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演员的二度创作丨记者手记

信息周末 2025-02-17 15:25:05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姜晓明/图)

相关报道详见《于和伟:就势而为》

《我是刑警》可能是我这一年看过的观众公约数最大的国产剧。2024年12月看剧、采访,2025年1月发稿。在采访这部剧的制片人徐颐乐时,我讲到,现在挺难在一部剧完播后(或电影上映一段时间后),还能采访到主演和剧方或者片方的。盖因近年主创方给的作品“宣传期”越来越短,如果剧没播或者影片没上映,我们看不到,无法根据作品质量下判断,决定采写的人物和选题方向;作品一上线(无论是院线还是平台),宣传的窗口期就很短,主创往往紧锣密鼓地要跑厅,或者扫楼,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再往后,我们再问,对方一般给的回复就是,演员已经进别的组,或是导演已经在筹备下一个项目了。

徐颐乐回答,他们觉得这部剧是国民剧,相信其长尾效应。在之后的大半个月,从发完稿到春节,我竟然听到身边各样的人说刚刚看完这部剧(包括但不限于家人、当公务员的同学、远在非洲工作的朋友、上小学的小侄子……),对剧的“国民度”有了切身感悟;在春节期间,家人看央视的电视剧盛典,又看到于和伟拿到了年度男演员的荣誉(2024年他有《我是刑警》和《城中之城》两部剧播出)。我向编辑感叹,她决定以《我是刑警》为由头做于和伟的选题恰逢其时。

《我是刑警》看前几集时,秦川是刚到分局的新人,要在攻克“1·28大案”的大会上发言。按级别秦川本不够格参加讨论案情会议。他和同事恳求分局局长,能不能参会,只听,不说话。到了会上,各级领导围坐长长的会议桌,秦川等坐在后头黑压压的几排人里。同事是愣头青,发了句言,被分局局长一眼瞪回去了(这个互动把与会者的级别高下拍得很清楚);秦川想说话,又不好直接说,于是弓下身子,藏在黑压压的人里说自己的意见。别人看不见他人,但他的声音传出去了。领导这下听得清清楚楚,问,谁在说话?

这一段,我在看剧时觉得挺有意思,让严肃的等级分明的会议变得有喜感了。果然这是于和伟自己想的。其他周边采访还提供了很多例子,都是于和伟对此剧的二度创作,他能在不动骨架的基础上对人物、细节添彩。于和伟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演员是“贴窗花”。

很多二度创作让人物变得诙谐有趣。比如之前在《觉醒年代》里,导演张永新在符合人物性格的情境下,允许演员发挥。有一场戏,在李大钊的家里,长辛店的工人开玩笑:陈先生您还亲自包饺子。于和伟跟张永新商量,加了一句词:我还亲自上厕所呢。

周边采访对象提供了很多类似的细节,因为稿件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写到;也提到了很多于和伟敬业的故事,比如他在腰伤不轻的情况下一遍遍跑跨江大桥,给了剧集一个很好的长镜头;如何帮助年轻演员——为了稿件的不偏不倚,这些情感倾向较强的例子也没有写。

除了好玩,于和伟也会在对词时给别的演员添加高光段落。《我是刑警》前几集,秦川告别与他多年不睦的老上司胡兵时,两个人在雪地里打雪仗。于和伟加了一段这样的对话。胡兵问:我是警察吗?秦川坚定地说:你是警察!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张宇欣

责编 李屾淼

0 阅读:0
信息周末

信息周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