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时期,有这么一种情况呢。要是皇帝亲自去探视那些生了病的朝中重臣,这对于那些重臣来说,可绝对算得上是一份极大的殊荣啦。而且,这种事儿史官们那是必定会着重记载下来的,会大篇幅地去书写呢。而要是哪位重臣不幸病逝了,这时候要是皇帝为此流下了眼泪,那史书上也绝对不会把这事儿给遗漏掉,肯定也会详细地记录在案的。
当我们去翻阅两唐书以及《隋唐嘉话》这些典籍的时候,就能够从中找到许多堪称“君正臣忠”的典型事例呢。就拿英国公李勣来说吧,通过他的经历,我们便能察觉到唐朝的皇帝那可真是挺“重感情”的哦。您瞧啊,有一回李勣生了病,这时候李世民呢,竟然剪下了自己的胡须,把它当作“药引”来为李勣治病,可见对其关怀备至。还有呢,李勣曾经从马上摔下来,把脚脖子给摔伤了。后来李勣因病去世了,唐高宗李治那可是极为悲痛。他特地为李勣举哀,并且为此停止上朝七天呢。到了下葬的那一天,李治还登上高楼,远远地望着送葬的队伍,望着那装着李勣棺木的柳车,忍不住恸哭起来,而且还专门为李勣设置了祭品来祭奠他呢。
大家知道吗,李家父子对李勣那可真是“情深意切”。在史书里面呢,就记载了不少相关的事儿,比如说李勣得病甚至坠马之后,皇帝都会亲自去探望他,还会特别恩赐御马给他呢。然而呢,有一位胡国公秦琼,他这一病就是十二年之久。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被认为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对秦琼却仿佛就像没看见一样。李世民既没有哪怕一次亲自登门去探望秦琼,也没有安排御医到秦琼那儿去给他诊治病情。这里得说一下哦,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秦琼在御医走了之后倒掉了汤药,可实际上呢,这完全就是网文搞的移花接木那一套,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啦。因为在正史里面,还有唐人所写的笔记当中,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半个字都没有呢。
熟悉隋唐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秦琼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那可是极为亲密的呢。打从秦琼加入唐军开始,他就成为了李世民的部下啦。而且,之后还进一步成为了李世民得力的助手哦。就像史料记载的那样:“高祖令事秦府,太宗素闻其勇,厚加礼遇。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这就说明了秦琼在唐军中的经历以及他和李世民之间紧密的关系。
李渊接受禅让之后,李世民被拜授为尚书令以及右武候大将军的官职,同时还进封成为秦王,并且加授雍州牧这一职务。到了武德七年的时候,李世民又有了新的任命,他被拜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负责镇守长春宫,关东地区的兵马全都要接受他的调度指挥。没过多久,他又被加授为左武候大将军以及凉州总管。
要知道,“镇长春宫”可并非是一项任务,它实际上是一种待遇呢。这还是当年李渊给予李世民的一份特殊补偿哦。怎么个补偿法呢?就是给李世民划出一块属于他自己的地盘,还搭配了宫殿。说得通俗些,就好比李渊有着那至高无上的“金銮殿”,而李世民呢,也拥有了他自己的“银安殿”。并且,秦琼就是李渊特意划拨给李世民的,是李世民身边极为重要的助手呢。
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尉迟敬德和秦琼相比,那地位可有着天壤之别呢。秦琼的地位相当高,他是从一品的翼国公,这可是爵位呢,同时还拥有正二品的上柱国勋位。再看看尉迟敬德呢,他仅仅是秦王府特别设立的一名武官,而且还不在朝廷的正式编制里面哦。据记载,尉迟敬德因为多次立下战功,所以被授予了秦王府左二副护军的职位。当时呢,在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的王府官员编制之外,又各自设置了左右六护军府以及左右亲事帐内府这些机构。就拿其中的护军府来说吧,左一右一护军府各设置一名护军,其品级是正第四品下,主要负责率领统军以下的人员进行侍卫陪从等工作。而副护军呢,每个府各设置两人,尉迟敬德担任的左二副护军就是从四品下的品级啦。从这些就能明显看出,当时尉迟敬德和秦琼在地位上的差距是非常悬殊的。
咱们可以这样来看,要是把秦王府的兵比作是一个保安大队的话呢,那尉迟敬德的身份,就好比是这个保安大队里某一个中队的副队长哦。而秦琼呢,在他被封翼国公的时候(这里得说明一下哦,秦琼改封胡国公那可是在他辞世一年后的贞观十三年呢),并且在被封为上柱国之前,就已经是李渊正式任命的“秦王右三统军”啦。这和尉迟敬德可不一样,尉迟敬德呢,他差不多算是“私兵”“府兵”的头目性质的,所以说秦琼和尉迟敬德在这方面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呢。
话说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秦琼就先一步离世了,而尉迟敬德呢,则是在显庆三年才去世,要知道,他可是比李世民走得还晚呢。就因为这两位离世时间不同,一个在李世民之前,一个在李世民之后,所以啊,李世民以及后来的李治,在对待这两位国公的时候,所给予的待遇那可就存在差别啦。
在这里得插句话说一下啊,秦琼和尉迟敬德呢,他俩可都有着国公的身份。不过呢,这待遇方面却是不一样的,而且差距还不小,就好比存在着一个剪刀差似的。秦琼啊,他是属于“开国公”的,当初李渊给他的食邑有三千户呢,这个在《唐六典·尚书吏部》里面是有记载的。可等轮到李世民的时候,秦琼的食邑就只剩下七百户了,还美其名曰是“食实封”呢。再看尉迟敬德,他可不是在唐朝开国战争期间就被封为国公的,但是呢,他的食邑居然比秦琼还要多出六百户呢。
在李世民成功称帝之后,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对开国公的食邑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呢。这情况就有点像是拆了东墙去补西墙哦。而尉迟敬德呢,在这之前可是一户食邑都没有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一下子就得到了多达一千三百户的食邑呢。并且,李世民还赏赐给他绢帛一万匹,把齐王府里的那些财币器物,连同整个府邸,全都赏赐给了尉迟敬德。
您瞧啊,这尉迟敬德那可真是一下子就平步青云了,就好比一下子登上了天似的。再看秦琼呢,他原本的食邑居然差不多减少了一半。这情况就特别像在一个大公司里头,换了董事长之后啊,那些老员工呢,就遭遇了降职降薪的待遇,而那些新得势的人呢,却是一路飞黄腾达起来咯。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秦琼心里也明白得很呐,自己这已经是被李世民给边缘化啦。他那个“左武卫大将军”的职位,和尉迟敬德后来担任的那些官职相比,那可差远咯。尉迟敬德后来做了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刺史这些个官职呢,那可都是封疆大吏。这些封疆大吏平日里能拿到的常例钱钞,可比十六卫大将军的俸禄要丰厚得多啦,秦琼在这方面确实是没法和尉迟敬德比喽。
在李世民执政的那段时期,有个情况特别值得一说呢,那就是当时几乎每一位开国功臣都被授予了封疆方面的职务哦。就比如说程咬金吧,他担任的是泸州都督以及普州刺史呢;还有段志玄,他则出任了金州刺史一职哦。
话说段志玄病重卧床不起的时候啊,那情形可挺让人揪心的。太宗皇帝十分关切,竟然亲自前往探视呢。临别的时候啊,太宗不禁流下了眼泪,那场面真的是饱含着深情啊。后来段志玄去世了,太宗皇帝又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哭得那叫一个悲痛万分。可再看看秦琼呢,他这一病就是十二年之久啊,然而李世民在这期间却好像没怎么过问过他的情况,这乍一看上去,似乎是有些不太寻常呢。不过呢,当我们仔细去研读两唐书以及其他相关的史料之后,就能够从中发现这对君臣之间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政治智慧啦。怎么说呢,秦琼选择称病不再上朝,其实这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而李世民呢,对秦琼的这种状况采取置若罔闻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仁厚的表现呢。
李世民对待李勣那可是相当礼遇的,不过呢,在这背后其实也藏着猜忌之心哦。话说有一回啊,太宗生了重病,卧床不起的时候,就把高宗叫到跟前叮嘱道:“你,和李勣之间可没什么恩情。现在呢,我打算把他贬官外放出去。等我死了之后呢,你就授予他仆射的官职。到那个时候,因为是你给了他这份官职,他就会感念你的恩情,肯定会拼了命地为你效力啦。”就这样,李勣就被外放出去做了叠州都督啦。
李世民会把李勣贬官外放,原因在于啊,他担心继位的李治到时候对李勣会出现赏无可赏的情况呢。其实李勣在贞观二十三年碰到的这种危机,秦琼早在武德七年就已经遭遇过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秦琼,都已经是翼国公,还担任上柱国一职了。作为异姓的功臣,不管是功勋方面,还是爵位方面,那都已经达到了顶峰状态啦。要是他在这之后还能再立下新的功劳,那按照常理来说,李世民可不就得封他为郡王了嘛。
在唐朝初期的时候,要是有那种不姓唐的人想要被封王爵,那得有个特别的条件才行呢,就是得被赐予国姓才行哦。这和后来的情况可不一样,就拿郭子仪来说吧,他在获得王爵的时候呢,是能够保留自己本来的姓氏的,不需要像唐初那样非得被赐姓才能封王啦。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这一重大事件才得以登上皇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如同龙飞九天那般。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真没办法大肆分封异姓王呢。为啥这么说呢?要知道,古代对于封王这件事那可是相当慎重的,而异姓封王更是容易引发诸多问题,比如可能会威胁到皇室的统治权威之类的。而秦琼呢,在这个时候就陷入到一种比较危险的境地了。为啥说他危险?因为秦琼可是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功臣,那功劳大得都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了。面对这样的功臣,在又不能随便封王赏赐的情况下,对于皇帝来说,似乎就只剩下两种选择了,要么将其贬谪到偏远之地,要么干脆就痛下杀手,着实是让人不禁为秦琼的命运捏一把汗呐。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如果坐在李世民那个位置上的人,换成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又或者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话,那有些问题处理起来可就容易多了。说不定啊,就连宋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赵匡胤碰到类似情况,估计也能有应对的办法呢。可现在说的是在武德七年或者贞观元年的时候,要让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和翼国公、上柱国秦琼能够彼此和睦相处,不生出什么嫌隙,平平安安地共事,这可就相当考验政治智慧啦。毕竟这两人身份地位都不一般,在那样的局势下,要达到相安无事的状态,确实得费一番心思,动点脑筋,运用恰当的政治手段和智慧去协调才行。
当我们仔细去研读《唐六典》以及《唐会要》这两部典籍的时候,就能够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不光是开国公这个身份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就连“上柱国”这样的称号,那也是相当惹眼、十分扎眼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相关的记载中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上柱国,前代勋谓之八柱国,其品级在众多勋位当中可是居于第一等的,按道理来说,那是应该给予极为优厚的待遇以及尊崇的。不过呢,从那之后,如果不是因为特殊的皇恩眷顾,就不会再被列入累次叙功晋级的范围之内了。”从这样的记载就能看出,“上柱国”这个称号确实有着其特殊之处,也难怪说它很扎眼啦。
李渊他,是出身在八柱国这样的家族之中哦。那杨坚的家族呢,是关陇勋贵出身,不过比起李家来,还稍微差了那么半格呢。杨坚可是加了九锡的,后来李渊也和杨坚一样,都是通过“受禅”的方式登上皇位的哟。要说这唐朝的上柱国,其地位恐怕是比不上加九锡的地位高呢。但是呢,像给功臣加九锡这种事儿,李渊也好,李世民也罢,那都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啦。
秦琼当时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已然处在危险的边缘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便是称病待在家中。要知道,外任都督、刺史这类官职,对当时的秦琼来说,那是根本就没有可能去担任的,完全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令人感慨的现象:江山大多是靠着将军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才得以平定下来的,然而,最终却往往不让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们安享太平的日子。出现这样的悲剧,这里面皇帝是脱不了干系的。毕竟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对待功臣将军的问题上,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很容易造成这种让人惋惜的局面。但话说回来,那些将军们也未必就全然无辜。就拿“逆水行舟不如急流勇退”这个道理来说吧,秦琼就很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秦琼那可是唐朝有名的将领,历经诸多战事,战功卓著,可他深知在功成名就之后,要懂得适时退下,才能保得自身平安。同样的,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对这个道理也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很清楚将军们在立下大功之后,如果继续处在权力的漩涡之中,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所以他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对待这些功臣。所以说,这整件事可不能单从一方面去看,皇帝和将军各自的做法和抉择其实都对最终的结果有着不小的影响呢。
你看啊,在那个时候呢,秦琼居然“病了”,而李世民也像是“忘了”一些事情似的。这乍一看好像挺让人纳闷儿的,但实际上啊,这恰恰是他们二人政治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呢。怎么说呢?你想啊,要是他们在朝堂之上相互猜忌、彼此提防,那日子肯定过得不安生,指不定还会生出多少事端来呢。可人家高明就高明在这儿啦,与其在朝堂上这样互相忌讳着,还不如就像现在这样,仿佛彼此相忘于江湖一般,各自安好,互不干扰,这其中可蕴含着很深的政治智慧呢。
贞观十二年的时候,秦琼离开了人世。这一下,李世民心里算是彻底踏实、放心了。要知道,秦琼可是一员猛将,在世的时候那也是战功赫赫。他这一走,李世民虽说没有像常人那般悲痛到落泪的程度,可也给了秦琼极为尊崇的待遇呢。怎么个尊崇法呢?太宗特意下令让在秦琼的墓地里面树立起石制的人马雕像,就是为了彰显秦琼在以往那些征战沙场的战斗当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
大家知道吗?在唐初的时候啊,墓前能够立石人石马,那可是异姓功臣所能享受到的最高规格的葬仪啦。而在当时,获得这份殊荣的就只有秦琼一人哦。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贞观十一年的时候,李世民就定下了一个规矩,明确表示只有那些立下了盖世奇功的皇族成员,才有资格拥有石人石马这样的待遇。可秦琼却打破了这条铁律,得到了这份原本只有皇族才能有的特殊葬仪规格呢。
至此,各位读者想必已然清楚李世民与秦琼最终相忘于江湖的真实缘由了。在笔者眼中,这样的结局其实是皆大欢喜的。您瞧,秦叔宝在建立功勋之后选择了功成身退,而李世民呢,对此也是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假如他们俩不这样做,而是反其道而行的话,那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恐怕就不是大家所乐意看到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