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正在迈入“低欲望生活”?

全德健见 2024-02-29 11:41:05

前段时间,杭州心内科孙医生受到广泛关注。

孙医生夜里12点才下班,他在视频中说:“今天看了40个病人,做了5台手术,其中4台是房颤,最后一台房扑非常难做,当时做的时候,我就在想人这一辈子干啥,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术台上了。我在想什么样的人当医生呢?可能就是对自己生活要求也不高,没啥兴趣爱好,每天就是闷头干活的人,这样的人可能适合当医生。”

而一个多月前孙医生自己刚刚经历了甲状腺癌手术。在自己手术前一天,他还上台做了 3 台手术,出院第三天就坐了全天门诊。

孙医生关于“什么样的人当医生”的感叹让我深思,我忽然在想,孙医生说的,“对自己生活要求也不高,没啥兴趣爱好,每天就是闷头干活的人”,这样的人当医生,究竟是因还是果呢?

也可以这样说,是这样的人适合当医生,还是当了医生以后就成了这样的人?

我更倾向于后者。

本来对自己生活有要求,也有兴趣爱好,只是当了医生以后,慢慢变成“对自己生活要求也不高,没啥兴趣爱好,每天就是闷头干活的人”。

有‬一个词叫“低欲望社会”,是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来的,其主旨是人们“向内、向下、向后”,丧失成功欲,只在乎小确幸,“不工作,不结合,不出门是常态”。其主要特征是,年轻人丧失物欲,渴望安逸,热衷于躺平,不再追求上进。

我一直认为“低欲望社会”是用来形容日本的,中国人向来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精神,面对困难永远坚韧不拔,积极向上追求美好未来。

中国人有梦想!

然而近年来医务人员的困窘让我感到迷茫,难道医务人员竟然逐渐向“低欲望生活”迈进?

“低欲望生活”有几个显著表现‬:

不愿恋爱结婚生子,不愿负债买房买车,没有动力上班,没有物欲追求,没有了对成功的向往。

认为虚拟世界更精彩,手机比异性更重要,赚钱只是维持生活。

尽量减少与人交往,除了爱自己懒得爱别人,不关心社会只为自己而活。

“低欲望生活”依旧可以归纳为:生活的方向是“向内、向下、向后”的。

“低欲望生活”本不该出现在高素质人才身上,而理应是社会精英的医务人员却有向“低欲望生活”迈进的风险。

医务人员最大的特点是苦和薪酬不匹配。

医务人员的苦是宿命,像前面讲的孙医生,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手术台上了,医院是战场,战斗结束回到家已经精疲力尽,除了手机和床,恐怕很少有更有吸引力的东西。

与苦对应的是不匹配的薪酬,不匹配的同时还逐渐减低、不停减低,欲望是需要经济承载的,没有经济实力,哪来的资格谈欲望?

更重要的是,苦本身不可怕,只要有盼头。

怕就怕失去了希望。

有句话叫“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这是遗憾。

如果是“没时间也没有钱”、“时间越来越少钱也越来越少”,那又是怎样一番境地?

人都是活一个精气神儿,失去希望的苦,又何来精气神儿呢?

每天身心疲惫的医务人员,同时面临着希望的流失,不就朝着“低欲望生活”越来越近了吗?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温柔的投蛋手

温柔的投蛋手

2024-02-29 22:47

高收入就行了

全德健见

全德健见

感谢大家的关注