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小题大做?

鹰哥爱写文 2024-08-18 02:09:08

《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作者:恩斯特弗里德·哈尼希

​在前面五节,我们讲述了五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因为早年的基本需求受挫,很容易因为蚊子一样的小事,在内心中引起如大象一般的波澜。但幸运的是,他们及时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并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成功走出了内心的困境。

实际上,故事中的人物遭遇并非个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是我们自己,或是我们的家人朋友,往往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

要对付的不是蚊子,而是大象

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给存在类似问题的人做一个人物画像。和前面五节里的主人公一样,他们大概率属于高敏感人群。他们会观察到日常生活中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并产生激烈而持续的过激反应,所以他们更容易受伤,尤其是心理受伤。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是临睡时房间里进了只蚊子。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意识到,但对高敏感人群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他们挥舞着手臂一通乱赶,甚至把巴掌打在自己脸上。无奈之下他们还不得不多次起身开灯,去搜寻这只该死的“蚊子”。最终身心俱疲,却又无可奈何。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全球的高敏感人群占比高达15%~20%,也就是说,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我们看来蚊子般的小事,但落到他们身上,就是一头外人看不到的大象在他们体内横冲直撞,把他们的情绪踩踏得一片狼藉。

对他们来说,那只蚊子就是唤醒大象的“痛点”,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问题在于,外人只能看到他们在“拍蚊子”,却无法察觉他们是在和内心的那头大象在搏斗。此时劝他们“冷静!”“别小题大做!”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在来代入另一个场景:你穿了双新鞋,脚上被磨了好几个泡。为了减轻疼痛,你只能一瘸一拐地前行。但有个同伴冒冒失失地跑过来,一脚踩到你的伤口上。相信平时的你哪怕再心平气和,此时也会忍不住责怪对方。

那位同伴或许会觉得很委屈,不就是不小心踩了你一下,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吗?这是因为隔着鞋子,他看不到你脚上的泡,体会不到你经历的是旧伤叠加新伤的多重痛苦。所以本书才说,一个人眼中的蚊子,换作另外一个人就变成了大象。

因为,如果身边有经常“小题大做”的朋友,我们不要直接给他们对付蚊子的建议,而是要理解躲在蚊子背后的那只大象。不把这只大象处理好,即便“拍死这只蚊子”,另外一只蚊子也会很快出现。他们需要的不是治标,而是要治本!

直击痛点,识别大象

但要识别大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需要追根溯源到原生家庭那里。事实上很少有人成长于一个完美的家庭,那些负面体验日积月累,就会集结成一头大象。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是带着大象,在负重前行。

比如某个孩子觉得自己的待遇和弟弟相比不公平,父母却试图淡化说这是无稽之谈,或者直接对孩子说:“你是老大,应该让着弟弟。”有的孩子不想上学,哭诉其它同学笑话自己,家长却简单粗暴地说:“你好好学习就行,管他们干什么呢?”

如果在表达真实情感时一再受阻,这些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在内心否定自己:“我的这种感受是不对的,是不受欢迎的,父母的话比我的感受更重要。”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他们会按照父母、老师的标准,变得乖巧懂事,以赢得重视和认可。

但把时间尺度拉长看,这种“乖巧懂事”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们会关闭对自我感受的认知,只剩下对他人期望的敏感。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别人尤其是父母活着,而不是在为自己而活。所以,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生命本应是尽情舒展自我的过程,真正的快乐除了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友善,还需要发展出真正的自我。这些孩子是靠着压抑自我变得“乖巧懂事”的,但这种压抑会成为隐在的人生痛点。

在前面提到的故事里,如果没有痛点,丽莎的怒气不一会儿就会烟消云散,不会让她失眠。斯特凡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因为爱车并没有受损。安娜和彼得不会因袜子争吵不休,而是讨论真正的需求;塞巴斯蒂安也会和妻子好好商量去超市买什么。

但因为那些隐在的痛点,他们心头的大象被唤醒,“自我保护程序”开始启动,要么选择“攻击”,要么开始“逃避”。他们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变成那个自卑自怜的孩子,笨拙地去争取他人的重视和赏识。对他们来说,噩梦再次重现。

收好这个情绪急救箱

但对心理咨询师来说,只要来访者意识到这场噩梦,并有勇气追根溯源、识别大象,那治疗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只有发现哪些基本需求曾经受挫,来访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达到平衡。由此可见大象也可以成为开启疗愈之旅的向导。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来访者需要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真正需要什么。找到真正的需求后,他们就可以重新审视是否将时间分配到了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上,并做出更合理的取舍,比如塞巴斯蒂安就拒绝了一些“帮助他人”的机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自己身上。

需要说明的是,基本需求之间也会产生冲突。比如独自一人去度假可能会增强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但也有可能会影响和伴侣的关系,并影响到对家庭归属感的需求。所谓“有得必有失”,我们需要清楚自己想得到什么,及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其次,来访者需要设定一个改变目标。每一个改变的步骤都必然始于目标的设定。美国作家芭芭拉·谢尔写过一本书,副标题就是“如果我真的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知道想要什么很重要,目标会让我们的每个改变步骤都变得富有意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量身定制一套不再害怕蚊虫叮咬的“脱敏”疗法,更从容地应对蚊子。比如说改变心态,有意识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像是别人给你精心准备的小礼物等等,并把这些积极体验和某个信号联系起来。

这个信号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你喜欢哼唱的一段旋律,或是喜欢的一款香水,或是让你最放松的一个小动作等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信号,多去回味人生中的积极体验。这个方法很有效,能够减轻我们被蚊子袭扰后的痛苦。

类似的情绪“脱敏”工具还有很多,我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几款,量身定做属于自己的“情绪急救箱”。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短处,而是多看看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能被过去的乌云所禁锢,而要看到前方路上的灿烂千阳!

好,讲到这里,《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这本书用“蚊子”和“大象”进行比喻,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因琐碎小事而反复爆发的负面情绪,通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要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不过,关照肉眼可见的身体容易,关照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却很难,尤其是要关照曾经受伤的痛点,不要把过去和现在的情感混淆在一起。但这也是我们摆脱情绪枷锁,长大成人的必经途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真正的自由。

0 阅读:6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