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中国西服第一品牌、服饰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杉杉集团,如今却深陷债务危机、业绩崩塌和接班困局,这给给所有家族企业敲响了警钟。
昔日锂电巨头为何一夕崩塌?
表面看是创始人离世的“黑天鹅”,实则暗藏企业调研缺位、战略失焦、内控失效的“灰犀牛”。

杉杉集团的系列遭遇,自两年前创始人郑永刚突发疾病去世后开始显现。
作为杉杉集团的灵魂人物,郑永刚于1989年成立杉杉集团,一手将杉杉缔造成为一家横跨服装、新能源、金融、科技等10大产业,营收逾200亿元、利润超30亿元的大型商业集团,控股参股多家上市公司,自 2002 年起连续 21 年入榜中国企业 500强。
虽然以服装品牌起家和被公众熟知,经过郑永刚的战略布局,杉杉集团目前已经看不到多少服装产业的影子了,官网显示其主业为锂电材料、光电材料、医疗、贸易物流及商业广场。

(杉杉官网主页,图源杉杉官网)
>盲目扩张的战略,只会导向“虚假繁荣”
杉杉曾对标三星,试图打造“多元化帝国”,却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局。
1999年,杉杉切入锂电材料赛道,但从此连续8年亏损,直至2007年后智能手机爆火,带动销量暴涨,不仅是在实业领域,集团也开始投资业务。截至2023年直接或间接参股企业超过400家。
然而,多元化扩张的背后是巨额债务支撑。
2021年,杉杉集团再次瞄准半导体行业,但行业周期逆转,立即暴露出致命弱点。锂电终端需求增速放缓价格大幅下滑;2023年半导体业务营收不足总收入5%,却消耗了超过20%的研发投入。业绩与预期严重不符时,从融资租赁到文化娱乐,非核心业务也吞噬了锂电池与偏光片主业的现金流。
反映的数据触目惊心:
杉杉股份资产负债率51.74%,远超行业均值(宁德时代33.5%);短期借款62亿,账面资金仅24亿,资金链断裂风险高悬;近三年非核心业务亏损超18亿,战略失焦代价惨痛。顶层设计的核心,是回答三个问题:
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放大优势?
哪些“机会”其实是陷阱?
反观宁德时代:
战略减法:砍掉早期储能、电池回收等非核心业务,专注动力电池研发;资源聚焦:研发投入占比超6%(杉杉仅2.3%),构建技术壁垒;生态协同:通过参股锂矿、绑定车企,形成产业链闭环。杉杉的教训证明:没有战略定力的企业,终将被风口抛弃。

>与此同时,杉杉的债务危机也并非偶然:
未建立动态债务监控模型,短期负债占比95%却无预警机制,财税合规失效:
子公司擅自为关联企业担保超30亿,风险敞口失控,内控形同虚设。

健康企业的财税内控体系应有四大防线:
现金流防火墙:确保3-6个月运营资金的流动性储备;债务健康度模型:设定负债率、偿债周期等红线指标;风险隔离机制:子公司权限分级,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一锅粥”;合规审查流程:每笔大额支出需经财务、法务、业务三方会签。记住:财税漏洞不会突然爆炸,但一定会缓慢腐蚀企业根基。
控制权争夺战:2年3易董事长企业要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扩张和战略转型,但扩张、多元化经营并非造成杉杉困局的最大原因。
试想,如果创始人郑永刚没有突然去世,杉杉有很大可能不会出现如今的变故。
银行借贷给企业,主要看重的是人,而非企业。历经了残酷的腥风血雨洗礼的创一代们,拥有更加丰富的信誉支撑,在很多关键时刻能够力挽狂澜。
但创二代大多没有经历商海沉浮,不具备足够的威望与能力,这时此前合作的金融机构可能开始“翻脸不认人”。
否定了一个人,就等于否定了其背后的企业,所以银行集体向法院申请对杉杉进行重整。
因此杉杉遭遇困局的根源,是没有提前做好接班筹划,以至于在创始人突然去世后陷入内乱。

郑永刚去世后,郑永刚前妻之子郑驹3月当选杉杉股份董事,股东会和董事会高票通过。
但继母周婷以“法定监护人”出现在股东会会议大闹现场,声称作为郑永刚现任配偶及3名亲生子女的法定监护人,质疑董事会决议合法性。并示基于继承关系自己应当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
最终由周婷获胜,被选举为公司新任董事长,郑驹辞职。
在召开重整听证会的两天,周顺和任杉杉控股董事长。

这场持续数月的争夺战导致多项战略决策停滞:原定2024年实施的锂电材料产能扩张计划被搁置,与宁德时代的合作协议未能续签,甚至出现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2亿元的丑闻。
内部治理混乱直接反映在业绩上——杉杉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95.86%,创上市28年来首亏。

给家族企业的警示

杉杉集团的困局,给了所有家族企业一个关于接班问题上的警示:
1、家族治理缺位:未提前规划股权继承与经营权分配,导致法律继承与公司治理脱节。
2、二代接班挑战:管理层与金融机构对二代信任不足,传统行业下行叠加高杠杆融资风险加剧危机。
虽然郑驹一直被郑永刚视为“接班人”,先后出任多家公司高管,但企业并未提前做好法律上的股权继承与经营权分配,直接导致了后面激烈的内斗和经营困局。
企业长青的密码:用“系统力”对抗不确定性当企业依赖个人权威、忽视系统建设,当战略盲目扩张、财税漏洞潜伏,当组织权责不清、内控形同虚设——“至暗时刻”或许已在转角。
企业主常陷入两大认知误区:
“我的公司没杉杉那么大,风险离我很远。”→ 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弱,一次抽贷、一个客户流失就可能致命。
“等出了问题再解决也来得及。”→ 杉杉从“行业龙头”到“暴雷”仅用了18个月,危机发酵速度远超想象。

企业长青的密码,从来不是赌运气,而是建系统。
若杉杉集团早年通过——
企业诊断预警业务分散化风险顶层设计聚焦锂电+偏光片双核赛道内控体系动态监控债务红线今日困局或可避免。
企业的寿命不取决于规模,而取决于系统。
唯有将“人治”转为“机制”,用设计聚焦价值,用内控守住底线,才能让企业真正穿越周期,基业长青。
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你的企业是否也面临:
战略方向模糊,资源分散难聚焦?财税漏洞潜伏,资金链如履薄冰?组织权责不清,接班人计划空白?天创盛世企业健康诊断系统调研是一份“CT扫描”——它穿透财报,洞察战略、组织、资源的致命伤。预警“隐性地雷”,构建抗风险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