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5e0ddd69c36677952a08cee2d89619.jpg)
苏衍霈在加沙的医院内为一名新生儿进行检查(Mariam Abu Dagga/MSF/图)
2025年1月中旬,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就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在历经一年多的战火后,加沙迎来暂时的平静。看到这一消息,无国界医生驻北京办公室的魏保珠和同事们感到振奋。过去的一年多里,无国界医生数次呼吁立即停火并保障人道救援和医疗用品安全进入加沙。
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超过4.6万人在以色列对加沙的全面战争中死亡。据联合国估计,仍有超过1万具遗体埋在废墟下,两百多万人口中有大约19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让加沙满目疮痍,城市变为废墟,连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也成为攻击的目标。
在加沙提供紧急医疗援助的无国界医生团队在一年中遭受了41次袭击,先后17次被迫从医院和医疗机构中撤离,前线救援人员需要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生活和工作,与后方的联络也时常中断。香港助产士苏衍霈去加沙提供医疗援助时,每天只能乘车从住所前往医院,在外停留和行走是危险的行为。
2024年苏衍霈两度前往加沙,第一次是5月至6月,第二次是9月至11月,每一次项目为期六周。苏衍霈最初觉得时间太短了,但真正去到现场,感受高强度的紧急救援工作后,她发现六周已经濒临疲惫的极限。作为一名助产士,苏衍霈在加沙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中南部的几所医院重建妇产科、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性暴力门诊等部门。由于军事冲突和交通不便,病人来到医院的时候往往已经太迟了,苏衍霈见到许多妇女早产、难产,甚至因产后出血而死亡。又因为物资匮乏,孕妇和婴儿的营养问题和卫生问题也是普遍的难题,有时医院会给产后的妇女配发肥皂和食物。
由于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能够进入加沙地带的物资运输车越来越少,冲突升级后的一年,每日平均进入的人道货车从500辆锐减为37辆。第二次在加沙时,苏衍霈明显感觉到当地人精神状况比第一次更糟糕,漫长的战争让他们失去重建家园的希望,伴随雨季而来的冬天让应急帐篷里的生活更加艰难。苏衍霈每天都能看到大量失去父母、没有学校庇护的儿童在街道上乞讨,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
饮用水和食物的匮乏在考验人道热忱,医疗用品和药物的匮乏则在折磨医者的良知。因为物资的长期封锁,如止疼药之类的基础药物都用完了,苏衍霈和同事只能尽量使用替代方案。更加残酷的是,他们需要给病人的病情评估分类,把药物留给最需要的人。“我们会开会讨论,把药给病情较重的病人,因此需要拒绝一些普通患者,整个团队的精神压力都很大。”
曾数次前往其他前线项目探访的魏保珠理解救援人员在巨大需求面前的无力感,“我们能够完成的工作非常少。很多救援人员会觉得在这里的存在似乎没有意义,而且背井离乡去到陌生的地方,生活条件艰苦,无法与家人联系,精神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人道精神,很难坚持下去。”魏保珠现在负责新闻传播工作,组织的传播团队与前线救援人员沟通,整合信息,让更多人看到身处困境的人们。2024年她参与编辑的《无国界医生手记》再版,其中记录了十多位中国救援人员的前线故事,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想要帮助他人,实实在在地向危难中的人们伸出援手。
苏衍霈回到香港后会不适应安全而宁静的氛围,需要投身忙碌的工作,为环境的剧变做缓冲,但如果有机会,她还会去到前线。“我在救援工作中看到妇女儿童悲惨的生活,我想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为他们争取更好的健康,我以香港人的身份参加国际项目,还想让别人都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工作能力很出色。”
无国界医生北京办公室主任薛广建希望将更多的中国元素带去一线,“在重大场合和危机中,中国的救援人员没有缺席。”
相关报道详见《“生完孩子马上走,她们害怕留在医院成为军队攻击的目标”》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责编 陈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