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乃是古代东方三大宗教的其中之一,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增强,慢慢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股关键力量。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着影响,同时也对统治者的决策起着作用。明太祖朱元璋便是受佛教影响极为深刻的一位皇帝。他和佛教有着深厚的缘分,佛教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朱元璋年少时曾出家为僧,中年时在寺庙中躲避灾祸,晚年登上皇位后更是尊崇佛教。他的一生,典型地体现出了佛教对中国历史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一、少年出家为僧】
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一个寻常的农民家庭。朱家并非富贵人家,只是勤勤恳恳、朴朴素素地靠着种地维持生计。然而,一场严重的大饥荒,使得原本就贫寒的朱家更加艰难。朱重八清楚地记得,他的妹妹由于极度饥饿,小小的身躯瘦得几乎就剩一层皮裹着骨头,最终因饥饿难耐又没有食物可吃而离开了人世。
朱重八眼睁睁看着妹妹被饿死,她那原本红扑扑的小脸蛋,一天天变得干瘪,毫无血色,双眼也变得混浊不堪,啥都看不见了。妹妹的手脚冰冰凉,一点儿力气也没有,只能躺在床上,任凭别人怎么摆弄。那时候的朱重八年纪还小,不太明白事儿,只晓得妹妹不再起来跟他一块儿玩了,问她咋回事儿也没个回音。直到有一天,朱重八去晃妹妹想把她叫醒,却发觉她已经没气儿了,这才明白她永远地走了。朱重八哭得稀里哗啦的,可到底还是个孩子,没一会儿就又去玩了,慢慢地也把妹妹的事儿给忘了。
朱家实在没法养活这么多孩子。为了给家里减轻些压力,尚未成年的朱重八只好背井离乡,独自在外闯荡。朱重八心里很舍不得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可他也清楚,要是留在家里,父母也只是在艰难维持,根本没办法养活这么多子女。
为了家人能安好,朱重八只得狠下心来离开家,哪怕自己暂且去当个仰人鼻息的寄宿者,只要能活命就行。父母也担忧孩子会被饿死或者碰上危险,便摸摸他的脑袋让他走了,还嘱咐他务必要把自己照料好。朱重八离家的那一日,母亲眼眶泛红地摸着他的头,父亲紧紧牵着他的手不愿放开,兄弟姐妹们在后面吵吵闹闹地给他送行。朱重八流着泪,不停地向家人挥手道别,然后孤身一人离开了家乡。
朱重八一开始是在街头讨饭。他身着破衣烂衫,手里拿着个破碗,满脸卑微地向路过的人请求给点剩菜剩饭来填肚子。要是碰到好心的人家,能得到人家给的装着米饭的施舍,朱重八那是万分感激。可大多数时候,路人都是冷淡地走过去,年纪还小的朱重八就只能干瞅着,啥也没要到。
每天,朱重八都会在村镇的大街小巷里溜达好几圈,常常从早忙到晚,却也仅仅能讨到一两个铜板或者一小碗米饭。即便这样,他还是硬撑着坚持下来了。他心里明白,要是有一天讨不到饭,那自己就会跟妹妹似的,生命受到威胁。因而,甭管天气是冷得要命还是热得够呛,朱重八都会咬着牙,一家一户地去讨饭,哪怕只是为了能活下去。
乞讨这事儿撑不了多长时间,朱重八只得去找一个老乡朋友投靠。这朋友姓郑,在一座寺庙里当了和尚,是个小和尚。郑和尚瞅见朱重八孤身一人在外头,觉着他年纪小挺可怜的,就把他留下了,让他剃了头发出家,跟着自己一块儿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朱重八对寺庙里的生活特别不适应,盼着父母能来把他接回家去。他不想剃头发,也不中意寺里那简单的斋饭。每天被迫早早起来念经的时候,朱重八都会悄悄打瞌睡。
有时候,他会闹点小脾气,故意不听话来表示反抗。郑和尚清楚朱重八挂念着家人,总会时常开导他,跟他讲修行的人得超脱于世俗之外。朱重八心里虽不大乐意,但也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他察觉到郑和尚对自己很不错,教自己认字诵经,还给他讲一些有关佛家的故事。朱重八心里也清楚,自己不过是个小孩子,哪有本事养活自己呢,也就只能靠着郑和尚的照料了。
好嘛,朱重八这人脑瓜子灵,没多久就清楚了,不管是去要饭还是去修行,都没法让自己的命运变好。于是,他就下劲儿钻研佛法,盼着啥时候能弄个厉害的法号,说不准以后能当个大地方的大和尚,也就不用再忍饥受冻了。朱重八狠劲儿攻读佛经,常常整夜整夜地看,就想着能早点儿学出个名堂来。
他时常向郑和尚请教一些有关佛法的问题,郑和尚瞧他如此用心,便愈发用心地加以指导。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及郑和尚的精心教导,朱重八在佛学方面着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他从一个对佛法一窍不通的人,变成了对佛法有所了解的沙弥。朱重八也慢慢清楚,世俗的成就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唯有佛法才是恒久不变的真谛。他暗下决心,要在佛门里干出一番名堂来。
【二、义军生涯】
哎,可惜好景不长啊!这寺庙后来遭了大难,损伤极其严重,连正常运转都没法维持了。一帮土匪冲过来,把寺里的财物粮食抢了个精光,还放火把寺庙里的僧舍和经堂给烧了。那个郑和尚呢,在这一片混乱当中没了踪影。朱重八就只能干看着眼前的一切都毁了,自己又成了没地方去的流浪汉。没办法,朱重八只好离开了这个已经变得荒凉的寺庙,再次回到了以前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当中。
他又开始在村镇间四处漂泊,时而在路边的树下随便一躺就睡,时而去敲长辈家的门讨口饭吃。朱重八原以为寺庙能让自己过上安稳日子,哪承想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转眼间自己又落得孤孤单单、无依无靠。于是,他开始琢磨自己今后的路该咋走。就在他不知该咋办的时候,碰巧遇到了老乡刘福通。刘福通正领着一支起义军跟元朝打仗呢,他瞧朱重八没个家人,就把他收留了,让他跟着部队,干点杂活啥的。朱重八这下可算是看到了点儿希望,满心激动地跟着起义军离开了老家。
刘福通瞧着朱重八英勇善战,便安排他跟着军中的老兵习练武艺,没过多久就将他晋升为宿将。朱重八原本只是个给马打杂的小角色,经过勤奋练武,成功获得了军官之位。他训练时仔细听从老兵的教诲,丝毫不敢懈怠;在实战中更是勇猛非凡,深受战友们的信赖。朱重八总算重新找回了那许久未有的尊严与荣耀之感,也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与方向。他发誓要忠心报效刘福通,为起义军赢得最终的胜利而拼搏。
朱重八趁着这个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与其他起义军的头目往来密切,广泛结交朋友。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争取民心,为自己的部队赢得支持。通过各方的努力,朱重八慢慢地从刘福通那里脱离出来,拉起了属于自己的队伍。最开始这支队伍只有几十人,可没多久就壮大到了几百人,就连刘福通都对朱重八的实力表示认可。朱重八总算完成了从一个小跟班到能够独挡一面的领袖的转变,他不再是被命运摆弄的人,而是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强者。
【三、一诗惊寺僧】
有一天,朱重八带着军队快速行进,到了晚上,没工夫去找能扎营的地方,只能找个寺庙借住一宿。寺庙里的方丈看到朱重八他们这十来个壮汉,人人都穿着铠甲,拿着刀剑,明显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人。方丈心里清楚,今晚这寺庙不得不招待他们,就只能假装很欢迎的样子,把他们带进寺里。说到底,眼前这位有身份的人随时能不顾全寺人的性命,自己可得谨慎对待才行。
方丈让朱重八以及其手下将士们住进僧房,还叫厨房赶忙准备好素斋来款待客人。朱重八对这简单的斋饭着实提不起兴趣,随便吃了几口,就叫手下把饭菜都给解决掉。方丈心里琢磨着,这位大人物肯定是个刚愎自用的主儿,可在他跟前,也只得低声下气,就怕不小心把他给得罪了。
夜深人静之时,朱重八走到僧房外面的墙壁旁,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一行诗:“江南百万兵皆被吾杀尽,腰间佩剑之血仍带腥味。”次日,朱重八带领军队离开后,方丈看到那留在墙上的诗句,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如纸。
原来这朱重八就是那放言要灭元军的大将呀!怪不得他气场强大呢,不过是借住一宿,自己却跟对待皇上似的,万般小心。寻思着昨晚要是得罪了他,那后果简直不敢想,恐怕整个寺院都得跟着倒霉。好在当时没对这位大人物有丝毫怠慢,全寺上下这才平安无事。方丈暗暗把这话记在心里,好提醒自己往后再碰到这类人时,务必要谨慎对待。
【四、皇帝面佛像】
光阴流转,朱重八带领起义军将元军打败,于应天创立明朝,自己称帝,并改名为朱元璋。明朝建国初期,国家才实现统一,朱元璋多次到各地视察,以保证地方的安稳与团结。这天,朱元璋抵达了一座景色宜人的著名寺庙。这座寺庙可谓是人才济济,四周被高大的古树围绕着。寺庙大殿上那青铜制成的菩提萨佛像,神情庄重,高大雄伟,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方丈毕恭毕敬地把皇帝迎进大殿,朱元璋瞧见殿中那高大的蒲陀萨像,心里就想着稍微参拜一下。可他又琢磨了,现如今自己是这天下的主宰,咋能随随便便给啥人或啥东西下跪呢?这要是跪了,皇帝的威严可不就受损了嘛。朱元璋的脸色越发难看,身旁的大臣们也都不敢出声,连大气都不敢喘。
过了好一会儿,方丈总算打破了这僵持的气氛,缓缓说道:“当下之佛,无需拜往昔之佛。”朱元璋闻后,满心欢喜。方丈的回应恰到好处,既没使皇帝在佛像面前失了礼数,又顺利地化解了现场的尴尬。方丈果断行事,既维护了皇帝的颜面,又保住了自己以及寺院。朱元璋对方丈的聪慧极为赞赏,当下就吩咐人拿来不少金银财宝赏赐给方丈,还为这座寺庙赐予了田地和房舍,让全寺僧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五、明君重佛】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后,明朝的国力逐步变得强盛起来。朱元璋清楚自己出身低微,便打算借助佛教的力量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任用了众多高僧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给寺庙提供了大量的钱财以及诸多政策上的优待,这让佛教在朝廷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朱元璋还时常亲自参与法会,或者召见高僧来讲经论道,充分体现出了他对佛教的尊崇。
老百姓们对此是各有说法。有的人讲皇上太过于深信佛法了,这对国家没啥好处;可也有人表示皇上着实有远见,觉得佛教能够教导感化人心,对稳定社会能起到作用。但朱元璋一心想要稳固新朝的局势,构建君主专制,对外面的各种议论压根就没当回事。他打算让老百姓对佛法信服,这样就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皇权的统治了。
想当年,佛教那可是实实在在救了朱元璋的命,到了如今,又助他成就了大业,朱元璋当然得报答佛家的这份恩情。在他看来,佛教和明朝那是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朱元璋只要一想起自己年少时的那些艰难困苦,就特别感激当年郑和尚收留了自己,让自己在佛门中度过了那段青涩的日子。要不是有出家当和尚的这番经历,自己没准早就死在那乱世之中了,又哪里会有今天的这大好江山呢?
朱元璋心里很清楚,佛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要是能通过佛教所宣扬的六度四摄来对百姓加以规范,那国家肯定能够变得安稳团结。基于此,他大力支持佛教,期盼着佛法的教化能够深入到百姓的心里,从而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接受明朝的统治。
【结语】
朱元璋原本只是个对世事懵懂的穷小子,却一步步登上了人生的顶峰,而佛教的踪迹始终如影随形地跟随着他。他小时候在寺庙里度过,后来在动荡的年月里还得到过僧人的援手。等他终于当上皇帝后,更是从多方面对佛教予以扶持。由此可见,佛法有着济世救人、普度众生的力量,不但能助人也能助己,甚至还能左右千万人的命运。朱元璋算得上是深受佛法感化并被其改变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和佛教简直就是命运共同体,相互依存、共同繁荣,佛法助他成就大业,他则以恩报佛。朱元璋与佛教的这种关系,反映出佛教对中国历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