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退休二十多年的华国锋蹒跚着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站在毛主席的塑像之前,他认认真真回顾了自己的过去,为某些特别的时刻而怅然若失,又因为某些特别的瞬间而欣喜。
在这个承载了太多感情的地方,华老说了句真心话,让在场其他人肃然起敬。
退休之后的华国锋过着怎样的生活?来到纪念堂,他说了一句怎样的真心话?
纪念主席,从不缺席2007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毛主席纪念堂的大门口处,站着几个头发花白、身子有些佝偻的老人。他们眺望远方,等待一个老朋友的到来。
每一年的这一天,毛主席的诞辰,他们都会提前来到这里等待,等着同一个人的到来。
没过多久,一个步履蹒跚的人影出现了。他在家人的陪伴之下前行,眼睛却紧紧盯着纪念堂正门,像是要透过这栋建筑,凝望一份从未褪色的情谊。
他就是毛主席指定的接班人,中共中央前主席华国锋同志。
几十年沧桑巨变,他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精神矍铄、壮志满怀、渴望大展宏图的中年干部了。与我党同岁的他已经是86岁高龄,退出政坛也有26年了。
看见他出现在视线中,提前等待的老伙计们眼前一亮,纷纷招手示意。看过人生风雨,很少有事情能够再勾起他们的强烈情绪,唯有老友见面,他们总是格外激动。
这些老人家,曾经是华国锋的老部下,比如跟随他一同访问朝鲜的陈长江,还有那些在中南海担任过警卫员的老兵们。
华国锋退休之后,他们见面的机会并不多。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华国锋一定会出门,他们也大多会在此等待。
哪怕晚年深居简出,这两个日子,华老也牢牢记在心里。他可以忘记自己的生日,但永远不会忘记这两天,一如他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
老战友老朋友们简单问候两句,大家便相携着往里走。他们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见到了深深怀念的长眠中的伟人。
每当这个时候,华国锋总是无比庆幸,自己当初拍板做下了永久保留毛主席遗体的决定。否则,现在的他们就是想瞻仰主席,也无处可去。
看着毛主席熟悉的脸,回忆如同走马灯一般在华老的脑子里上演。
对他而言,毛主席亦师亦友,是伯乐,是贵人,是永远的领袖,是不灭的指路明灯。
他和主席很有缘,当初在主席家乡湘潭担任地委书记。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但承蒙主席看重,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也得以一步步从基层走到中央。
毛主席说过,他是个老实人,他一直记得这句话,也一直不敢辜负这句评价。
从前,他敢于说真话,哪怕被迫害,被抓到台上当典型,他也不低头。后来,他也看得清真相,看得清自我,在应该离开的时候潇洒转身,不给中央添麻烦。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他还记得清自己在毛主席面前汇报工作的样子,记得跟在毛主席身边出席会议的场景,也记得毛主席对自己的殷殷叮嘱。
他是过渡时代的领导人,开启了国家的转折点,却没能在转折当中蓄力,而是选择抽身。他想,这符合大多数人的期待,也符合国家的需要。
看到他苍老的面容,身边的老朋友心中也是极为酸楚。
二十多年前的华国锋,正是大有可为的年纪,尤其是在彻底推翻反革命集团之后,身上更是有种显而易见的意气风发,好像能够做成任何大事,不惧怕任何挑战。
出访其他国家时,他总是风度翩翩,尽显大国领导人的风采。视察工作时,他又总会亲切地同民众交谈,打破距离。私下聊天,褪去领导人的身份,他也是个很友善的朋友,值得交付真心。
1979年10月17日,华国锋同志会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只是,自从华国锋退休,他就不大和从前打交道的政治人物来往了,日常生活中讨论政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他尽可能低调地过日子,很少曝光在镜头之中,大隐隐于市。
听起来,这样的日子好像有些苍白无趣,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华国锋的退休生活,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精彩。
深居简出,热爱生活1980年以后,华国锋带着家人一起搬到了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院子。庭院不算大,但对他来讲完全够用,后院空地,还可以用来点缀生活环境。
骨子里,华老相当热爱生活,也有很多兴趣爱好,只是从前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关注自己。就连回老家这件事,都一拖再拖,没能成行。
现在从领导人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也应该调整调整自己的状态,好好适应普通人的生活,并且为单调的日子增加一些乐趣。
在没有住人之前,院子有些荒凉和破败,没有让人一眼惊艳的效果。不好看,没关系,华老自己来改造。
搬进来以后,他就挽起袖子,把时间都投入到了“开荒”这件大事上。
后院的空地可以利用起来,种点儿瓜果蔬菜,一方面美化环境,另一方面还能自给自足,天然绿色无污染,新鲜又可口。
老人家从前是做过农村工作的,常常自诩为老农民,因此干起地里的活儿来也是得心应手。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捉虫,什么事情,他都亲力亲为。
水果蔬菜的生长讲究时令,不同的季节,适合栽种不同的作物。这一点上,老爷子也是很有研究,对着一些不起眼的种子都能看上半天。
1970年,华国锋在长沙郊区参加插秧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他特意跑到郊区农场,跟着专家学习种葡萄,风雨无阻。学会之后,他就在后院自己搭架子,扯绳子,收拾藤蔓,养出了一串串紫水晶一样的葡萄。
丰收的季节里,得了劳动成果,华老也不藏私,自家人留下一点后,他就叫人拿去分给老部下,分给工作人员,还有部队里的战士们。
劳动成果要大家共享,劳动才更有价值,这一直都是华老坚持的理念。
从门口通往会客厅的小道上,还被华老和韩老夫妇俩装饰成了林荫走廊。老两口互相搭手,一天干一点,硬是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
当然,他们对生活的讲究,也就只局限在劳动层面上了。除此之外,吃穿用度,两位老人家都是不挑的,几十年如一日地饮食和衣服,恋旧的人舍不得更换。
有一次,华老的侄女儿苏凤仙从山西来看望他,一进门,见到的不是明亮的光线,而是暗沉沉的屋子,总之和她想象中的国家领导人退休之后的住所很不一样。
她忍不住开口询问,屋子里这么暗,为什么不开灯。她的心中也有些忐忑,唯恐听到老人家不肯轻易说出口的心酸和委屈。
没想到,华老的回答非常简单,他说:“国家现在的能源非常紧张,我们生活嘛,还是尽量节约一点。”
看到老人家洗得发白的衣服,家里陈旧的家具摆设,她想,她明白了华老一生的坚守。
看书看报看新闻,和老伴一同散步,侍弄侍弄花草作物,写写书法,再拍两张照片,他的退休生活相当丰富多彩,尽管深居简出,仍然别有意趣。
然而2007年,一个消息的传来,却彻底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节奏。
真心话语,惹人深思退休之后的华国锋,每年都会有一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毛主席纪念堂。他的老朋友们理解他对主席的感情,也都会陪着他一同走进纪念堂,完成一次对伟人的深切怀念。
偌大的一个中国,谁又能不想念毛主席呢?
2007年12月26日的这一次行程,华老的心情,相比较以往而言,还要复杂一些。
他想到了很多老人,已经不在的老人,比如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年纪比他大,早在1997年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很遗憾,这位伟人没能见证香港回归的胜利时刻。
一晃眼,10年过去了,纪念小平同志逝世10周年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听说这些事情,他的心情非常复杂。
对他而言,小平同志不是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老同志。10年一瞬,人越走越远,他也老了。
更令他感伤的还有一件事,薄一波的离开。
这一年的1月,薄一波也离开了人世。又一颗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明星陨落,又一个老同志走向了生命尽头,这让他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苍老和衰竭。
年龄增长的过程,也是不断离别的过程。人是必须要服老的,生老病死面前,人人平等。
逝者已经离开,生者难免感伤落寞。这个世界上,能够读懂自己的人,离开了一个,又少了一个。
属于他们的政治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属于他们的生活时代,也即将落幕了。
哪怕已经退出核心圈层多年,和这些老同事的来往不如从前频繁,如今想想,也难免会心中感伤。
带着朋友们和家人,华国锋走了一条完整地瞻仰毛主席的路程。离去之前,他久久地站立在毛主席的塑像前,沉默不语,眼神中满是怀念。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退后两步,看了看身边的人,说:“向伟大领袖毛主席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这句话是他的口令,也是他的真心话。
从始至终,他眼里最伟大的领袖都是毛主席。鞠躬,鲜花,无穷无尽的怀念,都是伟人应该得到的尊荣。
这时候的大家应该都没有想到,此次离开,华老就再也没有机会来到纪念堂了。
还没等到第二年的9月9日,华老也随着一众老同志撒手人寰。那些跟着他悼念主席的人,在又一次走进纪念堂之前,先站到了他的灵堂前。
人们怀念着生前的他,悼念着离去的他,而他会去另一个世界,继续高举着毛主席思想的旗帜,奔赴一场期待已久的重逢。
结语华国锋这一生,都永远牢记着主席的教诲。两位领导人之间,更像是传承的关系。当他站在毛主席塑像前时,一场关于传承的对话就完成了。
精神的碰撞,灵魂的共鸣,往往在更高处绽放出华彩,吸引一代代青年人继续上下求索,孜孜不倦。
参考文献:1.环球网
2.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