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知道”主题范畴内有一章描述“道”的文字: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也,万物之宗也!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媅。
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
这篇文章开头说“道”的形象,表明的是有一种情形如同道一般,这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时常可见到,一种自然物的情形,这是种什么物质呢❓
“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水面上出现的漩涡,吸引着水流及漂浮的杂物,临近时快速地旋了进去,那漩涡就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啊❗
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如同水的情形;或许是老子着重提示的意味吧!以至于随后直接写出了“上善如水”这么一章文字。
☞上善,如水。水之善,利万物,而不净凥。众之所恶,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净凥,故亡尤。
——
这是文始版本《道德经》“知道”范畴的第八章节的文字,首先要指出的是,流行千年的儒家版本《道德经》中,都是“上善若水”把这个善解读如善良、好、慈的意思,以维护儒家礼法的基本教义。
现实中水有那么“善良仁慈”吗❓汹涛骇浪时水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维护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教义,王弼这个书呆子儒生,完全违背自然逻辑的情形解读了这个善字,被奉为了标准答案❗
其实道学中这个“善”就是妥善,稳妥之意,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节中写到善时,所说的反义词是“不善”而不是“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
——
解读☞之所以认为美,是因为有恶的一面作为比较;之所以认为妥善,是因为有不稳妥的一面作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