮台的根本缘由就是腐败没本事。他们当时还一起立下誓言,说以后一定要打造出一个叫明朝的天下,而且这个明朝要靠仁政和清廉闻名于世。
建国伊始,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协助下开展了一连串的变革。但是在朝堂之中,奸邪之人把控局面,致使改革阻碍不断。就今日这一试,竟然没有一个官员能明白稻谷背后所潜藏的问题,这着实让朱元璋痛心不已。
刘伯温心里清楚,朱元璋心系百姓,想要培育出一批有才能的人。皇上采取的强硬手段,是想给官员们一个警醒,让他们以此为鉴,力求尽早把朝廷中的弊端清除掉,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第二天一大清早,刘伯温就到了朝堂之上。他看到朱元璋脸色跟平常没啥两样,好像没因为昨天那事儿发火。他这心里稍微踏实了些,赶忙走上前去叩头行礼,说道:“臣为今日属相之事承担过错,没能挑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恳请万岁您明察,给臣一个再次挑选的机会。”
朱元璋笑着说:“伯温啊,你是朕的心腹,不必太过担忧。朕昨天发了一通火,确实做法有些过分了。人才不好找啊,朕要是一味地责备刁难,反而会让忠臣良将们不知如何是好。想当年,你我不也是从底层百姓做起,以百姓的想法来治理国家的嘛。今儿个朕想通了,正所谓‘百姓的心思,就是君王的心思’。忠臣良将在百姓之中,民心也是可以考量的。伯温你就到乡下去挑选人才吧,以百姓的心思作为参照,这样才能得到贤能之人的辅佐。”
刘伯温赶忙应下,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他明白,朱元璋是个英明的君主,应当顺应百姓的心意,关怀百姓的生活。只要有人民的支持,改革就能够顺利开展。这时候,刘伯温对未来已经满是希望和憧憬了。
【四】
当天,刘伯温抵达了扬州境内的一个村子。这儿便是第一筐稻谷的出产地。
村子里炊烟缓缓升起,鸡叫声和狗叫声彼此呼应着,村民们勤恳地在田地里劳作,脸上满是幸福的笑意。
刘伯温在心里暗暗想道:“这地方气候适宜,雨水充足,庄稼收成好,百姓生活安稳快乐。在这里应该能够寻到与自己想法一致、志向相投的人。”
他迈进村子,找了一户人家落脚,打算好好探究一番本地百姓的艰难境况。这户人家的主人叫张大山,他很是热情地款待了刘伯温,还热切地邀他品尝一碗自家的新米熬成的羹汤。
刘伯温尝过之后赞不绝口,直夸这儿的稻米着实是又香又软还可口。张大山颇为得意地表示,这儿的土地很是肥沃,再加上村民们勤恳劳作,粮食丰收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在两人闲谈的时候,张大山了解到刘伯温是遵照皇上的旨意到乡下寻觅人才的。他高兴地说道:“村子里有个年轻的书生叫王小明,这人聪明好学,而且家里条件挺困难的,肯定是个忠诚君主、爱护百姓的人才。大人您要是觉得行,那就把他带去京城吧!”
刘伯温一听,那是高兴得不行,赶忙请张大山帮忙给引个路,见一见那人。
当晚,王小明来到刘伯温跟前,对其选拔自己表示感激。刘伯温详细询问后了解到,王小明的母亲守寡,他自己是靠着村里先生的教导才认得一些字,平日里靠辛勤耕种维持生计。王小明除了孝敬母亲外,心底最大的期盼就是天下安稳,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
刘伯温那心里头高兴得很,一个劲儿地夸赞王小明品德高尚。要知道,民心是能够考量的,像王小明这般勤劳又善良的年轻人,肯定能帮自己干成一番大事业。
第二天,刘伯温回到京城向朱元璋汇报,一个劲儿地夸赞王小明既节俭又老实,力荐他当官。朱元璋听了很高兴,立马让王小明到中央衙门任职,看看他后续的表现如何。
在王小明等一心为公的钦差大臣的大力推动下,朝廷逐渐清除了贪污腐败的现象,百姓的生活变得安定而快乐,改革的道路也越走越顺畅。每当想到这些,刘伯温都不禁心生感慨。其实啊,有才能的人就潜藏在百姓当中,君主只要关心百姓的生活,顺从百姓的心意,自然就能调动百姓的力量,共同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五】
时光流转,朱元璋已然离世许久。每当回想起当年那场有关三筐稻谷的殿试,刘伯温仍旧印象深刻。
那一场殿试,着实给众多官员带来了沉重的冲击,也让朱元璋认清了腐朽风气难以根除的严峻状况。不过,也正是那次的警醒与教训,促使朱元璋采取了更贴合民心的施政方法。在刘伯温以及王小明等忠诚之人的协助下,朝廷的风气焕然一新,百姓们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每次一想到朱元璋,刘伯温那是打心眼里万分钦佩。这人原本就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出身草根,可人家心怀积极进取、施行仁政关爱百姓的志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打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明朝天下。
在当皇帝的那段时间里,朱元璋着实政务繁忙,治理手段有时严厉,有时宽松。不过刘伯温心里明白,皇上做出的所有决策考量,绝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源于他对老百姓的那片赤诚之心。
现今来讲,三筐稻谷虽说只是一个不大的警示与教训,可到底还是让皇上幡然醒悟,也同时唤起了整个明朝社会的改革潮流。得民心者需顺民意。刘伯温始终将朱元璋的这一教诲牢记于心,他深知以百姓为根本,才是君主施行仁政的正确路径。
【结语】
朱元璋和刘伯温等一众忠士的事迹,着实让人敬仰。朱元璋本是出身低微的平民,但他心怀远大抱负,且极具深沉智慧,最终凭借着民心,开创了明朝的昌盛时代;刘伯温作为谦逊质朴的宰相,时刻牵挂着百姓的疾苦,助力君主成就了一番伟大事业。那三筐稻谷带来的小小警醒,不但改变了一个时代,也鼓舞着后人在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征程中,务必要体谅百姓,顺应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太平盛世,让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