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以及动物观察认识自然、社会环境,主要依据的就是眼睛的看和耳朵的听。
民俗绘画中的那些神仙,其脑后常常都被附加上了一圈圈的光环,以此提示观众这是“德道成仙”之人,如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光环”是视觉上可见的,那么在听觉上又是什么可以表明“德道”的身份呢❓
道家的庄子在其著作《人间世》中,就阐述了修炼中的“听觉”;文中庄子借儒家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对话,说出了“心斋”的内涵,其中就涉及到了修道中的“听觉”。
☞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
庄子说的“听止于耳”是修行的初级阶段,“心止于符”则是修真的高级阶段;其中的“符”就是听觉上的体现,类似于弹琴中那种激荡回肠的余音,历史上那些修真德道者,如吕洞宾、张三丰、张伯端诗词中的“无弦曲,无弦琴”所指就是此意的“符”。
☞百字碑——吕洞宾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气自回,气回性自住。
性住丹自结,壶内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言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
以我实修践行道法的体验,《百字碑》中的“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就是庄子所说“符”的开启,此时的内视、触觉特征就是“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还有那持久的激荡感。
诗词中的“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那是一种修真的升华,引火归元完成的现象。是“符”的激荡之感从上印堂移至了下丹田,更准确说是生命起点的“胞中”。这一过程身体的通透之感,就是“明通造化机”的本意❗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得“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说的就是此时的用功❗
我提供能量反应
神佛背后的圆环就是能量回路[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