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时只有八岁,为何汉朝却没发生内乱?

静心历史事 2025-02-15 16:12:17

在汉武帝离世以后,汉朝能够避免发生内乱的情况,其背后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首要原因便在于彼时汉朝所施行的制度。汉武帝在临终前进行了相关布置,经此一番操作,汉朝的高层权力被全面分割成了若干部分。如此一来,即便之后汉朝那几位位居最高层的辅政大臣,也没办法即刻就径直掌控所有权力,更难以将皇帝架空。

而第二个原因呢,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霍光呢。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霍光堪称最为声名远扬的权臣。用“位极人臣”去描述他的一生,都稍显欠缺。要知道,霍光离世后,是以皇帝的礼仪下葬的,这意味着就连后来的汉朝皇帝,都承认他有着能与之平起平坐的地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权臣,自始至终,他压根就未曾动过篡位的念头,就连独自掌控大权的想法也不曾有过。身为顶级权臣的他,反倒对国家以及皇帝怀着极度的忠诚之心,始终坚守着这份忠诚。

在古代那绵延数千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这样的事情似乎也没有出现过几回。

当然了,真要细细说来的话,这事儿实际上是颇为复杂的。若想更妥善地阐释这个问题,那得先从汉昭帝本人这儿说起,得先弄明白汉昭帝究竟为何会在年仅八岁的时候就登基即位呢。

汉武帝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日,汉武帝对其嫡长子刘据悉心栽培,是将其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之后由于巫蛊之祸这场变故,太子刘据被逼无奈选择了自杀。并且,诸多汉武帝时代的精英也都被牵扯进这个政治漩涡里,最终惨遭厄运,被一一除掉了。

于是,在汉武帝步入人生最后那几年的阶段时,他便碰到了两个格外让人觉得尴尬的状况。

其一,他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其位。其二,此前汉朝高层的诸多精英几乎都已离世,如此一来,汉武帝面临着无人可用的局面,在诸多事务处理上缺乏得力人手可供差遣。

在这两个问题里,相较而言,前者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毕竟唯有先明确了继承人方面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接下来究竟该选用哪个人。

汉武帝一生育有六个儿子。长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丧生,次子则是早年因病离世。老三与老四,向来不得汉武帝宠爱,自身能力也欠佳。而老五呢,巫蛊之祸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底下大臣企图帮其争得皇位,所以汉武帝也不可能选他。

于是到了最后,汉武帝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就只能将目光落在自己的幼子刘弗陵身上,从而确定由刘弗陵来承接这重大的使命,最终选择了他。

当然了,在这一阶段当中,汉武帝实际上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那便是挑选太子所留下来的唯一后人,也就是他自己的曾孙刘病已。

史书中有记载,巫蛊之祸发生后,太子府满门遭奸臣残害殆尽。仅有刘据那还未满周岁的孙子,幸得太子府门客相助,才勉强存活下来。而后,但凡与巫蛊之祸相关之人,皆被投入监狱,刘据这唯一的后人,自然也被关进了狱中。

一直到后来,在汉武帝生命垂危之际,有人向他禀报说监狱之中隐隐有天子之气。于是汉武帝便下令要将监狱里所有人都杀掉。然而,当杀到这个曾孙时,监狱负责看守的人却坚决守护这皇家血脉。此事后来被汉武帝知晓了,紧接着,汉武帝便赦免了这个曾孙。

史书里对于此事有着这样的记载:恰是在汉武帝临终之前,因着机缘巧合的缘故,他才知晓了自己曾孙的存在。然而,诸多后世史学家对此持有猜测,觉得这说不定仅仅是汉武帝使出的一种手段罢了。实际上,自巫蛊之祸告终,汉武帝刚返回京城之时,就已然清楚这个孩子的存在了。

在之前的数年时光里,汉武帝出于保护那个孩子安全的考量,一直安排他在监狱里生活。待到汉武帝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汉武帝采取了一种方式,将这孩子的真实身份给挑明了,从而使得这个孩子能够重新回归皇族之列。

因此,不少人觉得,在汉武帝离世前的那几年当中,汉武帝事实上始终处于一种犹豫的状态。他不停地在心中思索着,究竟应不应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这位曾孙呢。

毋庸置疑的是,像这样的事情,史官们在撰写史书之时,定然是不会将其记录在册的。毕竟史书有着自身的记载规范和侧重点,这类事情往往不符合其收录标准,所以也就不可能在史书中寻得与之相关的记载内容了。

几年过后,汉武帝已至病重之际。彼时,他的那位曾孙年纪尚幼,显然不具备继承皇位的条件。于是,就在汉武帝离世的前两天,他才下达最终指令,册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以此正式确立了小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汉武帝立太子之事完成后,仅仅间隔了短短两天的时间,这位帝王便与世长辞了。

要说这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并且坚称其背后不存在任何不为人知的秘密,这着实让人感觉不太能说得通,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呢。

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情形当中,刘弗陵登上了皇位。

在这里,话题,来讲讲另外一个存在争议之处,那便是刘弗陵的上位这件事。

汉武帝离世之时,刘弗陵年仅八岁,他乃是汉武帝的幼子。然而,就刘弗陵的身份而言,在后世一直存有争议,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的定论,其身世情况引发了诸多猜测与探讨。

在后世,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看法,那便是刘弗陵说不定压根儿就并非汉武帝亲生的儿子。

这件事关键在于刘弗陵的母亲。刘弗陵之母赵氏,相传汉武帝外出打猎时偶然遇见了她。这位赵夫人据说自出生起便有一只手无法张开,始终紧握着拳。直至遇见汉武帝,才被汉武帝将其手掰开,而在她手中,竟有一只玉钩。

基于这样的缘故,在之后的日子里,当这名女子进入皇宫以后,众人便都称呼她为钩弋夫人了。

钩弋夫人进入宫中后,始终备受汉武帝的宠爱,不久便生下了刘弗陵。然而要知道,刘弗陵诞生之时,汉武帝已然六十三岁高龄了。并且依据史书记载的情况,钩弋夫人自怀孕起,历经十四个月才将刘弗陵生下。单从这生产所花费的时间来讲,明显是不太正常的。

因此,在后世当中,有不少人作出这样的猜测:刘弗陵说不定压根儿就并非汉武帝亲生之子。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这般反常的历史状况,常常会令人视作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之兆。就好比古代传说里,上古时期的尧帝,乃是历经十四个月的孕期才呱呱坠地。因而在当时,压根没什么人敢于对刘弗陵的出身提出质疑,反倒众人都称,刘弗陵的情形与尧帝极为相似呢。

后来,汉武帝做出了一个举动,他居然专门针对刘弗陵出生的那扇门采取了行动,将其名字给改掉了,新改的名字就叫做“尧母门”。

无论真相究竟怎样,总归是因为此前那些纷繁杂乱的事儿,在汉武帝离世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实实在在地顺利登上了皇位。并且,在汉武帝驾崩之前,他考虑到刘弗陵年纪太小,担忧钩弋夫人会掌控朝政大权,于是便直接将钩弋夫人赐死了。

在刘弗陵正式登基之前,汉朝高层呈现出的大致状况便是上述这些内容了。

随后,汉武帝离世之后,历史的车轮便缓缓驶入了汉昭帝刘弗陵所处的时代。在汉武帝驾崩这一重大历史节点过后,时代的接力棒就此交到了汉昭帝刘弗陵的手中,开启了属于他的那段历史篇章。

在刘弗陵登上皇位之时,他仅仅只是个八岁的孩童,这般年纪,自是无力去处理繁杂的朝政事务的。况且呢,他的母亲已然离世,如此一来,刘弗陵就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变成了个棘手的大难题,根本就没有人来悉心照料他。

值得庆幸的是,在汉武帝离世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举措。其一,汉武帝安排下了四位自己颇为信赖的大臣,让他们直接参与到辅政事务当中。其二,汉武帝还安排自己的一个女儿,也就是鄂邑公主,进入宫中去抚养年幼的弟弟。

在此不妨多提一句,汉武帝这一辈子,起码有六个女儿呢。可这六位公主,不是早早离世,就是在巫蛊之祸里丧生了。特别是汉武帝与卫子夫所生的那几个女儿,基本上都没能逃过巫蛊之祸,全都死在了这场祸事当中。

于是乎,待到汉武帝驾崩之际,其膝下的六个女儿当中,其余的都已离世,仅仅只剩下鄂邑公主一人尚在人世啦。

鄂邑公主并非是卫子夫所生育的,与卫家压根就没什么关联,正因如此,在巫蛊之祸发生之际,她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场劫难。等到刘弗陵登上皇位之时,她差不多已然成了刘弗陵身旁仅存的在世的女性亲属了。

如此这般,那抚养刘弗陵的担子,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鄂邑公主的身上啦。

于是,在刘弗陵刚刚登基的时候,汉朝的高层便呈现出一种极为奇特的状况。鄂邑公主身为皇帝的姐姐,承担起了在宫中抚养皇帝的职责,宫中的各类大小事务,差不多都由这位长公主来做决断。而在朝堂之上呢,则是由四位辅政大臣联合其他汉朝的高层官员,一同商议着处理朝廷政务。

在如此情形之下,汉朝高层的皇权差不多已被完整地瓜分殆尽。而那位小皇帝呢,他更像是个单纯的吉祥物一般,压根就无需去做任何事情,只需顶着个皇帝的名号,在那看似尊贵的位置上待着就好啦。

倘若置于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其他时代,接下来的情节走向大概率会是这样:几位辅政大臣展开激烈内斗。一番争斗过后,必有一位大臣脱颖而出,进而全面掌控朝政大权,将皇帝彻底架空,最终导致改朝换代的局面出现。

就好比后来的王莽,其所走的路实际上便是这样的路子。并且这种剧情呢,说起来才是最为常见、最为正常不过的剧情了。

然而,到了汉昭帝时期,这一剧情却仅仅推进到一半就停滞了。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受制度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霍光的存在所导致的。

首先来讲讲制度方面的原因。

汉昭帝初登皇位之际,由汉武帝所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携手共同辅政。彼时的小皇帝刘弗陵,实际上已然沦为了一个类似吉祥物般的存在。于此情形之下,我们不妨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四位辅政大臣在当时所拥有的权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呢?

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少人往往会下意识地产生这样一种看法:那四位辅政大臣,必定是权势极为显赫,简直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控朝政。仿佛所有的事务,都能够任由他们四个人来做决断呢。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它压根就是错误的呢,并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表述哦,所以可不能认为它是对的,要清楚认识到它其实就是错的这一真实状况呢。

事实上,汉昭帝初登皇位之际,那四位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力,着实算不上大。也就是在各自分管的工作范畴内,能发挥较大影响,基本属于各司其职罢了。并且呢,在他们四人之外,还存在着好几股势力,这些势力是能够直接对他们起到制衡作用的。

其主要缘由在于,在汉武帝当政期间,针对汉朝高层的权力架构,展开了一连串的变革举措。

在汉武帝尚未即位之时,汉朝一直是照搬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于该制度当中,丞相、御史大夫还有太尉,这三者被合称作三公。其中,丞相主管行政事务,御史大夫司职监察事宜,太尉则负责军事方面。此三公,堪称是在皇帝之下,拥有最大权力的三位官员。

然而,待到汉武帝当政之时,其做出了一项举措,那便是将太尉这一官职予以废除,随后重新设立了大司马一职来替代它。

太尉与大司马这两个职位,均为国家最高军事主官。此次相关改革可并非只是改个称谓那般容易。其之所以要推行改革,根源在于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面临着与匈奴作战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皇帝必然得亲自掌控军权,并且要对战争担负起责任来。

在原本的三公九卿这一制度体系之下,实际上皇帝并非是直接对战争事宜负责的。要是严格依照相关制度的流程来操作的话,皇帝若想要发动战争,那就得先去与太尉进行沟通,为太尉明确一个作战的目标。接着,太尉会依据此目标,召集手下的各位将军,拟定详尽的作战计划,之后再呈交给皇帝来做出最终的决策。

这种玩法在和平年代是能较好施行的。然而一旦进入战争时期,便极有可能致使太尉的权力变得过大,如此一来,整个权力体系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引发一系列权力失衡方面的问题。

因此,一旦真正步入战争时期,明智的皇帝通常便不再设立太尉一职了。就拿秦始皇在位期间来说,秦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然而在秦朝存续的十多年间,压根就没人真正出任过太尉这个职位。即便是那位助力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的老将王翦,也未能当上太尉。

在汉武帝时期,情况亦是如此。由于需长期开展战事,设置太尉一职对汉武帝而言并不可行。于是,汉武帝干脆展开改革,取消了太尉这一官职的设置。从那以后,汉朝高层的将军们皆直接向汉武帝本人汇报工作,国家的军事事宜也全由皇帝本人把控。

于是乎,在汉武帝的举措之下,原本所实行的三公体制发生了改变,不再维持原有的模式。汉武帝对其进行了调整,最终将之改成了由丞相以及御史大夫所构成的二元权力体制,由此开启了一种新的权力架构格局。

然而如此一来,对于军方而言,排名的先后便显得极为重要了。要知道一旦开战,战场上总归得有一位能统领全局的“老大”,可汉武帝又没办法亲自到战场指挥作战。于是乎,接下来汉武帝便新设立了一个官职,也就是大司马这个职位啦。

需留意的是,大司马这一职位,虽说处于军方的首要地位,可实际上并无实权。确切来讲,在汉武帝那个时期,大司马更近乎是一种荣誉性的称谓。拥有这个称谓,仅仅意味着你在军方居于首位,却并非意味着你能够对军队进行直接的掌控。

在汉武帝那个时期,一直到汉昭帝才刚登基的时候,大司马这一职位实际上就仅仅是个荣誉性的头衔罢了。而在当时出任大司马这一职务的人呢,正是霍光。

在霍光之前,存在着好些手握实权的将军呢。从理论层面来讲,这些将军他们仅仅需要对皇帝本人担负起责任就可以了,至于霍光这个大司马嘛,他们是无需对其负责的哦。

因而,在汉昭帝初登皇位之际,汉朝朝堂的状况大致如下。首当其冲的是,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乃田千秋其人。确切来讲,田千秋所拥有的权力,实际上是比那四位辅政大臣都更为庞大的。只是他属于那种老好人的性子,无心去争权夺利,这才使得那四位辅政大臣有了得以发展壮大的契机。

然而与此同时,即便一个人是众人眼中的老好人,但只要其担任着丞相这一职务,那么田千秋的存在本身,便能够对四位辅政大臣起到直接的制衡作用。

接下来,四位辅政大臣皆各司其职。其中,霍光出任大司马,充当起名义上军方的代表角色。金日磾担起车骑将军一职,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事宜。桑弘羊则任御史大夫,肩负着监察方面的工作。而上官桀担任左将军,负责起皇宫之外京城区域的防务任务。

在这样的体制当中,行政权、监察权还有兵权,均被全然分割开来。其中,兵权更是至少被划分成了三份,统帅兵权、负责皇宫禁卫的兵权以及掌控京城的兵权,这三种兵权分别由不同的三个人来把控。通过这样的安排,三人彼此制约平衡,从而能够充分确保皇帝的安全。

另外,汉武帝对于这几位高层大臣,其实是暗中留了一手的。要知道,那四名辅政大臣,全都未曾有过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实际上,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它在整个事情当中所占的分量可不轻呢,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其重要性着实值得我们去好好重视起来。

像曹操、高欢、杨坚这类后世的大权臣,他们最终都做到了独掌大权,甚至还出现了篡位的情况。而这些权臣无一例外的,全都有着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由于曾在地方任职,他们便有机会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嫡系势力。待其于中央掌握大权后,这些嫡系势力随即迅速得到提拔,进而遍布国家各个角落。而这些被视作嫡系的心腹之人,他们仅仅效忠于那些权臣,却并非效忠于皇帝。

在这样的情形下,那些身处地方且手握重权的权臣们,一旦进入京城,顺势就能极为迅速地将京城掌控在自己手中。

毕竟在他们手下,心腹人手的数量是足够多的。

然而,那些未曾有过地方任职履历的官员,情况就有所不同啦。他们长期在中央机构任职,要培养出属于自己的嫡系心腹是颇为困难的。就拿汉武帝所挑选的那几位辅政大臣来说吧,他们此前的地位实际上都不算高。即便他们是在京城为官,也无人会买他们的账,更不会甘愿成为他们的心腹手下。

像这样的情况,当他们成为辅政大臣以后,手下所拥有的嫡系心腹寥寥无几。处于这般情形当中,即便他们有着颇高的地位,可还是没办法做到架空皇帝。

当然啦,这样的情况只是一时的罢了。只要在高层待的时日够久,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跑来效命。就拿后来明朝那位大名鼎鼎的权臣张居正来说吧,他此前也没多少地方任职的经历,可在首辅之位待久了,自然就有人来效忠,之后便能够搭建起自己的势力体系,进而成了人们所说的“站皇帝”。

就中下层官员而言,其权力大多是源自上级的。只要能获得上级的赏识,即便群众基础稍显薄弱,也有机会得以升迁。然而,对于处在真正高层位置的官员来讲,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的权力实际上反而是由下层所赋予的。

对于高层而言,其若要维持自身的统治,进而获取更大的权力,就必须得有足够多的人予以支持才行。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在相应的位置上稳固下来,并朝着拥有更大权力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刚上任之际,那四位辅政大臣所拥有的权力着实不小,然而其在中下层却缺乏根基。这一不足虽有弥补的可能,但得花费些时间才行。待他们将此缺陷补上之时,小皇帝也已然长大成人,届时便能够重新把权力掌控在手中。并且,当时的体制也致使他们没办法快速实现集权。

就在如此这般的状态之下,汉武帝离世后,历史便平稳地步入了汉昭帝时期。在这一过渡进程里,由于高层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短期内根本没人能够完全打破这种态势。因而在汉昭帝登基后的数年中,从表面上看,汉朝始终显得极为平静。

可问题在于,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那就如同存在着江湖一般。即便汉武帝在生前布置下了再多的应对后手,却也依旧没办法去更改历史通常会遵循的那种发展轨迹,无法背离历史常规的剧本走向。

于是在此之后,待四位辅政大臣将自身地位稳固下来,他们相互之间便展开了内斗。

这件事阐述起来稍显繁杂。简而言之,四位辅政大臣里的金日磾,在汉昭帝登基仅一年后便离世了,因而未能卷入这场内部争斗之中。金日磾的离去,使得权力核心出现了部分空缺。此后,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便开启了相互争斗的局面。

在那场内斗尚未拉开帷幕之际,霍光与上官桀本是亲家关系,按常理来说,那可是天然的政治盟友呢。可关键在于,霍光这人着实太特别了,行事全然不依照正常的套路来。虽说有着亲家这层关系,然而他却铁了心只效忠于汉朝,老是给上官桀使绊子,压根就不留给上官桀去争夺更多权力的一丝机会。

于是在此之后,上官桀便改变了方向,转而与桑弘羊达成联手之势,他们将目标共同对准了霍光,欲一同对霍光采取行动,与之展开对抗。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两人竟还拉拢了负责抚养小皇帝的鄂邑公主,让其成为了他们在政治方面的盟友。并且,他们还将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一位藩王,而这位藩王正是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

在那个时期,有一个利益小团体逐渐形成了。他们谋划着发动一场政变,企图直接废掉刘弗陵,进而改立老三成为皇帝。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之后这场政变的阴谋被霍光给识破了。历经一番繁杂艰难的斗争,霍光以一己之力对抗四人,最终成功获胜,成为了这场争斗最后的赢家。

于是,在公元前80年之际,彼时小皇帝刘弗陵刚好年满15岁。就在这一年,霍光成功地击败了其余几位辅政大臣,由此在朝堂之上再无对手,可谓是彻底地站稳了脚跟,权势达到了无人可与之抗衡的地步。

然而关键在于,霍光此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权力斗争历程之中,属于极为罕见的异类啊。

尽管他在朝堂之上成功斗倒了所有对手,已然堪称无敌般的存在,可即便如此,他也丝毫没有更进一步去谋篡皇位的念头。恰恰相反,他一心只想继续以大臣的身份,尽心尽力地去辅佐那位年幼的皇帝。

恰是霍光的这一次一念之间的抉择,使得汉朝成功规避了一场可能出现的动荡局势,并且顺势开启了昭宣之治的辉煌时代。

正由于这个缘故,霍光日后便成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大贤臣。在后人的传颂里,他是能与伊尹并肩的厉害人物。明明具备篡位的条件,可他却一直坚守本分,坚决只当一名臣子。并且,在为臣期间,霍光始终严格遵循礼制,对皇帝尊崇有加,从无任何僭越之举。

在往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之中去搜寻,会发现类似这样的例子似乎仅仅只有一个,而这个与之相同的案例便是出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身上了。

汉武帝生前布下诸多后手,彼时的权力体制亦颇具稳固性,况且还有霍光这般与众不同之人存在。于是乎,在汉武帝离世之后,汉朝有惊无险地熬过了那段时期,进而一步步迈向了昭宣之治的时代。

在这一过程里,霍光着实可谓功绩斐然,功劳极大。要是没有霍光的话,历史上压根就不可能出现昭宣之治了。至于接下来的历史将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那恐怕还真的很难说得清楚呢。

0 阅读:13
静心历史事

静心历史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