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勇敢地踏出情感舒适区

鹰哥爱写文 2024-08-16 02:36:41

《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作者:恩斯特弗里德·哈尼希

​在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安娜的故事,并见证了她是如何从一位“付出型”的家庭主妇,成长为一名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而安娜之前的困境,除了原生家庭的原因,和她的丈夫彼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就来看看彼得心头的那只大象,以及他是如何找到疗愈之路的。

疲惫和生病,只是逃避冲突的借口

前面我们说到,安娜和彼得是一对结婚三年的小夫妻,男主外,女主内。彼得是一名高级职员,收入颇丰,但工作忙碌,经常加班,日常家务都是由妻子安娜来打理。因为乱扔袜子的问题,安娜对彼得极为不满,两人经常为此陷入争吵。

其实,安娜的不开心从丈夫一进家门就开始了。安娜主动问候彼得:“今天你过得怎么样?”但彼得只是轻轻“嗯”一声,然后脱掉大衣、夹克,摘掉领带,沉默地坐到椅子上,拿起了报纸。他用身体语言告诉安娜:“我已经很累了,需要休息。”

如果彼得能做出积极的回应,问问安娜当天过得怎么样,或讲讲报纸上的新闻,安娜或许就不会那么恼怒,也不会唠叨他乱扔袜子的恶习。但彼得总是习惯性地拿起报纸,对安娜和这个温馨整洁的家视而不见,似乎专栏文章才是顶顶重要的。

安娜抱怨他乱扔袜子已经多次了。通常情况下彼得会皱起眉头,嘟囔一句自己一会儿就去整理。偶尔他也会发火,让安娜看不顺眼就自己捡起来。实在没办法时他也会道歉,缩在椅子里可怜巴巴地说:“对不起,早上赶时间,没来得及收拾。”

其实彼得内心也觉得自己很委屈,在心理咨询室他开始倾诉,不就是把袜子捡起来吗,安娜弯下腰就搞定了,干吗小题大做,非要等自己回家后唠叨个不停呢?自己在公司忙了一天了,到了家里就是要放松,安娜就不能体谅一下自己吗?

但妻子的责备也引起了他潜在的内疚感。他很清楚当年安娜为了这个家而放弃那份工作,是做出了多大的牺牲。而且他也不确定安娜和自己在一起是否幸福,在过去的三年里,他看到安娜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他担忧自己无法给予妻子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内疚感和担忧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压在他的心底,让他即便回家也无法轻松,无法和妻子共享浪漫时光。

心理咨询师问彼得:“你的这些想法,有跟安娜坦诚布公地交流过吗?”

彼得摇摇头说:“我在家就是看报纸,很少和安娜聊天。”

于是,咨询师提醒彼得,看报纸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一种逃避。他是在用报纸为道具,来遮掩内心的内疚和担忧。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彼得内心的大象逐渐浮出水面。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常年出差在外,母亲是名家庭主妇,所以照顾彼得的重任就落在了母亲的肩头。彼得的母亲是位典型的“付出型”妈妈,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他身上,可谓是无微不至。

由于母亲的付出,彼得已经习惯了家里整洁有序的样子,即便他把东西乱丢,母亲也会任劳任怨地收拾好。彼得感激母亲的付出,但母爱过深地介入也让他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只要没按时回家,母亲就会非常担心,找他的小伙伴们四处打听。

彼得十五岁那年,母子二人间发生了一场冷战。母亲给他买了条新裤子,但彼得觉得样式过时,拒绝穿上。母亲把这种拒绝视为对自己的攻击,好几天都不理彼得。直到后来彼得生病,这场冷战才得以结束,母亲重新变得温柔慈爱起来。

后来再和母亲发生冲突时,彼得就通过生病来示弱,回避这种冲突。考大学时,母亲希望他能考得离家近点,但彼得却选择了外地的学校。看着母亲伤心失望的样子,他深感内疚。因为内疚,他表现得更加“乖巧”,更加容易“生病”。

彼得的整个青春期是拧巴的。潜意识里他怨恨母亲借母爱之名侵犯自己的边界,干涉自己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他又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的牺牲和付出,因此感到很内疚。而等到结婚之后,彼得在安娜身上又看到了母亲的影子,于是熟悉的情绪重演,内疚夹杂着怨恨袭上心头。

爱要独立,也要相互支持

事实上,彼得的痛苦也是很多职场人的普遍困境。工作中的烦心事数不胜数,在职场打拼一天的自己早已是疲惫不堪,下班后只想安静地待在家里,不受任何干扰。此时一点点的扰动,就足以让人失去所剩无己的耐心。

理想状态中的家应该是心灵的港湾,让人真正放松下来,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更像是战火不断的战场,让人感到疲累。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因为家庭关系出了问题,要么是像安娜一样觉得少了关注和亲密,要么像彼得一样,觉得边界感和自由受到了侵犯。

那么,理想的家庭关系应是什么样子的呢?作家纪伯伦曾这样描述:“彼此相爱,却不要让爱成为束缚……一起快乐的唱歌跳舞,但要让你们中的每个人都能独立……”

对彼得来说,他的问题在于空间受到侵犯,但因为内疚他又无法拒绝,无法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前和妈妈在一起时是这样,所以他通过“生病”来回避冲突、与妈妈和解;结婚后面对安娜他也一样,只不过发出的信号不是生病而是疲惫。

从进入家门的那一刻,在安娜还没有开始抱怨时,彼得就已经开始用身体语言强调自己累了,以此抗拒交流。这些身体语言包括:对安娜的问候不闻不问、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一脸的疲惫神色、拿起报纸遮住面孔,等等。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不断强调自己很疲惫时,通常表示他想要独处。言外之意是:“我都这么累了,你就别再来打扰我了。”如果家庭关系良好,他们可以直接说出来,但如果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他们就习惯于用这种方式隐晦表达。

而安娜的原生家庭,并没教会她读懂彼得的“言外之意”。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唠叨会唤醒彼得内心的大象,那是青少年时代受制于母爱羁绊的创伤。所以说表面看,这是一对小夫妻的袜子之争;但在心理层面,这是两头大象间的较量。安娜的大象靠“牺牲自己”形成情感绑架,彼得的大象觉得“受到侵犯”而不断逃避。

但逃避终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提醒彼得,他要做的应该是正视问题,那就是平衡自己的基本需求。人的基本需求往往是多重的,而且很多基本需求是矛盾的对立体,处于平衡的紧张关系中,比如“坚持自我”和“关心他人”。

那么此时就需要注意到“过犹不及”的问题。因为某种特质一旦表现过度,就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过分强调自我就会导致自我主义,喜欢攻击他人;而过分体谅他人就会丧失自我,变成讨好型人格。所以人们需要评估自己的基本需求,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彼得的问题在于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放弃了对自我边界感的坚持,并且是以一种消极隐晦的方式放弃的。因此要想打破这一僵局,他就不能再继续逃避,而是和妻子坦诚对话,表达自己对被理解和受关怀的需求,对边界感的需求。

并且这种对话应该是相互的,学会表达的前提是先学会倾听。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彼得开始学习倾听。他不再把妻子的不满视为对自己的攻击,而是看到妻子内心的大象,听懂她真实的意思表达。彼得也因此养成了关注妻子的好习惯。

更重要的是,倾听本身就能表现出关切之情和同理之心,本身就有抚慰人心的力量。很多时候,安娜的抱怨并不是真的遇到了什么难题,只是单纯地想要得到丈夫的关注。彼得不再贸然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是带着理解倾听,抚慰安娜的情绪。

对亲密关系来说,还有什么比理解更重要的呢?彼得的改变,成功地安抚住了安娜的情绪大象。安娜也意识到彼得对边界感的诉求,当丈夫明显有事要忙,或需要放松时,她也不再用琐事打扰。

安娜和彼得的故事告诉我们,家不是一个就事论事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要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安抚住各自内心的大象,达到既亲密稳定,又有独立空间的平衡状态。

0 阅读:3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