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如何欣赏?苏东坡的字有什么特别?在书法上有什么贡献?

林越历史笔记 2024-03-30 16:43:07

林语堂曾说: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的艺术心灵的极致。

中国的封建制度从秦汉开始,那时的书法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缺乏感情。到了魏晋,书法进入了一个了不起的时代,比如隶书的钟繇,行书的王羲之,草书的王献之。

隋唐又把书法推向了高峰,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到了两宋,这个时候的书法更多的是追求内在的韵味,比如宋徽宗的瘦金体,黄庭坚的小字行书,米芾的米芾体,毫不夸张地说,两宋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字体。

有人说:中国的书画,讲究的是一种心境,是中国人表达心境的一个特殊方式。

那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面对一幅书法作品,该如何欣赏呢?我们且以苏东坡的《寒食帖》进行一个讲解。

方建勋老师在《中国书法通识课》上说,《寒食帖》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精彩的作品。

《寒食帖》这幅作品并不大,横118厘米,纵33.5厘米,17行,129字,苏东坡的字很潇洒,所以方建勋说:潇洒的人才能写出潇洒的字。

之所以方建勋老师会发出这样的称赞,我想是因为苏东坡开创了被动书法“尚意”的先河。

什么是尚意?尚意,是书法艺术的一种抽象的审美,超脱于书法之外的美,更多的是一种意境美,完全不同于之前唐朝写字“横平竖直”的审美。

黄庭坚曾说,苏东坡的字很随性,每个字都是又宽又扁的,好像被挤压了,所以他称苏东坡的字为“石压蛤蟆”。

《寒食帖》被誉为是天下第三行书,它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字体的变。

首先,“年”“中”“苇”“纸”,这几个字增强了整幅作品的节奏感,而且这几个字的竖画得特别长。

其次,这幅作品有苏东坡自己的考究,每一行字的距离不一样,字与字的距离也不一样。

最后,《寒食帖》中的字,有的看起来写得很端正,有的看起来是倾斜的,字帖里每一个字都在变,这种“变”不着痕迹,这也是苏东坡书法的最精妙之处。

苏东坡曾评价自己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其实,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还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读懂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时的朝廷围绕变法,革新派与保守派斗争得非常厉害,而苏东坡坚持自己的意见,两边都不讨好。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革新派居然向他发起了文字狱的攻击。

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在这里他不仅写成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还练就了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这对他日后的仕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这只是方建勋老师在《中国书法通识课》的一节课,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从书体的认识,到名家名作的介绍,再到如何练习书法。方建勋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书法艺术讲得非常透彻。

我们常说:见字如晤。意思是看到我的字就如同见到我本人。

字体,有的时候就是我们与陌生人沟通的第一门面,如何修炼好自己的第一张门面,我建议大家来读读方建勋老师的《中国书法通识课》,一起成为一个懂书法的人。

0 阅读:0

林越历史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